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

    第1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學鑒賞 心理健康 心理成長 心理品質

    引言

    對現今的大學生來說,由于社會上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就業壓力的增加,人際關系的緊張,很多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各個高校也陸續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多側重于心理學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養,這對從本質上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是極為不利的。文學鑒賞通過大學生對具體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的欣賞,能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其表達的思想內容對學生的心理狀況產生影響,促進其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通過文學鑒賞,提高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可使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1]因此,文學鑒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相關研究人員的關注。文章通過分析文學鑒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主要方面,使人們更為深刻地認識到文學鑒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

    對于擁有幾千年家國傳統的中國人來說,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貫徹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民族自豪感的形成,則是大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和民族的基礎。文學鑒賞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進而養成良好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道德情操,促進其對于國家和民族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大學生在民族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面對中國近現代以來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較大差距,大多數大學生都能根據大學教學中學習到的知識對具體國情有著清醒的認識,并將其作為自己努力學習的動力,為國家的發展進步,為縮小同西方的差距甚至超越西方重現中國的輝煌做出自己的貢獻。但仍有很多大學生不能理智地思考這種差距,并且固執地認為這種差距的存在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從而對西方產生盲目的崇拜。中國的一切都不如西方,產品質量、生活質量甚至制度文化都不如西方。只要是中國同西方不同的地方,那必然是西方的好,中國的不好。

    (二)文學鑒賞對民族自豪感形成的作用

    文學鑒賞所適用的素材,很多都是中國歷代先賢的文學經典,這些作品很多都包含著作者對祖國和民族的無限熱愛。而對這些文學經典的鑒賞學習,可以幫助很多大學生克服對西方的盲目崇拜,調節逢中必反的扭曲的不健康的民族心理狀態,培養良好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懷。如通過對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夢游天姥吟留別》、地理學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等文學作品的鑒賞,大學生能充分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和多嬌;從戰國屈原的《九歌》《離騷》、南宋陸游的《示兒》等文學作品中,則能看到作者對于祖國沉淪、無力回天的無奈;而文天祥的《正氣歌》、岳飛的《滿江紅》等,則使大學生明白民族和自身命運的不可分割;而近現代更有無數為了中國之崛起而奮筆疾書的仁人志士,如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的《可愛的祖國》、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等,大學生在鑒賞的過程中更可見革命先烈們在遠甚于現在的艱苦環境中胸懷天下的愛國情懷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欣賞,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切身體會到中華民族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更可以通過這些文學作品的內容全方位了解到中華民族在其他具體方面的優秀表現,從而以自己作為這個偉大民族的一員而自豪,意識到現在的落后只不過是民族發展處于低潮期的歷史長河中的短暫一瞬,華夏民族必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回時代高峰。

    二、促進大學生自我心理成長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成功離不開個人的努力奮斗。各國文化中的文學作品,很多都是對個人奮發進取、不屈不撓精神的贊美和歌頌。對這些文學作品的鑒賞,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奮發進取的健康心理狀態,促進大學生自我心理成長。

    (一)大學生在自我發展心理上存在的問題

    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很多大學生看不到為了自己的長遠利益而努力奮斗的必要性,為了短期的享受而逃避刻苦學習的責任,從而不能在自我發展方面健康成長。

    對大學生而言,生活環境、人際交往有了較大的改變。面對著陌生的環境,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與以往也有著質的差別。學生心理上往往很大程度上還依靠教師和家長的督促,與大學自覺、主動學習的要求出現矛盾。要緩和這個矛盾,大學生對全新的學習和生活必然存在一個熟悉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會面臨各種挫折和阻礙,大多數大學生都能合理地應對這些挫折迅速完成心理的成長,為了進一步完善自己而努力奮斗。部分大學生卻由于這些挫折而產生畏難心理,甚至產生逃避的情緒,再加上外在監督的放松,不能正確面對這一環境的改變,最終形成怕苦畏難甚至貪圖享受、得過且過的心理,嚴重影響其正常學習和生活,對自身的發展產生很大的消極作用。

    (二)文學鑒賞對大學生自我心理成長的作用

    在大學生學習相關的文學作品中,包含較多勵志性的作品。事實上,無論古今中外,對努力奮斗、不屈不撓精神的贊美都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對這些勵志的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在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奮發向上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上有著積極作用。典型的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在《熱愛生命》中對主人公在極端環境下為了生存而努力的描寫等,都會使大學生在對這些作品鑒賞的過程中深受感染,從而使其認識到困難的暫時性和相對性、努力學習對自我發展的重要性,逐漸培養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2]從書中汲取營養,提升自我責任意識,促進自我心理成長,完善成熟自己的價值觀。

    三、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作為社會群體組成部分的個體立足的基礎,是健康心理的內涵。只有明白真情、誠信、尊重他人等品德的可貴,才能使自己在社會群體中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對美德的贊美,同樣存在于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之中。通過文學作品鑒賞,可以使大學生充分體會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對其學習生活態度以及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學生在道德品質上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社會上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大學生在道德品質上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唯利是圖、冷漠勢利。一些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決定自己行為的唯一取向是能否為其帶來可見的短暫利益,而不在乎由此給他人帶來的傷害,更看不到由此給自己未來的發展或者長遠利益帶來的損害。

    這些大學生決定自身行為的取向是短期的可見利益,在與同學、朋友乃至親人交往時對友誼和親情的珍惜意識薄弱,意識不到尊重他人從長遠來說就是尊重自己,損害他人的利益長遠來說就是損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其在他人眼中的表現不僅勢利刻薄,而且鼠目寸光。這些行為給其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他人必然因為其勢利冷漠的行為而只愿意同其進行短期的純粹利益上的交往,不愿同其發展穩定的長期互惠互利的關系。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必然受到周圍人的排斥,對其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乃至未來的發展會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二)文學鑒賞對良好道德品質培養的作用

    人有趨利避害的天性,以利益計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取向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這種利益計算必須建立在整體的社會利益而不是純粹的個體利益的基礎上。對于整體的社會發展來說,美德是無價的,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如一般所說的真情無價、誠信為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等。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以使人精神愉悅,冷靜面對各種問題和挑戰。大學生可以通過文學作品對這些美德產生共鳴,從而自覺以這些標準來要求和約束自己,形成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質。[3]如李白在《贈汪倫》一詩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對友情無價的歌頌至今仍然膾炙人口;而與之相反,英國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在其名劇《威尼斯商人》中對猶太商人夏洛克自私、冷酷、唯利是圖的描寫以及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對吝嗇鬼葛朗臺的嘲諷,則使兩者成為人們心目中受鄙視的典型。通過對這些文學作品的鑒賞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會使大學生明白其中所歌頌的各種美德的可貴,而自覺避免成為夏洛克、葛朗臺等反面的人物類型。優秀的作品充滿著激情和創造力,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這些優秀的作品,會激發他們內在的積極心理,陶冶情操,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結語

    大學教育中的文學鑒賞,因為其涉及到的文學作品包含著古今中外文學家高尚的思想道德意蘊,因此能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文學鑒賞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民族自豪感的形成,而且能促進其自我心理成長,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文學鑒賞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從本質上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促進健康的心理品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羅杰文.高職院校加強文學教育的思考與對策[J].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

    第2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在快速增長。因此要采取積極措施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使他們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幾年已達到30 %,由此看出有心理障礙的人數正在快速增長。因心理障礙而引發的打架、自殺、他殺等犯罪事件不斷出現。這種情況告訴我們.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視的時候了。

    一、造成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一)諸多矛盾排解不開。今天的大學生,從學校到學校,遠離社會,缺乏自立和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是造成學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學生個人的自我期望值過高與現實生活的矛盾。一旦在某些方面觸及個人利益.往往表現出不滿情緒.甚至難以忍受。例如,招生并軌收費增加給學生帶來一定經濟壓力;取消畢業分配制,學生擔心自己的前程會被一些不公平現象毀掉等給學生心理造成壓力。還有,學生在心理不成熟與生理成熟之間的矛盾,情緒不穩定,自制力不強等也會造成心理障礙。大學生談戀愛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因失戀給大學生造成的心理障礙是很多的。因此有許多人都提出:“大學生性道德應該補課.他們不知道與異性接觸到什么程度合適.有時傷害了對方也傷害了自己。”

    (二)心理壓力大。一些大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單獨面對問題的時候,思想壓力大.一籌莫展。幾年來,有許多優秀的學生考入名牌大學.只因不會洗衣服、不會疊被感覺生活茫然而輟學或跳樓。去年,清華大學一名學生跳樓自殺.原因只是對于高中時代的名列前茅到現在每次考試成績都是班級后幾名難以忍受。

    (三)就業問題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近年來.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就大城市而言,前幾年.大專學歷可以進來.現在.研究生可以進來.本科學歷就很難了。一些熱門專業辦班過多導致人員過剩.加之全國大多機關、企業機構調整,本身存在一批下崗職工,無疑給就業造成更大困難。另外,學生就業過程中一些人為因素導致‘’公章不如老鄉”等現象,給大學生就業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礙。

    (四)身體健康影響學生心理健康。一些家庭貧困而身患疾病的學生,因無錢治病而對疾病失去信心。覺得前途沒有希望,又給家里增加負擔,心理壓力增大而導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出現。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解決辦法

    現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素質教育自然而然地提到日程上來,而克服大學生心理障礙又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支點。我想主要突出一個“全”字,即“全員參與、全面教育、全程教育”。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為大學生就業建立起一種真企公平的競爭機制,才能給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之學有所用。

    (二)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首先,要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正所謂名師出高徒.低劣的教師是很難帶出高素質的學生的。其次,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文理科都應普及心理學、教育學、美學教育,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教學方法要體現多樣性、啟發性.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要增加教學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向實用型人才轉化。最終培養出真正的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紀律的四有新人。

    (三)建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經常的心理咨詢活動并定期做心理檢查。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跟蹤調查,配合家長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排解心中的疑惑.使他們對前途充滿信心。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和競技活動。在活動中,一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磨練學生意志,陶冶學生情操,同時,通過活動也使學生培養吃苦耐勞、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五)努力營造和諧的教育環境。環境是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環境培養人塑造人,和諧的環境使人身心放松,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因此,師生之間的團結友愛、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家長孩子之間的互相溝通,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第3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心理障礙是當前高校學生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是焦慮、抑郁、疑病、恐怖癥、強迫癥、神經衰弱、人格障礙等常見的臨床診斷現象。產生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來源于個體、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方面的欠缺。從個體角度進行調治的方法是:一要正視現實;二要正視自己;三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四要養成合理的生活秩序;五要保持積極愉快的精神生活;六要有念識地培養自信。

    據《健康時報》2000年12月28日對高校學生做過的一項調查顯示:有28. 75%的學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幾年來這種情況并沒有根本好轉。2002年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狗熊,2004年云南大學發生的馬家爵殺人這些在全國引起轟動的案件,都不同程度的和大學生的心理障礙有關。這需要引起從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和廣大青年學生的高度重視。教育部2003年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要求高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要重視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分析與調治。

    一、大學生常見心理障礙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有如下幾種:

    1.焦慮。經常表現為突然感到恐怖、憂慮、頭暈、胸悶、心悸、惡心、出冷汗,似有大禍臨頭的感覺,但又查不出任何軀體疾病。有一個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因已有三門課程不及格,再有一門不及格將被退學,于是整日惶惶不安,一想到考試,就極度緊張,腦子一片空白,無法正常學習。

    2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對周圍的事物失去興趣,遇事往往朝壞處想,待人感情淡漠,心情沮喪,孤獨自閉,并出現胃口不好、乏力、虛弱等癥狀。有時會對人生產生強烈的悲觀失望的感覺,感到活著沒意思。

    3.疑病。執地懷疑自己有病,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分關注,經常感到不適,四處求醫,但對醫生的診斷總是不信,并自己的疾病感到過分的焦慮、憂郁。

    4恐怖癥。恐懼本是人的正常感覺之一,但對有些學生來說,出現了一種持久的、不合理的、過分強烈的恐懼感,成為一種病態。大學生中常見的恐怖癥有以下幾種:一是社交恐怖。主要是害怕在眾人面前出現,特別是被人注意時更為敏感。二是空曠恐懼。還有一些登高恐懼、下水恐懼等,超出常態的也是屬于病態范圍。

    5.強迫癥。有三種表現:一是強迫焦慮。這種人總是在投信后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把信投入郵筒里,鎖上門之后,總在想門是否真的鎖上。二是強迫疑問。常被一些與正常心理狀態相反的欲望和疑問所糾纏,能產生一些導致可怕后果的沖動。三是強迫動作。如強迫性數數,強迫性洗手等。

    6.神經衰弱。經常有頭痛、失眠、焦慮煩惱、易激怒等癥狀,對外界刺激反應過敏,又有精神容易疲勞的癥狀,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學習工作效率降低。

    7人格障礙。經常說謊、偷竊、酗酒、斗毆、破壞公物,經多次教育仍不悔改;也有的表現為過分猜疑、過分嫉妒,或情感反應過分強烈者,被視為有人格障礙者。

    8.病樣發作。是由于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的心理障礙。如哭笑無常、突然失明、失音、癱瘓、鬼神附體等軀體和精神癥狀。

    9.性心理障礙。如過早性行為、同性戀、窺探女陰、穿異性服裝等。

    以上這些癥狀只是心理障礙的各種表現,大多數僅屬于輕度的心理障礙。我們也不可以輕易對號人座,以為有了其中的某一類癥狀就是得了什么精神病。一般說來,輕度的心理障礙不需服藥,只要能找出發病原因,克服個性上的某些缺陷,改變自己對外部各種刺激過分強烈的情感體驗,癥狀即能緩解和減輕。即使診斷已經患有某種精神和心理疾病者,治療的重心仍在于自己。只要樹立信心,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一般都不難治愈。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原因分析

    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大學生的自我修養、個人家庭背景、學校教育方式以及整個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1.自我修養。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年齡大都在18--25歲之間,處于青年的早期和中期,在生理上已經發育成熟,但心理上還處于繼續完善的過程,正是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此時的年輕人,精力充沛、思想敏銳、感情豐富,自我意識也日益增強,但是個性還未定型,感情容易波動,自制力較弱。他們特別關心人生的價值并力圖實現這種價值,但為這種價值付出努力時,由于自己的能力和社會的要求往往有較大的差距,因而不免經常遭到失敗和挫折,于是大量的懷疑、煩惱便自然產生。此時個體修養的差異便顯得異常重要。在遇到諸如學習、深造、交友、戀愛、就業,還有性的關系處理等方面的問題時,由于受日漸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影響不同,每一個人對外部刺激信息的認知、評價、信念和想法也就不同,于是產生了不同的行為方式。當這些行為方式和社會的要求發生沖突,自己又不能很好地自我修養并及時做出調整,就容易發生心理間題甚至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

    2.個人家庭背景。家庭是每個人心理發展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青少年的人格在很大程度是由家庭塑造的。家庭成員的心理狀態和父母的教育方法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父母雙方互敬互諒、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家庭的和睦友好的氣氛,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康和健全的人格。已經有大量的事例證明,父母離異、家庭解體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過于專制的父母不容易養成孩子和善的性格和民卞的作風。過于寵愛的家庭則會促成孩子任性、容易沖動、惟我獨尊、依賴性強等不良的習慣。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對孩子期望值過高,超出了孩子的個性能力,讓孩子成天在一種高度壓力下生活,最后適得其反。還有的父母成天沉溺于撲克、麻將中,酗酒抽煙,生活毫無節制,有的還做出違法亂紀、有害社會治安的事情,這對孩子健康的心理成長覽是致命性的不利因素。

    3.學校的教育方式。學校介于家庭和社會之間,是個體走向社會的橋梁。學校當然也是一種社會,但這種以完成個體教育為主要目的的場所和社會現實畢竟還是有很多不同的。學校是個體成長中獲得知識技能、造就健全人格,為社會輸送有用人才的地方。在這里學生不僅需要獲得科學技術知識,更需要得到理解、得到安慰,以便能妥善解決生活和學習中各種問題。作為大學生,經常會遇到學習上的障礙、人際關系中的煩惱、相互攀比的困擾以及性和戀愛方面的問題。但是由于現在高校班主任隊伍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長期缺乏疏導,大學生的心理緊張和壓力得不到緩解,久而久之加大了心理障礙的催病兒率。

    4社會因素。任何人都不能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這對大學生來說也不例外。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校園外的市場經濟大潮和校園內的經商熱彼此呼應,對每一個在新形勢一的大學生的人格塑造產生強烈沖擊;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日益普及,信息爆炸的浪潮日甚一日,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知識超負荷的灌輸,學什么,怎么學,成為鑄一個學生都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還有,改革開放帶來了西方文化的大量涌人,在東西方文化滲透和交流中,初涉社會的大學生往往因辨別是非能力較弱而感到無所適從,一些學生由此出現了心理異常和行為不當,少數人甚至誤人歧途而不能自拔。

    總之,大學生出現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是復雜的,而且因個體發展情況不同產生的差異性很大。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和社會的原因,個人的修養始終是關鍵的因素。在同處不利環境條件下,有的人在逆境中努力奮斗而成才,有的人則由此沉淪、墮落,走向黑暗,還有的在大好時光中坐失發展良機。這一切都依賴于個人良好的修養,它是個體心理健康發展的始點,也是個體心理健康的終點。

    三、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治

    大學生心理障礙可從以下方面進行積極的自我調治:

    1.正視現實。一個人對周圍世界的認知正確與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對周邊環境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認識,對心理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來自貧困地區的大學生常常對自己出生地感到一種自卑,而來自條件較好的城市里的學生則容易表現出一種不應有的優越感。這實際上都是不能正確對待現實的表現。正視現實,就是要學會理性地認知周圍世界,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改造能力。無論是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敢于面對現實,對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幻想,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予以解決。

    2.正視自己。就是要知己、愛己,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知己包括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自我評價。愛己,就是接受自己、愛護自己。知己,就是要求我們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安排生活,不奢求、不攀比、擺正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愛己,要求自己重視身體健康、珍惜品德和榮譽,有了成績不驕傲,有了過失能自省,老老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這樣,你的內心世界將永遠是一片碧綠。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首先是一種心理關系,它是基于人們交往而形成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的和自我評價的一種判斷體系。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近,能使人感到溫暖、親切,反之,則會感到冷漠、疏遠。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來自你對別人的尊重和謙和的態度。這里的原則是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堅定而不固執,謙虛而不卑賤,和睦而不遷就,獨立而不孤僻。

    4.養成合理的生活秩序。這里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適量的學習負擔。有的學生進了大學后,面臨知識爆炸,強手如林,學習壓力陡然增大,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一味地增加課程和學習時間,方法不當,不僅學習效果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影響了自信心,為以后的心理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二是生活節奏適宜。大學是優秀青年聚集的地方,這里人才濟濟,匯集各種學科的出類拔萃者,有各種各樣的社團組織,吹拉彈唱、文武兼備,生活豐富多彩。要積極利用這種環境,開闊視野廣交朋友,使緊張的學習生活得到一定的調節,使你的身心變得更加健康。

    第4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關鍵詞】新時期 大學生 心理特點 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003-02

    新時期,大學生在學習、戀愛、人際交往和擇業等方面經常遇到一些挫折或逆境,從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心理障礙,這對于其是否能夠順利地完成大學生活和學習任務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品質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健康教育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一 大學生心理品質發展狀況分析

    一般來說,我們把大學生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分別為入學適應階段、穩定發展階段和準備就業階段。在每個不同的階段,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是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如下:

    1.入學適應階段

    剛進入大學,大學生首先要面對的是全新的大學生活。面對新的校園,生活環境、學習的方式、方法、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面對這些新的環境,他們既感到新奇又感覺陌生,不適應。新的變化打破了他們習慣化的心理結構,心理定勢被破壞了。在陌生的環境中只有努力去適應,建立新的心理結構,才能實現新的心理平衡。這一階段是大學生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將對其整個大學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這個適應階段所需要的時間是因人而異的,適應能力強的人所需的時間相對較短,一般需要一個學期。如果一年的時間還不能適應,則說明心理健康可能出現了問題。

    2.穩定發展階段

    在適應大學生活后,大學生活開始進入穩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大學生活最重要的階段,基本持續到鄰近大學畢業前。這一階段是大學生得以全面發展的階段,但也會遇到一些新的問題,要做出選擇和判斷。大學生極強的可塑性得到充分展示,每個人都按自身獨特的方式塑造著自己。他們可能會遇到許多鍛煉的機會,可能會有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也可能會遇到困惑、苦惱,難以自拔。然而,大多數學生正是經過了種種磨煉而成長起來的。

    3.準備就業階段

    大學畢業前夕,大學生即將走向新的工作崗位,面對又一次環境和角色變化,心理將有所波動。不過,此時的大學生已經歷了大學生活的歷練,自主感較強,對未來的生活道路產生種種設想,盡管這些設想可能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這一階段大學生開始做走向社會的心理準備,進一步把握好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是大學生面臨的主要任務。面對做畢業設計、做畢業后去向的決定,處理與戀人的關系等問題,大學生也會產生一些心理負擔和心理沖突。這一階段可以說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考驗的階段,也是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成熟的階段。

    二 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具體分析

    1.大學生自我意識特點分析

    第一,大學生自我評價提高。隨著生活經驗的增多,不斷地學習知識,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步發展成熟,趨向穩定,在這個時期自我認識的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刻,但缺少自我認識的客觀性。自我評價不再局限于外貌等生理自我,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品德、人生價值等深層次問題的探討,自我認識的內容十分全面和深刻。

    第二,大學生自我體驗豐富復雜。大學生這一年齡階段可以說是一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時期,自我體驗比較豐富、波動性大。總體來說,大學生的自我體驗是積極的、健康的,大部分大學生能積極地接受自我、悅納自我、自尊、自信。但是自我體驗也比較復雜,在自我意識中具有敏感、閉鎖的特點,且有一定程度的波動性。凡是涉及“我”的及與“我”相聯系的許多事物,都常常引起大學生的情緒、情感反應。

    第三,大學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大學生普遍有強烈的自我設計和自我規劃愿望,大部分學生都勤奮學習、努力成才,能夠進行自我設計目標及自我行為控制,能夠積極地改造自我。同時,他們希望擺脫依賴和管束,強烈要求獨立和自制。

    2.大學生學習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適應階段的學習心理。首先,學習動因不適應。進入大學后,現實中的大學生活與理想中的美好憧憬產生了矛盾,大學生的學習動因不明確,沒有了高考的目標,社會責任感還沒有上升到主導地位,導致大多數大學生在前兩個學期出現學習積極性下降或精力轉移的現象。其次,學習能力不適應。大學的學習主要靠自學,自學能力是決定大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剛入校的大學生往往認識不到,需要等到“碰壁”之后才有所領悟。

    第二,穩定發展階段的學習活動。大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大學生活適應期后,便轉入穩定發展階段,開始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每個人都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在大學目標和學習態度上表現出差異化。這段時間大學生要解決立志、定向,打好扎實的專業基礎及提高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對其一生起著關鍵的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大學時代。

    第三,趨于成熟階段的學習心理。在大學生活即將結束時,大學生開始進行畢業實習。學習形式和學習內容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個階段的學習活動與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性質和工作崗位是緊密相關的。由于每個學生對自己未來社會職業的性質、環境的認識和設想不同,對學習活動的態度就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在順利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的過程中,也獨自完成了科研的過程,對于其智能和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也進行了全面的培養和提高。

    3.大學生人際關系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大學生人際交往需求迫切。大學生思想活躍、興趣廣泛、精力充沛、活潑好動,較之中小學和成人時期,對人際交往都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他們力圖通過人際交往拓寬視野,獲得學生的接受、尊重和信任,滿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

    第二,大學生交往的對象以同齡人為主。大學生擺脫了對父母、老師的依賴,過著朝夕相處的集體生活。大學生的交往對象往往是選擇同鄉、同班、同寢室等有相似性的同學進行交往,并且交往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圍繞一些共同的話題,如學習、娛樂、興趣愛好、思想交流、情感溝通而展開。

    第三,大學生交往動機中功利性少,情感性多。大學生由于處于求學之中,父母給生活費,在經濟方面的壓力較小,因此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更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交往中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方面,并帶有理想化的感彩,感情是純真的,功利性較少。

    4.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重視戀愛過程,輕視戀愛結果。“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成了當代大學生普遍信奉的戀愛準則。大學生非常強調戀愛時的感覺,看重戀愛的過程,卻不太注重戀愛的最后結果。他們不懂得如何培養和呵護愛情,輕易戀愛,輕易分手。很少有大學生考慮到婚姻,因而大多數大學生戀人在畢業后都選擇了分手。

    第二,戀愛出發點盲目。在戀愛動機上,大學生對此并沒有很清晰的目的。不少在校大學生戀愛似乎是一種時髦,只是一種對戀愛情結的滿足;更有甚者,有些大學生實際是在調侃愛情,把戀愛當成打發業余生活的方法和排解孤獨感的渠道。據了解,現在的大學生以“將來建立家庭”為戀愛目的的只占很少一部分,相當部分的人是為愛而愛;為滿足虛榮心而愛;為擺脫孤獨寂寞而愛;為追求金錢、名譽、地位而愛。

    第三,自控力較差,對失戀的承受能力較弱。許多大學在感情挫折到來時常常會出現一段較長的心理陰暗期,對自己失去信心,放棄對愛情的追求,有的甚至走向極端。而處于熱戀中的大學生,也就是通常說的處于“腦瘋期”的大學生,往往不善于控制情感,任感情隨意放縱,缺乏理智的駕馭,對戀愛對象過分依賴。一旦戀愛受挫,就會情緒失控、痛苦萬分,甚至難以自拔,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

    5.大學生擇業心理特點分析

    第一,就業期望值較高。有些大學生在畢業求職時,對工作通常有很高的要求:高工資、高地位、高層次,此外,和單位的距離不能太遠、工作條件不能太辛苦等等。不顧實際地希望找到一個好工作,結果很多學生錯失了一些很有潛力的工作機會。因此,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對自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多角度、多方面綜合衡量自己,客觀分析自己,才能明確自身定位,確立一個符合實際的就業期望值。

    第二,就業心態有待調整。有些大學生在畢業求職時將專業看得過重,認為必須要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還有一些大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產生一些悲觀情緒,盲目放大了求職過程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產生自卑情緒和畏難心理。相反,又有些學生自我評價過高,產生了“眼高手低”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就業心理的不成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幫助與疏導。

    第三,就業價值取向稍顯功利。有些大學生將工作報酬和福利的高低作為評判一個工作好壞的標準,更多的是看重物質回報,而忽略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奉獻精神,忽略了國家利益和社會需要。這一點不僅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而且對大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展也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黃希庭等著.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第5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 大學生素質 應用 路徑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和信息的時代,這個時代最主要的特點是越來越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教育機構逐漸認識到應該把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擺在首要位置,這種綜合素質更注重人的完整性、潛質性、差異性,而不僅僅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成績為主要目的。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標在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非智力因素的內涵

    1935年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在其論文《具體智力和抽象智力》中,首次提出了“非智力因素”這個概念。對于這個心理學的概念學術界仍眾說紛紜。廣義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質等等。狹義的非智力因素則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習慣等等。

    非智力因素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產物,具有影響人們思想發展方向和思維深度的能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具有動力作用。人的行為總是由一定的動機促成的,它能促進人的智力健康發展,使人學習積極性高、態度正確、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強,這就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促使智力因素的發展和發揮。

    第二,具有鞏固作用。人的學習活動需要有堅韌性和克服困難的精神與勇氣,才能有勤奮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的積極性。

    第三,調節功能。非智力因素的調節功能主要是通過情感來發揮的,一般來說,快樂、喜悅對學習起促進作用,反之則有阻礙作用。

    第四,彌補功能。在學生中那些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的學生往往能取得較好學習成績,智力因素發展不好的人,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就可以彌補其智力的不足。

    二、研究與應用非智力因素對當代大學生教育的重要性

    1. 高校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大學生是否具備創造力,擁有創新才能,直接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發

    展。創造性人才從何而來?必須通過創造教育來培養。創造教育十分強調對學生進行創造素質的培養,而創造性素質的培養涉及許多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就是其中之一。因此高校教育工作必須關注非智力方面的開發與研究。

    2.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求在教育過程中重視非智力因素。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一)心理成熟期后移。一般而言,個體的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往往不是同步的,生理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必備的物質基礎,心理發展稍后于生理發展。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之間的這種異步性,在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呈現進一步拉大的特點,這一特點的具體表現,即當代大學生心理成熟期的普遍性后移。(二)心理矛盾增多。大學生作為人的青年期發展的一個階段,是人生發展的一個過渡時期,是個體“鐘擺式地尋求自我”的特殊時期。與這一特殊時期相應,矛盾性是大學生心理發展呈現的最基本的特征。(三)心理壓力加大,心理問題增多。與當代大學生群體在總體上心理矛盾的增多相一致,再加上當代社會人才競爭的全方位性、日益激烈性,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呈不斷加大趨勢,心理問題日益增多。

    3.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要求在高校教育過程中重視非智力因素。與當代大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上述特點相一致,在思想行為方面,當代大學生也表現出鮮明的特點。第一,思想活動影響因素的多樣性。人的思想活動的開展,受到各種各樣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當前,由于社會信息化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國內社會現實多樣化的產生,加之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活躍性,使得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因素呈現出復雜性與多樣性。第二,思想關注點的寬域性、分散性和思想文化需求的表層性。信息化的發展,既使得當代大學生思想活動影響因素愈益多樣,他們的思想關注點呈現出明顯的寬域性特點。信息化社會中各種思想信息的極度豐富性、迅速變化性,也滋生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文化需求的表層性發展。第三,價值取向的多樣性和現實性。改革開放帶來社會現實的多樣化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表現也明顯呈多樣性。當代的大學生已經習慣于運用多樣的價值尺度來看待他人和社會,從而對社會現實表現出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在日益多元的價值取向中,現實性是當代大學生表現出的多種多樣的價值取向所共有的鮮明特色。

    三、當代大學生教育中非智力素培養的路徑

    人才成長的事實無不證明,非智力因素在一個人的成長及智力發展、發揮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視和低估的。為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1. 自信心的培養和訓練。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己確信無疑的態度和看法,是對自己的人格、能力、特長和修養等方面的一種總的積極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自信的力量是驚人的,它可以改變任何惡劣的現狀,激發人的潛意識,使人產生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圓滿結局,對于立志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建立信心的同時,要不斷地豐富知識,積累經驗,提高勇氣與膽略,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能迅速調整自己,面對挑戰,解決困難。高校在教育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樹立大學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認識自我、相信自己,在學習中及就業中充分開發自己的創造潛力。

    2. 培養開拓創新的意識。

    凡成才者,都有強烈的進取意愿和開拓精神。開拓創新精神是同理想抱負連結在一起的。在科學史上,眾多的科學人才,他們并沒有很高的學歷,如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沒有上過大學,但由于他有致力于發明創造的遠大抱負、強烈的進取愿望和開拓創新的意識,并付諸艱苦的實踐,從而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高校教育應重視培養學生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探索新事物、開拓新領域的勇氣和信心,以便發現新范疇、創造新成果。

    3. 培養堅強的意志。

    培養大學生意志的堅韌性。對整個人生而言,挫折是人無法回避的伴侶,就創造歷程來講,挫折更是成功密不可分的摯友。所以,青年大學生應首先明確:創造道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險路,要笑面挫折,善于化壓力為動力。挫折并不可怕,但挫折后不醒悟卻是愚蠢的。冷靜地研究為什么失敗,才能孕育出成功。逆境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評價自己的反思機會,只要大學生對待挫折、對待逆境有著正確的認識和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并將這些素質逐漸在日常生活中轉化為一種意志習慣,就會具有面對挫折和失敗永不放棄的勇敢頑強精神。

    4. 培養穩定良好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對自己的興趣進行確定,珍重這些興趣。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由此產生的著迷的興趣,對學習知識或進行研究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必須將才能與興趣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實際效果。其次,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也不能視而不見,要培養自己的感情,進而由不感興趣而感興趣,第三,要多參加創造活動。創造的過程可能會使你產生無窮無盡的興趣,反過來,又會促進你的創造活動。有了廣泛的興趣,可以有意識地把專一興趣上升到追求的高度,興趣集中才能發展才能,這樣,興趣才能對開發展創造力具有促進作用。

    5. 培養嚴謹求是的學風。

    從事探索性、創造性的工作必須有一個嚴肅、謹慎、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占有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運用大腦思維活動,由表及里、發現事物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而揭示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我國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之所以能夠寫出具有永久性醫學價值的巨著《本草綱目》,就是因為他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大學生從事探索性、創造性的實踐,必須治學嚴謹,不驕不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

    6. 加強人文教育,重建人文精神。

    長期以來,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輕視,導致大學生對文化傳統極其陌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完善人格的塑造逐漸被忘卻。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僅體現于人文知識的匱乏,也在其情感、意志等理性思維方面有所表征。建構大學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途徑,便是強化人文教育。即通過人文教育來塑造大學生的品格和意志。強化大學人文教育有許多措施:在價值層面上,要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人文教育在個人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方面,必須加強人文課程建設,將其確立為核心課程之一。只有加大人文教育,注重情感、意志的培養,才能把大學生培養成勇敢、正直、意志堅定、熱情向上,在體力、智力、情感、倫理各方面全面發展,符合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阮秀梅.關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1,(4).

    第6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自我價值感;青少年自我價值感量表

    A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Worth. YaoGuojing.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d facto rs of self-wor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Chongqing city. Methods The Self-Scaled Self-Worth Scale for Adolescents was conducted and 509 sam ples valid.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10.0. Results Compared w ith the norm, Itshowed that, all subscales of the Self-Wor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somedimensions of the SW Scale, both the main grade,sex and family economic conditi ons effect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ades and sex we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worth in Chongqing cit y was higher thanthe norm's, and Self-worth was effected by grade, sex, and the family's economi c level.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lf-worth; The self-scaled self-worthscale for adolescents

    自我價值感是自我的重要成分。自我價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個人在社會生 活中,認知和評價作為客體的自我(me)對社會主體(包括群體和他人)以及對作為主體的自我 (Ⅰ)的正向的自我情感體驗[1]。它包含多種心理成分如認知、情感、態度、評價 等因素,具有動機功能,對個體的認知、情緒、行為具有彌漫性的影響,其核心是自我價值 判斷與體驗[1,2]。簡言之,自我價值感是指個體通過對自身價值的判斷,產生的一種 是否悅納與喜歡自己的情感體驗,也可稱為自尊情感或自尊心[1,3]。

    西方心理學者對自我價值感做了較多研究。有研究表明,自我價值感影響個體的成就及對成 敗的態度,影響個體的人際交往、歸因模式、應對方式以及諸如助人、攻擊等各種社會行為 [4];自我價值感和自豪、自卑、焦慮、抑郁、羞恥等情緒的產生也有密切的聯系 [5]。總之 ,自我價值感作為個體自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不僅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有直接 聯系,而且對個體的人格發展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影響[6]。

    大學時代是個體價值觀形成與確立的關鍵期,是自我價值感的體現期和擴展期,同時也是 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時期。因此,對大學生自我價值感進行調查研究很有必要。 通過大學生對自我價值的主觀評價,分析大學生如何根據自己體驗的結果來評估、選擇價值 意識和價值行為,探討如何結合大學生群體的特點來培養、引導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以期確 立既適應社會要求又有利于他們自身發展的價值體系[7]。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從重慶市三所地方高校(重慶工學院、重慶工商大學和重慶師范大學)分層整 群抽取560名大學生,共收回有效問卷509份。其中男生311名,女生198名;大一191名,大 二148名,大三129名,大四41名;家庭經濟狀況處于貧困的168名,溫飽的178名,溫飽以上 的163名。

    1.2 工具 黃希庭等編制的《青少年學生自我價值感量表》[1]。

    1.3 程序 對被試進行團體施測,結果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 結 果

    2.1 測試的總體結果 509名地方高校大學生自我價值感得分情況(見表1)。與常模比較 [1],由t檢驗可知,地方高校男女大學生在各分量表上均有顯著差異, 且高于常模(P

    2.2 不同年級、性別和家庭經濟狀況在自我價值感上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年級、性別 和家庭經濟狀況在自我價值感上的影響,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

    結果表明,在SS3分量表上年級差異顯著(P

    3 討 論

    3.1 調查的總體結果 本研究基于從重慶市三所地方高校分層整群抽取509名大學生獲取數 據,由t檢驗可知,地 方高校大學生自我價值感在各分量表上均有顯著差異,且高于常模。出現這個結果的可能原 因之一在于取樣的地區和年齡水平不同。常模取樣是全國從初一到大四的學生,而本研究是 重慶市地方高校大一到大四的學生。由此也可推測,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自我價值感逐 漸增強,大學時的自我價值感比中學時代的高些,由此大學生比中學生更成熟、自信[ 7]。 此外,總體來說,從大一到大四,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個人取向自我價值感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這個研究結果與楊雄等的研究結果[8]基本相同;但從大一到大三,地方高校大 學生的社 會取向自我價值感不斷下降,到了大四又開始回高,這個研究結果與楊雄等的研究結果[8]不一致。

    3.2 地方高校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年級差異 在總體自我價值感上,年級和性別的主效應和交互作用都不顯著,這與楊雄等的研究[ 8]一致,與黃希庭等的研究[1]不一致,出現這個結果的可能原因是取樣的時間 、年齡和地區不同。

    年級在社會取向特殊道德自我價值感上差異顯著,且大四學生的最高,大三學生的最低,大 二學生的高于大一學生的。出現此結果,可能原因是:大一到大四是個體社會化程度由低到 高、自我意識不斷發展完善的時期[9]。大四是大學生面臨就業、即將成為社會人 的過渡期,因此,他們對自己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與道德感隨之提高;而大一新生面對陌生 的學校環境,處于依賴和服從學校,是被學校塑造、教化的對象,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主動的 社會主體[10],所以在此分量表上得分最低;到了大二此得分提高,與學生適應大 學生活,了解自身 有關系;大三學生此得分有所降低,可能與大學在此階段學業壓力突然增加而導致學生無暇 顧及其他方面有關。

    年級在個人取向特殊家庭自我價值感上差異也呈極顯著效應,且大三學生的最高,大四學生 的最低,大二學生的高于大一的學生。出現此結果,可能原因是:大四時,大學生面臨就業 壓力,隨之受到的挫折和失敗增多,并開始切身意識到要建立家庭需要的經濟基礎和社會支 持不是目前自己能承受得起的;大三時的最高,可能原因在于大學生經過兩年的大學生生活 ,意識到或認為自己已經是個獨立成人,可以擔負起家庭責任和義務。

    3.3 地方高校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性別差異 性別在社會取向特殊家庭自我價值感上差異顯著,且女大學生的高于男大學生的。這個研究 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8]不一致。本研究出現此結果的可能原因是:在成長過程 中,男性自我價值感形成與自我取得的顯著成就有關,而女性自我價值感的形成則與重要他 人的關系或依戀有關[11],情感關系對女性的自我價值感有影響而對男性的自我價 值感沒有影響[12] 。此外,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男子成家立業,女子相夫教子”等觀念的影響以及社會性別角 色定位“男主外,女主內”的影響[13,14],女大學生的社會取向特殊家庭自我價 值感比男性的更強。

    3.4 地方高校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家庭經濟狀況差異 進一步分析可知,生活處于溫飽以上的大學生總體自我價值感最高,處于溫飽水平的大學生 最低,貧困學生則處于中等水平,因此,本研究說明家庭經濟狀況影響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 。

    此外,家庭經濟狀況在社會取向特殊生理自我價值感上差異極顯著,在個人取向特殊生理自 我價值感上差異亦顯著,且都是溫飽以上大學生的高于貧困學生的,貧困學生的高于溫飽學 生的,即生活處于溫飽以上的大學生對自己的體質、體型和外貌最滿意。前人研究表明,一 般人尤其是女性,在一定程度上都以身體外表為基點評價自己[15];而且在青少年 中,無論 是男生還是女生,與學業成績、運動能力和受歡迎程度相比較,個體對自身外表的自我評價 更能預測個體的總體自我價值感[16]。

    當前,大學校園存在貧富差異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表面上看是經濟實力與消費觀念的 差距,實際上已經涉及到社會認同、自我認同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的的貧富差距現象已 經給大學生心理成長造成沖擊,影響了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給貧困生的身心健 康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財富占有量的不同會改變一個人的活動范圍和價值取向[17,1 8]。本研究結果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當然,由于目前還沒有類似研究可供對比和借鑒,對以上討論解釋的合理性還有待于其他相 關研究的補充、檢驗和證實。

    總之,本研究通過對重慶市三所地方高校509名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調查研究,初步了解到 地方高校大學生自我價值感所具有的一些特點以及發展變化趨勢,其結果也反映出性別、年 級和家庭經濟狀況對大學生自我價值感有較大影響,表明“自我價值感”是一個受多因素影 響的概念。

    (致謝:衷心感謝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黃希庭教授及我的同門蔣燦、江 雅和李丹。)

    4 參考文獻

    [1]黃希庭,風四海,王衛紅,等.青少年學生自我價值感全國常模的制定.心理科學, 2003,26(2):194-198

    [2]黃希庭,張鳳姝主編.大學生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2-163

    [3]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1001

    [4]Weiner B.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 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92(4):548-573

    [5]Brown JD. Self-esteem and self-evaluation: Feeling is Believing. I n J.Suls(E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1993,Vol(4):27-58

    [6]陳幼貞.男性犯罪青少年自我價值感研究.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7]樊琪,等.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調查與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 00,1:128-131

    [8]楊雄,黃希庭.青少年學生自我價值感特點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1999,22:484 -573

    [9]朱智賢主編.中國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中國卓越出版社,1994:386-387

    [10]鄭潔,稅偉.論大學生社會化的發展階段及主要內容.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2004,1:132-134

    [11]Wade, T. Joel, Cooper, & Marjorie. Sex differences in the links bet ween attractiveness, self-esteem and the bod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 ferences, 1999,27(6):1047-1056

    [12]Crocker J, Wolfe CT.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Psychological Re view, 2001,108:593-623

    [13]學歷越高越受冷落 女博士 該不該自降婚 姻門檻.news.省略/s/2004-04-08/10253109726.shtml, 2008.1.3

    [14]陳方.青年女性對于“男主外女主內”的態度.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15:1 -7

    [15]Fredrickson BL, Roberts TA. Objectification theory: Toward understa nding women's lived experience and mental health risks. Psychology of Women, 199 7, Quarterly, 21:173-206

    [16]Harter S.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enhancement of the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In J. Suls & A. C. Greenwald(Eds . ).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 . Hillsdale, NJ: Erlbaum, 1986, Vol(3 ):136-182

    [17]匡促聯.大學生貧富差距“裂痕效應”的應對偏差及其矯正.湖南社會科學,20 07,5:164-165

    第7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越軌行為心理分析

    一、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界定

    在社會學中,越軌行為是指社會成員(包括個體、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背離或違反現行社會規范的行為,它存在于不同時空和制度的國家或社會,在一般情況下均受當時社會主導價值評判體系的否定性評價。根據越軌行為的一般定義,大學生越軌行為是指在其學習、生活、人際交往過程中,發生的較為嚴重地違反或背離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產生消極影響并受到否定性評價的行為。

    這一界定表明:第一,大學生越軌行為中的“軌”,是指大學生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范,包括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一般規范和專門為大學生所制訂的特殊規范,其表現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約定俗成的。第二,大學生越軌行為必須是較為嚴重地違反或背離了應遵守的行為規范的行為。第三,大學生越軌行為是受到否定性評價的行為,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指出的是。大學生的越軌行為不等于都是消極的,有些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它能夠打破舊的行為規范。引領社會潮流,甚至能夠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因此,大學生的越軌行為有些在當時看來是被否定的,而歷史地看它卻是值得肯定的。

    本文所研究的大學生越軌行為,是指那些完全屬于消極的、被社會否定的行為,主要包括違公德、違反校紀校規、違法犯罪,以及自殺等行為。

    二、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社會心理成因

    (一)自我意識發展不平衡導致大學生行為失范

    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大學生正好處在青年期和青年后期的交叉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既要確立自我統一性。又要建立與他人親密的人際關系。然而,青年人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在高速度成長、發展,常常會感到冒出了一個與以往形象不同的自己,對自我的形象常常會發生懷疑、動搖或迷惑不解。自我意識是指個人x-J自身的認識及對周圍事物關系的各種體驗。大學時期是真正認識自我的時期,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所具備的文化水準,決定了他們不再像中學生那樣眼光向外,急于了解外部世界,把握外部環境,而是眼光向內,注重對自己進行體察和分析,探求自己微妙的內心世界,力圖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變化,自覺地從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大學校園有一種寬松自由的氛圍,許多大學生在較大的程度上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時,由于大學生處于獨特的社會層次,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有自己的社會見解和理想。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閱歷有限,大學生與社會有一定的距離,社會實踐能力不強,因而他們在談論、評價、思考社會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還不能深刻、準確、全面地認識問題。這些不足與他們極強的自我意識不相協調,這種不協調一直困擾著他們,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就會以越軌行為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大學生諸多心理矛盾是越軌行為發生的內在原因

    大學時期是“心理斷乳”的關鍵期。“心理斷乳”意味著個人離開父母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建立自己獨立的心理世界。在這一過程中,諸多的心理矛盾沖突交織在一起。例如,在大學這個社會氣氛很濃的環境中,大學生的成人感迅速增強。他們渴望獨立,強烈要求社會承認他們的成人資格。但是,由于他們無法完全靠自己來處理所遇到的一系列復雜的實際問題,特別是他們在經濟上沒有獨立,因此,他們一方面有強烈的獨立意識,另一方面卻事事依賴別人,這就使他們在心理上出現了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這一矛盾經常困擾著他們的心靈。又如,大學時期,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大學生常常對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行細致而深入的探索、反省,希望有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另一方面,大學生又害怕孤獨,希望自己的情感有一個宣泄的對象,有一個可以產生心理共鳴的知己。這種心理特征上二重性,使大學生的情感生活更為復雜。從心理角度看,進入大學后,環境、生活、個人地位的變化,往往引起心理內部需要結構的變化,大學生時常處于波動、迷惘和抉擇之中,因而情感不穩定,情緒變化大,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學業、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都會引起情緒波動,容易產生偏激、沖動等情緒沖突。

    (三)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誘發大學生的越軌行為

    社會變革之所以能夠引起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是通過壓力和個性改變來實現的。當代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中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一代,改革開放作為我們這個社會的一種具體的社會變革形式,它給大學生所帶來的重要影響之一就是價值觀念的急劇變遷。在價值觀的碰撞和沖突過程中,大學生一方面要適應新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還要對新的價值體系進行整合,增強其開放性和應變能力。由于大學生處于一個自我意識尚未完全成熟,價值選擇和判斷仍缺乏穩定和統一的發展階段,他們在處理價值沖突問題上就會顯得緊張甚至困惑。價值沖突壓力還包含著一種特殊的壓力形式——“文化移人壓力”,主要是指當不同的文化開始交流時給人們的心理上所帶來的變化。當一種文化移人另一種文化之中時,由于文化刺激的泛濫,會造成價值體系的重新認知和整合。但這種價值變遷決不意味著就是進步的、積極的;相反,它或許是腐朽的、消極的。特別是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過程中,西方的“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價值觀很容易被東方青少年所欣賞、悅納,而一旦接受了這些思想,就會像吸食鴉片一樣明知其毒,欲罷不能。

    (四)大學教育的偏差是大學生越軌行為發生的外在原因

    其一,高校心理環境相對落后,不良心理難以矯正。首先,高校心理調查和心理疏導工作滯后,心理干預無力,既缺少對同學問“比老子、比票子、比牌子”的攀比心理加以正確引導,又較忽視貧困同學、特殊家庭同學的心理需要,這在客觀上放任了大學生價值觀的混亂,引發認知不協調,更導致部分有心理問題大學生自我封閉,自我否定,懷疑理想,懷疑人生。此外,更有許多~大學生認為有心理障礙的人就是“神經病”,不是不聞不問,就是敬而遠之。這些都造成了高校心理環境相對落后的現狀,有不少大學生正是由于在這種環境下心理問題不能解決,心理異常程度越來越嚴重,導致越軌行為的最終發生。

    其二,大學校園不良文化影響,致使越軌犯罪心理強化。據統計,絕大多數犯有性罪錯的大學生,是受黃色影碟、錄像、書籍及其它物品的腐蝕而步入歧途的。伴隨學習外部壓力的減輕,空余時間的增多,大學生接觸電影、錄像、報刊、網絡中不良刺激的頻率、強度、時間都大大增加。

    其三,大學生的不良交友,形成違法犯罪心理輻射。由于群體凝聚力的作用,個體的不良信息往往會被其他成員所認同,尤其在戀愛、幫派、老鄉會中,這種認同常會轉化為違法犯罪的需要和動機。

    其四,大學管理上的漏洞,為越軌行為發生提供了條件。根據犯罪時空影響律原理,少數大學生之所以能夠形成越軌犯罪行為,與大學生行為控制的時空盲點有直接關系。從時間控制上講,一般大學每周平均課時25節,比高中階段少了l0課時。從空間控制上講,高中生一般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而大學生隨著大學社會化的要求,逐漸形成多點多線的活動區域。這些時空上的盲點往往處于無控制狀態。由于大學生普遍素質較高,社會對其一般持信任寬容態度;有些家庭認為子女考上大學,父母就已完成了使命,放松了對孩子的要求;學校則更是防不勝防,有的學校一個班主任老師要管理幾個班,有些學校雖然也設了思政老師、輔導員,但是效果不佳,大學管理上的漏洞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誘發越軌行為的情境因素。

    三、大學生越軌行為的心理學對策

    首先,建立大學生越軌行為心理預測系統。大學生越軌行為的發生大多有一定的征兆,而且其心理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根據這一特點,建立心理檔案是預測大學生越軌行為的有效方法。大學生心理檔案可包括:個人簡歷,家庭成員,個人心理特點(興趣愛好、、交際能力、同情心、獨立意識、師生及同伴關系等),心理測驗結果,心理咨詢記錄,心理健康階段評價,等等。這些信息的采集不僅可以體現心理檔案的預測功能,還可以充分發揮其預防功能、發展功能和自我教育的功能。

    其次,拓寬大學生心理宣泄和疏導渠道。心理學研究表明:大學生普遍習慣把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而把成功歸因為運氣好,這就降低了他們的挫折承受能力。心理學家韋納指出,改變原有的期望值可以提高挫折承受力。根據這一原理,利用心理干預手段進行就業指導、戀愛觀討論和人際關系心得交流會,讓同學了解人人都會有挫折,失敗并非都是自己的過錯,從而降低挫折感,達到心理平衡。同時,還應注意積極營造愉快的生活體驗,培養成就感,將不良情緒通過“訴苦會”得以傾訴、宣泄和轉移。此外,應當特別注意尊重貧困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在幫助他們的時候給予其自信而非無謂的同情,減輕其心理負擔。同樣,也應更加及時關注父母不和、離異型家庭或遭遇變故的大學生,積極給予心理援助,防止極端行為的發生。

    第8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閱讀意向;心理健康;閱讀指導

    中圖分類號:G252文獻標識碼:A

    大學生的閱讀需求在悄然發生著改變,超過80%的大學生閱讀圖書的主要途徑都是依賴圖書館,71%的大學生認同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大大超過了通過課堂學習。大學生的人格正處在定型期,世界觀、價值觀沒有

    完全固定,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

    一、大學生閱讀意向

    目前,一個大學生在校學習的知識只能滿足未來需要的10%左右,而其余的要靠繼續教育、自學充電、知識重組與創新來完成。大學生已深刻認識到只有儲備豐富的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需要。

    (一)需要性。大學生圍繞所學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讀書與學習,是大學課堂的有效延伸,在閱讀中占據主導地位。一是專業設置與教學計劃規定了教學用書的基本種類。學校設置哪些專業,專業開設哪些課程,需要哪些教學參考書,都是按照教學計劃和講授大綱進行的;二是大學四年是一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的學習發展過程,要經歷從基礎課到專業課,從系統理論學習到實驗、學習和社會調查,最后到畢業論文寫作等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相對穩定的閱讀需求。

    (二)興趣性。除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外,對大學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社會流行文化,大學生樂于走在流行文化的前端,為自己貼上時尚的標簽,且個性意識、獨立意識日益強烈,包容意識也在增加,對于代表各種文化思想的圖書,不管他們是否同意書中的觀點,都會因為好奇心理,或者為了跟上閱讀潮流、擴展閱讀興趣而去閱讀。

    (三)實用性。人才的需求已趨于大眾化,大學生必須參與到殘酷的競爭當中,由于企事業單位的錄用標準向知識全面、學歷高、證件多、有一定經驗的人員靠近,這對于大多數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那么大學生除了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外應掌握更多的知識,而這些實用性的知識就來源于大量的綜合性閱讀,如商貿實戰、演講口才、公關社交、求職指導、心理學等方面。

    二、大學生閱讀特點

    大學生的閱讀呈現出較為明顯的階段性:基本求知狀態不變;對自身發展與未來變化需求的信息饑渴與焦慮;對網絡的依賴造成懶于走進圖書館、懶于翻看紙質資料;對知識的權威性、嚴肅性認識不足;社會壓力下的閱讀疲憊與功利性閱讀。

    (一)個性心理與閱讀。個性是一個人心理活動的特點,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需求和閱讀動機。個性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人的氣質、性格類型和認識能力的不同,也就表現出不同的閱讀心理。有的興趣廣泛而多變,有的單一而穩定。內傾型的讀者往往比較內向,比其他氣質類型的讀者敏感。而外傾型的讀者,他們的需求涉及面廣、易變化。

    (二)閱讀心理對閱讀的影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系列內心活動,幾乎涉及一個人的全部心理活動。認識閱讀心理過程及內部聯系,掌握和運用閱讀規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閱讀心理過程一般由兩方面組成:一是認知過程,即讀者對文獻信息的輸入檢測、存貯、加工、輸出和反饋的信息加工過程。它要求調動人的閱讀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各種心理因素,通過一系列的閱讀智力活動,產生創造性閱讀成果;二是調控過程,指沒有直接參加信息加工,但卻決定著信息加工的策略和手段,對信息加工起調節控制作用的過程。主要指閱讀中的非認知心理因素即閱讀動機、閱讀興趣、閱讀意志等心理因素,對閱讀認識過程起影響作用的意向過

    程,它對閱讀的認知過程起著支配調節作用,是實現閱讀認知過程的必要心理條件,直接影響著閱讀的效果。

    三、大學生閱讀指導

    閱讀指導有利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由于社會經歷簡單,觀察社會、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不強,往往表現出不冷靜思考、分析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不夠,思想上容易產生疑慮、困惑,看問題片面,容易走極端,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如受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的影響,有些學生一進校門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上,盲目參與各類社會活動、經濟活動,放松甚至放棄大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

    (一)意義。閱讀指導是在了解大學生閱讀意向的基礎上,確定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為大學生解答讀書過程中碰到的各種疑難問題,提高他們對閱讀活動的熱情;設立文學、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種專題欄目,并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涉獵其他學科的理論知識;在閱讀指導工作中對大學生的閱讀傾向、閱讀時間、閱讀范圍等進行合理的引導,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逐漸為人們所認可。當今社會和國家的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知識的競爭。21世紀是知識經濟社會和信息社會時代。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用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以高深淵博的常識,富于創新的精神,以及掌握信息技術的手段服務于社會。

    (二)方法

    1、重視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在傳播人類優秀文化的同時,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領會和掌握人文精神,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及對社會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為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做一個符合時代潮流,有益于社會的人。

    2、閱讀療法。閱讀療法是用有選擇的讀物輔助醫學和精神病學的治療并通過有指導的閱讀,幫助解決個人問題。其更精確的定義是選擇適合的讀物輔助完成病人內心的焦慮及恐慌心理的治療,主要是以文獻資料為媒介,將閱讀作為心理疾病治療的手段,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跟作品中的角色人物、情境、問題認同,獲得情緒的凈化、抒發與洞察,以解決問題。任何一位心理醫生、輔導員或是父母、親人,都無法隨時隨地、全面系統地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書籍卻可以不分時間、不分地域地充當大學生的良師益友,撫慰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解除心理上的困惑,指導他們正確地處理問題。閱讀療法對大學生各類心理問題的解除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由于閱讀療法經濟、方便、及時、保密性強、無壓力、無強制,不傷自尊而深受大學生的喜愛。

    3、審時度勢。閱讀指導人員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的高低,是決定閱讀指導工作質量的關鍵。主要應包括較高的政治理論修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具有閱讀指導能力和技巧等。閱讀指導人員只有不斷更新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提高閱讀指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首先,營造良好的交談氣氛。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使讀者感到自己受到尊重,才能傾心交談;其次,防止不良情緒從個人向群體蔓延。要充分利用同輩群體的特點,即情緒的感染性和暗示性,還要巧用心理暗示,用含蓄的語言或舉動使大學生領會館員的意圖,既能保護讀者的自尊心,又能促使他們在思想上自我認識,達到交流的目的。

    從大學生的閱讀取向的調查分析中看到,現在的大學生迫于就業和考研的壓力,普遍重視專業技術和外語的學習,這一方面表明大學生具有務實精神,但另一方面表明大學生過于功利的心理。許多大學校園內發生的厭學、自殺、暴力等現象充分暴露出大學生在精神上貧乏空虛的弱點,有的甚至表現出思想道德品質的低下。這是一個教育界普遍關注和擔憂的問題。因此,引導大學生走出空虛苦悶的精神困境,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的現代人文精神,將成為閱讀指導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方向。

    綜上所述,閱讀意向、閱讀指導與閱讀效果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大學時代是心理成長的關鍵階段,大學生能夠培養出廣泛的閱讀興趣、高尚的閱讀品味和持久的閱讀習慣,將成為享用一生的財富。

    (作者單位:河北聯大建設路校區圖書館)

    主要參考文獻:

    [1]韓曉東.圖書館:推動閱讀公平喚醒公眾意識[N].中華讀書報,2006.4.

    第9篇:大學生心理成長論文范文

    關鍵詞:志愿者;志愿服務;心理成長

    中圖分類號:C9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2)12-0084-04

    志愿動機探討的是志愿者在從事志愿服務之前的一種期望。在志愿服務之后,志愿者的期望是否實現了呢?志愿者是否真的從志愿服務中受益了呢?志愿者通過志愿服務工作,其心理是否得到了成長呢?本研究將通過對長期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進行深度訪談,來對上述問題做出探索性的回答。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西南科技大學15名大學生志愿者,男生8名,女生7名,年齡分布在19~22歲,平均年齡為21.24±1.22歲。自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他們就利用寒暑假、周末、課余時間到災區從事志愿服務工作。15名大學生志愿者中,從事志愿服務2年以上的有10人,1年以上的有5人。

    (二)研究方法

    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訪談者為與受訪者同校的大四學生,以非官方的做畢業論文的方式對志愿者進行訪談。采用這種朋輩訪談的目的是為了讓受訪者能夠不受拘束、暢所欲言,以便最大限度地收集資料。訪談以這樣一個問題開始:“從事志愿服務工作這么長時間,請問你有哪些收獲?”,然后根據受訪者的回答進行追問,問題都圍繞受訪者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感受、收獲、成長展開。

    采用分析軟件NVivo7對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和類屬分析,編碼分為三個階段:即一級編碼( 開放式編碼) 、二級編碼( 軸心編碼) 和三級編碼( 核心編碼) 。

    二、訪談結果

    (一)個體心理的成長

    在志愿者服務活動中,志愿者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多數訪談者首先談到的都是從事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個體心理成長的幫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個性心理趨向成熟

    (1)更加堅強自信

    在志愿者活動中,感覺自己成長和進步了許多。從以前的自卑到現在的自信和勇敢,心理承受能力有了進一步提升。

    我以前一直不自信,甚至非常自卑。志愿服務工作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長處、發現了自身的價值,我現在自信多了。

    看到別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快樂,我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了。

    志愿服務工作讓我更加堅強,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更加樂觀,內心更加強大。

    看到災區滿目瘡痍,我知道唯有堅強能讓我們盡快站立起來。現在的我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再選擇哭泣和逃避,我學會了堅強面對一切。

    (2)更加樂觀積極

    志愿者活動讓我變得樂觀起來。我現在更加珍愛生命,更加有愛心,懂得了要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在災區親身感受到災區人民在面對巨大災難時的樂觀心態,我自己也不再那么悲觀了。

    在幫助別人、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我自己也變得快樂起來。現在的我不再那么消極,我的內心變得陽光了。

    (3)更加努力上進

    通過參加活動,自己變得比以前更懂事,了解到需要幫助的人很多,自己屬于比較幸福的那一類人。不再懶惰,變得更加勤快。

    我變得更加積極主動,正因為想做一些事情,想干好它,我變得更加努力,不再懈怠。

    志愿服務有時候需要早出晚歸,剛開始覺得非常痛苦,但慢慢地就習慣了。現在即使早上第一講沒課,我也能按時起床讀外語。

    在板房教室里給孩子們上課,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學習環境是如此之好。我不能再浪費自己的青春,不能再浪費優越的學習資源了。我現在沒課就泡圖書館。

    (4)更有責任心

    要做好志愿者工作,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意識。有好幾次為了準備第二天的活動,我們東奔西跑、挑燈夜戰。要是沒有責任心是不可想象的。

    我以前做事情總需要父母、老師的督促,總覺得是為他們做事。現在我能自己主動去做事情。我想這就是責任心吧!

    (5)更加腳踏實地

    在帶領孩子做游戲的過程中,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我明白了不能再好高騖遠,而是要踏踏實實把小事做好。

    從小到大我都毛毛躁躁的,不夠踏實細心。志愿服務工作的很多事情要求我們必須耐心細致才能完成。逐漸的,我變得踏實細心了,內心也不那么浮躁了。

    2.看待問題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志愿者讓我學會更加理性地分析問題,自身變得更加成熟。能夠從多方面去思考問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這些想法付諸行動,在實踐中進行自我的檢驗。

    在基層做志愿者,通過處理現實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我學會了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不再像以前一樣偏激。

    志愿者活動讓我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看待問題更加全面了。

    以前的我有點以自我為中心,但志愿活動讓我學會了從整體大局出發,而不是任性撒嬌。

    志愿者活動頭緒非常繁多。一開始面對繁雜的工作,我無所適從,根本不知怎么辦。慢慢的,我學會了冷靜面對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3.找到了今后發展方向

    對于畢業后的出路,我一直都非常迷茫和困惑。參加志愿活動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也找到了今后發展的方向。

    以前我一直覺得大學的理論學習沒什么用,學習上也懶懶散散。但是在志愿服務工作中,我發現理論知識對于實踐非常重要。我決定今后繼續深造,不再渾渾噩噩過日子了。

    在志愿者活動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專業方向,明確了自己大學的學習和實踐安排。

    猛然回頭看看自己參與的志愿活動,我發現運用專業知識的地方特別多。回到學校后,我開始動手做一些實踐項目,開始思考自己今后的出路。

    志愿活動期間,我當過老師、走訪過受災群眾、在政府機關打過雜。這些活動讓我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對于未來要走的路,我逐漸清晰起來。

    (二)群體心理的成長

    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志愿者必定要與其他志愿者、被服務對象等人員交往、交流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的群體心理也獲得了成長。

    1.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如何在大家意見有分歧的情況下協調團隊的關系。

    我現在能認真耐心地聽他人談話,并融入團體的討論,快速地和他人凝聚在一起。

    作為志愿者,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志愿活動方案。我現在學會了對人不對事,學會了多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

    一開始,大家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吵得很厲害,不僅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而且也提不出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隨著志愿服務工作的深入,大家學會了有效的溝通,甚至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能達成默契。

    我以前是一個挺害羞的人,當眾說話就緊張。參加志愿者活動后,由于經常要與人交流溝通,我現在在眾人面前說話不緊張了,人際交往方面也可以說游刃有余了。

    2.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80后的我們都有點以自我為中心。志愿服務工作要求我們相互合作,我現在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學會了接受團體。

    我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甚至有些目中無人、狂妄自大。有幾次志愿服務工作就因為我而出了差錯。我現在認識到了團體的重要性,認識到了在團隊之中必須放棄個體、接受團體,學會合作。

    志愿服務工作一開始困難重重,我自己心里也直打鼓,覺得根本沒法繼續工作。后來,大家在一起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我們的志愿活動才一直堅持到了現在。這真的是大家同心,其利斷金。

    作為志愿服務組織中的一員,必須以集體利益為重,而不是個人利益。一些失敗的事例讓我真正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能力強,總覺得自己一個人單打獨斗就能做好事情。但是志愿者的工作讓我真正體會到了大家一起做事的快樂,也深切地理解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含義。

    合作這個詞我們經常掛在嘴邊,但對它并沒有太多切身的體會。志愿服務中有幾件小事讓我明白了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也是一種合作。

    (三)民族心理的成長

    志愿者離開校園參與志愿活動,接觸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的民族心理同樣得到了成長。

    1.感受到了愛并將愛傳遞

    志愿者活動讓我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感受到公益事業的偉大,中華民族團結一致、拼搏向上的精神。

    博愛、責任、團結是我從志愿者活動中收獲到的。做汶川特大地震的志愿者需要愛心,志愿活動中需要責任心,需要大家團結合作。

    志愿服務的點點滴滴讓我跳出了只愛自己的狹隘境地,開始懂得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在志愿者活動中 ,我們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幫助,其中包括受災群眾。我堅信,世界上還是好人多 ,好人定有好報。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對別人好一點,別人就會對你好一點。加倍感謝那些幫助過你的人,忘記那些傷害過你的人。

    志愿活動讓我體會到了生活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為了別人,有很多的人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幫助。只要我們付出一點點愛,他們就能快樂很多。

    2.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災區,我親身感受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溫暖與愛心。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志愿服務給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面對災難時,只有國家強大了,民族振興了,我們才能渡過難關。

    志愿服務期間,親眼看到災區從滿目瘡痍到逐漸恢復生機,我的內心總是難以平靜。我現在對祖國、民族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感受,我只能用最簡單的話語來表達我的心情,那就是“我愛我的祖國,我為我們偉大的民族而驕傲”。

    以前我有點崇洋,總覺得外國比中國好。志愿活動中,我接觸到了社會底層的人民,感受到了國家對受災群眾的關心和關愛。現在面對社會上還存在諸如不公平、腐敗等問題,我能冷靜客觀地面對了。我知道社會的進步需要時間,外國并不完全比我們國家好。

    三、討論和啟示

    志愿活動能否可持續地健康發展下去,志愿者隊伍的穩定是其中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如何吸引大學生參與能夠雙贏的志愿活動呢?如何能夠讓大學生長期從事志愿服務工作而不是中途退出?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本研究以及以往研究成果,我們提出以下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在志愿者招募中,開展朋輩教育,通過志愿者現身說法吸引準志愿者參與

    大學生在參與志愿活動之前,一般都會考慮志愿活動能否帶給自己成長。招募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時,必須讓大學生看到志愿活動將帶給他們的成長和收獲。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別在一些敏感問題上,青少年往往能夠聽取或采納同伴的意見和建議。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趨眾傾向,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方式[1](P12-15)。在志愿者招募的過程中,除了介紹志愿活動的基本情況、組織的管理規程等常規信息外,還可以請老志愿者介紹志愿活動帶給他們的成長和收獲、志愿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困難以及應對的方法。這樣的介紹不僅可以讓準志愿者對將要從事的志愿活動有思想準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志愿者的現身說法讓準志愿者了解志愿者將會帶給個體的益處。事實上,不少大學生就是因為看著身邊同伴在志愿活動中成長和成熟而參與志愿活動的。

    (二)志愿服務過程中,定期開展經驗交流會,用志愿活動中的收獲來強化志愿服務行為

    志愿者活動能帶給大學生心理成長,但大學生志愿者并不一定能體會到這種成長。因此,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開展經驗交流會就顯得尤為重要。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指出,行為要得以鞏固,需在行為發生之后進行強化。強化的方式可以是獎品、金錢、榮譽一類的外部獎勵,也可以是行為本身帶給個體的成就感、愉悅感等,且后一種強化方式效果更佳。[2](P108)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以定期召集志愿者開展經驗交流會。經驗交流會除了總結志愿活動本身的得失外,更重要的是讓志愿者暢談自己在志愿活動中的心得體會。通過讓志愿者暢談心得體會,一方面可以讓志愿者宣泄志愿活動中的煩惱、挫折等不良情緒,還可以讓志愿者清晰地意識到志愿活動帶給自身的成長和收獲,從而起到進一步強化志愿行為的效果。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經驗交流會最好是以小團體(10~15人)的方式進行,這樣才能保證每個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也能保證團體內的溝通和交流順暢。此外,經驗交流會必須有一個領導者,領導者的任務是對團體的輿論進行引導,即引導成員合理宣泄不良情緒、引導成員發現志愿活動中的收獲與成長,而不是讓經驗交流會變成單純的抱怨會、訴苦會。

    (三)志愿服務結束后進行回訪,并及時將回訪信息反饋給志愿者,讓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務的成效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說:任何有效行為必須由某種反饋過程來提供信息,看是否達到預定目標。[3](P45)志愿活動結束之后,志愿者的組織機構要派人對志愿服務對象進行回訪。通過回訪,了解志愿服務的成效、服務對象新的需求等信息,并及時將了解的信息反饋給志愿者。這樣的信息反饋可以讓志愿者看到志愿服務的成效,獲得成就感。即使志愿活動成效不明顯,也可以促使志愿者思考下次的志愿服務如何做得更好。

    (四)志愿者職位的安排上,定期變換任務,讓大學生得到多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往往都希望自己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和提升。一般來說,志愿者組織中,每個志愿者承擔的任務都不盡相同,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擔后勤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擔一線服務工作,有的志愿者可能承擔組織策劃工作。雖說志愿者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在不同的任務中得到鍛煉和提升,但因承擔的任務不同,其得到鍛煉的能力側重點也不同。因此,要讓大學生得到多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有必要在職位的安排上定期變換每個志愿者的任務。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變換志愿者的任務必須循序漸進,不能過于頻繁,否則會影響整個志愿組織的正常運轉。另外,志愿者在接受了新的任務之后,必須要有熟悉該任務的其他志愿者傳幫帶。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志愿活動的正常開展,也有利于志愿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參考文獻][1]張朱博,柏貞堯,騰飛.從團隊建設看北京奧運志愿者的有效管理[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16(1).

    [2]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M].姚梅林,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諾伯特?維納.維納著作選[M].鐘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the Deep Interview Analysis of 15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SHEN Pan-yan, ZHENG Nan-ke, WANG B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Law School,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y, 621010, Sichuan,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3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400条| 成人av免费电影|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91成人试看福利体验区|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久久成人午夜电影mp4|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国内一级毛片成人七仙女|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亚综合91精品首页|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