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畢業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撰寫畢業論文的要求
一、 撰寫論文的重要性
畢業論文,是大學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對整個大學階段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也是對學生的一次語言及相關科學研究的一次基本訓練,因此,要求學生以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此項工作。
做好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是整個大學教學和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內容,也是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教師都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投入到此項工作中去,指導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論文任務。
二、 指導資格
論文一般由講師以上(含講師)有科研工作經驗的教師指導;
三、 論文選題的范圍及時間
論文選題內容可涉及文化、文學、跨文化交際、翻譯、教學法、語言學六個方面。題目在三年級上學期論文寫作課教師的輔導下初步擬訂,在三年級上學期末確定指導教師。
四、 論文的內容要求
(1) 論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論點明確,論據充分,條理清晰,語言準確、規范、流暢;
(2)論文應由學生獨立完成,不得抄襲;
(3)論文內容應與英語國家文化、社會等問題相關。
五、 論文的格式要求
(1) 一律用英語撰寫;
(2) 長度為3500-4000字之間;
(3) 結構完整,且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提綱、參考書目等應符合論文寫作課上所講述的要求
(4) 初稿和定稿必須采用A4標準紙張,經電腦打印完成;
(6) 終稿必須采用的基本編輯格式應符合要求,格式具體要求參見外語系畢業論文模板。中文摘要、關鍵詞統一用A4標準紙張,4號宋體字打印。
六、論文進度安排
(1)三年級上學期為論文準備階段,包括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閱讀文獻、撰寫提綱。
(2)在論文指導教師指導下,2005級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于2008年1月10日前須將論文題目確定下來,并撰寫畢業論文提綱。
(3)第一稿(Rough Draft)完成時間為3月31日。
(4)第二稿完成時間為4月25日。
(5)第三稿即論文終稿完成時間為5月25日。同時按外語系論文寫作模版打印成文。
七、 畢業論文的階段及要求
論文工作主要分以下幾個階段:準備(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閱讀文獻、撰寫提綱)、第一稿、第二稿、第三稿、定稿及答辯。
(一)準備:學生可以根據外語系論文寫作范圍選擇研究內容,但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研究對象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來確定畢業論文題目。
(二)撰寫提綱: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分析和研究所采集的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畢業論文提綱。同時也要求每一位指導教師在學生形成畢業論文提綱前一定要與被指導的學生進行討論,畢業論文提綱應盡量做到全面縝密,理順所要論述內容,避免以后反復修改。
(三)第一稿:要求學生必須嚴格按照指導教師審定后的畢業論文提綱進行寫作,不可自行其是,隨意更換主題。第一稿完成以后,指導教師主要檢查學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綱和思想在寫作,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學生采取不認真的態度,指導教師應對其提出嚴肅地批評教育,拒不接受者,指導教師有權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或交系畢業論文工作小組處理。如果教師不認真指導,隨意放學生過關,以后階段出現的問題由該教師本人負責。
(四)第二稿:要求學生不僅要繼續補充第一稿之不足,同時要求在表達上要有所提高。在接到第二稿以后,指導教師閱讀后應指出存在的問題,以便學生及時改正。
(五)第三稿:要求學生在文風、文章格式、修辭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導教師要對第三稿進行全面地審閱,并提出修改意見,以保證定稿打印時所有的錯誤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錯誤率控制在規定范圍內,即2%。同時,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在打印前再校對,以保證盡可能地將正確的版本打印出來。
(六)畢業論文答辯:畢業論文的答辯是畢業論文工作的最后階段,要求學生予以充分的準備和重視。論文答辯前,學生們必須充分熟悉論文,答辯時,要求學生能脫稿進行5-10分鐘的畢業論文內容的陳述,并流利、準確地回答答辯委員提出的問題。在答辯過程中,參加答辯的教師要對答辯人的語言技能(語音、語法、詞匯、語用)、口筆頭能力、論文內容和答辯的表現進行認真記錄,客觀公正的評分。
八、 與導師的聯系
(1) 建議學生在第五學期結束之前在寫作課教師輔導下初步確定論文選題方向,但第一次與導師見面的時間不得遲于第五學期指導教師排定后一周;
(2) 學生第一次與導師見面時必須準備好暫定的論文題目、主題與提綱以便討論,否則導師有權不予指導; (3) 對無故不主動與導師聯系的學生,導師有權不予指導;
(4) 對于未遵循上述要求的學生,系論文指導委員會不再另行為其安排指導教師;
九、 “指導紀錄單”的填寫
學生應用(英文)認真填寫論文題目(需附中文題目),認真保存指導記錄單,并于上交論文終稿的同時上交指導記錄單。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外語系
關鍵詞 商務英語 培養方案 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商務英語概況
商務英語是以英語為載體商務知識為核心的一種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即 ESP)。本文擬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廣大外語外貿大學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差異性進行比較,希望通過比較能對商務英語專業設置合理的培養方案提供一些參考
2 差異性比較
2.1 培養目標差異性比較
(1) 培養目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知識和技能,掌握較寬廣的人文與社會科學以及國際商務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適應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國際商務活動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嫻熟的英語交際能力、良好的文化素養、系統的商務知識、寬闊的國際視野、善于跨文化交際,適應經濟全球化競爭,能勝任國際商務管理、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部門工作的國際商務專業人才。
(2) 具體要求。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①掌握扎實的英語知識與技能。②掌握國際商務基本理論,熟悉國際貿易相關專業知識和政策法規。③必須選修一門第二外語且達到學校要求的學習標準。④掌握比較寬廣的中西方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知識。⑤熟練掌握必要的計算機應用技能。⑥掌握獲取專業學術信息的科學方法,具備獨立從事英語研究的基本能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①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熟練的聽、說、讀、寫、譯能力,通過英語專業八級考試。②熟悉英語國家文化,具備較強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③系統掌握國際商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④具有第二外國語的初步應用能力。⑤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用英語撰寫與國際商務相關的畢業論文。
可以看出,兩所學校在培養目標和具體要求上都大同小異,都強調了對學生語言技能,商務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二外水平的培養。
2.2 課程設置比較
英語語言類課程: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56%,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63%。
英語文化類課程: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7%,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8%。
商務類課程: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7%,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9%。
(1) 英語語言類課程。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綜合英語、 英語聽說、 英語語音、 閱讀指導、 英語寫作、 第二外語、語言學導論(英)、 傳意學導(英)、 英語文體學、英語公眾演講、 交替口譯(一)(英)、英語論文寫作、高級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寫作。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綜合英語、商務英語、英語寫作、商務英語 寫作、高級英語閱讀與寫作、高級英語閱讀與寫作、英語聽力、英語口語、商務英語聽說、英漢口譯、英漢筆譯。
(2) 英語文化類課程。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美文學導論(英)、歐洲文化(英)、 美國文化(英)、歐美戲劇鑒賞(英)、散文(下轉第165頁)(上接第147頁)分析、跨文化交際導論(英)、個人商務交際技能(英) 、 跨文化商務交流(英)。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美文學和跨文化商務交際。
(3)商務類課程(略)。
可以看出,兩所學校在英語語言類和文化類課程比例上差異性較大,筆者認為這種差異受地域性特征影響。北京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相應加重了英語文化課程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坐落于國際貿易中心廣東省,在商務英語專業下細分為四個方向,以服務于國際貿易不同需求。
2.3 師資結構比較
2008年,對外經貿英語學院成功申報了商務英語國家級教學團隊,教學主要圍繞語言技能、商務知識、跨文化交流、人文素養四大模塊展開。
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商務英語學院設有五個研究中心,分別為商務翻譯研究中心,法律語言學研究中心,商務英語研究中心,國際商務研究中心以及跨文化商務研究中心,約有1/3的既掌握語言又掌握商科知識的復合型教師。
3 加強高校商務英語專業建設的一些思考
面對這種新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形式,高校商務英語專業要找到合適的專業定位,逐步改善目前的專業建設情況。
3.1 培養模式市場化
商務英語專業培養模式應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的特性。通過本文對對外經貿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比較也可以看出兩所高校在培養模式上地域性差異特征。
3.2 人才國際化
從對外經貿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培養目標可以看出,商務英語專業作為服務于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應用型學科,更應以培養國際化人才為目標,加強學生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能力和專業知識等硬件方面的培養,也應注重學生國際視野,人文素養,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教育。
3.3 課程系統化
專業課程體系是教學計劃的主要內容,也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上要合理處理語言類課程和商務類課程關系,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的關系。筆者認為商務英語專業課程設置應包括語技能,商務知識,跨文化交流,人文素養,計算機及實習課程等方面內容。
3.4 教學案例化
作為哈佛商學院MBA教學的代名詞,案例教學化在我國也得到不斷應用和推廣。案例教學法對加強商務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5 教師復合化
在高校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培養英語和商務專業知識“雙精通”型教師。針對對這種狀況,必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師培訓和實踐鍛煉方案,為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業務素質的提高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1.情景教學法在高職旅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2.旅游英語的特點及翻譯的路徑選擇
3.高校旅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
4.高校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5.旅游英語錯誤分析——以河南省安陽市為例
6.對高職旅游英語能力培養途徑的幾點思考
7.高職院校旅游英語教材的選擇和有效利用
8.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旅游英語課程開發的調查問卷分析
9.旅游英語教學改革探析
10.試論旅游英語翻譯中的創造性
11.新疆本土旅游英語教材開發初探
12.用ESP理論分析旅游英語的特點及教學法
13.旅游英語翻譯方法淺析
14.文化視角下的旅游英語翻譯
15.高校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的探究
16.旅游英語及其翻譯
17.基于ESP理論的旅游英語課程教學體系建設初探
18.淺談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19.試論旅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革新
20.探索旅游英語專業英語課的教學改革
21.論情景教學法在高職旅游英語中的應用
22.按情景分崗位編寫旅游英語教材
23.論旅游英語特征及其翻譯
24.江南古鎮旅游英語解說系統的構建——以烏鎮為例
25.從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旅游英語翻譯的復雜性
26.淺談旅游英語的翻譯策略
27.旅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
28.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淺析旅游英語的語言特征
29.旅游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對接的思考
30.論高校旅游英語拓展課程教學改革——以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英語拓展課程建設為例
31.高職旅游英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以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旅游英語專業為例
32.旅游英語語言功能與大連國際一流旅游城市建設
33.高職旅游英語教材研究
34.旅游英語教材編寫存在的問題及其建設思路
35.旅游英語專業課程建設的思路與實踐
36.對我國旅游英語翻譯的問題探討
37.旅游英語教學改革與大學ESP發展模式探討
38.旅游英語導游課的特色及應用
39.旅游英語課堂教學探討
40.論ESP需求分析理論對旅游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
41.我國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措施
42.基于跨文化意識下的旅游英語翻譯初探
43.旅游英語翻譯障礙的成因及對策研究
44.論旅游英語的翻譯方法
45.論旅游英語翻譯的不足及策略
46.淺談旅游英語的教學
47.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與處理方式
48.旅游英語教學改革初探
49.如何基于工作過程對高職學生進行旅游英語交際能力培養
50.旅游英語翻譯中修辭和文化差異探討
51.從旅游業的發展探討高職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52.ESP理論對英語專業旅游英語課程教學的啟示
53.論深化《旅游英語》的教學改革
54.旅游英語教學中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培養分析
55.探討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56.旅游英語的特點及其翻譯對策
57.旅游英語翻譯偶得
58.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行業英語教學改革研究——旅游英語教學和基礎英語教學有機融合策略研究
59.任務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對比研究——以旅游英語為例的調查分析
60.“大旅游”時代旅游英語翻譯策略研究
61.高職院校旅游英語課程教學芻議
62.論應用型本科旅游英語人才的培養
63.旅游英語翻譯若干問題研究
64.試分析旅游英語翻譯研究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65.高職旅游英語專業一體化教材體系建設之淺見
66.高職旅游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67.關于旅游英語教學的改革與思考
68.從文化差異看旅游英語材料的翻譯
69.基于崗位需求的旅游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70.旅游英語實地教學改革探析
71.旅游英語翻譯中的修辭和中西方文化差異
72.從文化翻譯觀角度分析旅游英語翻譯——以杭州景區為例
73.試論旅游英語翻譯中的創造性
74.高職旅游英語職場化的教學改革
75.高職旅游英語專業核心課程慕課資源體系的拆解與重構
76.ESP教學理念在旅游管理碩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77.旅游英語翻譯的研究進展
78.旅游英語課程設計初探
79.旅游英語教學中地方文化的滲透——以康巴文化為例
80.論旅游英語翻譯方法
81.高校旅游英語課程設置與學習的語言經濟學思考
82.高職旅游英語課堂跨文化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
83.高等院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學探討
84.旅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85.旅游英語翻譯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河南旅游景區標示語的英譯為例
86.試論旅游英語的特點與翻譯
87.高等職業院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學實踐探索
88.旅游英語翻譯文化對接問題的探討
89.高校培養復合型旅游英語人才的對策分析——基于河南旅游產業國際化背景
90.淺談旅游英語翻譯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91.旅游英語的翻譯策略研究
92.旅游英語中的語用失誤分析
93.旅游英語教學之文獻研究
94.旅游英語職場化教學方法的推廣與應用
95.旅游英語翻譯的跨文化交際研究
96.旅游英語與其翻譯策略
97.ESP教學方法在高職旅游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研究
98.旅游英語教學方法與問題
99.大學旅游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
100.關于高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英語聽力課的教學思考
101.項目教學法在ESP課程中的設計原理及教學實踐——以高職旅游管理專業《旅游英語》課程為例
102.新時期高職院校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103.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文化移植現象與策略
104.近三年我國旅游英語規劃教材現狀抽樣分析
105.對旅游英語翻譯與本土文化對接的若干思考
106.高職旅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107.應對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高職旅游英語專業建設
108.論旅游英語課程中的跨文化元素教學實踐
109.高職旅游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初探
110.“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素質教育問題新思考
111.交際法在高職旅游英語中的應用分析
112.淺析旅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差異處理
113.旅游英語翻譯中詩歌的處理
114.淺談跨文化交際下的旅游英語翻譯(英文)
115.旅游英語翻譯策略芻議
116.基于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旅游英語主題教學模式研究
117.淺論旅游英語與跨文化交際
118.旅游英語實踐教學與秦皇島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
119.大學旅游英語課堂教學探索
120.高校旅游英語專業教學的幾點思考
121.地方特色文化與旅游英語教學
122.旅游英語教學方法探討
123.旅游英語翻譯中的創造性
124.旅游英語翻譯中中西文化差異處理策略
125.多媒體技術在高職高專《旅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126.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角色扮演
北京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邢爺就是這樣一個理工院校文科學院的尷尬夾縫中,贏得無數男女學生翹掉約會去慕名蹭課的奇葩。上課鈴響,邢爺樂呵地上他的英語和跨文化專業課,開始他神奇的“跨文化之旅”;下課鈴響,邢爺從不多貧一句。下課啦,不耽誤大家伙兒吃飯。還沒人回過神兒來,邢爺已經夾著書,下樓開車――開他那輛拉風的山地車,馱著他那微胖的維尼身材+帥氣的西裝領帶,消失在一群大小伙子為主的廣闊校園里。
所謂“爺”,主要是因為北工大85%以上都是北京生源,北京人兒眼中“爺”是一種對自己敬佩男士的尊稱;而北工大的一群熊孩子們口中的“邢爺”,主要就是師生關系親切又不敢亂打馬虎眼的稱呼啦。
邢氏國學
但凡理工類院校,理工男們都會在宿舍拉燈洗腳睡覺之前,都會感慨一個段子:男女N:1,取向看心態。
我們入工大是2008年,那時候工大的外語學院還沒破殼幾年,是從經管學院分出去的,連工大自己人都不知道還有個“新開的外語學院”,還有這個“一群妹子的學院”,加上工大還不像北理工、北航那樣的同病相憐的兄弟院校一樣具有地域優勢――倫家好歹也是在學院路,翻個墻遛個彎兒就能跑到鄰家的北外、北師大來調劑一下“僧多肉少”的大學生活,工大地處北京東三環和東四環之間,再往東就是大通州國了――離傳媒、二外這些有妹子的學校,隔著也不僅僅是一條北京地鐵八通線的距離……外援沒戲,那就只能內部解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吧。
在這種僧多肉少+沒有外援的大背景下,淪落到工大的姑娘們只有一個后果――容易被慣壞。用北京男生們的話說“畢竟是個姑娘,讓著點兒應該的”。比如工大非常奇葩的“全校通識必修課”――無論啥專業,都要去修一整套的金工必修課(數控切割、電焊blablala),還要用一塊活色生香的45號鋼磨一個色香味俱全的金工錘子!
當然,結果你懂的,只要你磨錘子那段時間,挑個風和日麗的日子,穿個漂亮的花裙子在金工樓那一幫機電男旁邊溜達一圈,大概你的錘子……就有著落了。所以,至今覺得工大金工課,是歷屆工大校長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可是,邢爺絕不讓。
都覺得學外語的姑娘應該比較open,教跨文化先生應該也比較open,但是邢爺對班里姑娘,絕不允許“仗勢欺人”。他是教英語的先生,但儒家文化的修養和國際化視野,讓他融合出一種迷人而明亮的跨文化人生底色。
“以色事君者,色衰而愛馳……”(以下省略N個我忘了的古文)
“你看妙字的造字,‘少’‘女’為‘妙’,說明啥?說明中國男人自古喜歡小姑娘。”
媽呀,你能想象一堂純英文的跨文化授課,突然插播一段古文或邢氏國學歪理,然后無比自然地又回歸英文?邢爺是真懂英文――因為他這個留洋多年在外辦晃蕩了多年的先生,但國文的底蘊也絕不遜色于他的英文。
“不懂中文的人,學不好英文。說得再流利也是那層表皮兒英語――新東方暑期班就辦到了,你干嘛還費那層勁念英文系?”
所以,在英文系的第一個寒假,當我們都準備著啃美劇、啃英語名著的時候,邢爺給我們的第一項寒假作業是――好好補四書五經和經典國文。
后來我的畢業論文研究的是“長生不老思想的中西方對比”,當我拿了一坨《道德經》、《中國哲學史》、費爾巴哈的西方宗教研究去煩他時,邢爺像個大仙兒一樣,跟我講這里邊的門道兒。
“英文專業的人,一定在于既懂英語文化,又懂中國文化――這才有價值。否則人家直接找個英語母語的老太太,英語說得比你溜,要你在中國干嗎?跨文化交際,你兩邊文化都懂嗎?中國文化這邊是空的,你往哪里跨?”
“既不懂莎士比亞,又不懂李白杜甫,只會說兩層語言的皮兒,說得再溜也是高級文盲。”
太沒范兒的學生,免來上課
剛上大學那會兒,大家都是被高中校服荼毒多年,姑娘小子們都不太會打扮自己。學化妝、學穿衣打扮,總要經歷一段幼齒可笑的奇葩階段。
邢爺自己很有范兒,在教書之前一直在外辦工作,確實是連男生都承認“穿西裝真正好看的英文先生之一”。所以,他當然不允許底下聽課的姑娘小子們“沒范兒”。上他的跨文化交際課,大家還最好向lady和gentleman靠攏下,穿得太邋遢一定會被他非點名吐槽。
“指甲油可以涂,但是別弄得太花里胡哨,單色、自然、這才是優雅。還有,決不許在任何公共場合剪指甲,那效果和流鼻涕沒拿紙巾一樣有礙觀瞻。”后來,我們畢業了,才發現邢爺說的打理指甲的概念,就是剛開始大熱的法式甲啊!
“臉上可以擦粉,但注意兩點,第一別太白,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才是跨文化中的東方美;第二別忘了脖子,黑白對比的美學別用在這兒。”
西方文化禮儀是我們的必修課,從著裝到用餐到言談舉止一網打盡,但是老邢管得很寬――中國姑娘在中國校園也要穿得像樣。因為英語專業的每個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代表的一定的你的母語國度。
“穿什么衣服就要有什么衣服的坐相。比如你穿旗袍,就不能往凳子上一窩蹺二郎腿――前面的料子全都壓褶了,有點小肚子全能看見。穿什么都得懂它相應的文化,坐凳子只能做個邊兒啊……”
總之,太沒范兒的學生,還是慎重來上課。否則一定會引他一頓文化引申的吐槽。
透出一股仙氣兒
上邢爺的跨文化交際,是一種享受。邢爺也很少照搬書本上的東西。知識二字,知是知道,識是見識。“知”的部分,書本上都寫得明明白白,看完了記住了就算“知道”,不需要特別講,答疑即可;“識”卻是需要一個有閱歷和底蘊的先生在課堂上把你領進門的。
邢爺教英語,絕不要求死記硬背(但背下來是基本要求,Test不合格也是要惹邢爺叫囂的)。在他這兒,英語的每個單詞都能用鼻子嗅到、眼睛看到,都是有“味道”、有畫面感的。
比如邢爺講“犬儒主義”,聊到“slum(貧民窟)”。他突然說,“slum這個詞,第一反應是什么?”有同學說是臟亂差,有同學說是想起印度。邢爺像維尼熊一樣一笑,“我一讀到slum這個詞兒,第一反應是,鼻子里感到一股酸味兒”。
這就是單詞的畫面感和味道了。在邢爺的英語世界里,每個單詞都是有溫度的。
所以,每當隔壁班在刻苦地背單詞的時候,我們在探討詞根、手舞足蹈地用身體的各項感官去touch另一種文化――而不僅僅是知道它的釋義。
同樣,邢爺也絕不允許我們用英漢字典――用他的話說,高中畢業的那點詞匯量就足夠用英語解釋英語了,一個5歲的英國小孩學說話,爸媽不也是用簡單詞解釋復雜詞,一點點兒進入英語邏輯嗎?學不會英語邏輯,英語就白學了。
【關鍵詞】商務英語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理念
前言
我國商務英語教學與研究的歷史已經有50多年,但本科商務英語專業直到2007年才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設立。經過6年的發展,目前全國已經有145所高校開設了本科商務英語專業。各所高校在《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的指導下,結合學校自身資源和特色,制訂了各自的培養方案。在這些培養方案當中,體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課程設置方案:“ ( 1) 英語專業課程 + 商務英語課程; ( 2) 商務專業課程 + 英語專業課程 + 商務英語課程(全英文授課) ; (3) 商務專業課程 + 商務英語課程 +英語專業課程(中文授課) ; (4) 英語專業課程+商務專業課程( 英文授課) ; (5) 商務專業課程 + 英語專業課程(中文授課) ; (6) 商務專業課程( 全英文)+部分英語語言課程。”(安 超,2013)從這些教學方案中不難看出,商務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體現了2種不同的培養理念:一是以商務為本體;二是以語言為本體。
二、 培養目標解讀
根據2012教育部專業目錄介紹,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界定為: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寬闊的國際視野、專門的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理論,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較高的人文素養,能在國際環境中熟練使用英語從事商務、經貿、管理、金融等工作的復合應用型涉外商務專業人才。我們認為完成這一培養目標后,學生應當具備以下幾種能力:(1)遵循英語語言規律,對語言資源根據場景的需要進行正確應用的能力; (2)了解商業行業的慣例和程序,進行商務實際操作的能力; (3)了解商務領域的知識和發展動態,跟上商務發展變化趨勢的能力; (4)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5)商務知識和技能的拓展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理念
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理念的確定將直接影響到本科培養方案的制定。結合上述對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和培養目標的解讀,筆者認為在本科培養方案的制定中應當首先確定以下幾個理念:
1、語言本體理念
商務英語是一門跨專業的交叉性學科。根據我國高等院校的學科和專業劃分,商務英語屬于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項下的“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項下的三級學科,所以其本質是一門語言教學。 Pickett指出:商務英語的本體是一種具有普通和專業商務語境的語言,是既具有通用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規律,又體現商務語言內核特征的語體,表現在專有詞匯的廣度與深度、句法結構、語篇、語域、語體特征以及專業知識的語境和認知規律等方面。簡而言之,商務英語就是某一特定商務語境中的英語,因而表現出區別與通用英語的語體特征。對其進行的研究,從本質上而言,就是對語言現象的研究。
2、核心內容理念
雖然我們將商務英語劃分到語言教學范疇,但它區別于通用英語之處在于它是一門為以商務知識和商務技能學習為核心的語言教學。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并不是簡單的在英語課程中加入商務的內容,而是圍繞商務理論和知識展開英語語言技能的專業訓練和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既鍛煉學生的英語語言思維能力,又培養學生的商務操作和商務活動能力。
基礎理論理念
商務英語專業中,商務的概念是相當寬泛的。2012教育部專業目錄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中提及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應當具有“專門的國際商務知識與技能,掌握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理論…能在國際環境中熟練使用英語從事商務、經貿、管理、金融等工作”,由此可見商務英語專業中商務內容的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各高校對于市場需求的認識。怎樣將商務學科中的1個或多個專業(例如:貿易、金融、管理等)的基本理論和操作與語言技能的培訓和語言教學特點融合,從而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是制定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之所以強調基礎理論和操作是因為在四年本科教學的有限時間中,要求學生掌握商務多個專業的內容是不現實的,而只對其中某一專業有了解又會造成學生就業選擇面窄的困局。因此在學習中為學生提供相關多個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熟悉相關領域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基礎知識的掌握也為學生的后繼學習提供了平臺和基礎。
4、實踐學習理念
語言教學和商務教學的共同之處在于二者的學習成果都需要在實踐中來鞏固和發展,因此建立商務英語實踐教學體系是商務英語專業培養方案中的重要一環。該實踐教學體系可以通過3大模塊來實現:(1)課堂教學中的實踐。“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倡導采用任務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多媒體網絡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陳準民,王立非,2009);(2)課外實踐活動。包括社會調查(市場調查),跨專業綜合實驗(與其它商務類專業的同學一起參與到諸如貿易、投資等各項商務模擬活動的各個環節,并用英文撰寫實驗報告。),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3)畢業論文設計。打破傳統的論文寫作模式,可以采用根據不同的方案體裁,按照標準英文格式來撰寫調查報告、商務活動策劃書、海外推廣計劃書等方式完成畢業論文設計任務,這些商務方案的設計應包括選題、市場調研、數據分析、文案撰寫、英文答辯等環節。
5 、綜合素質理念
在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市場需求逐漸成為高等教育導向的風向標。但是,我們不能脫離教育的本質,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仍然應當成為衡量高等教育成敗與否的重要指標。其一、加強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的是能夠進行對外交流和溝通,在兩種甚至是多種不同文化之間從事商務活動的專業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其二、 重視職業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與行為規范教育,培養正確的職業道德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必將對學生的職業生涯和個人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三、強化終身學習觀念的樹立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由于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里既要學習語言,又要學習商務,許多知識都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因而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遇到的很多問題是單純依靠學校里學到的基本理論和操作所無法解決的。此時,學生基于原有知識結構之上的自主學習和創新學習能力將直接決定學生在該行業的發展前景。
6、教師專業素質理念
商務英語專業教學由于其跨學科的專業特色和較強的實踐性,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務英語教師必須具備四種能力:精通英語;精通商務知識;有國際視野和有國際商務實踐經驗”。(劉夏青 劉白玉,2012)首先商務英語教師要是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具有嫻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較高的語言教學能力;第二、商務英語教師要有相應的商務理論知識,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在商務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第三、商務英語專業教師要有一定的商務領域從業經驗,能夠將實踐經驗運用到教學當中來;第四,商務英語專業教師還需具有很強的繼續學習能力,在知識結構上不斷更新,在技能應用上不斷探索。教師專業素質的保障和提升是商務英語專業課程教學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在教師隊伍的建設方面可以采用內外兼修的方式來實現。內修是指對現有語言教學師資隊伍進行諸如商務專業課程學習,商務企業頂崗實習等培訓方式來提高商務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可以跨專業聘請商務專業教師中既有理論實踐知識,又有較高英語語言水平的教師承擔商務專業課程。外修是指邀請校外企業中既具有豐富從業經歷又有國際商務交流經驗的商務專家定期到學校做專業講座或是實踐指導。
四 結語
我國高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建設還處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當中,上述關于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理念的思考也會隨著我們對這個學科認識的加深而逐漸成熟。
參考文獻
【1】安 超,《商務英語本科專業的幾個問題探討--強調英語本色,還是商務特色》[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
【2】陳準民 王立非,《解讀《高等學校商務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要求》[J](試行),中 國 外 語,2009
【3】郭穎杰,《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的研究報告》[J],職業技術,2012
【4】劉夏青 劉白玉,《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2
【5】饒 妙,《多元文化、多學科視角下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探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社科版),2012
中學日語有效教學的初探
語言負遷移的分析及歸因
日語課活動模式的探討及研究
日漢語篇比較翻譯教學法之探索
漢語偏誤分析的理論意義
日語教學中的數詞用法探討
來自教學第一線的語法探討
島崎藤村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
現代日語動詞結合價的考察與分析
論新日本語能力考試改革與對策
淺談高校日語青年教師的困惑與需求
日語專業人文教學理念之思考與實踐
從學生的需求角度探討大學日語教育
基于學習者語料庫的二語寫作能力研究
視覺輔助下的日語語法教學研究
試論外來詞與漢語詞匯的規范化
論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專業日語教學
網絡信息環境下的可定制日語學習輔助平臺
科技日語閱讀類教材的編寫原則分析
日語中的性別指向用語及其社會性差異
日語的名詞疊詞的形態特點與語法含義
日語專業職業能力教育現狀及模式構建探索
全方位培養聽說能力造就日語高質量人才
調整現代日語語法活用表的設想
貴州省日語方向研究生教育的現狀和課題
淺談日語學習者對日語曖昧性的誤解問題
關于財經方向復合型日語人才培養的思考
基于視頻語料庫的日語授受表現的考察
從教學大綱的角度來看日語教學法的選用
基于語料庫的日語新聞聽力教材編寫策略
日本文學課的研究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不贊同言語行為的研究概述——以漢語語境為中心
佛教與日本人的戰爭責任認識——以凈土真宗為中心
聽解語篇結構解析——基于日本語能力測試一級語料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視角下的日語教學研究綜述
句子改錯題型的導入和評價及學習者習得情況分析
利用電子化語言資源輔助日語教學的實踐研究
面向跨文化交際的日語教學的研究——思維模式的導入
日本概況多媒體課件案例分析——以日本茶道為例
國內日語專業基礎階段精讀教材中基本詞匯的計量考察
基于“對話”的日語專業畢業論文指導的實踐研究構想
關于大學日語學生對稱贊的應答方式問題的實證研究
論在華日資企業的需求的變化對日語教育的負面影響
日本漢語學習者偏誤分析補遺(虛詞篇)——兼與日語對比
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開展商務日語網絡課程教學的必要性探析
日語格助詞誤用比較分析——以日語專業與日強班的比較為例
探討日語MTI建設過程中的若干問題——以東華大學外語學院為例
【關鍵詞】大學英語 融入 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2C-
0128-02
隨著我國英語教育的發展,英語教學工作者開始深入研究外語教學中文化問題,愈加重視文化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他們逐漸認識到,要想讓學生掌握一門語言,就應讓學生了解這門語言的文化背景。
一、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意識形態,是人類歷史寶貴知識財富的積累,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和載體,是該社會整個文化的基礎,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語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國家、民族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而這些方面都在該國家和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因此,語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這就決定了語言離不開文化,脫離了文化,語言就失去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和工具性。
對于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相結合的問題,語言學家們作了大量深刻的研究。美國語言學家H. J.Weatherford明確指出:“語言,作為交際工具,而不是分析對象,與文化不可分割。”“學習外語而不學當地人的文化是一種毫無生氣的努力。”“要想生活和參與當今互為依存的世界,雙語和雙文化已經不夠了。我們的責任是讓學子們不僅僅學習處理人世間的普遍問題和行為,而且學會在多民族和多文化背景下處理這些問題與行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語言教學中,不能脫離其相關文化背景而孤立進行,應該把文化知識的傳播貫穿于整個語言教學過程中,否則,所學語言便不具有完整性。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體現
(一)社交禮儀的差異。社交禮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見面問候。在中國,人們見了面通常都以“你吃了嗎?”來相互打招呼,而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會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這難免就會造成誤會。在英美等國家,相互問候時,常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甚至可以簡單說聲“Hello!”或“Hi!”來向親密的朋友打招呼;或者以興趣愛好為話題,如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等等。
2.稱呼。在漢語中,“叔叔”、“伯伯”和“舅舅”的身份區分很清楚,而在英語中,一律稱之為“uncle”;類似的還有“小姨”、“姑媽”和“嬸嬸”,英語中都稱呼為“aunt”。在漢語中,小孩子對父母親稱做“爸爸”、“媽媽”,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同輩稱“哥哥”、“姐姐”,但在西方文化中,親屬之間的交往不管輩分大小,往往是直呼其名。中國人則認為這樣很不禮貌,沒教養,西方人卻認為很親切。
3.隱私。在日常交往中,中國人樂意對別人的個人事情主動表示關心,并認為這是一種傳統美德。所以,初次見面,中國人通常會對對方的年齡、婚姻、工作單位、家庭情況等表示關心。而在西方文化中,年齡、婚姻、家庭情況、等話題屬于個人隱私,忌諱別人問及。因此,在和西方國家人士交談時,建議談一些無傷大雅、公開性、中立的話題,如天氣、交通、體育等話題,這樣比較合適。
4.謙虛。在西方國家,西方人崇尚個人奮斗,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因此,對于別人對自己的稱贊,總是愉快地接受。而在中國文化中,提倡謙虛,不主張炫耀個人成就或長處。中國人在聽到別人贊美自己時,心里雖然高興,語言上卻要謙虛表達一下。例如:一名中國畢業生去一家跨國公司求職,美國老板說:“Oh,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in your graduation thesis.”(你的畢業論文寫得很棒!)中國學生回答:“No,not really.”(不,不是很好。)這位中國學生的回答,我們看來是謙虛的表現,然而在美國老板看來,這樣的回答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否定,認為該求職者自信心不足,求職很可能是以失敗而告終。
(二)詞匯含義的差異。詞匯包括單詞、成語、諺語、格言以及典故。不少英文閱讀文章中,作者經常引用宗教、歷史、傳說中的典故來潤飾語言使文章更豐富多彩。而這些內容學生通常感到難以理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這方面知識講解,學生將難以體會到這些典故所隱含的文化信息。如“Apple of Discord(不和的金蘋果,意指引起不和的爭端;禍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魔盒,意思是災禍之源)”,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r.(小心即大勇;考慮周到勝過勇敢,此語常作為膽怯者解嘲的借口等。)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發亮的東西不一定是金子—好看的東西不一定都有用)。
(三)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文化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存在著不同。如在姓名的表達方式上,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則相反,如Michael Jordan,Michael為名,Jordan為姓。在地名排列順序上,中國是由大到小,而英語是由小到大,如廣西南寧東葛路18號,英語則為No.18 Dong Ge Road,Nanning City, Guangxi Province。又如,當你在家款待外國朋友,要請別人先走,不說“You go first!”應說“After you!”請別人坐下時,不說“Sit down,please!”因為這句話帶有命令的口吻,應該說“Take a seat!”或“Please be seated!”這些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小事,如果不了解其中的語言表達差異,難免會被外國朋友誤會。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化教育是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目標之一。2004年我國開始試行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大學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跨文化交際列入課程目標,提出學生不僅要學習語法知識,還要了解外國文化,尤其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西方人文精神。
(二)掌握一種語言的關鍵在于了解其文化知識。語言與文化緊密聯系,不可分割。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來自民族文化,并反映表現該民族的信仰和傳統,各種語言都存在于自己的傳統、生活習俗和信仰等。在英語和漢語中,很難找到表層意義和引申意義都相同的對等詞。英漢語中有很多詞帶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色彩,它們僅是表層含義相近,但其內涵意義卻迥然不同,這就是文化對語言的影響的體現。詞匯的表層意義可通過查詢詞典獲得,而引申意義只能通過掌握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準確理解。因此,如果我們不了解一門語言相應的文化知識,就很難真正掌握該門語言。
(三)文化教育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國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豐富多樣,內容涉及西方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西方文化殿堂,了解西方文化的風土人情、生活表達方式、信仰愛好和傳統習慣等,培養其人文精神。文化教育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對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如在《大學英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第一冊第三課The Present中,講述了一個孤獨的老太太在80歲生日那天,滿懷期望地等候自己的女兒寄來一份生日禮物,結果盼來的卻只是女兒寄來的一張支票,“Buy yourself something nice with the check.”(用這張支票給你自己買禮物吧)。教師在此可以介紹西方國家老年人的落魄、孤寂、凄涼生活情況,將其與中國社會自古流傳下來的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加以對比,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
(四)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應用能力。語言蘊涵著豐厚的文化內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普遍存在對文化內涵的理解的問題。在不同文化的人進行交際時,人們往往習慣用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來理解對方的話語,這就使人們作出錯誤的理解,容易引起誤會和矛盾,甚至造成沖突。例如,我們常用豎起大拇指的方式表示“很棒”、“很好”,而在意大利撒丁島,這種手勢被認為是侮辱人的下流暗示。又如,我們用試紙和拇指圍成一個圈來表示“零”、“無或沒有”,但在突尼斯人看來這是痛罵別人是一個的小偷。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效的和外國人進行交流,就必須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對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的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使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得心應手。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育的途徑
(一)在詞匯教學中融入中西文化內涵。詞匯是一門語言學習的基礎,而詞匯與文化緊密聯系,詞匯和習語反映了不同國家、民族的信仰、生活、傳統習慣等。只有掌握一定的背景文化知識,才能理解英語許多詞匯中所蘊涵的豐富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正確理解并運用。同樣一個詞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使用,可能帶來不同的褒貶色彩。如在中國和英美等國都有養狗的習慣,但中國人漢語中有“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貶義的成語。而英美人認為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他們喜歡狗的某些品質如忠誠、可靠、勇敢、聰明,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a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a gay dog(快樂的人); to be top dog(頭領;主要人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
(二)豐富課內外英語活動。課堂上,學生可以將個人對英語文化的點滴體會,以值日生匯報的形式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對英語文化的點滴體會,以及對一些文化現象的理解認識。學生除了用口頭表達之外,還可以通過電教多媒體手段或教學道具來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各種各樣的英語活動。例如,在學校內或班級內組織各類型的英語表演,如講英文故事、演出英文短劇、唱英文歌曲等方式來學習文化。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歸納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學習英語文化知識。
(三)加強英語文化欣賞。學生除在書本上學習英語文化知識外,還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如電影、電視、報紙、互聯網等來接觸、學習西方文化內涵。教師可選擇學生貼近生活或符合他們欣賞水平的英文電影等視頻資料,這些畫面可以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直觀深刻地體驗異國文化的不同,這種學習方式比簡單的書本教學更另學生印象深刻。而且在觀看完之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學習討論、熟悉并模仿在不同的場景中交際者的表情、姿態、話語表達,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與文化現象有關的書籍、報紙和雜志,不斷積累和英語文化相關的知識,多途徑地汲取文化養分,跨越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障礙。
【參考文獻】
[1]H J Weatherford. Culture in the FL Classroom[C]. Northeast Conference[C]. Northeast Conference Inc. U.S.A,1986
[2]Finocchiaro,M. Reflections on the Past[M].Present and Future Forum, U.S.A.1990
[3]黃穎斌,論成人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的滲透[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
[關鍵詞] 英語學術寫作;大學英語教學;英語學術交流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1)06-0041-04
0 引言
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一直是英語教學中受到普遍關注的話題。尤其是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英語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難點。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的英語學術寫作能力普遍偏低,研究生投到國際會議或國際期刊的英語論文中有約85%以上由于英語寫作問題被打回,要求改進英語寫作水平,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學生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的效率。所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術文體寫作能力,已經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國外有關學生學術寫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也備受關注。Hyland[1]研究了英國和中國香港的碩士研究生在學術論文寫作中表達對命題限定和肯定時的用語,發現中國香港學生在用詞和句法結構選擇上更趨于單一化,對命題的限定和肯定程度把握不準。他[2]還研究了中國香港的碩士研究生在學術論文中元話語的應用情況,發現元話語使用無論從種類上還是從適宜度上都有欠缺。Huang[3]調查了非英語為母語的博士研究生對學習學術論文寫作和在國際期刊上的看法,發現這些學生知道自己的英語水平有限,在英語學術寫作方面處于劣勢,但他們又缺乏改變現狀的動機,認為在科研中英語是占第二位的。在學術論文寫作和發表方面他們對導師有依賴性。另外,他們對學術寫作課的效果缺乏信心。
國內有關學生學術寫作能力方面,馬廣惠、文秋芳[4]對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影響因素研究的結果顯示,母語寫作能力、英語知識和能力對英語寫作能力產生系統的影響。徐有志等[5]對英語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情況調查和分析后得出的結論是: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黃建濱等[6]在對1999~2008 年國內出版的25 種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寫作教材調查后發現,目前研究生英語教材對學術英語寫作涉及甚少。韓金龍[7]提出英語寫作教學-過程體裁教學法。顧飛榮等[8]提出博士研究生英語學術寫作教學合作完成任務法。張桂萍[9]把任務教學法應用在博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孫藍等[10]提出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探究式學習體系。袁平華[11]提出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綜上可見,人們從不同角度關注著學生英語學術寫作能力和英語學術寫作課程教學。本文以燕山大學非英語專業09級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以其撰寫的英語學術語篇為語料,探討中國學生英語學術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旨在改進和提高目前英語學術寫作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英語學術交流能力的學生。
1 中國學生的英語學術寫作能力培養的重 要性
國外不少學者從寫作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關系和公民素質培養的角度強調寫作的重要性。國外很多國家,如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從高中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學術寫作能力,而且寫作教學中對學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掌握學術論文的寫作技巧。作為一種基本的學術訓練,學術論文寫作還是學生進入大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準備。國外很多高校對學術論文寫作教學也相當重視,不僅普遍開設學術寫作課程,還設立寫作中心和學術寫作補習班。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英語教學在學術寫作能力培養上還存在很大差距,而這種差距導致了我國的學生和學者在英語學術寫作能力上普遍偏低,影響了他們與國際學術界的有效交流。
英語學術寫作能力是高校教育質量、學生學術研究能力、專業素養與英語寫作水平的直接反映,是一個綜合素質的體現。當今高校學術論文寫作教學如何才能適應國際化學術交流的迫切需要,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是擺在面前的一個難題。如何提高大學生英語學術寫作能力,提高我國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英語學術寫作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國際學術交流能力和效率,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2011年教育部設立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外語教學研究專項課題”中把“高校學術英語交流能力培養模式研究”列為專項研究課題,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提高大學生英語學術交流能力教學的重視。
2 學術論文的特點和功能
學術論文是對創新性學術研究成果進行理論分析、總結和報道的學術寫作文體。以報道學術研究成果為主要內容。德國功能翻譯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塔林娜萊斯(Katharina Reiss)[12]根據卡爾布勒(Karl Bhler)的語言功能三分法,把文本分為三種類型:
1)信息型:注重純粹的事實,提供信息、知識、觀點等;語言具有邏輯性和指示性的特點;交流的焦點在于內容或話題。
2)表情型:作者使用具有美學特點的語言;原文作者或信息發送者的地位以及文本的形式是此類文本的關注重點。
3)感染型:此類文本的目的在于說服讀者或信息接受者做出預期的反應;采用對話式語言;其焦點在于感染讀者。
根據不同文本類型,萊斯也提出了相應的翻譯方法,見表1。
學術論文屬于信息性文本,其關注的焦點是表達內容。所以,在英語學術論文寫作中,應按照英語的語言表達習慣,用平鋪直敘、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論文的內容。
Halliday[13]認為,任何一個語篇都同時實施著三種純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概念功能指語篇通過及物性系統表達命題的功能;人際功能指語篇通過情態和語氣系統建立說話者與聽話者或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使聽話者或讀者接受或認同作者表達的命題的功能,即建立說話者和聽話者,或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人際關系的功能;語篇功能指語篇通過主位/述位系統和銜接系統把命題內容和人際意義連接成一個銜接、連貫的語篇的功能。
所以,要把英語學術論文寫作看成是作者在參與社會活動,實施一種社會交際功能。要想寫好學術論文,學生既要了解學術語篇的文本類型,又要了解這類文本的語言風格。學術論文中,既要實現語篇的概念功能,又要實現語篇的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
3 中國學生英語學術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隨機抽樣調查了燕山大學100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撰寫的英文學術論文摘要、引言和結論,發現了如下問題。
1)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差。大多數學生在英語語言表達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問題,一部分學生存在較嚴重問題。主要表現在語義表達不清楚,語言表達不規范,語法錯誤多,長句多,時態混亂,中國式英語等。
2)學術寫作不符合學術文體寫作規范。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撰寫的摘要和引言不符合學術論文的寫作規范。例如,學術論文摘要和引言中,存在內容不全,缺少必要的內容,甚至有的摘要和引言沒有實質內容,都是空話。還有的摘要和引言之間內容簡單重復。另外,口語表達嚴重,語言結構松散,缺乏學術語篇正式語體的嚴謹性、簡潔性和科學性。
3)缺乏與讀者的互動。從學生寫的引言中發現,很少看見與讀者溝通和互動的語言機制。這樣,會很難跟讀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進而,會影響作者提出的命題內容被讀者所接受。
4)信心不足,學習主動性差。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科研能力和英語寫作能力信心不足,對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信心不足。有些學生是因為學校有要研究生發表SCI、EI檢索的論文的要求才學習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課程,但他們學習主動性差。
5)存在抄襲現象。有些學生撰寫的學術寫作語篇被查出有抄襲現象。有的是少量抄襲,有的是大量抄襲甚至是全部抄襲。
4 影響中國學生英語學術寫作能力的原因 分析
前期對我國學生學術寫作能力的調查發現,影響其英文學術寫作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學術寫作學習起步晚。據調查發現,我國學生中、小學階段沒有接受任何學術寫作的教育,直到大學中后期才開始接觸簡單的學術寫作,例如,寫實驗報告,課程設計結題報告,畢業前寫畢業論文等。而且,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這些報告和論文都是用中文寫的。而在澳大利亞,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比如,讓小學生去市區的一個污水處理廠參觀,回來后要求每個學生寫一個調查報告,讓學生陳述該廠的布局是否合理,有哪些問題。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學術研究和寫作意識。筆者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時發現,中國的學生與歐美國家學生相比在學術寫作方面相差很大。大部分中國學生都需要參加英文學術寫作補習班,給中國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相反,來自歐美國家的學生學術寫作能力很強,經驗豐富。因為他們很早就開始寫學術語篇,已經掌握了學術寫作的技巧。由于中國學生在學術寫作方面起步晚,所以,更應該努力學習,盡快掌握英文學術寫作技巧,提高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
2)英語學術交流能力差。與英語為母語者相比,中國學生在學術寫作中多遇到一個難題,那就是英語語言問題。相比之下,中國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和在英語語言環境中暴露的時間要短得多,所以大多數學生的英語語感差,英語基礎也比較差。另外,他們在大學學習期間,用了很大的精力復習英語四、六級。而四、六級英語考試內容與英語學術寫作聯系不大,從而導致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能力很差。從學生撰寫的論文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語言表達很困難,經常出現語言表達不當和中國式英語。這在國際學術交流中是絕對不被接受的。這也是很多學術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拒絕的原因之一。
3)對學術語篇的體裁特征和寫作規范了解甚少。從學生撰寫的學術論文摘要、引言和結論中發現,學生對學術論文的體裁特征、學科領域文化、以及學科領域認可的學術寫作規范一無所知。 這也是造成中國學生學術寫作水平低,達不到國際標準的一個原因。
4)對自己的英文學術寫作水平和參與國際交流的信心不足,對指導教師有依賴性。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水平和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缺乏信心,認為這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把寫英語學術論文并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的希望寄托在導師身上,希望導師帶著發表國際論文。
5)跨文化交際能力差。對中國學生而言,英語學術論文是以書面語形式的跨文化學術交流,是跨越漢語和英語語言文化的交流和信息交流。既要考慮語言文化的差異,又要考慮國際上本學科領域文化所接受的語言表達形式。另外,還要考慮學術論文語體特征對語言表達的要求。而這些是中國學生了解甚少甚至是根本不了解的知識。
6)對抄襲的嚴重性認識不足。調查發現,抄襲分兩種情況:(1)無意識抄襲;(2)有意識抄襲。第(1)種情況是由于學生很少甚至根本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不了解什么是抄襲。第(2)種情況屬于對學術抄襲的嚴重后果認識不足,而且缺乏正確的學術態度和良好的學術作風。不論哪一種,都是很嚴重的學術不端問題,都將給自己和出版社招致很大的麻煩。很多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說明反抄襲教育做得不夠。
5 對目前學術寫作教學的一些建議
基于以上調查和分析,筆者對目前的英語學術寫作課程教學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教學內容方面。改變以往的單純講授學術寫作技巧的做法,增加講授內容,包括學術語篇的文體特征和寫作規范,不同學科領域的文化和規約,跨文化交際和語用知識以及在學術語篇的寫作中實現作者與讀者人際互動的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英語學術語篇的語體特征和學科領域的文化,了解在學術界這個群體中人們的交流方式和習慣。另外,從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牢記英語學術語篇中的一些程式化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本學科領域國際上認可的、接受的和習慣的語言表達形式。
另外,教學內容中除了知識性內容以外還應包括學術品德方面的內容,講解知識的同時,還要講解如何避免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方法。
2)教學計劃方面。應該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更早地安排這門課程。從本科生開始開設英語學術寫作課,由淺入深,使學生更早地接觸、學習英語學術寫作。因為英語學術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學習和實踐的過程,絕不是現學現用,也不是靠二十幾學時的課程就能獲得的。
3)教學形式方面。(1)采取小班上課。目前英語學術寫作課主要采用上大課的授課形式,非常不利于教學內容的貫徹落實。由于學生多,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變得很困難,教學效果無法保證。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改為小班上課。(2)采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學術論文寫作是一種針對性和應用性很強的技能,純粹靠課堂講授很難使學生掌握英語學術論文的寫作技能。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大量的互動、交流,還需要學生大量的練習,在課堂學習、課后練習、大量閱讀、大量寫作的過程中,掌握、習得和內化英文學術論文寫作的技巧和要領,感悟和體會英語學術論文中得體、恰當、被國際學術界接受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方法。所以,教學模式中應包含學中練,練中學,在教學和實踐中不斷體會、不斷升華、不斷內化的環節和過程。為了方便學生獲取大量的閱讀資料,可充分利用網絡學術論文資源,使學生直接接觸本學科領域國際著名期刊最新發表的論文,了解當代學術界的語言風格和本學科領域的學術寫作規范。另外,結合合作教學、任務教學和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理論,針對目前大學生學術寫作現狀,探索并構建適合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關注、接觸、認識、掌握、運用英語學術文體語言,并用其交流學術思想和科研成果。
6 結束語
中國學生寫英語學術論文面臨兩道難關:英語語言關和學術寫作關。如何通過英語學術寫作教學課程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術寫作水平和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嚴重而棘手的問題。本文通過調查分析所提出的關于目前英語學術寫作課程的改進建議是積極的,對目前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教學改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這只是對該課程教學改革的第一步。希望更多的學者提出更多的好建議,以完善該課程的教學,使其真正地成為培養國際學術交流型人才的課堂。
參考文獻
[1]Hyland K.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163-167.
[2]Hyland K.Meta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5:16-49.
[3]Huang Juchuan.Publishing and learning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in English:Perspectives of NNES PhD students in science[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0,(9):33-44.
[4]馬光惠,文秋芳.大學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4):34-39.
[5]徐有志,郭麗輝,徐濤.學術論文體裁教學不可或缺―英語轉月碩士學位論文引言寫作調查[J].中國外語,2007,4(4): 47-51.
[6]黃建濱,于書林,徐瑩.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材調查分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1):31-34.
[7]韓金龍.英語寫作教學:過程體裁教學法[J].外語界,2001,(4):35-40.
[8]顧飛榮,施桂珍,高圣兵.博士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教學“合作完成任務法”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08,(2): 41-43.
[9]張桂萍.“任務教學法”在博士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通過與英語科技論文作者的學術交流培養博士生學術交流能力的個案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12):18-22.
[10]孫藍,陳紀梁.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探究式學習體系的思考[J].中國外語,2009,(4):66-71.
[11]袁平華,俞理明.以內容依托的大學外語教學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40(1):59-64.
關鍵詞:大學英語 第二課堂
一、現狀分析
當今以英語為媒介的對外交流日趨廣泛,外界環境對大學生生英語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然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應用情況卻不容樂觀。雖然目前他們都以較高成績通本過了高考英語考試,但由于中學時期偏重于閱讀和應試,聽力和口語的訓練很少,很多人羞于或不敢開口說英語,受“啞巴英語”的困擾。而這成為英語學習的一大障礙。國內外外語教學界的理論研究成果表明: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在不同場合與他人進行口頭或書面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應該是外語教學的重點所在。
英語第二課堂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是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中學英語學習階段,大部分學生具有較豐富的語法知識,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然而他們的英語語用能力仍很低,尚不能適應實際學習、工作和研究的需要。隨著對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學術交流的日益密切,當今以英語為媒介的對外交流日趨廣泛,外界環境對大學生的英語尤其是口語要求,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將來撰寫論文摘要或論文時,特別是在參加國際會議交流等方面仍存在很多語言障礙;因此,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口頭英語語用能力更加至關重要。如何利用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的聽說語用能力,是本科英語教學迫在眉睫的任務。
目前,各高校對大學生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僅僅局限于課型、教材等方面的研究,而對于如何利用多媒體等輔助設施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素質研究甚少。為此,筆者認為應從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入手,以構建英語第二課堂為突破口,營造出英語語言的環境,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既精通專業又懂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二、理論依據
克拉申的情感過濾說指出,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學形式、課本內容、課堂氣氛等環境的制約,極易升高學生的“情感過濾層”,導致他們處于焦慮、畏懼及逃避等心理狀態,無法有多余空間接受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而第二課堂活動則是在自由自愿的寬松環境下進行的,這種環境極其有利于學生降低“情感過濾層”,很好地將可理解性語言吸入和內化。
克拉申認為,人們使用英語的能力主要來自習得。在自然環境中習得的知識蘊藏于學習者的潛意識中,可以被學習者自然而然地\用于交際中。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即是盡量創設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讓學生在盡可能接近自然的語言環境中學習,以取得最佳效果。
三、第二課堂設計
1.課外實踐
(1)學生個人課外活動。積極鼓勵學生在業余時間充分利用多媒體機房和英語自主學習教室進行自學。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成績將作為每個學期學生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自主學習成績占平時成績的33?3%)。對于個人課外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和愛好,合理安排活動內容及學習進度,這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這一活動能夠幫助他們克服語言學習時的焦慮感,也為他們個人努力提供了方向。
(2)學生小組活動。由各班英語授課教師根據教材每單元的教學內容,每兩周為學生安排一次小組活動內容。活動包括小組討論、課文背景知識介紹的PPT文件制作等等,這類活動,將使學生受益匪淺。例如在制作PPT文件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等途徑,查閱大量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既擴大了信息量,增強了學生的英文閱讀能力,又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與此同時,學生制作PPT文件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英語知識競賽。本項目實施期間,我們將分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聽力、英語詞匯、英語朗讀、英語寫作大賽,大賽采取學生自愿報名的形式。豐富多彩的英語競賽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英語才能的機會。在競賽中獲獎的學生,其學習英語的興趣將更加濃厚了,而未獲獎的學生,也會從中找出自己的不足,為今后學習設定自己的奮斗目標。
(4)英語才藝大賽。包括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歌曲比賽、英語短劇比賽、經典英文電影配音比賽。其中英語演講比賽初賽將在各班級內部進行,然后每位教師在所教授的班級范圍內進行復賽,最后每位老師推薦一至兩名學生參加決賽。英文歌曲比賽將采取由學生自愿報名的形式來選取參賽選手。英語短劇和經典英文電影配音比賽,均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參賽。通過比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相互交流和學習,促使他們共同提高。
(5)英語知識及西方文化講座。眾所周之,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因素有其特殊的重要性。Lado在倡導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也提出了要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克服外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因此,邀請在校的外教、留學生、訪問學者定期為研究生舉辦講座非常重要。通過講座,傳播英美社會文化知識,使學生從思想、內容、形式上溶入環境,體驗文化氛圍,擴大知識面。
(6)英文電影欣賞。觀看英語原版電影有助于學生學習英語語言,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提高他們對語言真實度較高的各種視聽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可由任課教師在課堂上推薦幾部格調高雅,內容優美的經典大片如:《阿甘正傳》,《女王》,《秋日傳奇》,《海上鋼琴師》等,讓同學們課后自己上網觀看,記下有用的詞匯,俚語,用英文寫下觀后感,以備課堂交流。此活動也可以與《英語影視作品賞析》選修課有機結合起來,由教師指導全方位,深層次地分析、解讀英美電影,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文化修養。
(7)英語晚會。舉辦與英語節日有關的英語晚會如:圣誕晚會,新年晚會,萬圣節狂歡等活動,邀請外國專家,外教,留學生,訪問學者一同參加,既能了解西方節日的習俗,又加深了與外國朋友的友情,可謂一舉多得。
(8)創辦班級雜志和學生共同商議“雜志”的不同欄目、封面設計等。然后,互相檢查、修改“稿件”。由師生一起對“雜志”進行編輯“出版”。雜志欄目可包括“我最喜歡的一本英語讀物”,“英語縮寫詞”,“書信選登”,“學生之聲”等。編輯雜志不但達到了相互學習和交流的目的,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就感,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互助合作的精神。
(9)建立一個新型的課外活動場所――英語村。它可由語言實驗室、演講廳、影視廳、廣播臺、閱覽室、書店、百貨店、茶室、小吃店、舞廳、體育娛樂廳等組合而成,其擺設布置一律外國化。進入這里參加活動的師生只許用外語交際。活動編導人員按一定模式組織外語自由會話、專題講座、演講(辯論)賽、知識競賽、外國音樂影視欣賞與批評、舞會、茶話會、聯誼會、文體娛樂、模擬外事與公關活動等。這類外語實踐活動集視、聽、說、譯、讀、寫于一體,熔教、學、練、娛、交際于一爐,是外語教學中的實踐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綜合性原則的創造性運用。
2. 為大學生開設以培養英語技能,了解英美文化為主的選修課程。如英語電影賞析、跨文化交際、商貿英語、英美概況、報刊(或新聞) 英語、學術英語、實用英語、科技英語翻譯、翻譯理論、高級寫作等課程。
3.建設大學生雙語教學體系
用英語講授一門至數專業基礎課是很多學校對大學本科生提出的要求,本科生教學應堅持這一要求,并應有所發展。從一兩門課開始,逐步增加直至用英語或雙語講授大部分或全部專業課程。雙語專業教學有助于大學生翻譯英文文獻,用英文寫科研報告、文獻摘要與綜述等,直至寫畢業論文。
4. 建立與大學生英語第二課堂教學相適應的評價模式
建立學生參加英Z第二課堂活動的評價體系,將第二課堂英語教學過程評價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教學活動的一部分,納入到雙方各自的學分考試、崗位考核的終結性評估中。這樣的一種考核有異于第一課堂考試,是以學生參與的過程和表現為衡量標準,評價作到了人性化,學生易于接受。
5.建設網上英語第二課堂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網絡學習的最大優點是其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和滲透性,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英語學習與實踐的氛圍。外語教學網站是整個網絡教學的基礎,應該提供諸如教學內容管理、數據庫查詢、教學資源共享、個性化服務、教學郵件列表、實時聊天、交互導航等功能。為激發學習者的閱讀興趣、開闊視野,可以通過相關網站鏈接,增設包括英語新聞、文學名篇賞析、錦言妙句、英語歌曲等內容的網上資源模塊,從而給學習者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學習者還可以通過相互交流模塊與其他學習者進行討論、交談,也可與輔導老師交流、解疑答惑,一方面解決了互動學習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習者使用英語的能力。
三、第二課堂項目實施和取得的成果
該項目作為本校教學立項批準后,在2014級,2015級,2016級三屆本科學生的4個專業中開展試點,取得良好效果。其中2014級,2015級四六級通過率從以往的70%提高到了77%,參加四級口語考試的人數大大增加,通過率也有所提高。最重要的是通過第二課堂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能力,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真正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實際語用能力的教學目的。雖然鑒于資金、場地和師資力量的短缺,有些項目如英語村,雙語授課還不能完全實施,但試點前期取得的成果會大大促任課教師創新發展第二課堂的信心,會繼續加大推廣力度,直至全校范圍。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