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技術經濟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是經北京市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職業院校,是北京地區唯一獨立設置的從事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的綜合性院校,隸屬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領導。
學院現有園藝、畜牧獸醫、經濟管理、財會金融、文秘法律、信息技術、社區管理、水利與建筑工程和基礎部共九個系部及北苑、清河兩個分院 。
學院同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的職業院校進行了廣泛的教育合作與交流,開設園藝、會計等合作辦學專業,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并為學生繼續深造提供有利條件。
(來源:文章屋網 )
目前農村所處的教育環境的信息化將要成為必然趨勢,面對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覆蓋化面積逐漸擴大,既給農村教師帶來的發展,也是極大地挑戰。[1]
一、農村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目前最欠缺的已經不是沒有網絡教學環境,不是沒有優質教學資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夠熟練運用這些資源的教師”。
1.數學教師個人存在的問題
(1)網絡研修平臺形式化
如果網絡研修平臺能被重視并且很好的利用,會減少地域差別給教師帶來的不便。但是農村教師沒有充分使用這個平臺,把它當做任務,把自己單獨化,使得研修平臺形式化。網絡平臺上,有很多專家、數學名家的視頻,數學教師沒有認真的看與交流,錯過可以直接與專家“零距離”接觸的機會。[2]
(2)教師缺乏計算機應用知識及其實踐
數學教師沒有把數學知識與網絡銜接起來,尤其是復雜難懂的幾何版塊,農村的年輕教師較少,中年及以上年齡比列占得較多。他們大多缺乏計算機相關知識,實踐較少,忽略了圖文聲茂,沒有把數學的抽象知識應用到計算機網絡上。很多農村教師不熟悉計算機使用軟件,尤其是數學老師,電腦制作幾何圖形難度較大。
(3)教學資源忽視信息化來源
數學信息的搜集,大多來自教案或者課本配套書籍。在農村,不如在城市,網絡資源,信息交流網絡,交流信息都差很多。教師很少親自動手去網上查找資料,只是憑借經驗解決問題或者請教老教師。[3]
2.學校未構建信息化環境
(1)沒有及時組建數學網絡學習共同體
農村的學校一般是建立了簡單的數學研究小組,特點是范圍小,成本小,傳播知識渠道狹窄,教師之間的交流范圍有限,無法進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學校內的同級部或者學校內同學科的交流,討論學習的時間、地點都受到限制。學校沒有為教師建立一個學習共同體,實行真正的知識“走出去,融進來”,數學教師無法盡快的從外界獲取關于數學知識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識交流更新緩慢。
(2)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充足
他們僅靠學校為其開放的圖書館,查找的資源有限,甚至有些書本早已更換掉。對于站在講臺上的教師不方便,不能盡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內容。學校忽視了網絡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視這一渠道來源,錯過了最新的知識更新。學校沒有通過網絡與其他學校聯合,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其教師提供有效的知識信息。
二、促進農村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對策
促進教師專業化,教師必須注重自身的發展。關注學生,了解不同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身心發展規律。學習計算機知識,與時俱進,樹立終身學子的理念。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為其構建全方位的教師學習環境。
1.數學教師加強自身的發展
(1)重視網絡研修平臺,多交流、多反思
多聽一下數學相關專家、名家的視頻,和語錄,模仿他們的授課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授課方式,與其他教師多交流,總結經驗,不斷地反思自己,改進自己的方法,聽取他人的意見,以及認真分析來自學生的不同反饋。充分利用數學教師博客群,積極地參與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識,頭腦中搭建邏輯框架。
(2)加強計算機應用知識的實踐
作為數學教師,更加熟練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軟件,熟練地運用,多接觸網絡學習平臺。通過網絡向自己的學生展示出圖文聲茂的知識。教師不應該把計算機的學習當做是負擔,老師們應該積極報名進修計算機課程,不應該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從沒有接觸過的教育指標。
(3)多渠道搜尋數學資源
網絡博客,網絡圖書館,各大論文庫,研修平臺,現存圖書館等資源渠道,教師應該多渠道搜尋,避免單一渠道搜索,多資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識。人們能根據不同的外部教育環境,不斷地、自主有效地選取相應的學習資源,為教育社會化、終身化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學校構建信息化的教師學習環境
(1)構建網絡學習共同體
學校為其教師在網絡上搭建一個學習共同體,例如數學教師博客群,微信群,公眾號,有利于教師可以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想法,與其他教師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礎上,數學教師之間無形中會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幫助和相互合作的關系,最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達到有意義學習的目的。
(2)拓寬信息化教學資源渠道
學校多提供一些數學教師可以學習的網絡,可以免費下載相關的數學知識。學校進一步完善網絡基礎設施,保障網絡運行更加暢通、穩定和安全。加大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力度,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海量存儲及共建共享,為學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提供技術服務促進教師個體發展。
三、總結
通過該論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環境下,農村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從教師個人和學校兩方面進行闡述,針對目前農村數學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進一步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不斷地提升教師個體各方面的素質,使其從成熟型教師轉化為專家型教師或者研究型教師。
作者簡介:
關鍵詞:實驗農場;牛布病;結核病;凈化措施
0 引言
牛布病是一種由布魯氏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接觸性傳染病,本病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傳染性極強,但死亡率不高,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之一。牛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消耗性傳染病,本病的病原為結核分枝桿菌。上述兩種疫病如不能有效凈化,必將對養殖業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制定切實有效的凈化措施勢在必行[2]。
1 診斷方法
1.1 虎紅平板凝集試驗。①取一長方形潔凈玻璃板,用玻璃鉛筆劃成幾個4cm2方格,將玻璃板上各格標記被檢血清號,然后加相應血清0.03ml。②在受檢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③用牙簽或火柴桿攪動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④每次試驗用兩個格分別滴加陽性血清和陰性血清各0.03ml,分別加抗原0.03ml,用來做陽性血清和陰性血清對照。⑤在對照標準陽性血清(+)、標準陰性血清(-)反應正常的前提下,被檢血清在4min內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片或小的顆粒狀物,若液體透明判為陽性(+),若無任何凝集物,呈均勻粉紅色者判為陰性(-)。
1.2 結核檢測。①注射部位及術前處理。將牛只編號登記后,在頸中部上1/3處剪毛(3個月以內的犢牛在肩胛部進行),直徑約10cm,用卡尺測量術部中央皮皺厚度,作好記錄。②注射劑量。無論牛只大小一律皮內注射提純結核菌素0.1ml(含2000IU)。操作時先將牛型提純結核菌素稀釋成20000IU/ml。凍干菌素稀釋后應當天用完。③注射方法。保定好牛只,以75%酒精棉消毒術部。一手提捏起術部中央皺皮,另一手持皮內注射器向皮內注射定量的結核菌素。正確注射后局部應出現小包。如注射有疑問時,可另選15cm以外的部位或對側重作。④注射次數和觀察反應。于注射后72h觀察注射局部有無熱、痛、腫脹等炎性反應,并以卡尺測量術部皮皺厚度。詳細作好記錄。對疑似反應的牛應立即在另一側以同一批結核菌素同一劑量進行第二回皮內注射,經72h觀察反應結果。對陰性反應和可疑反應的牛在注射后96h和120h再分別觀察一次,以防個別牛出現較晚的遲發型變態反應[3]。
2 結果判定
2.1 陽性反應。局部有明顯的炎性反應,皮厚差大于或等于4.0mm以上;
2.2 疑似反應。局部炎性反應不明顯,皮厚差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4.0mm;
2.3 陰性反應。無炎性反應,皮厚差在2.0mm以下[4]。
3 污染牛群的處理
3.1 牛群進行反復監測,布魯氏菌病污染牛群間隔2個月檢測一次,結核病污染牛群間隔3個月檢測一次。一旦發現上述兩種病牛或檢測陽性牛要及時撲殺,在撲殺無害化處理前應在隔離牛舍內飼養。對發現的疑似“兩病”病牛、檢測疑似“兩病”陽性牛,須在隔離牛舍內復檢。
3.2 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政策,一旦發現的“兩病”病牛或檢測陽性牛,及時撲殺無害化處理。“兩病”病牛、檢測陽性牛撲殺無害化處理前生產的乳,“兩病”可疑牛隔離飼養期間生產的乳均需經高溫等無害化處理。布魯氏菌病病牛及檢測陽性牛的胎兒、胎衣、排泄物均需深埋等無害化處理,防止人畜感染發病。
3.3 奶牛群中檢出病牛、陽性牛后,對病牛、陽性牛、可疑牛的牛床及其食槽等每天進行一次消毒,飼養工具使用后及時消毒,糞便等排泄物應單獨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其整個牛舍、飼養工具每天進行一次消毒,直至病牛、陽性牛、可疑牛無害化處理完畢;對運動場地要徹底清污并連續消毒3-5天,每天徹底消毒一次。奶牛場的金屬設施、設備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飼槽、飼養工具、牛欄、天棚、舍內地面、墻壁、糞尿溝、分娩室等,可用2%燒堿、5%來蘇兒或氯制劑等有效消毒藥消毒;運動場地清掃后可用20%石灰乳消毒;飼養場的飼料、墊料可采取深埋、發酵處理;糞便可采取堆積密封發酵或深埋處理[5]。
4 討論與結論
應用本檢測和凈化方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和判斷,適用于普查篩選和場區內牛的凈化。篩選出的陽性反應血清,再做試管凝集試驗,以試管凝集的結果為被檢血清的最終判定依據,可為后續凈化工作的有效開展創造條件。經撲殺病牛及陽性牛后的牛群為假定健康牛群。凡連續兩次以上監測結果均為陰性者,可認為是健康牛群。
參考文獻
[1]姜學.奶牛布氏桿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0,9:57.
[2]彭宏剛,徐建平.奶牛布魯氏桿菌病的檢測及防控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08(4):21.
[3]劉穎,劉冬光,廖娟紅,等.梅花鹿γ干擾素克隆表達及抗病毒活性測定[J].動物醫學進展,2009,30(11):1-5.
關鍵詞 C-D生產函數;回歸模型;特征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概述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簡稱C-D生產函數。最初是由美國學者柯布(C.W.Cobb)和道格拉斯(P.H.Douglas)在1928年提出的,其表達式為:
α +β =1 (1)
式中:Y為產出量;L為勞動投入量;K為資本投入量; α、β為勞動、資本參數(又稱規模因子),A為轉換系數(又稱技術進步因子)。
后來,英國學者D.杜蘭勒在1937年提出α +β 不必等于1,它既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這種改進得到了大多數數學家和經濟學家的贊同。α +β1,表示規模遞增。
從美國學者R.M.索洛1957年提出引入時間變量的C-D函數,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初,C-D函數已擴展到多個變量,并在農業技術經濟研究中得到應用。其一般形式可寫成:
(2)
式中:Y為產出量;Xi 為第I種生產要素投入量;βi 是第i種生產要素的參數(亦稱規模因子);σ為年科技進步率;A為轉換系數。
經典的C-D生產函數 Y=AL aKb是一個非線性方法,無法直接用OLS方法進行估計,但經過變換可得到對數線性形式:
LnY=LnA+αLnL+βLnK(3)
對于一般形式的C-D生產函數也可以經過變換得到以下對數線性形式:
(4)
二、我國農業C-D生產模型的建立
依據統計資料,選取比較有代表意義的2000年31個省市、自治區的截面數據,資料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年和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調查數據(數據附在文后)。由于農業生產受多種因素影響,有些因素無法進行精確的計量。在本模型中我們從農業勞動投入、土地投入和資金投入方面考慮選取勞動力數、耕地面積、生產費用支出、耕地虛擬變量等四個比較合理的外生變量,農業總產值作為內生變量。依據C-D生產函數,我們建立我國農業C-D生產模型:
(5)
其中,Y表示2000年各地區農業總產值(億元),X1 表示各地區鄉村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數(萬人), X2表示1996年農業普查各地區耕地面積(千公頃), X3表示各地區農民家庭生產費用現金支出(包括經營費用和購買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元/人), X4為各地區的耕地虛擬變量。
由于農用土地的地理位置、開發程度、肥力水平的不同,各地區土地的質量差別較大,所以在用各地區的統計數據建立回歸方程時,引進耕地虛擬變量,以反映土地質量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耕地虛擬變量是根據各地區的地理位置、土地質量、復種指數、產出水平等因素的綜合考慮而確定的。另外,由于取的是截面數據就不考慮國家政策和氣候的影響了。
把我國農業C-D生產模型(5)式進行對數變換,轉化成線性函數:
(6)
利用計量經濟學應用軟件Eviews3.1,估計模型中參數得回歸方程估計式為:
(7)
(-3.6) (3.12) (1.13) (3.6) (2.51)
R2=0.91 R2=0.9DW = 2.05 F = 63.3
(7)式中,括號內的數字為相應參數估計量的t-統計量值。由回歸方程可知, 該模型擬合優良,誤差項不存在一階序列相關,DW落在確定域內,除第二個耕地面積變量的回歸系數外,其余的變量的t檢驗值都較高。利用Eviews提供的懷特(White)的一般異方差檢驗功能檢驗出在1%在顯著性水平下不存在異方差。
為了便于評價此模型,將上述回歸方程轉換成C-D生產函數一般的形式,便得到我國農業C-D生產模型如下:
(8)
(8)式顯示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進步因子A的值為0.0158,即我國農業生產中的科技進步因素的比重僅為1.58%。在模型中四個外生變量中,生產費用對農業總產值的彈性最高為0.697,其次為勞動力數的彈性為0.57和耕地面積的彈性為0.214,耕地虛擬變量的彈性最低為0.198。各個變量的彈性系數之和為1.68,這個值大于1,說明我國的農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
三、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由估計所得的C-D生產模型可以分析出我國農業生產函數的三個顯著特征:我國農業生產科學技術含量不高;加大農業資金投入是提高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我國農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而我國在新世紀中農業發展也面臨新的問題:農民的收入增長幅度明顯下降;農民來自農業的純收入絕對額開始減少;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差距很大。
1.加大農業科技和推廣方面的支出
農業科技的發展對農業增長是至關重要的。農業科技和推廣方面的預算支出近年來雖然有所增長,但其增長只能用來彌補工資支出增長造成的預算缺口,實際能夠用于研究或推廣工作的經費并沒有增長,如果受通貨膨脹因素問題就更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的農民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高達90%,農村迫切需要農業技術的推廣。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推廣隊伍在近年來卻出現萎縮。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總數曾經高峰時期的150萬人到流失一半,近年來雖有所恢復,也只有100萬人左右。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逐年減少。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人均年活動經費從1986年的1167元減少到1995年的894元。農業技術推廣經費在農業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由1987年的0.33%下降到1995年的0.23%。
2.鼓勵農民在農業生產上投資
從農民投資行為的變化可以看出他們對投資收益的預期。隨著農業生產收益的下降,農戶生產性固定資產的投資數量從80年代中期開始減少。到1992年,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僅占農業總投資的7%,其余投資幾乎全部用于住房。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的減少也反過來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收益。近幾年,由于農產品市場需求疲軟,農民收入增加受阻。1997年農民收入增長4.6%,增速比上年下降4.4個百分點,1998年增長4.3%,增速又下降了0.3個百分點,1999年增長4.8%,增幅再次下降,2000年增長2.1%,跌到歷史最低點。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加上各種過重的負擔,從而使農戶家庭對農業的投入信心不足。1993年、1994年和1995年,農戶家庭用于農業生產費用支出,下年比上年分別增長15.2%、38%和35.6%,但1997年卻比1996年下降了0.9%,出現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負增長,1998年再次出現投入減少。目前,農民無能力或不愿投資已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3.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惠政策
我國農戶處于半自給半商業化階段,其生產投入既受自身生活需求及資源限制,又受社會經濟、市場環境及政府政策的影響。農業是農戶生活需求的主要來源,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戶家庭資源的配置在滿足生活消費和國家任務之后,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而出現投資非農化的變化趨勢。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依然處于規模遞增階段,加大農業投入會帶來規模經濟。我國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各級政府應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設計和生產適合農民需要的不同檔次的適銷對路的消費品和農機具,重點開發專門針對農村消費需求和生產需求設計的產品,農村的消費品重點應在經濟實惠、使用方便方面上下工夫;農業生產用具應在質優價廉、方便耐用等方面下工夫。對這類企業,國家應在稅收、信貸及貼息貸款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 張曉峒.計量經濟分析[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9
[2] 袁飛.農業技術經濟學[M].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10
[3] 朱憲辰.支出預測:對消費行為影響的估計[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1.6.
關鍵詞: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Excel;經管類
專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用性、定量性和綜合性等特點[1]。該課程目前的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偏重于整個理論體系的講解。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不但要求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和知識,還應具備經濟分析方面的綜合素質,需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解決經濟管理中常見的技術方案經濟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方案選擇、技術創新、價值工程等生產實踐問題。由于該課程涉及許多定量分析,對于經管類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單純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嘗試引進實驗教學的方式,通過Excel軟件的應用解決課程中的應用難題,以有效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2]。
一、經管類專業設置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1)課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學的內在要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運用課堂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開設這項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來說,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對投資項目的市場預測、經濟評估指標分析均涉及相當多復雜的手工計算,投資者以外的其他經濟主體對于投資項目的經濟分析結論的驗證也相當費時,因此如何解決理論知識的應用問題便成了本課程亟待解決的難題。Office軟件是辦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員,是一個強大的表格制作和數據處理軟件。借助Excel各種編輯操作、財務數據分析方法、函數和圖標等高級工具的綜合應用,學生在不需要掌握復雜的編程和較難的數學推導情況下,就可以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常見的數據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問題。因此,開設本實驗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熟練掌握運用Excel進行函數模型及技術經濟分析的計算,以期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課程理論教學效果。通過實驗可以把抽象的理論通過具體的形式生動地重現出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的記憶,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識的傳授過程變得具體、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說服力。技術經濟學中技術經濟方案評價、資金時間價值、設備更新等理論對初學者很難理解。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把許多理論問題包含在實驗當中,通過具體的實驗和應用,不僅使理論知識易于理解,而且還能通過實驗發現新問題[3]。(3)實驗教學有助于推動技術經濟學的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是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密切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技術經濟學相關科研成果,可以通過實驗教學加以體現,實驗所創造的情境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共鳴,使學生對抽象理論方法產生真實感,對教學內容產生認同感,愿意進一步深入學習,同時又可以激發教師以及學生對該學科的研究熱情。從目前來看,實驗教學正是學科發展這個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極大推動學科發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特征
Excel是一種能夠使財務管理工作變得輕松和高效的軟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開數學和統計學中較難的部分,使許多以前用手工計算很復雜的程序大大簡化。實驗項目以Excel為基本工具,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計算能力、圖表顯示功能、數據分析能力以及豐富強大的函數與數據處理功能,從實際案例出發,讓學生了解技術經濟分析中遇到的問題,理清問題結構,對問題中的關系進行量化,建立簡單的數學模型,運用計算機工具來求得結果,幫助學生獲得和提高動手能力、獨立建模能力、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能力[5]。我們根據課程的難點與重點,在技術經濟學的教學中主要應用Excel軟件設計了資金時間價值計算、資產折舊計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內容,為復雜的技術經濟分析帶來極大的便利。應用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核心是函數的應用,尤其是財務函數。財務函數主要可分為四類,即投資計算函數、折舊計算函數、償還率計算函數、債券及其他金融函數。
三、實驗教學內容的確定
1.實驗對象和實驗環境
本實驗的開設可以面向經管類本專科學生,專業方向為財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工業工程、電子商務等。實驗環境為微機室,軟件環境需要安裝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為保證Excel中的很多擴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裝,這樣可以使加載宏功能可用。同時,教師機需要安裝傳輸文件的軟件如飛鴿傳書,每次實驗前由實驗指導教師將實驗所需要的數據、實驗要求發送給學生。
2.基于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
(1)正確性。要求根據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輸入正確的公式或調用正確的函數,公式能夠正確反映各要素間的數學關系;函數的函數名與調用的參數符合語法,函數的邏輯關系清晰。(2)動態性。使用單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當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發生變化時,通過控件控制單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動態靈活地隨變量的變化而改變,實現在不同情況下,得到不同的技術經濟分析結論。(3)簡約性。在使用函數和公式時,盡量選擇簡約的表達方式,減少煩瑣的、難以理解的公式。(4)易維護性。模型分布區域化,在建模過程易于查找錯誤和修改,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時,正確使用變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維護性[4]。
3.實驗內容
根據經管類技術經濟學課程設置的內容,實驗主要包括7個項目,具體內容如下。(1)移動平均分析和指數平滑分析;(2)回歸分析;(3)投資項目經濟評估指標分析;(4)折舊計算;(5)量本利分析;(6)投資決策模型;(7)項目風險模擬決策。
四、實驗教學組織實施
(1)劃分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技術經濟學教學實驗采用小組形式,由5~6人組成,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小組長負責小組內部的分工協調。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迪。同時,通過小組間的激勵措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的實驗教學監督與管理。(2)示范講解。教師每次示范都應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示范目的,即要解決的問題,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時提示學生要觀察什么。教師進行軟件操作示范要正確、熟練,講解要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確保講解內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模仿對象。這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保證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確規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差異性,確定講解內容的深度、廣度及具體的講解方法。講解要富有啟發性和引導性,努力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學效果。(3)指導學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是主體,處于積極主動地位,應讓學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指導過程中要及時正確地找出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發現實驗中的新結果,啟發學生將實驗結果和理論相聯系。有些實驗結果是驗證了結論,有些實驗結果可能與學過的知識相違背,這就要求學生不斷領悟知識,拓展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技術經濟學相關理論知識。要承認學生的水平與能力有差別,對不同對象要因材施教。同時顧全大局,鼓勵進步,幫助后進,調動全體學生做好實驗的積極性[6]。
五、考核
實驗以Excel工作簿和實驗報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確占10%。工作簿的命名規則為學號+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確性占70%。使用正確的公式、函數、圖,控件參數設置正確,數據分析和規劃求解參數設置正確。(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觀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圖表具有標題。(4)實驗結果按時上交占10%。(5)五級記分: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綜合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決策模擬等多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實驗內容,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設備,科學組織與管理實驗過程,規范實驗考核。根據經管類學生的特點,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科的長遠發展。同時,實驗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擴展,不斷豐富實驗項目、實驗案例,盡量廣泛涉及宏觀的和微觀的技術經濟問題,通過Excel這個功能強大的表格數據管理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建立正確的模型,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作者:王慧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
參考文獻:
[1]侯琳琳.“四位一體”教學方法的實施與思考———基于《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10,(4):34—37.
[2]安嘉清.《技術經濟學》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中外企業家,2010,(6):257—258.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城鄉收入差距;述評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02-0015-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1978年城鄉收入比為2.57∶1,2004年擴大到3.21∶1,相應地,城鄉消費支出比從2.68∶1擴大到3.29∶1,城鄉消費水平比由2.9∶1擴大到3.47∶1[1]。高彥彥(2010)則認為,改革初期,城鄉居民真實收入差距為2.57。之后,由于農村經濟改革的成功,1988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1.508。然而,隨著改革的重心轉向城市和非農部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超過農民,城鄉收入差距又開始擴大,2007年,城鄉收入差距增大至2.633,超過改革開放初期水平。因而,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一個先縮小而后不斷擴大的過程[2]。總之,盡管不同學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可能有所不同,但對于城鄉差距的擴大趨勢還是形成了共識[3]。李實(2003)認為,如果將實物性收入和補貼都算作個人收入的一部分,那么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可為全球第一[4]。而從各國歷史來看,城鄉收入的系統差距最終是由于勞動力流動而消失的[5]。
1 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研究
就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來說,大部分學者都持肯定觀點。Jian et al(1996)分析中國1952~1993年的人均實際收入發現,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改革加劇了收入不平等,而勞動力和其他資源要素的流動卻弱化了不平等[6]。趙人偉和李實(1997)利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時間序列資料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對1988年和1995年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狀況所做的抽樣調查數據,對影響城鄉間收入差距的因素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農村勞動力流動可以較明顯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改善勞動力流動政策,就是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供一個前提——機會均等[7]。李實和趙人偉(1999)進一步研究了勞動力流動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的效應,認為農村勞動力流動,特別是流向城鎮可以賺取更多的收入,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停留在農村的其他勞動力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8]。Justin Y. Lin et al(2004)對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遷移進行了研究,認為勞動力遷移即使在短期內也會縮小收入不平等,而20世紀90年代大量的勞動力遷移卻沒有縮小區域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遷移的持續抑制[9]。蔡昉(2005)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過程中,勞動力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通常會產生提高農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和報酬水平,降低或抑制非農產業勞動的邊際生產率和報酬水平的效果,從而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收入差距。然而,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卻出現了勞動力流動和城鄉收入差距同時擴大的現象。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勞動力市場歧視,所以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10]。許秀川和王釗(2008)以系統動力學模型和Vensim軟件為分析工具,對重慶市的城市化、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進行系統動力學仿真研究表明,加快城市化進程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11]。鄭彩祥(2008)利用1978~2005年省級面板數據分析農業勞動力轉移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發現,農業勞動力轉移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而城市導向的財政政策不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12]。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朱云章(2009)使用1983~2006年我國時間序列數據計量分析發現,城鄉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差距兩者之間只存在由收入差距到城鄉勞動力流動的單向因果關系,而不存在城鄉勞動力流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反饋作用[13]。朱長存等(2009)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除了一般性人力資本溢出外,還存在著更為廣泛的人力資本外溢性:一是與城市人力資本投入相比,農村人力資本投入具有更強的私人性;二是由于城市勞動力市場存在著廣泛的歧視,農村人力資本并不能獲得與其邊際貢獻相應的報酬。因而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存在著農村向城市的龐大價值轉移。實證分析表明,超過四成的城鄉收入差距是由此形成的[14]。
2 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影響研究
就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來說,大部分學者也都持肯定意見。朱農(2002)利用1991年湖北省的一次人口遷移和經濟發展的問卷調查數據,使用probit模型的結構方程,證實了城鄉收入差距在中國農村向城市的遷移過程中的正向作用:無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收入差距越大,遷移概率越強[15]。李強(2003)使用其在四川、北京等地組織的一些問卷訪談數據,認為中國的推拉模式與國際相比的主要差異在于戶籍制度,由此修正推拉理論模型對影響中國城市農民工流動的因素進行分析,得出:城鄉之間巨大的經濟差異和收入差異是人口向城市流動的最主要原因;戶籍制度導致的阻力不僅對一般推力與拉力發生影響,而且使得推拉失去效力,從而使流動人口不再遵循一般的推拉規律[16]。吳紅宇(2008)引入“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解釋框架,利用對廣東韶關市樂昌縣廊田鎮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數據,得出Stark的新勞動力遷移經濟學對中國現實情況也有一定的解釋力,絕對收入差距也是遷移決策行為的動因之一[17]。李培(2009)以推拉模型為理論依據,利用1992~2005年省級人口城鄉遷移面板數據,構建了中國人口城鄉遷移的計量模型,得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與農村人口城鄉遷移存在倒U型關系;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鎮就業崗位的增加、農村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鄉鎮企業就業崗位的相對減少都明顯促進了城鄉人口的遷移,而實際遷移距離和“無形”遷移距離制約著城鄉人口的遷移。[18]但也有學者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盧向虎等(2006)以托達羅模型為理論基礎,用時間趨勢來反映制度因素對城鄉人口遷移規模的影響,并利用1979~2003年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到以下結論:中國城鄉實際收入差距擴大已顯著地阻礙了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長期遷移;城鄉人口遷移規模的擴大并不是導致城鎮失業增加的原因,而城鎮失業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人口的城鄉遷移;制度因素對農村人口城鄉遷移規模的影響是復雜的,城鄉人口遷移規模隨著制度約束的減弱而逐年增加[19]。梁明等(2007)將GDP與農村人均耕地面積兩個變量引入托達羅模型,利用1992~2004年省級面板數據,對中國勞動力城鄉遷移進行計量分析,發現:經濟增長、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對勞動力城鄉遷移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人均耕地面積減少是城鄉遷移比較重要的推動力量,而城鎮失業率和城鄉收入差距作用不顯著[20]。
3 總結性評論及啟示
總之,無論是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還是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作用,盡管學者們得出的結論并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數還是持肯定意見。而對于農業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之間是否存在雙向互動,暫時未見有人研究,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程開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機制及動態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7):116-125.
[2] 高彥彥.城市偏向、城鄉收入差距與中國農業增長[J].中國農村觀察,2010,(5):2-13.
[3] 蔡昉,萬廣華.中國轉軌時期收入差距與貧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 李實.中國個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顧與展望[J].經濟學,2003,2(2):379-404.
[5] 蔡昉,王美艷.為什么勞動力流動沒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J].經濟學動態,2009,(8):4-10.
[6] Jian T,Sachs JD.Warner AM.Trend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1996,7(1):1-21.
[7] 趙人偉,李實.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及其原因[J].經濟研究,1997,(9):19-28.
[8] 李實,趙人偉.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經濟研究,1999,(4):3-17.
[9] Justin Y. Lin,Wang G,Zhao Y.Regional Inequality and Labor Transfers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52(3):587-603.
[10] 蔡昉.為什么勞動力流動沒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J].理論前沿,2005,(20):18-20.
[11] 許秀川,王釗.重慶市城市化、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系統動力學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 (1):91-97.
[12] 鄭彩祥.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2008,(12):51-52.
[13] 朱云章.我國城鄉勞動力流動與收入差距的關系檢驗[J].農業經濟, 2009, (01):53-55.
[14] 朱長存,王俊祥,馬敬芝.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力資本溢出與城鄉收入差距[J].寧夏社會科學,2009,(3):65-70.
[15] 朱農.論收入差距對中國鄉城遷移決策的影響[J].人口與經濟,2002,(5):10-17.
[16] 李強.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3, (1):125-136.
[17] 吳紅宇.農民收入與遷移動機的計量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8,(2):72-79.
[18] 李培.中國城鄉人口遷移的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經濟學家,2009,(1):50-57.
有關技術經濟學論文范文一: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設計論文
摘要:本文以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經濟管理(以下簡稱經管)類專業設置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意義,界定了以Excel為載體的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特征,并根據經管類學生的特點和課程的重點難點設計了7個實驗項目、具體考核方法和實驗教學的組織流程,以期提高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Excel;經管類
專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理論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技術領域經濟問題和經濟規律、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研究技術領域內資源的最佳配置,尋找技術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求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用性、定量性和綜合性等特點[1]。該課程目前的教學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偏重于整個理論體系的講解。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不但要求系統掌握基本理論和知識,還應具備經濟分析方面的綜合素質,需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中,解決經濟管理中常見的技術方案經濟評價、項目可行性研究、設備更新、方案選擇、技術創新、價值工程等生產實踐問題。由于該課程涉及許多定量分析,對于經管類學生學習難度較大,因此單純應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們嘗試引進實驗教學的方式,通過Excel軟件的應用解決課程中的應用難題,以有效地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2]。
一、經管類專業設置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1)課程定量分析方法教學的內在要求。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運用課堂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我們開設這項實驗教學的主要目的。對于經管類專業學生來說,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對投資項目的市場預測、經濟評估指標分析均涉及相當多復雜的手工計算,投資者以外的其他經濟主體對于投資項目的經濟分析結論的驗證也相當費時,因此如何解決理論知識的應用問題便成了本課程亟待解決的難題。Office軟件是辦公中最常使用的工具,其中Excel是其重要成員,是一個強大的表格制作和數據處理軟件。借助Excel各種編輯操作、財務數據分析方法、函數和圖標等高級工具的綜合應用,學生在不需要掌握復雜的編程和較難的數學推導情況下,就可以處理學習中遇到的常見的數據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大部分量化問題。因此,開設本實驗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熟練掌握運用Excel進行函數模型及技術經濟分析的計算,以期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課程理論教學效果。通過實驗可以把抽象的理論通過具體的形式生動地重現出來,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的記憶,更重要的是使得知識的傳授過程變得具體、形象、易于理解,而且更具說服力。技術經濟學中技術經濟方案評價、資金時間價值、設備更新等理論對初學者很難理解。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把許多理論問題包含在實驗當中,通過具體的實驗和應用,不僅使理論知識易于理解,而且還能通過實驗發現新問題[3]。(3)實驗教學有助于推動技術經濟學的學科發展。科學研究、理論教學、實驗教學是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密切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技術經濟學相關科研成果,可以通過實驗教學加以體現,實驗所創造的情境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產生共鳴,使學生對抽象理論方法產生真實感,對教學內容產生認同感,愿意進一步深入學習,同時又可以激發教師以及學生對該學科的研究熱情。從目前來看,實驗教學正是學科發展這個木桶的短板,一旦突破,必極大推動學科發展[4]。
二、基于Excel的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的特征
Excel是一種能夠使財務管理工作變得輕松和高效的軟件工具,使用它可以避開數學和統計學中較難的部分,使許多以前用手工計算很復雜的程序大大簡化。實驗項目以Excel為基本工具,注重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利用了Excel的表格計算能力、圖表顯示功能、數據分析能力以及豐富強大的函數與數據處理功能,從實際案例出發,讓學生了解技術經濟分析中遇到的問題,理清問題結構,對問題中的關系進行量化,建立簡單的數學模型,運用計算機工具來求得結果,幫助學生獲得和提高動手能力、獨立建模能力、綜合應用理論知識能力[5]。我們根據課程的難點與重點,在技術經濟學的教學中主要應用Excel軟件設計了資金時間價值計算、資產折舊計算、量本利分析等方面的內容,為復雜的技術經濟分析帶來極大的便利。應用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核心是函數的應用,尤其是財務函數。財務函數主要可分為四類,即投資計算函數、折舊計算函數、償還率計算函數、債券及其他金融函數。
三、實驗教學內容的確定
1.實驗對象和實驗環境
本實驗的開設可以面向經管類本專科學生,專業方向為財務、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工業工程、電子商務等。實驗環境為微機室,軟件環境需要安裝MicrosoftOfficeExcel2003/2007,為保證Excel中的很多擴展功能可以使用,MicrosoftOffice需要完全安裝,這樣可以使加載宏功能可用。同時,教師機需要安裝傳輸文件的軟件如飛鴿傳書,每次實驗前由實驗指導教師將實驗所需要的數據、實驗要求發送給學生。
2.基于Excel進行技術經濟分析的基本原則
(1)正確性。要求根據案例背景在模型中輸入正確的公式或調用正確的函數,公式能夠正確反映各要素間的數學關系;函數的函數名與調用的參數符合語法,函數的邏輯關系清晰。(2)動態性。使用單元格地址表示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當模型中的變量參數發生變化時,通過控件控制單元格地址,使模型能動態靈活地隨變量的變化而改變,實現在不同情況下,得到不同的技術經濟分析結論。(3)簡約性。在使用函數和公式時,盡量選擇簡約的表達方式,減少煩瑣的、難以理解的公式。(4)易維護性。模型分布區域化,在建模過程易于查找錯誤和修改,在經營環境發生變化時可以方便改善模型,同時,正確使用變量可以提高模型的易維護性[4]。
3.實驗內容
根據經管類技術經濟學課程設置的內容,實驗主要包括7個項目,具體內容如下。(1)移動平均分析和指數平滑分析;(2)回歸分析;(3)投資項目經濟評估指標分析;(4)折舊計算;(5)量本利分析;(6)投資決策模型;(7)項目風險模擬決策。
四、實驗教學組織實施
(1)劃分小組。小組合作學習是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異質小組為基本形式,以教學各動態因素的互動合作為動力資源,以團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一種教學活動和策略體系。技術經濟學教學實驗采用小組形式,由5~6人組成,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小組長負責小組內部的分工協調。小組之間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迪。同時,通過小組間的激勵措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的實驗教學監督與管理。(2)示范講解。教師每次示范都應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示范目的,即要解決的問題,示范什么,如何示范,在示范時提示學生要觀察什么。教師進行軟件操作示范要正確、熟練,講解要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確保講解內容的正確性和科學性,給學生一個正確的模仿對象。這要求教師必須認真備課,保證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正確規范。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差異性,確定講解內容的深度、廣度及具體的講解方法。講解要富有啟發性和引導性,努力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學效果。(3)指導學生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學生是主體,處于積極主動地位,應讓學生的智慧、才能充分表現出來。指導過程中要及時正確地找出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發現實驗中的新結果,啟發學生將實驗結果和理論相聯系。有些實驗結果是驗證了結論,有些實驗結果可能與學過的知識相違背,這就要求學生不斷領悟知識,拓展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技術經濟學相關理論知識。要承認學生的水平與能力有差別,對不同對象要因材施教。同時顧全大局,鼓勵進步,幫助后進,調動全體學生做好實驗的積極性[6]。
五、考核
實驗以Excel工作簿和實驗報告的形式提交[7],其中:(1)工作簿命名正確占10%。工作簿的命名規則為學號+姓名,例如:00088110李四.xls。(2)模型正確性占70%。使用正確的公式、函數、圖,控件參數設置正確,數據分析和規劃求解參數設置正確。(3)模型的格式清晰美觀占10%。模型在工作表中分布合理,圖表具有標題。(4)實驗結果按時上交占10%。(5)五級記分: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綜合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決策模擬等多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實驗內容,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設備,科學組織與管理實驗過程,規范實驗考核。根據經管類學生的特點,將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科研、理論教學、實驗教學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科的長遠發展。同時,實驗內容還需要進一步擴展,不斷豐富實驗項目、實驗案例,盡量廣泛涉及宏觀的和微觀的技術經濟問題,通過Excel這個功能強大的表格數據管理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建立正確的模型,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侯琳琳.四位一體教學方法的實施與思考基于《技術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10,(4):3437.
[2]安嘉清.《技術經濟學》教學的實踐與體會[J].中外企業家,2010,(6):257258.
[3][4][6]占紀文.農業技術經濟學實驗教學探索[J].寧夏農林科技,2011,52(9):8486.
[5][7]傅佳琳,索琪.基于Excel的經濟管理預測與決策實驗體系設計[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3(20):9092.
有關技術經濟學論文范文二:工程造價管理中技術經濟與運用
摘要:技術經濟分析就是技術分析結合經濟分析,在確保工程技術保持在一定水平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工程造價管理的各階段都少不了技術經濟分析,設計階段的技術經濟分析成為以前工程造價管理的重點,而忽視施工階段等過程的技術經濟分析,從而使得技術經濟分析具有的保障性作用沒有得以發揮,即確保技術可行性和成本控制。本文從技術經濟分析概述、技術經濟分析的作用、技術經濟分析應用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期提供可借鑒的建議。
關鍵詞:工程造價管理;技術經濟應用;設計技術
經濟分析是個較為綜合化、系統化的概念。伴隨建筑業的快速發展,現在越來越重視建筑工程項目的經濟性,技術經濟分析有助于經濟性目標的實現,可以更好適應降低工程設計方案與施工組織等環節成本的要求。
1技術經濟分析概述
工程技術經濟分析是指計算、判斷分析、對比及評價各類經濟分析與管理手法,如:技術策略、技術設計方案與方法,從而挑選出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化的技術方案,以完成項目造價。工程造價是指建設工程所使用的全部費用總和,涉及工程籌建、工程施工,工程竣工驗收。控制造價就是把工程項目建設造價限制在預定限額范圍內。這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及相關人員來說,都十分重要。運用技術經濟分析手段,挑選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案,可以較好把控工程的造價。
2技術經濟分析的作用
技術經濟分析是技術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應用技術對比、經濟分析與效果評價等手段,將兩者有機結合,以確保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化。技術經濟分析的重點就是探究技術與經濟的關系,找尋最優組合方案,使得開發出的技術與產品適應經濟發展要求。技術經濟分析涉及到工程項目的各個環節:勘測考察、設計規劃、施工階段。技術經濟分析的研究方法包含效果分析、系統綜合、方案論證等,也就是系統性綜合評估技術研發應用情況,運用經濟指標體系分析對比不同技術方案,評價不同技術方案的經濟效果。建筑業的快速發展,推動建筑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工程招投標中標的基本規定就是合理化低價。在確保工程質量與工期的前提下,承包商需要運用內部成本控制的手段來深挖項目的盈利潛能,科學合理地把控工程成本。工程項目成本是有限的,難以通過無限制的壓低成本的手法以增大利潤空間。施工中工程質量與工期務必要保證。因此,只有運用高效低成本的先進技術去降低項目造價,才能實現工程造價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技術經濟分析應用
3.1項目設計
項目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就是技術經濟分析。設計階段它會對工程造價管理效果產生重大影響。設計費用占整個費用的比例不高,但在項目決策正確的前提下,其對工程造價的影響可以達到70%以上,甚至于更高。在設計階段,把通過編制審核的工程概算作為項目限額依據,運用技術經濟分析法分析各設計方向,如:工藝設計、設備選取、土地利用率等。在此階段中,造價人員要與設計人員緊密配合,共同完成技術經濟分析,處理技術與經濟的矛盾與問題,實現先進技術與合理化經濟的和諧統一。
3.2施工過程
在施工過程中,施工作業的重要參考依據就是技術經濟分析。施工階段是工程開工建設的階段,會高度集中投入大量資金。施工過程中,會有許多無法預測的因素存在,需要借用技術經濟分析手段確定科學的施工方案與詳細措施,及時高效解決工程變更與索賠之類的問題,讓工程造價管理水平上一個臺階。在施工過程中,技術經濟分析覆蓋了全部施工過程,涉及范圍從施工方案的制定到節點的具體作業方法。譬如:對外墻進行保溫施工時,可以應用技術經濟分析方法對比研究不同施工方法的好壞,最后選定最為經濟、最能保障工程質量與工期的工藝方法。除了節省費用外,還可以高效保證施工進度與工程質量,減少工程造價。
3.3竣工驗收
技術經濟分析法在竣工驗收階段的主要作用是考核工程造價與投資效果。需要編制竣工決算,分析竣工決算與概預算,評估控制投資成效。從而為未來工程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技術經濟資料,積累相關經驗。
4案例分析
4.1工程概況
本工程屬于地安門220kV送電工程支線隧道。以新建地安門22k0V變電站為起點,橫穿南方的護城河及北二環路,并到達北二環南紅線北側,連接待建的桃園22k0v輸變電工程北二環電力隧道。本工程需要設計施工2座豎井,完工后用作永久性的檢查井。位于北二環南側綠地南側豎井是盾構接收井。位于護城河北側空地的北側豎井屬于盾構始發井。盾構始發井凈空12.5m*15.6m,深長26.1m左右,內徑3.0m的盾構位于南方。位于始發井北側的三條礦山法隧道施工標準如下:2.2m*2.4暗挖隧道22.5m,13.2m、2.5m*3.0m暗挖隧道21.2m。此三條隧道需要銜接已建的地安門地下變電站。
4.2對比施工方案
結合現場實際,分析研究高壓線問題,得出以下兩種方案:方案1對現有高壓線進行改移。改移后,高壓線所處位置符合吊車及打樁機的操作安全距離標準。現有高壓線帶負荷,待另建架構后方可停電改移。改移完成后,才可施工。此方案所花時間長,存在相對較短的停電時間。預計停電時間為5天,預計造價增加大約60萬。方案2變更始發井的位置,改移后的始發井的位置達到吊車在運轉過程始終與高壓線的距離大于最小安全距離的規定。此方案不需要停電,不會影響工程進度。但需要調整項目整體格局。預計造價增加大約20萬。最后,經專家認定方案2能最大限度符合施工過程的功能需求,還可大大減少成本,方案2為最優方案。
4.3分析工程價值
對比方案成本系數及價值系數,發現方案2為最佳施工方案。見下表。結束語工程造價管理中十分重要的方法就是技術經濟分析。整個工程建設都少不了它的參與,它會涉及到工程的各個環節。因此,要重視技術經濟分析的應用,最大程度上提升工程造價管理的效果。
參考文獻
【摘要】 目的 對應城市部分水稻生產方式進行食品安全危害因素風險評估,以了解水稻生產的主要危害因素,促進水稻的安全生產。 方法 調查確定危害因素,提出控制措施,采集對照組樣品和實驗組樣品進行相關項目的檢測,比較得出評價結論的方法。 結果 實驗組相比對照組,水稻中有機磷農藥殘留的檢出率均明顯降低。有機氯、鉛和鎘污染殘留在兩組中的檢出或超標率均為零。經濟效益方面,控制后的水稻經濟效益明顯增加,社會效益和環境生態效益方面的作用同樣顯著。 結論 對水稻生產中的傳統生產方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切實可行,且效益顯著,應加大推廣種植面積。
【關鍵詞】 水稻;危害因素;效益評估
【Abstract】 Objectve To promote paddy rice planting safely, the risk of rice production in a part of Yingcheng rural area was carried out. Methods First,the survey was used to determine risk factors, and then the control measure was carried out, finally the samples were tested, compared, appraised.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nd the no-control rice,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residues in the detection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organic chlorine, lead and cadmium residues exceeding the rate of detection is zero. The benefit of the control for rice was markedly increased. The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were equ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ways of rice production i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oduction to tak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control measures were testified to be practicable and the way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ountry.
【Key words】 rice; harmful factor;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孝感市所轄七個縣市區,應城市為孝感轄區縣級市,其農副產品豐富,特別是水稻種植面積廣、總產量大,水稻品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縣域經濟中農產品的出口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關系到農業增效和農民的增收。孝感市是武漢城市圈核心層城市,在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踐科學發展觀中發揮積極作用,本研究以應城為選點城市,了解農業生產中水稻安全生產的狀況,促進水稻生產品質的良性發展,應用HACCP[1~3]理論對各種危害因素進行了評估和控制,最終給出效益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 生產情況調查 在應城市5個鄉鎮30個行政村共發放污染調查表220份,實際收到180份,調查內容包括水稻生產中使用農藥種類和用量、化肥使用種類和畝產用量、灌溉用水來源和土壤保護等情況。調查對象包括實驗組和對照組,設糧食示范生產基地為實驗組;隨意耕作的個體散戶,設為對照組。
1.2 樣品檢測 依據國家標準GB/T5009-2003系列檢測方法對水稻的最終產品—大米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樣品的采集和相關危害因素的檢測,檢測過程中采取相應的質量控制措施。
1.3 危害因素的確立與控制 根據以上的調查分析和檢測結果,確立水稻生產中主要可能危害其安全品質的因素,并根據危害因素的使用規律和作物生產規律對實驗組的生產方式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
1.4 效益評估 主要進行經濟效益的量化評估,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收益。采用經濟效益比較法[4~6],所用公式:單位土地面積凈收益=(農產品產值-生產成本)/土地面積。總收益=單位土地面積凈收益×總生產面積。評價過程中單位面積以每畝計,農業生產中勞動用工成本以每個工作日50元計。
2 結果
2.1 調查結果
2.1.1 化學物質的使用 通過對銷售環節和不同類型使用者的180份調查結果顯示,水稻生產中常見農藥品種為:銳勁特、殺蟲雙、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氰菊酯、甲胺磷、三唑磷、克百威、異丙威、托布津。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殺蟲雙(152/180)和銳勁特(148/180)。呋喃丹(84/180,又名克百威)和甲基托布津(82/180)在一季稻種植中常有見到。經常使用的除草劑有:野老、草甘膦、禾草靈、金克草仙、農達、甘草靈、蓋草能。其中野老(110/180)和草甘膦(94/180)使用最多。詳見表1。表1 常見農藥的使用情況
常用的化肥有碳銨肥、尿素、復混肥、鉀肥、磷肥等。水稻平均每畝用尿素10kg,碳銨肥50kg,復混肥25~50kg。
2.1.2 環境污染狀況 調查顯示農業灌溉用水均為地表水,無地下水使用情況。共調查和采集地表水樣45份,發現有3份農業灌溉水源有工業污染或生活垃圾污染;空氣污染與土壤肥力、污染狀況等通過查找相關統計資料和文獻資料得到,結果顯示兩者污染均較輕;土壤污染主要是有機氯殘留含量在某些區域比較高,見表2。表2 水源及其環境污染狀況
2.2 危害分析 水稻的生產過程:播種育秧移栽本田管理收獲,基中本田管理又包括灌水、除草、施肥、防病、治蟲環節。播種和育秧過程對水稻成品品質至關重要,劣質的種子或不正確的育秧方式對收獲后水稻的產量和優質率有影響,但對成品稻谷的食用安全性影響小;移栽多半是手工過程,是前期過程的延續,無安全危害可言;水稻生產中危害安全品質的過程主要為本田管理環節。通過對種植過程分析、農戶用藥調查分析和后續的樣品檢測可得出影響水稻生產中安全品質的生產行為主要是本田管理過程中的農藥濫用、化肥的過量使用和灌溉用水的污染,再加上部分土壤的有機氯殘留污染。
2.3 確定關鍵控制點
2.3.1 農藥使用的控制 首先進行農藥安全使用知識宣傳,進村入戶宣傳科學使用農藥的原則、方式和方法;其次是指導業主科學使用農藥[7,8],使農戶按照國家頒布的《農藥合理使用標準》中規定的方法用藥,禁止使用劇毒農藥,如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等;三是要求農戶盡量采用物理防治蟲害的措施,設置防蟲網、設置高壓汞燈和頻振式殺蟲燈等殺蟲技術;四是輪換交替使用不同種類的農藥,防止或延緩病蟲抗藥性的產生。
2.3.2 化肥使用的控制 一是要求農戶嚴格按國家制定的《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來進行施肥,切實執行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的原則,盡量減少化學肥的用量。施肥過程中還應以基肥為主,占總施肥量的60%,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占總基肥量的80%;氮肥、磷肥、鉀肥按合理比例施用,比例為1:0.5:1;另外水稻生產中控制好化學肥料的使用總量:每畝大田施肥總量:中粳控制在純氮(N)15~16kg,磷7~8kg,鉀15~16kg。
2.3.3 灌溉用水的控制和土壤保護 灌溉用水選擇無工業污染和無嚴重生活污染的水源,灌溉取水之前進行采樣做相關項目的檢測,水質的評價結論應達到相關灌溉用水的國家標準要求。本研究對部分被調查的水稻生產基地和個體散戶的灌溉用水做了大部分指標的檢測,結果顯示全部合格,說明應城市農村灌溉用水水質總體優良。同時合格的灌溉用水水源地還要加強保護,要盡量避免人為污染和生產過程中的輸入性污染,不得向其中傾倒生活垃圾,不得將各種工業和農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污水引入。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根本,只有良好的土壤環境才能生長出優質的農產品,在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合理取用農業灌溉用水的基礎上,還應采取加強土壤的保護,以便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要保護好土壤使其始終具有良好的生態品質,對已有污染的土壤,采用一定的物理手段、化學手段、生物修復技術與生態工程手段進行治理和生態修復。
2.4 樣品檢測結果 政府有規劃地按科學方法種植的糧食生產基地為實驗組,根據分析危害因素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大量隨意而為的散戶生產者為對照組。主要對水稻成品—大米進行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鉛、鎘的殘留量檢測。有機磷農藥檢測包括12種品種;有機氯農藥包括DDT和六六六;金屬鉛和鎘以檢出超標率來評價。化肥的濫用由于在大米樣品中無特異性地檢測評價指標[9,10],故不進行有關項目的檢測。以下是產品的檢測對比結果,見表3。可以看出,有機氯、鉛和鎘在大米中的殘留情況良好,無檢出或超標情況出現。但有機磷農藥的殘留情況在控制前的檢出嚴重,相比控制后的檢出率明顯要高(χ2=10.29,P
2.5 經濟效益評價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經濟效益進行量化評價,以最常見的中稻生產為例,控制前,即對照組,單產投入成本共890元,成本計算中的“其他”包括水電費、汽油費和機耕費等。單產總收益按產量乘價格得1020元,則凈收益130元/畝。采取控制后,即實驗組,由于單產投入化肥量、農藥量和勞動用工等減少,成本降為600元,而稻谷出售時由于質優、量高和價格好等原因,總收益變為1274元,單產凈收益為674元/畝。兩者比較,水稻生產控制后的收益相比控制前的收益凈增加544元/畝,見表4。表4 中稻生產控制前后效益比較
2.6 其他效益評價 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對人體健康的潛在保護,也可以樹立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是必然的,而且往往不易覺察和引起重視。正確地實施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不會馬上看出成效,但其后續和潛在的隱性作用巨大。近年來我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曾經引起許多人對整個食品生產系統安全的擔心和懷疑,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切實加強對初級農產品生產的安全控制就可以明顯減少人們對食品安全生產的擔憂,很好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生態效益方面,必然會起到對環境保護的巨大作用,這一生產方式將會產生更少的環境污染、更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合理科學地使用各種農藥、化肥和激素等等化學物質,有利于水源保護、土壤保護和環境大氣保護。
3 結論
應城市水稻生產中可能對大米品質產生安全危害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為農藥、化肥和灌溉用水水源的污染。劇毒和高毒的農藥如甲胺磷、甲拌磷和克百威在實際生產中仍有使用的情況出現;為追求經濟效益,化肥的大量和無序使用也普遍存在,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化肥的安全用量15kg/畝[11],而應城市糧食生產中化肥的平均最低用量85kg/畝,遠遠高于這一標準,這必將造成化肥資源的極大浪費、農戶生產成本投入的增加和環境污染壓力的增大;水稻生產中個別取水水源受生活垃圾和工業排放污染嚴重,此時應考慮重新選擇水源地取水或政府管理部門應加大對鄉鎮企業環保的監管力度、加強對農村居民環保的宣傳力度等。合格的水源地也應加強有效的保護。
對不科學的生產方式進行教育和宣傳,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對無公害食品的生產、生態環境品質的改善、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采取控制措施后農民的經濟收入相比未采取控制措施前明顯增加,單產可增加544元。如果將這一措施全部擴大推廣到應城市五個鄉鎮,其共有水稻種植面積18.5萬畝,則可為農民新增收入1.1億元。
參考文獻
1 HACCP系統及其應用準則.食品法典委員會(CAC),1999.
2 食品安全控制體系(HACCP)通用教程.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7.
3 李慧艷.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HACCP)體系在液態乳生產企業的應用.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6,8(2):112-115.
4 農業技術經濟學編寫組.農業技術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12.
5 美J.P道爾,F.奧拉澤姆.生產經濟學-理論與應用,第5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83,11-37.
6 全國十三所綜合性大學《中國農業經濟學》編寫組.中國農業經濟學.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303-342.
7 李秋洪,袁泳.綠色食品產業與技術.武漢: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8.
8 章家恩.我國水稻安全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稻業論壇,2007,4:2.
9 王煥民.對改善我國除草劑品種結構狀況的思考.農藥,2003,42(9):1-5.
由于性別差異,婦女在資源和福利的獲取上常處于不利地位,折射至貧困人口中,則呈現貧困女性化的特征,且
>> 基于MODIS數據的全球SST反演 基于SST的檔案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基于戰略目標集轉化法(SST)的企業信息化戰略目標模型研究 克里格插值在SST中的應用檢驗 新醫改下SST零售連鎖藥店的經營戰略的構建研究 SST89E516RD單片機掉電保護方案的設計 航嘉SST307與SST307-1 BNP、NT―proBNP及sST2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 基于社會性別視角的農村貧困測度解讀 基于灰色關聯的貴州連片特困地區貧困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災害學視角的中國農村水貧困測度 基于聚類分析法的縣域均衡發展指數構建與測度應用研究 基于無風險清償能力指數的商業銀行風險測度實證研究 基于Theil指數的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空間差異測度分析 基于泰爾指數的浙江省區域差異多指標測度分析 青島附近海域SST長期變化趨勢分析 改革以來中國貧困指數的測度與分析 基于DEA與ESDA的中國國家級貧困縣發展效率的測度與時空演化研究 基于Malmquist指數的信托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測度及收斂性研究 精準視角下貧困婦女脫貧對策探究:基于湘西州的調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張雪梅,李晶,李小云.婦女貧困:從農村到城鄉,從收入貧困到多維貧困――2000年以來中國“婦女貧困”研究述評與展望[J].婦女研究論叢,2011,(5):99-105.
[3].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共建共享美好世界――在全球婦女峰會上的講話[J].中國婦運,2015,(11):4-5.
[4]吳宏洛,范佐來.農村婦女的貧困與反貧困[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121-125.
[5]段塔麗.論西部農村貧困婦女的生存環境及其網絡資本[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33(2):64-68.
[6]馬東平.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少數民族婦女貧困問題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1,(5):79-84.
[7]徐靜莉.離婚婦女貧困化的制度探討[J].婦女研究論叢,2009,(3):37-42.
[8]World Bank. “Introduction to Poverty Analysis”[EB/OL].(2005-08-08)[2016-06-29]. http:///PGLP/Resources/PovertyManual.pdf.
[9]張建華,陳立中.總量貧困測度研究述評[J].經濟學,2006,5(3):675-694.
[10]Sen?A.,“Poverty:An Ordinal Approach to Measurement”,Econometrica,1976,44,219-231.
[11]徐寬,Lars Osberg.關于森的貧困度量方法及該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J].經濟學,2001,1(1):151-170.
[12]Shorrocks?A.“Revisiting the Sen Poverty Index”[J].Econometrica,1995,(63):122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