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述:夢中是夏天,我站在馬路上,看見一個人向我走來,后來是朝我跑來。我突然感覺周圍變得冰冷,然后不知怎么騎在了馬上。我想讓馬向前進,但它一動不動,我用腳踢它,結果一腳踢進了馬肚子,馬的腸子流了出來,我非常害怕。忽然發(fā)現(xiàn)馬不是我踢的,是前面有人用獵槍打的。我覺得他要嫁禍于我,就拼命追他。他跑進一個房間,當我追進去時,門突然關上了。我拉不開,這時那個人轉過身來,一張非常可怕的臉,我突然醒了過來,渾身出虛汗……
最近處境:我是個運動員,過去成績一直很好,多次獲得過省、市的長跑冠軍,遭到同事的嫉妒。最近我與男友發(fā)生口角,對方提出絕交,所以內心感到很痛苦,情緒低落,在訓練時甚至會跑錯方向,遭到同事的譏笑,教練也對我不滿。
分析師:這是個焦慮性質的惡夢。作為長跑運動員,在夢境中看見一個人向自己跑來,本不用害怕。感覺周圍冰冷,是自己力量喪失的一種象征。你企圖通過駕馬去面臨挑戰(zhàn)時,馬可能代表著你感情中的自然力量,也可能代表著你的愛人,但馬卻不聽使喚,于是你采取攻擊的方式,結果把馬的腸子都踢出來了,可見你的某些行為傷害了你的愛人。但你不承認這種傷害,于是夢境變化為另外一個人嫁禍于自己。這是一種否認性的心理防御。我建議你要自我反省一下,如果你改變了這種"不是我不對,而是別人對自己不好"的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你的人際關系自然會好起來。
夢境的最后是對你的一種警告。你認為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解決問題,結果反而被關在房間里。那張恐怖的臉,是警告的象征化表達,你將面臨困境,可能會受到傷害。建議你主動去找一下你的愛人,心平氣和地與他交流一下,所謂"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另外要做到抬頭看路,而不是埋頭跑步,要和周圍的同事多接觸,勤交流,那么人際關系會得到緩解。
教授的游泳怪夢
夢者簡介:瞿英,男,52歲,大學副教授求析:名譽、地位問題。
自述:最近我夢見自己在大海里游泳,后來走回淋浴室沖洗,正洗著卻被一個陌生人擠開,我正要發(fā)火,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客廳里。我仍穿著游泳褲,周圍一群中年婦女在看,我十分狼狽。這時有一個女人告訴我"你不用擔心,音樂就可以使你的身體變干",于是她似乎吹起了洞簫,我隨著那簫聲飄到天空,抓著了一顆星星,我把它放在口袋里。忽然有聲音說,你應把它放在胸里,正當我準備這么做的時候,醒了過來。
分析師:這是個奇怪的夢,夢中存在許多不合常理的事。如夢者一會兒在海灘,一會兒在客廳,后來又隨著音樂飄到空中抓星星,整個時間、空間的變化非常大。作為一個大學教授,應該說在生活、工作、學習方面是穩(wěn)定的。但在大海里游泳,這象征著一種退行,想回到最原始的狀態(tài),猶如回到母親肚子里的羊水之中;當自己要在淋浴室沖洗掉身上的海水時,一個陌生人把他擠開,說明他遭到排擠,可能最近碰到人際交往方面的難題。
夢者:你分析得很對,我最近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要晉升正教授,但我的人際關系一直不好,且晉升的名額有限,同事之間相互排擠,我已經(jīng)有點預感到這種情況,也有了晉升不上去的思想準備。
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心理狀況的發(fā)展好壞對他成年時的人格、品德、性格等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兒童時期的心理狀況的是人生發(fā)展最為關鍵的時期,兒童時代是靠家庭教育,父母的關愛溫暖和模仿成人的行為來發(fā)展的。尤其心理的成長更是如此,有無父母的關愛很重要。如果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長期的留守,就會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而這些留守兒童恰好欠缺的就是父母的長期關懷,所以他們當中有的會引發(fā)一下心理特征,現(xiàn)分析如下:
一、留守兒童心理問題
(一)缺少父母關愛帶來的心理問題
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溫暖,他們產生負面性情緒情感體驗比較深刻。有的還形成了心理上的障礙,影響孩子的學習和交往。一是焦慮:長期留守與老人生活,父母與孩子難以建立關系,致使這些兒童表現(xiàn)出坐立不安,活動增多、無規(guī)律性、注意范圍減小、容易激怒、與伙伴難于相處等不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還表現(xiàn)為生活還面子、自尊心強、有事悶在心里,容易沖動。二是抑郁:長期的壓抑會使留守兒童性格過于內向、孤獨離群、難以適應集體生活、沒有開心的感覺、愛發(fā)脾氣、經(jīng)常內疚和自責、行為退縮、逃學、愛打架、不聽話等。如果一旦自尊心收到傷害,容易轉化攻擊行為。三是自卑:自我感覺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自己經(jīng)常暗示自己較差,就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認為自己不好,灰心喪氣、情緒低沉、抑郁寡歡、缺少知心朋友、對學習沒興趣、生活不快樂。看到別的有父母的關愛,活動的參與,這些兒童的自尊心收到傷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感較嚴重。四是孤獨: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溫暖,兒童感到寂寞和孤獨、話少、沒有感情、缺乏社會交往能力、情感淡漠,時間長了容易形成兒童孤獨癥,那后果較為嚴重。
(二)、長期和老人在一起生活形成的心里狀況
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與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容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年人的性格和行為就會被孩子模仿,形成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征。一是思想固化:老年人思維的模式已經(jīng)成型和固定,靈活性差,表現(xiàn)在生活中。孩子長期的生活和學習,往往出現(xiàn)固執(zhí)、偏激、驚異的想法和行為,這對孩子的心里成長極為不利,容易形成性格障礙。二是性格惰化,老年人由于年齡大,大部分喜歡安靜,監(jiān)護的孩子在家中與孩子交往,長期的安靜就會使孩子缺乏活力,不會像其他的孩子一樣活潑可愛,從而造成孩子視野狹窄,這對于孩子養(yǎng)成開闊的胸懷,寬容的性格受到限制。三是心里老化。老年人心理老化,語言行為就會使孩子的心理老化,呈現(xiàn)出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使孩子缺乏積極性和進取心。在困難面前缺乏勇敢頑強的斗志。四是信心退化:老人撫養(yǎng)孩子,常常缺乏教育孩子的心理知識,又因父母不在身邊,過分的溺愛。為孩子承擔起一切,應該承擔把孩子的責任又轉到了別人的身上,會使孩子變得沒有信心和責任心,形成心理和行為的障礙。
(三)缺乏家庭教育帶來的心理缺陷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指導幫助,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和能力的發(fā)展和提高。相對生活在其父母身邊的孩子生活能力就顯得低下,不講衛(wèi)生、缺乏起碼的禮節(jié)禮貌、待人待物能力差、人際交往不良,兒童的基本生活功能不健全。二是自控能力低:對于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缺乏應有的管理和指導。性格人品任其發(fā)展,往往世界觀和非觀念存在偏差。對為人和處事缺乏正確的思考,辦事不講準則和規(guī)范,容易激動,對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感情用事,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三是學生成績差: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引發(fā)一些心理問題轉變成生理問題這樣惡性循環(huán),使孩子在不良的情緒情感和環(huán)境下成長,缺乏父母的管理。在學習上沒有人員監(jiān)督指導,學習成績不好,就會產生厭學逃學的心理,不到校學習,會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現(xiàn)象。最終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四)社會環(huán)境復雜造成兒童難以控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
留守兒童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目前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良惡并存,特別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與引導。可是他們的父母遠離他鄉(xiāng),關愛和引導缺位,同時中小學周圍林立的網(wǎng)吧、游戲廳、歌舞廳,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內部疏于防范,外部誘惑多多,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中極易出現(xiàn)心理失范和越軌的行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方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問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沒有關愛,找不到這個年齡那種天真與活潑,普遍過早成熟,卻又無時無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種不可代替的。
二、如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這是時代交給我們的一個新課題。根據(jù)以上留守兒童的心理分析,我認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途徑如下:
(一)利用集體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通過一定的集體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素質。通過集體活動、交流討論,讓其在集體中,人人都相互關心、相互理解。使他們從心里上少一些抑郁和依賴,讓他們滿足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使他們進入特定的環(huán)境,有更關心的情感投入。
(二)個別教育。因勢利導,對他們進行適當?shù)男睦碇委煟乐剐睦砑膊。蛊浔3中睦斫】担寣W生能夠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通過一些事例交流,是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從而拋開心理上的防范,把自己內心世界的東西都說出來。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而接觸,真正了解每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wèi)心理帶來的障礙。讓他們知道有老師關愛他們。
(三)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鼓勵他們探索解決所面臨問題的辦法,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解開他們心靈的障礙和“疙瘩”。
(四)是利用學科教育進行相互滲透,培養(yǎng)留守兒童進行分辨美與丑,好與壞的能力。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是他們在學科學習中緊密聯(lián)系,相互滲透,在學科中受到好的熏陶。
(五)是對留守兒童進行調節(jié),適應內心的體驗。交給他們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現(xiàn)狀,就是正確對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為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們的情緒。確立自己合適、正確的理想,保持輕松的精神,保持健康的人與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消除人際交往障礙,讓留守兒童和他的同學共同進行。
【關鍵詞】 產后抑郁;心理分析;護理干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953-01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婦在生產后出現(xiàn)抑郁障礙,表現(xiàn)與抑郁癥相同,產后抑郁患者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擔心多慮、煩躁不安等情緒,嚴重時患者會失去自理和照顧嬰兒的能力。有數(shù)據(jù)顯示,產婦在分娩后的第一周內,有10%-15%的產婦會患上產后抑郁癥,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病率較高[1]。護理干預是目前產科防治產后抑郁癥最常用的護理方法。本文主要對產后患者的心理及護理干預對策進行分析,并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產后抑郁癥患者,其中行剖宮產60例,行自然分娩60例;年齡在20-41歲,20-30歲62例,30-35歲35例,35-41歲23例。
1.2 方法 對產婦的心理分析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用Zung評定抑郁量表(SDS)對調查結果進行評定,將項目所定義的癥狀出現(xiàn)頻度作為主要評定依據(jù),并將其分為4個等級,以53分為標準分,分值高于53分即為抑郁癥;產后抑郁評定結束后,對產后抑郁患者實施護理干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一般資料用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當P
2 結 果
2.1 不同分娩方式產后抑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60例剖宮產產婦中,抑郁癥發(fā)生率為81.7%,60例自然分娩產婦中,抑郁癥發(fā)生率為51.6%,兩種分娩方式的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比較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 不同年齡段發(fā)生產后抑郁癥的情況 年齡在20-30歲的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率為51.6%,30-35歲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率為74.2%,35-41歲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率為91.3%,不同年齡段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比較有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 護理干預效果 對120例產后抑郁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患者的情緒低落、恐慌、擔憂、煩躁等情緒均有明顯改善,患病程度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3 討 論
產后抑郁癥是產婦分娩后常見的癥狀,會對產婦的身體及心理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護理干預防治產后抑郁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護理干預應用于防治產后抑郁的措施主要有:
3.1 做好產婦的心理疏導工作 護理人員應積極與產婦進行溝通交流,向產婦講解嬰兒喂養(yǎng)的相關知識,了解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產婦調整情緒[2]。鼓勵并指導產婦與嬰兒多進行接觸,對產婦進行心理疏導,樹立產婦的自信心,協(xié)助產婦盡快適應母親的角色,盡量避免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
3.2 指導家屬做好配合工作,患者與家屬關系較為親近,不易產生緊張的情緒,對于治療產后抑郁有重要意義[3]。家屬應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加強患者的生活護理,為患者打造一個溫馨的環(huán)境;當患者出現(xiàn)情緒低落、煩躁憂慮等癥狀時,家屬應對其表示了解,同時鼓勵患者將心中的煩悶與憂愁說出來,將不良情緒發(fā)泄出來,然后再給予安慰勸導。
3.3 做好產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患者的身體及心理狀況,幫助患者培養(yǎng)輕松、愉悅的心情[4]。同時,向患者講解健康教育,注意患者的營養(yǎng)補充,保證睡眠充足,良好的身體狀況以及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能夠防治產后抑郁癥。
本次研究表明,剖宮產產婦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的概率為81.7%,自然分娩的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為51.6%,不同分娩方式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比較有差異;年齡為20-30歲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為51.6%,30-35歲的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率為74.2%,35-41歲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率為91.3%,不同年齡段產婦產后抑郁發(fā)生率比較有差異。產后抑郁癥患者經(jīng)過護理干預后,抑郁癥狀有明顯的改善。
綜上所述,產后抑郁癥對產婦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有較大的影響,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與產婦的分娩方式以及產婦年齡有緊密聯(lián)系,剖宮產產婦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較高,年齡偏大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發(fā)生率較高。對于產后抑郁癥應積極預防治療,可通過心理疏導、健康教育、家屬配合進行鼓勵等措施防治產后抑郁癥。
參考文獻
[1] 劉翠紅,關鳳枝,楊文霞.產后抑郁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0,13(1):88-89.
[2] 趙方芳,孫延霞,高華,楊傳華,路紅.產后抑郁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措施探討[J].當代醫(yī)學,2011,17(25):137-138.
關鍵詞:心血疾病;心理分析;護理干預
心血管內科也被稱為心內科,主要治療以下幾類心血管疾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以及高血壓等。隨著當前社會的科技發(fā)展還有人們生活方式的調整,極大的推進了醫(yī)學技術的前進,人們的生命在很大的程度上面得到保障,當前人類的生命年齡平均值正在不斷的提高,所以在目前老年人患病的情況并不少見,其中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一直是居高不下的。此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具有的遷延性特點,導致心理一定程度出現(xiàn)障礙,對臨床治療產生消極影響。為了探究心血疾病患者的心理狀況以及對應的心理護理措施,對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自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入住的心血管內科患者超過2d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為25~76歲,平均年齡為58歲。以隨機的方式將這6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都有患者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疾病程度沒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本院對所有患者都進行了詳細的檢查,以下是對各種疾病的診斷標準:①如果患者的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出,冠脈狹窄的程度超過了1/3的話,就診斷為心絞痛;②如果患者的機體處于休息狀態(tài)之下收縮壓超過了140mmHg而舒張壓超過了90mmHg,就診斷為高血壓;③患者經(jīng)過心電圖檢查之后顯示有心率起源部位、心搏頻率和節(jié)律、沖動傳導這幾項當中有如何一項出現(xiàn)了異常,就診斷為心律失常。
1.3方法 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以回顧性方法進行分析,通過一對一的訪談以及對患者日常行為觀察等方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
1.4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方法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接受護理基礎上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具體如下:①推行首接負責制度,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良好溝通以及人際交往的開始,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需要有充分的溝通交流;②實行護患溝通的制度,護理人員在上崗之前會在我院接受相關的培訓,讓護理人員能夠有效的使用各種溝通技巧和患者進行充分有效的交流,同時護理人員也會在非語言溝通上面有所重視;③對于疾病的宣傳教育力度加強,對于患者出現(xiàn)的每一種疾病都發(fā)放有效的疾病知識宣傳單,這樣做的后果是能夠有效的緩解患者因為對疾病本身的不了解,而導致的恐懼心理;④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宣傳教育,讓患者對于自身的疾病有全面的認識,鼓勵患者通過科學合理的治療方式促進身體的康復。心血管內科疾病基本上都是慢性病,患者在治療的過程當中經(jīng)常會因為病情的拖拉導致心情出現(xiàn)煩躁,護理人員需要穩(wěn)定患者情緒,對于不同病種的患者,要有針對性的采取心理教育;⑤患者病情如果出現(xiàn)變化其內心會出現(xiàn)諸如焦慮以及恐懼的心理。護理人員在這個時候應該對患者家庭成員有深入的了解,鼓勵患者及其家屬之間要多進行必要的溝通還有交流,真實的表達自身內心真實想法,通過家庭支持提高治療積極性。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x±s),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經(jīng)過對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后,心血疾病患者一般有以下心理特征:①憂慮心理;②猜疑心理;③絕望心理;④拮抗心理。經(jīng)過護理之后,兩組患者在心理、身體以及環(huán)境舒適滿意度上面存在有顯著差異(P
3 討論
對老年人,心血管內科疾病是比較常見的多發(fā)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心血管內科疾病有著以下特點:病程長、病情易復發(fā)、易反復等,引起了醫(yī)學界廣大的醫(yī)務工作者、患者及家屬重視。很多的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在醫(yī)院對病情有所控制之后,因為病情的復發(fā)再次住院。這些情況使得心血疾病患者的情緒起伏較大,部分患者產生消極心理,對臨床治療產生嚴重的影響。
所以對老年心血管內科患者還有患者的家屬,需要進行綜合性的心理護理,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措施。雖然當前醫(yī)學界的醫(yī)療水平還沒有辦法徹底的對心血管內科疾病進行治療,但是大量的研究資料發(fā)現(xiàn),通過規(guī)范的治療以及合理的護理,能夠有效的對心血管內科疾病病情有所控制,通過控制來讓疾病的復發(fā)以及發(fā)生發(fā)展得到有效的降低或者是延緩[1]。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在經(jīng)過護理之后,相對對照組患者各項方面舒適度都要高。兩組患者在各個方面都存在有顯著差異(P
綜上所述,對心血疾病患者的心理有所分析并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這個階段是兒童由以游戲為主的學習方式,轉為以學校正規(guī)教育為主的學習生活的開始。在這個階段,作為教育者所面臨的最主要課題,就是如何把兒童在入學前的自由式即興作畫的熱情引導到正規(guī)學習中去,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適合此階段兒童的興趣外,師授課方法要正確得當。因為這個階段的兒童剛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一方面對這種正規(guī)的學習方法感到新鮮好奇,才能得到教師的認可,因而這一時期教師的教學宜以正面鼓勵和耐心細致的引導為主,如果因授課方法不當,激不起兒童的學習熱情,或是指責過度,無疑將會使他們中斷繪畫的興趣,給以后的學習帶來困難。
2中組階段(3-4年級)
這個階段被人們稱作兒童繪畫的轉變期或過度期。在這一階段,他們的繪畫水平是不穩(wěn)定狀態(tài)。因為這時期的兒童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此時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具備。無法解決諸如物體的結構、比例、色彩等問題,因而作畫的興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種熱情和信心,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顯然是兒童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的過度階段。在這個時期,教師如不注意引導,過度指責,容易導致大批學生對繪畫失去信心和興趣,所以當兒童進入這個時期,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指導,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術教育方式,如走出課堂、多增加寫生和速寫的練習,這對提高學生的造型能力和順利度過這一時期是很有幫助的。
3高級階段(5-6年級)
在這一時期,兒童在抽象思維方面已得到了很大發(fā)展,愛好美術的同學此時熱情更高,他們對形體的觀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規(guī)教育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樣教師就需對這階段的學生教育要有所區(qū)別,除了傳授課堂知識,在課外對愛好美術的學生要系統(tǒng)地傳授一些理論知識和繪畫技巧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寫生能力的訓練。
4淺談兒童基本繪畫技能的培養(yǎng)
兒童繪畫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臨蘑寫生、速寫和默寫四個方面,這是提高兒童繪畫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將兒童由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的最理想途徑,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能,才能使兒童的繪畫表現(xiàn)得更輕松而得心應手。
4.1臨摹:臨摹對兒童階段的學習來說,是一個重要途徑。中國傳統(tǒng)繪畫和書法很注重臨摹的學習。臨摹要注意學習對象,低年級適于臨摹簡單的,線條單純,色彩明快,令他們感興趣的圖畫,可允許他們在一定范圍內自由發(fā)揮,以豐富畫面內容。這既可增加他們的興趣,也可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到中高年級,可根據(jù)兒童實際繪畫能力提供給他們一些靜物或風景作品,但要注意一點,臨摹只是輔助學習方法,要掌握好繪畫的技能,重要的還是造型能力的訓練。
記者在向采訪對象作采訪時,不僅僅是向對方收集材料。訪問的過程,同時也是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挖掘內心世界的心理交流過程,取得信任是獲得事實的前提,采訪對象有真誠合作的心理才能打開心扉。記者既要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又要探索、揣摩采訪對象的心理。記者必須掌握人際交往中心理溝通的學問,主動接近采訪對象,取得對方的信任與合作,才能使采訪獲得成功。
(一)
在采訪實踐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兩類人,一類是合作者,一類是不合作者。不同的采訪對象其心理素質也是不相同的。合作者往往有如下心理:
(1)需要:有些采訪對象樂意接受記者采訪,這是因為采訪活動符合他們的需要,意識到記者的采訪是在支持他們的工作,或者報道本身有利于他們工作的展開。如有的單位或個人有大型活動時,總是邀請各大新聞媒體記者參加,為他們報道新聞。在這種需要心理中,有個別人或單位想利用記者的采訪報道為他們自己或單位揚名。對這樣的采訪對象,記者要防止談話中有水分。有些數(shù)字要核實,以免報道失實。
(2)信任:只有取得采訪對象的信任,記者的采訪活動才能深入進行。信任心理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可能是出自對新聞機構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對記者本人的信任。對記者的信任來自過去交往中的友誼,或者記者的外表、風度、學識修養(yǎng)。記者的談吐和提問的技巧也可以影響采訪對象的信任感。
(3)善談:由于采訪對象的性格、氣質、職業(yè)不同,在接受采訪時心理狀態(tài)也不同,有的采訪對象思維敏捷、思路清晰,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有的因職業(yè)的鍛煉有較好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樣的采訪對象在接受采訪時,不緊張不膽怯,往往能很好地配合采訪,使采訪談話處于良好狀態(tài)。這類人如教師、演員,經(jīng)常講話的干部、領導等。
(4)情緒: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驗,一個人當他情緒好時,找他辦事就比較爽快,而且也容易辦成。情緒不好時,就容易碰釘子。采訪對象的情緒,往往會影響到采訪談話的心理。輕松、穩(wěn)定、愉快的情緒,有利于采訪談話的進行。因此,記者要選擇采訪對象情緒穩(wěn)定、心情愉快時去采訪,這樣雙方可以在良好的情緒氣氛中打開話匣子,使采訪獲得成功。不合作的采訪對象往往有如下心理:
(1)謙虛:有的采訪對象,特別是一些先進人物,盡管有許多感人的事跡,但出于謙虛的品德,往往不愿意宣傳自己,不積極向記者提供生動的材料。遇到這種情況,記者只有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先打戰(zhàn),先采訪他周圍的人或熟悉他的人。
(2)緊張:大部分人初次面對攝像機鏡頭時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情緒,有的采訪對象不善言談,不善社交活動,或者性格內向,或者對采訪的問題沒有思想準備(隨機采訪)都會產生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越是緊張,越談不成。對于這類采訪對象要設法消除他們的緊張情緒,先從輕松的話題談起,待采訪對象消除緊張情緒后,再談正題。或者提出問題后,讓對方有思考的余地,然后再開機錄像。
(3)反感:有些采訪對象對記者的采訪有反感的心理情緒。產生反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以前吃過新聞報道的虧,所以見到記者采訪就反感;二是記者所在的新聞機構以前有過虛假的報道而導致采訪對象對記者不信任;三是單位風氣不正,怕接受采訪后,遭到孤立和打擊,而不愿出頭露面;四是明知自己做錯了事,害怕被新聞單位曝光,見到記者就回避;五是對新聞機構有成見,甚至把防新聞單位與防火、防盜相提并論。凡此種種都會造成對采訪活動的反感心理。
(二)
影響采訪對象心理的有如下一些因素:一是社會群體心理影響。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的一個階層、一個環(huán)境之內,不能不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和影響。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文化素養(yǎng)、不同生活條件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感受是不一樣的。這是群體心理對個人的影響所致。
(1)官員、干部:這類人比較難采訪,雖然他們都很善談,善于分析、歸納問題,但他們往往是照本宣科,官話、套話多,很難說出實質性的東西。這是因為他們面對鏡頭時,顧慮較多,壓力較大。
(2)農民:和農民打交道比較容易。他們大多樸素、直爽,沒有太多的顧慮,容易實話實說,但由于受到文化程度的限制,有時講話沒有條理,有的不善言談,面對鏡頭發(fā)怵、緊張,有的方言較重,交流困難。記者提問時最好用地方話、口語化,避免交流困難。
(3)專家、學者:這類人學有專長,而且平時都很忙,惜時如金,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如果記者在采訪中對他們所從事的專業(yè)一無所知,對他們的成果、著作缺乏常識,對方就會感到不被重視、不被尊重,和你談話是浪費時間。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有愿同知音者談話的心理。因此,我們在采訪這類人以前,要做好認真的準備,通過采訪,了解采訪對象的著作、成就等,做一個合格的對話者。這是成功采訪專家、學者的關鍵。
二是個性特征的影響。個性特征決定著人的行為。性格外向、開朗,善于交際和言談。性格內向、沉靜,不善交際和言談。不同個性的采訪對象對待采訪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心理素質好、自信心強的采訪對象回答問題痛快,直言不諱,積極主動。心理素質差的采訪對象回答問題則往往缺乏果斷力。記者在采訪活動中要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是記者能力的影響。在采訪的初級階段,剛與采訪對象接觸時,記者的儀表因素所產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記者要設法在儀表方面給采訪對象造成一種吸引力,以激發(fā)采訪對象在接受采訪時具有良好的心理。
[關鍵詞] 疼痛病人; 心理分析; 心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114-01
1 疼痛的定義 根據(jù)國際疼痛協(xié)會(IASP)的定義,“疼痛是一種與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有關的不愉快的主觀感覺和情感體驗”。根據(jù)這一定義,疼痛包含至少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獨特的感覺特性,二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疼痛作為一種感覺信號,本身具有警示作用,可促使生物體采取保護性的逃避行為。然而疼痛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感覺,它同時還包含情感和認知成分,具有非常強烈的主觀色彩。大部分研究者都認同疼痛包含“痛知覺”和“痛反應”兩個方面。其中,“痛知覺”有感覺辨別、情感沖動和認知評估3種成分,感覺辨別負責分析刺激的性質、部位、強度及持續(xù)時間等信息,情感沖動促使個體產生不愉快情緒,認知評估則包括對傷害性刺激的注意、預期和記憶等。
疼痛是指某種損傷刺激周圍感受器產生的信號,通過周圍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特殊傳導途徑在皮質感受器的反應,是某種主觀的十分不愉快的感覺,它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常有密切的關系,也是診斷疾病的重要指標和評定療效的指示。疼痛不僅不利于疾病的治療,也給患者增加了痛苦,明顯降低了患者生存質量。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重視對疼痛的觀察及研究,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以往治療疼痛的對策都注重在藥物直通和常規(guī)護理模式上。雖然也注意到了物理止痛,但沒有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忽略了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護理的重要還擊。心理護理是指利用語言溝通,減輕心理負擔,解除焦慮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疼痛閾值,減輕患者疼痛二設計的一種治療方法。
2 影響疼痛的心理學因素 心理因素對疼痛的性質、程度、時間空間感知、分辨和反應程度等均能夠產生影響。疼痛信號可在任何傳遞水平和環(huán)節(jié)上受到心理因素的調控。例如注意、暗示和情緒等心理因素均可改變疼痛反應;注意力分散、良性暗示、欣悅情緒可降低痛反應,反之則增強。
就臨床鎮(zhèn)痛治療來說,患者對醫(yī)生的信任度、受教育程度等均會直接影響鎮(zhèn)痛效果。有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言語暗示可使35%的患者疼痛減輕,相比之下,不加任何暗示而使用強效鎮(zhèn)痛藥時,顯效者只有54%。影響感覺的心理學因素主要包括年齡、人格特征、既往經(jīng)驗、情緒和注意等。
于中青年相比較,老年患者的痛相關情緒和痛行為顯著減少。老年疼痛患者對于焦慮、挫折、憤怒和恐懼的評分都非常低。因為對于老年患者來說,他們比年輕人更容易將疾病繁盛歸結于衰老所致,所以對于自身癥狀不系不像年輕人那樣表現(xiàn)出強烈的情緒反應。而中年正是出現(xiàn)各種衰老相關的疼痛癥狀的開始,這使得該年齡段得人對慢性痛出現(xiàn)難以接受。
人格特征是有先天素質和后天條件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趨于穩(wěn)定,形成丟客觀世界特有的理解、認識和行為方式。Wade等通過重復性研究驗證了人格對于疼痛各個階段的選擇性影響,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質和外向性都與疼痛強度無關,神經(jīng)質本身與即刻疼痛、不愉有關,對延伸的痛情緒影響最大。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傾向于更頻繁地表達他們的疼痛。
患者已有的生活經(jīng)歷對于疼痛有顯著影響。臨床觀察多次接受手術的患者,如果第一次手術時患者未感到劇痛的心理恐懼,那么二次手術時其對于疼痛的擔心和疑問會明顯減少。相反,如果首次手術曾引起過難以忍受的疼痛,則二次手術時就會對疼痛極度恐懼。
情緒狀態(tài)顯著印象患者的痛感受。愉快、興奮、有信心等一些積極的情緒會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反應;相反,恐懼、焦慮、悲傷、失望等消極情緒則會致使疼痛的感覺增強。另外、對疼痛的注意程度也會影響疼痛的感知,當過度關注疼痛時,會致其加重,而當分散或轉移注意力時,疼痛的感覺就會減輕。
3 資料與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130例患者中做了有關心理分析、心理護理上的研究,報告如下:
3.1 資料 本組患者130例,均以疼痛為明顯癥狀,均第一次發(fā)病。隨機分了兩組。觀察組84例,其中男60例,女24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56歲,入院時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對照組46例,兩組在疼痛的部位、時間、性質及治療前疼痛程度,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
3.2 方法 心理護理認知行為療法。
3.2.1 松弛術 松弛術是身心解除緊張或應激的一種狀態(tài)。成功的松弛術可帶來許多生理和行為的改變。如血壓下降,脈搏,呼吸減慢,肌肉緊張度減輕,代謝率降低,感覺平靜和安寧等。冥想,瑜伽,念禪和漸進性放松運動都是松弛術。這些技術可用于慢性疼痛的任何階段。
3.2.2 引導現(xiàn)象 是利用對某一令人愉快的情景或經(jīng)歷的想象的正向效果來逐漸降低患者對疼痛的意識。例如,護士科描述一個綠草蔭蔭,溪水潺潺,花香馥郁的情景,是患者對此投以更多的注意,從而減少對疼痛的關注。
3.2.3 分散注意力 向患者提供愉快的刺激,可以使患者的注意力轉向其他事物,從而減輕對疼痛的意識,甚至增加對疼痛的耐受性。這種方法最適用于持續(xù)幾分鐘的短促劇烈的疼痛。如唱歌、大聲的描述照片或圖片、聽音樂、愉快的交談、下棋和做游戲等。
3.2.4 音樂療法 音樂是一種有效的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通常應根據(jù)患者喜好進行選擇,如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患者至少要聽15min才有治療作用。研究顯示音樂對減輕患者疼痛效果很好。
3.2.5 生物反饋 生物反饋是一種行為治療方法,操作時,告訴患者有關生理反應的信息(如血壓或緊張)和這些反應進行自主控制的訓練方法,以產生深部松弛效應。此方法對肌肉緊張和偏頭痛尤其有效。疼痛的沖動發(fā)生于大腦皮質,疼痛的反應除了于疼痛的部位、強度、頻率有密切關系,還受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在觀察組病人當中可以看到同樣性質、同樣程度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其反應的強弱表現(xiàn)輕重程度各不相同;文化程度、意志、情緒、性格、環(huán)境、年齡、心理因素都可以影響患者對疼痛的刺激反應。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當根據(jù)病人的心理特點認真做好觀察、治療、護理,以利于患者康復。
4 結果 通過正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護理,觀察組中的84人,其中64人緩解疼痛,緩解疼痛達率約為76%,而只通過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的46人當中,有16人緩解疼痛,緩解疼痛率約為35%。
通過對照可以看出觀察組的疼痛和對照組的疼痛緩解情況有顯著差異,觀察組疼痛緩解明顯好于對照組。
5 討論分析 長期以來,疼痛早期只注重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據(jù)理,忽略了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護理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此環(huán)節(jié)恰恰是解除疼痛,恢復健康的基礎,它貫穿于疼痛的急性期或恢復期的康復護理的全過程。使疼痛的患者減輕心理負擔,解除焦慮,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減輕痛苦。大量臨床護理實踐表明,疼痛一般是可以治療和治愈的。活動往往產生情緒反應,情緒活動中樞能影響下丘腦引起內分泌和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化,干擾免疫功能,使疼痛局限在某一部位,隨著疼痛時間和強度的增加,最后使此部位發(fā)生生理學和病理學改變。從而形成負性心理-疼痛-病理-心理的循環(huán)機制。因此生活中,可以經(jīng)常體會到恐懼,悲傷的時候,能加重疼痛,而愉快,興奮又有信心,則會使疼痛減輕。
6 結論 綜上述,早期良好的心理護理是一種精細的藝術和特殊的技能。在臨床上越來越起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我認為早期心理分析和心理護理在疼痛的治療與護理中起著積極的作用,是疼痛治愈的基礎。只有認真扎實做好這項護理工作,具備必要的醫(yī)學理論知識和熟練技能,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才能幫助病人解除痛苦,早日恢復健康。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3.
[2] 陳英和.認知發(fā)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20(6).
[3] 張秀敏.人性化護理在輸液病人中的運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下旬版,2004,20(9):75.
關鍵詞:淋病;心理分析;護理
1 心理分析淋病患者的心態(tài)可分為三種。
1.1 諱疾忌醫(yī)型 產生這種心理狀態(tài)的患者情緒波動大,表現(xiàn)為諱意醫(yī)生和隱瞞病史。這類患者初期不愿去醫(yī)院診治,即使去醫(yī)院也有多數(shù)的患者不配合醫(yī)生診治,隱瞞病史,不愿意治療。
1.2 心理恐懼型 性病在我國原已消失,性病的復燃僅是近幾年的事情,是各種原因造成的。患者普遍對淋病缺乏足夠的了解,有部分患者將淋病與艾滋病一并而論,有的缺乏治療信心,認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甚至產生坐以待斃的恐懼心理。
1.3 淋病的盲目心理 這類患者淋病知識缺乏,主要是發(fā)生在性行為者中,青壯年從業(yè)者在外住宿多,他們雖求醫(yī)及時,但難以治愈,原因是病癥減輕后不繼續(xù)治療,甚至繼續(xù)生活,以致病情加重治療延長。
2 護理
2.1 加強性病預防知識宣傳 由于淋病患者特殊心態(tài),直接影響了疾病的診治、控制及預后。特別是公共場所或集體生活中被污染者,有對性病不了解的患者羞于啟齒,恐怕通過就醫(yī)會被人所知,精神十分緊張和痛苦。針對患者特殊心理反應,護理上宣教淋病的預防知識及淋病的傳播途徑,傳播方式不僅是直接性行為感染傳播,還可以通過淋病污染物如被褥、毛巾、坐便器、浴水等感染。新生兒也可通過患有淋病的孕婦的產道感染淋病性結膜炎。通過宣傳解除思想顧慮,協(xié)助進行性病的防治工作。
2.2 尊重與保密 醫(yī)護人員尊重患者的人格和隱私,不可指責、歧視、嘲笑、諷刺患者。并勸其同時檢查,使其更好地配合系統(tǒng)的治療。
【關鍵詞】 性病患者; 心理類型; 護理措施
性病是以為主要傳播途徑,直接危害人類健康的一類傳染病[1]。臨床常見的性病包括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尖銳濕疣等20余種,目前在我國呈蔓延上升的趨勢[2]。而就診于性病門診的患者是性傳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流行和傳播的高危人群之一[3]。調查發(fā)現(xiàn)性病是一種心態(tài)變化復雜的社會性疾病,其發(fā)生、傳播和控制已不單是醫(yī)學問題,它涉及社會方面許多因素,已成為一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問題。因此,性病的治療、控制及預防不僅依靠臨床的治療及社會的態(tài)度,而且要需要患者有正常的心態(tài)[4]。因而在臨床治療和護理中,心理護理就顯得十分重要。為了解門診性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并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筆者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來本科門診就診的120例性病患者進行心理分析及心理護理,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長治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皮膚性病科120例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70歲;類型:尖銳濕疣48例,淋菌性尿道炎38例,梅毒34例。多數(shù)患者承認有不潔史。
2 方法
通過與患者及其家屬交談的方式進行了解和分析。
3 性病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
3.1 羞愧、畏懼心理 不潔是導致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我國數(shù)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影響,多數(shù)性病患者對性病羞于啟齒,認為性病為“見不的人的病”。唯恐被人知曉,受到歧視、責備,導致名譽掃地、家庭破裂等,進而影響日常生活[5]。因此,這類患者常畏于就醫(yī),自行不正規(guī)治療,或即使求診于正規(guī)醫(yī)院,也多隱姓埋名、編造信息,避重就輕,隱瞞病史,最終延誤了診治的最佳時機。
3.2 猜疑、焦慮心理 多數(shù)患者對性病缺乏全面、正確的了解,加之社會上的某些宣傳會夸大性病的危害性,使部分患者視其為絕癥,過分擔心疾病愈后的情況,胡思亂想,產生過度的恐慌心理。有些患者因偶然的婚外或使用不潔床具而懷疑自己患了性病,甚至將因過敏或局部感染導致的瘙癢、疼痛等癥狀也誤以為性病癥狀。雖經(jīng)多項檢查已能排除性病的可能后仍將信將疑,焦慮恐慌,精神壓抑,惡性循環(huán),導致心理障礙、睡眠質量差等。
3.3 悲觀、絕望心理 性傳播疾病多數(shù)病程較長,病情頑固,且易于反復,加之患者往往延誤病情,不能及時的用藥治療,不能完成正規(guī)療程等多種原因而致病情遷延不愈。限于目前的醫(yī)療手段,有些性病如尖銳濕疣,即使治愈后也可多次復發(fā)。性病的反復發(fā)作及遷延不愈的病情,給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精神、經(jīng)濟雙重壓力。部分患者因此悲觀、絕望、自暴自棄,甚至“以爛為爛”,徹底放縱自己,將性病傳染給更多的人,制造出更多的社會問題。
3.4 不幸、委屈心理 多見于無性亂行為的患者,如被配偶傳染或因輸血導致的間接感染性病患者,對自己患上性病的事實難以接受。并非自己的過錯,卻要承擔難堪的后果,感覺憤怒、委屈、悲觀、失望、孤獨無助等,情緒波動較大。
4 性病患者的心理護理
4.1 建立的良好護患關系 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開始。護理人員首先應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知識與護理技能,有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用關心、同情的態(tài)度將正確的性病觀點及知識傳達給患者,以消除他們對性病的無知與誤解。性病患者最怕受到歧視與冷遇,因此,護理人員要講究言語技巧,以誠懇的態(tài)度與他們交談,使他們有安全感、信任感,從而從緊張解脫自卑,激發(fā)自尊心,在良好狀態(tài)下積極配合治療,盡可能早日康復[6]。
4.2 做好保護性醫(yī)療措施 保護性的醫(yī)療措施、保密的服務態(tài)度,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醫(yī)護人員應尊重患者的隱私權,嚴守醫(yī)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向任何人泄露病情的。選擇獨立密閉環(huán)境、固定的醫(yī)務人員,采用面對面單獨交流的方式,以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到安全。談吐用詞嚴謹,言行前后一致,避免用不當?shù)难哉Z刺激患者。以典型病例舉例,對患者進行開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端正心態(tài),以積極的態(tài)度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4.3 加強宣傳教育 對性知識認識的提高是治療性病、防止其蔓延的關鍵。可采用的宣傳手段有多種,如相互交流、板報、宣傳畫、發(fā)放宣傳手冊等。讓性病患者及相關人員充分了解性病的傳播途徑、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預后以及對社會和家庭的危害等。使患者能夠潔身自愛,周圍的人可以消除對患者的歧視、排斥心理,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性病的蔓延。
4.4 做好患者家屬的配合工作 家屬的理解、支持是患者的精神支柱。性病的防治離不開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讓患者家屬對性病有一定的了解。消除患者家屬的心理顧慮,能夠在精神上給患者予鼓勵、支持,使患者能夠以正常的心態(tài)積極配合醫(yī)務人員的治療,盡早康復。
5 小結
通過本次患者心理分析發(fā)現(xiàn),性病患者有著極其復雜的心理特點。護理人員必須把握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通過正確地溝通、引導及教育,才能收到滿意的療效。本次對120例性病患者心理護理的療效令人滿意。接診時的心理護理,消除了患者的恐懼、陌生感,使患者能以最佳的心態(tài)接受治療;治療期間的心理護理,能消除患者緊張、焦慮等多種負性情緒,提高了對性病知識的認識,糾正其不良的心理、生理狀態(tài),使性病患者的身心完全康復,進而也有效地遏制了性病的傳播及蔓延。
參考文獻
[1] 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85.
[2] 張惠玲,黃志平,王金明.2003-2007年深圳市觀瀾社區(qū)女性性病疫情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8,6(13):27-28.
[3] 周超平,劉巧芬,方偉鈞,等.門診病人艾滋病知識及態(tài)度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6,20(6):1449.
[4] 鄭罡,劉麗云.43例性傳播疾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J].貴州醫(yī)藥,2006,30(2):190-191.
[5] 顏道金.艾滋病病人的臨床心理特點及心理護理[J].現(xiàn)代護理,2006,12(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