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養殖技術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肥牛;養殖;技術;飼養;品種
牛肉在肉類市場中比較受歡迎,因為牛肉的營養價值比較高,而且口感也比較好。育肥牛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近年來,牛肉在市場上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這對養殖戶有著一定誘惑,很多養殖戶都開始學習育肥牛的養殖技術,這促進了肥牛養殖業的發展。只有掌握育肥牛養殖技術要點,才能保證養殖的經濟效益,這包括品種選擇、飼養方式、飼養管理等方面,如果飼養方式不當,則會起到相反的效果[1]。
1育肥牛的選擇
為了保證育肥牛的質量,養殖戶首先需要選擇肥牛的品種,這還包括對肥牛體重、年齡、外貌特征等方面的選擇。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肥牛品質主要有:西門塔爾牛、夏洛萊牛、利木贊牛等,為了保證肥牛能賣一個好價錢,應選擇肉質口感比較好的肥牛品種。比如養殖西門塔牛,應保證成年公牛的體重達到1000~1200千克,母牛應該達到600~700千克,選擇時還要對牛的外貌特征進行觀察,保證其四肢健全,而且形態正常,避免選擇病牛。
2育肥牛養殖技術要點
2.1飼養方式
2.1.1散放圈養散放圈養主要是針對幼齡肥牛,一般是將月齡相當或者體重相當的牛放在一起圈養,這種飼養方式可以增加牛的體重,而且在進食的過程中也不會出現搶奪、打架的情況,避免了幼牛受傷,也避免了肥牛生長出現發育不良的情況。2.1.2栓系飼養栓系飼養主要是針對成年肥牛,這種飼養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肥牛的進食量,控制其體重。在飼養的過程中,飼養員需要對每頭牛進行編號,這可以了解每頭牛的進食情況,也可以方便對肥牛進行疾病檢測,對生病的牛進行特殊照顧。
2.2適應期飼養管理
2.2.1飲水在飼養肥牛時,應控制好飲水問題,不能放任肥牛暴飲,這會影響牛的肉感,也不能讓肥牛長期處于缺水狀態,這在肥牛運輸的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一定要保證肥牛正常飲水。在適應期,首次飲水后,應間隔4~5小時后再飲水,而且需要在水中加一定量人工鹽,這可以及時補充肥牛體內散發的水分。2.2.2喂養優質干草肥牛飼喂的干草對其肉質也有一定營養,為了保證育肥牛的經濟效益,飼養員需要控制好喂養的飼料質量。在肥牛飲水后,應喂適量優質干草,一般每次飼喂的量都不一樣,一般是逐漸增加的方式,比如飲水后第一進食5千克優質干草,間隔2~3天后適當增加優質干草的進食量,再間隔5~6天讓肥牛充分進食優質干草[2]。2.2.3混合精料的飼喂在飼養肥牛時,為了提高其抵抗力以及免疫力,也會飼喂混合精料。一般是飼喂2~3天粗飼料后,再飼喂混合精料,而且混合精料也是采用逐漸加量的方式進行飼喂,不能一次進食過多,也不能忽多忽少,這都會引起疾病。
2.3育肥期飼養管理
2.3.1飼喂方法在育肥期,飼喂方法與肥牛的體重有著較大關系,這一時期需要控制好飼喂的時間,也要設定好飼喂的次數。對于幼牛,一般是3次喂食/日,而且每次喂食的時間在1小時左右。如果是月齡較小的肥牛,或者體質比較弱的肥牛,則需要延長喂食時間。2.3.2管理方法肥牛飼養員需要掌握專業的飼養技術,為了保證養殖效益,需要加強對飼養員的管理。對于已經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應安排特定數量的飼養員對肥牛進行飼養,不同的飼養員負責不同的工作,管理者要安排好每一位飼養員的工作量,保證飼養工作合理、有序地進行。
2.4出欄判定
2.4.1采食量判定根據采食量進行判定是指,當采食量不超過正常數量的1/3時,肥牛就可以出欄了。這一般是以干物質為判定標準,肥牛采食量低于活重的1.5%時,則為出欄的最佳時期。2.4.2脂肪沉積程度判定脂肪沉積程度判定是指,肥牛某些部位脂肪的沉積達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出欄。當肥牛過了成年期,體積就會停止生長,某些部位脂肪增厚,比如坐骨端、腰部、腹肋部,這時候則為出欄最佳時期。2.4.3育肥度指數判定育肥度指數判定是指,通過科學計算的方式判定肥牛是否可以出欄。在計算時,主要是根據肥牛體重與身高的比例,計算公式是:育肥度指數=體重/身高×100。當指數越大,則證明肥育度越好,當指數在500~526時,則為最佳出欄時期[3]。
3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為了提高育肥牛的養殖技術水平,需要做好肥牛品種選擇,還要加強適應期、育肥期的飼養管理,加強對飼養員的管理,保證其采用正確的飼養方法,這樣才能加快增肥速度,才能保證養殖肥牛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邵燚.育肥牛養殖現存問題與科學養殖策略探討[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11):23-24.
[2]任丹.育肥牛養殖常見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2016(05):33-34.
[關鍵詞] 畜禽養殖業 健康養殖技術 現狀 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 S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58-01
1 發展畜禽健康養殖的主要意義
在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中,畜禽業有著重要的作用,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然而,由于我國畜禽產業的自身生態結構的缺陷,以及畜禽產業的傳統養殖方式的缺陷,導致大多數的養殖都存在著較多的問題。第一,一些養殖場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潤,從以下幾方面的目的出發[1],(1)促生長、(2)控制疾病、(3)提高瘦肉率等,違禁使用礦物質以及防腐劑等藥品,促使畜禽產品中的激素以及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出現殘留超標的現象,嚴重危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第二,規模化的畜禽養殖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在養殖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大腸桿菌以及沙門氏菌等致病菌,對人畜的健康有著嚴重的損害。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現如今,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以及食品安全更加重視。發展健康養殖已經是全人類的目標,制定以食品安全為核心的質量保證體系已經成為社會公眾所重視的一個問題。WTO各成員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制定了針對動物產品的貿易法律,實施綠色貿易壁壘。此外,世界各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強化食品安全的檢查手段,提高食品市場的準入標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的改善,在人們的食品結構中,畜禽產品在其中的比例逐漸增大,畜禽產品的安全問題與衛生問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也得到了社會公眾的共同關注,健康養殖勢在必行。
2 籠養蛋雞的研究現狀
2.1 優良品種的選育
現如今,我國蛋雞的品種主要以下面幾類為主,(1)京白、(2)濱白,累計的祖代種雞大約有50萬套,在這之中,可以生產商品的代蛋雞大約有20億只。我國引進了一些原種,包括以下幾種[2]:(1)海蘭、(2)羅曼、(3)黃金褐等,這些原種雞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1)抗應激能力較強。(2)產蛋率較高。在當前的本土育種中,以往的數量遺傳理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未來的分子遺傳會與生物技術相結合,進而推動育種的健康快速發展。
2.2 籠養雞的飼養方式
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動物保護意識有了較大的提升,籠養在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福利之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得到了社會公眾的關注。因為籠養雞會導致蛋雞的行動受限,長期的籠養會使蛋雞的骨骼變得更加的脆弱,進而導致蛋雞出現骨質疏松的問題。
2.3 飼養環境的優化
對于籠養蛋雞這種養殖模式而言,飼養環境的優劣會直接影響蛋雞的產量。 現如今,我國的飼養環境以大棚式的飼養方式為主,這種粗放型的飼養模式在通風方面不夠完善。因此,后期就有專業人士研發了一個裝置,用來對冬季的熱能進行回收,這樣就能夠使室內的通風換氣更加順暢,還能夠使畜禽的保溫問題得到解決。
2.4 飼料的生產和配置
現如今,我國的雞飼料生產加工還處于一個相對完善的階段,營養的調配也較為完善,針對不同的畜禽品種,以及針對其生長階段的不同,都會配置相應的飼料。雞飼料中所含的元素,會對雞蛋的品質有著重大的影響,對雞蛋的產量影響也較大。一般情況下,在雞蛋飼料之中,往往含有較多的葉黃素,這樣就會使蛋黃顏色變得更深。科學合理的飼料配置,一方面能夠促使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還能夠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3 發展趨勢
3.1 抗病養殖品種的培育
對適應與籠養方式的抗病蛋雞品種進行選育與改良,促使養殖品種與B殖方式相匹配。以數量遺傳為基礎,以分子遺傳理論為基礎,再結合生物技術手段,來進行高強度的品種選育。
3.2 健康養殖模式與技術開發
對不同飼養模式對蛋雞以下幾方面的影響規律進行研究[3],生產性能、健康品質、產品品質,對配套管理技術進行研究。針對不同的雞種特點進行研究,研究出開發動物生產環境的飼養工藝,研究出飼養動物的關鍵設備。對健康養殖配套設備進行開發,環保型可移動雞舍進行開發。
3.3 病害控制技術
針對農村養殖戶蛋雞的圈舍環境較為惡劣這一問題,研究適用于蛋雞養殖小區的防疫技術措施。從分子、器官水平上來對蛋雞抗氧化應激的以下幾方面關系進行研究,(1)構效關系、(2)量效關系,以及對提高蛋雞免疫進行研究。對添加劑以及獸藥合理使用技術進行研究。對蛋雞場場內以及場外的環境標準進行研究,確立衛生防疫體系。
3.4 清潔生產控制技術
對雞舍氣源以及糞源以及有害微生物的快速篩選檢測技術進行研究,對定量確認檢測技術進行研究。對雞舍內生產環境質量以及周邊環境的水體以及土壤等以下幾方面技術進行研究,(1)動態監測技術、(2)實時測定控制技術。對揭示蛋雞糞便的環境特性進行研究,對養殖生產過程以及處理過程進行研究,對廢棄物利用不同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研究等。
結語
綜上,由于我國許多養殖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了提高瘦肉率,促生長等,而違禁使用一些防腐劑或者是抗激素等,這樣就導致畜禽產品中出現藥物殘留超標的情況,極大的威脅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就需要施行健康養殖技術,以保證人們的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圍繞畜禽健康養殖技術的現狀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以便更好的推動畜禽健康養殖技術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劉世榮,劉雁征,李云開.籠養蛋雞健康養殖技術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中國農學通報,2008,01:23-28.
關鍵詞:山羊養殖;生態養殖技術;應用;研究分析
在山羊養殖技術中,為了提高山羊養殖效果,提高羊肉質量,必須要充分發揮出生態養殖技術在山羊產業中的有效應用。
1 建設規范的羊舍
1.1 羊舍的修建
通常情況下,羊舍修建的寬度是4到6米,高是2到3米,羊舍的長度要根據上山羊數量的多少而確定的。在羊舍的旁邊可以修建運動場,而運動場的面積最好是羊舍面積的1.5倍左右。為了確保在夏天時,運動場有足夠的陰涼,可以在運動場的周圍栽種樹木。修建羊舍的地面應該保持一個坡度,這樣在對羊舍進行清理工作時,便于對羊舍的糞便和污水進行清掃。在建設羊床時,要距離地面0.8到1米。羊床的床面應該是由木條、竹條或者是細木棍編釘而成的。同時編釘床面的木條等應該間距1.5厘米左右,便于羊糞等落于地面上。
1.2 羊舍內部的要求
為了將山羊更好的分類與養殖,應該利用移動木欄將山羊進行有效的分隔。同時應該將公羊、母羊、羔羊、育肥羊等進行區分,將同一類別的羊群放置在同一個羊圈內,同時要在羊圈內設置草架、飼槽和飲水設備。
2 種草是山羊生態養殖技術的核心內容
2.1 種植優質高產牧草
養殖大量的羊群,通常都需要耗費大量的牧草。為了滿足羊群對牧草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種植優質高產牧草。在重慶種植優質牧草時,通常在夏季主要是種植甜高粱、雜交蘇丹草等,一般供草期的時間是在6月到11月份。在11月份到明年6月份可以種植黑麥草等。
2.2 養殖優良肉羊品種
為了提高羊群的數量、產肉率以及羊肉質量,應該選擇優良肉羊品種,可以進行雜交羊,進行科學繁殖,對雜交羊進行精心喂養。
3 圈養山羊的技術
在傳統山羊養殖中,主要是以放牧為主,而在重慶山區有豐富的農作物和副產品等資源,若是使用有效的生態養殖技術,在山羊養殖中可以利用圈養加上放牧方法。在飼養山羊中,可以種植一些優質牧草進行飼養,確保飼料的正常供應。同時也可以將成熟后的農作物作為喂養山羊的粗飼料,但是不能使用太多的粗飼料,會對山羊的采食量和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當處于青料旺季時,可以將用不完的青料制作成青貯料,這樣可以在飼料淡季時使用。
4 秸稈加工喂羊技術
4.1 主要是將無毒秸稈以以及一些糧棉結合在一起,然后進行加工成副產品進行粉碎作為原料。在對秸稈進行加工時,需要將秸稈先陰干或者是曬干,不能使用發霉的秸稈進行加工。
4.2 將原料進行粉碎 在粉碎秸稈時,可以使用錘式粉碎機將秸稈進行粉碎,通常將秸稈粉碎成1到2厘米的草粉。同時,在粉碎禾本科質物與豆科植物時,要將這兩種植物分開,便于配置。
4.3 發酵 在將飼料發酵時,需要將粉碎的秸稈或者是草粉添加一定量的玉米粉均勻混合而成。通常玉米粉的數量是秸稈或草粉總數量的1%。在攪拌草粉時,可以使用35℃左右的溫水,草粉的濕度應該根據粘結的程度,用手捏草粉若是成團,松開后可以散開是最好的,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添加一定比例的酵母粉或者是發酵劑,將其放在背風處,堆成方形的形狀,使用麻袋或者塑料進行覆蓋。當草料的溫度達到45℃左右,當傳出酒曲香味時,就表明了草料發酵成功。
4.4 喂養 為了提高羊肉質量和產羊率,最重要的就是喂養。在養殖山羊時,必須要進行科學的喂養,才能有效的提高羊群質量。這就需要養殖員可以在發酵好的草粉中添加一定量的食鹽和骨粉,通常每一千克的發酵粉中添加0.5到1千克的食鹽和0.5千克的骨粉,同時也可以添加10到20千克的玉米面、豆腐渣、胡蘿卜等飼料,在將它們均勻混合后,就可以成為營養草粉。但是,營養草粉通常對羊群有一定的喂養限制。首先不能喂正在哺乳的羊羔,斷奶的羊羔應該是從少到多開始喂養;其次主要是對非妊娠母羊進行喂養,要少喂;最后就是要在一個月內將發酵好的草粉喂完,防止草粉變質。
4.5 對山羊進行及時的驅蟲和防病 為了保證山羊健康的成長,最重要的就是對山羊進行及時的驅蟲和防病。首先要對山羊進行傳染病的預防接種工作,通常包括羊鏈球菌病、布氏桿菌病、傳染性胸膜炎等傳染病的預防接種工作。其次要對山羊進行定期的寄生蟲驅除,要對羊舍進行及時全面的衛生消毒。在對羊群進行日常管理時,要仔細觀察羊群的精神、飲食以及糞便等,從而有效的防止病害,及時發現病害并進行有效的治療。
5 總結
在對山羊進行生態養殖時,為了提高山羊的數量、品種和質量,必須要進行有效的生態養殖。首先,要根據羊群的數量和類別建立符合羊群的羊舍,同時要種植優質草料;其次在養殖山羊時,應該圈養和放牧相結合,以此提高山羊的質量;最后要按照相關規定,制作營養草粉,另外要對山羊進行及時的病害處,從而提高山羊的質量。
關鍵詞 稻田;泥鰍;共生養殖;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11;S966.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9-0272-01
為加快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總結推廣當地稻鰍共生養殖經驗,筆者于2012年5—10月在竹峰辦事處有機稻生產基地開展稻田套養泥鰍研究,試驗取得成功。稻田養殖泥鰍是一種生態型水產養殖,泥鰍適宜在稻田淺水環境中生長,在稻田里經常鉆進泥中活動,能夠疏松田泥,利于有機肥的快速分解,有效地促進水稻根系的發育[1-4]。稻田中的許多雜草種子、害蟲及其卵粒都是泥鰍的良好餌料,同時泥鰍的代謝產物又是水稻的肥料,因此在稻田中養殖泥鰍能夠相互促進,達到稻鰍雙豐收。現將稻鰍共生養殖技術及其效益總結如下。
1 稻鰍共生養殖技術
1.1 稻田條件
選擇保水性能好、土質肥沃、黏土性、有腐植質豐富的淤泥層的稻田,且水源充足,水質符合無公害養殖的要求,排灌方便,面積0.2 hm2。
1.2 田間工程建設
在插秧前挖環溝、魚溝和魚凼。環溝是養殖泥鰍的主要場所,一般溝寬為2 m、深1 m,沿田岸四周開挖,呈環形,開挖的泥土用于加寬、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間魚溝是供泥鰍覓食活動場所,選擇“井”形設置,溝寬30 cm、深30~50 cm。在稻田的最低處挖魚凼,凼深80 cm,面積為200 m2,占稻田面積10%,溝凼相通。環溝、田間魚溝和魚凼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16.7%。稻田田間工程結束后,于鰍種放養前14 d用生石灰1 125~1 500 kg/hm2對水化漿后潑灑于魚凼、魚溝及田塊中,進行消毒。
1.3 防護與配套設施準備
泥鰍的逃逸能力較強,進排水口、田埂的漏洞、垮塌,大雨時水漫過田埂等都易造成泥鰍的逃逸,因此進行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夯實。用寬幅為1.5 m的7目聚氯乙烯網片做防逃網,防逃網緊靠四周田埂,下埋50 cm,用木樁、鐵絲固定。同時設防逃墻,高出田面30 cm,上沿加寬12 cm的尼龍網作罩檐。進、排水系統分開設置,進排水口成對角安置,并用較密的鐵絲、聚乙烯雙層網封好,以防止泥鰍逃逸和敵害生物侵入。
1.4 水稻的選擇和插秧
水稻品種選擇揚兩優6號,特點是株型中偏上,秸稈堅硬,不易倒伏、分蘗力強、抗病、抗蟲害強的優質豐產品種。水稻栽插采取大壟雙行栽插方式,即2行為一組,組內的株距18 cm、行距20 cm,2組之間的行距40 cm,充分發揮邊際效益,做到合理密植,在魚溝和魚凼四周增加栽秧密度,平均為22.5萬穴/hm2。插秧時間6月7日。
1.5 泥鰍放養
一是培肥水質。在鰍種放養前7 d,施基肥,基肥量占全年的70%,施放綠肥及漚熟糞肥6 t/hm2,用以培養繁殖浮游生物,鰍種放養后即可攝食到豐富的天然餌料。二是苗種選擇。泥鰍種從宣城市水產良種場采購進來,選擇活動自如、體色鮮明、全身光滑、有光澤、規格一致的泥鰍種。三是消毒放養。選擇秧苗開始返青時(6月19日)進行泥鰍種放養,共放泥鰍種苗112.5 kg。平均放養規格為5 cm的泥鰍種苗22.5萬尾/hm2,400尾/kg泥鰍種放養562.5 kg/hm2。選擇高效低毒消毒劑10%聚維酮碘溶液0.35 mg/kg藥液消毒5 min后及時下田。
1.6 餌料投喂
堅持“四定”(即定時、定位、定量、定質)投餌,泥鰍苗種放養后,第1個月投喂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各1/2的混合飼料,每天1次,每次投喂量為泥鰍總體重的3%~4%;1個月后,每隔15 d追肥1次,每次追施經發酵的有機肥45~75 kg/hm2,并根據泥鰍活動和攝食情況、視天氣變化、水質變化、季節變化等情況決定飼料投喂量,同時投飼量按泥鰍總體重的5%計算,上午投喂日餌量的40%,下午投喂日餌量的60%。餌料種類可以農副產品為主,如米糠、豆餅、菜籽餅、動物下腳料等,搭配少量魚粉、蠶蛹粉;后期可在集魚凼多投喂一些餌料,利于集中捕撈。水溫高于30 ℃、低于15 ℃時可少投喂或不投喂。
1.7 水質調控
水稻分蘗前,稻田水位適當淺些,以促進水稻生根分蘗,水位控制在10 cm;水稻分蘗后,7月5—15日,拷田期間水位在5~10 cm,魚凼水位加深80 cm。在養殖過程中,經常加注新水,特別是在高溫季節中,加深水位,防止泥鰍缺氧,一般每10~15 d加注新水1次,在盛夏季節,每5~7 d加注新水1次,水稻拔節期也適當加深水位。水稻根有70%~90%分布在20 cm之內的土層時,開好魚溝(深50 cm),挖好魚凼(深80 cm),曬田時降水20 cm,魚溝、魚凼仍有30、60 cm的水深,做到適時換上新水,對泥鰍影響不大,同時也促進水稻根系生長。同時經常檢查防逃設施,尤其是在雨水季節,需加固田埂,以防泥鰍逃跑。
1.8 病害防治
整個養殖過程中在魚凼、魚溝內每隔20 d,用漂白粉22.5 kg/hm2或生石灰225 kg/hm2化水遍灑1次,漂白粉和生石灰交替使用。根據水稻查測情況,針對稻瘟病防治,采用生物農藥0.3%多抗霉素水劑2 250~3 000 mL/hm2。防治水稻稻瘟病,采取在晴天露水干后噴施,并隨即注換新水。
1.9 收獲
10月8日水稻收割;10月18日先將田水放干,讓泥鰍聚集于魚凼中,用拉網撈起。對潛入泥中或溝邊的泥鰍,采取先干水再挖的辦法。
2 效益分析
通過水稻田套養泥鰍,可充分利用資源,增加產量,提高了經濟效益,可在寧國市大面積推廣。稻田雖然魚溝、魚凼面積占去16.7%,但由于其整體生長健壯,加上有邊際效應,溝凼邊的稻穗特大、顆粒飽滿,在品種相同的情況下,泥鰍稻田稻谷產量影響很小。
2.1 收獲情況
水稻揚兩優6號播種22.5萬穴/hm2,成穗數為105萬穗/hm2, 0.2 hm2總收入13 237.3元。共收獲水稻1 667.16 kg,產值4 501.3元,平均產量8 335.8 kg/hm2,產值22 506元/hm2,利潤7 056元/hm2;投放泥鰍苗562.5 kg/hm2,規格400尾/kg,收獲泥鰍273 kg,產值8 736元,平均產量1 365 kg/hm2,產值43 680元/hm2,利潤14 805元/hm2。
2.2 支出情況
0.2 hm2總成本為8 865元。平均成本44 325元/hm2。其中,水稻成本15 450元/hm2,包括秧苗1 200元/hm2,生物農藥1 050元/hm2,翻耕及肥料3 450元/hm2,人工2 250元/hm2,租費7 500元/hm2;泥鰍成本28 875元/hm2,包括鰍種16 875元/hm2,飼料7 500元/hm2,基礎設施1 500元/hm2,人工費3 000元/hm2。
2.3 經濟效益
計算總經濟效益得知,0.2 hm2共獲利13 237.3元-8 865元=4 372.3元,平均純收入21 861元/hm2。比當地單一種稻高出2~3倍,增收效果非常明顯。
3 參考文獻
[1] 何繼學.水田稻鰍立體種養技術[J].福建農業,2002(1):23.
[2] 張華東.稻鰍立體種養 糧魚穩產增收[J].河北漁業,2012(5):27-28.
我國肉牛養殖產業起步較晚,很多肉牛養殖場仍然應用傳統老舊的肉牛養殖技術,導致肉牛產品產量和生產效率較低。只有應用規范化的肉牛養殖技術才能切實提升肉牛產品質量,為人們提供優質的牛肉產品。本文就是對肉牛規范化養殖技術進行探究,希望對相關人員有所啟示。
1我國肉牛養殖存在的問題
1.1肉牛養殖主要是以散養為主
我國肉牛養殖起步較晚,肉牛規范化養殖技術還不健全。肉牛集中養殖的模式還沒有普及,仍然以散養為主,而且肉牛養殖戶的經濟實力和綜合素質還有待提升。很多肉牛養殖戶文化水平較低,他們不能及時吸收外界先進的肉牛養殖技術,仍然是將肉牛放養,特別是小牛犢的培養階段,經常出現營養不良情況,還會因為管理不當導致牛犢患病死亡。因為營養攝入不均衡,導致肉牛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
1.2飼料質量較差,營養成分不夠完善
很多肉牛養殖戶的經濟實力非常有限,他們在選擇飼料時更多傾向于小廠家生產的質量、市場銷售價格較低的飼料。這些飼料存在比較嚴重的質量問題,如果營養搭配不合理會抑制肉牛的生長,降低肉牛產品生產品質,使肉牛合理化的增肥,肉質的鮮美程度不能達到市場需求。
2肉牛的規范化養殖技術
2.1牛犢飼養管理
剛剛誕生的小牛犢因為身體免疫力較低,機體內部抗體較少,如果管理工作不到位,很可能導致牛犢死亡。母牛初乳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免疫抗體,飼養人員應讓牛犢及時的吸收初乳,獲得母源抗體增加牛犢機體抵抗力。小牛犢誕生后飼養人員需要對其臍帶部位進行消毒處理,然后將其放置于經過消毒處理的干燥區域,并且做好該區域的保溫工作,然后在應用母牛的初乳喂養小牛犢。此過程中需要注重的是,小牛犢誕生到初乳攝入的時間間隔不能超過1h。牛犢誕生4個月以后,母乳的營養不能滿足牛犢生長的需求,這時飼養人員需要進行斷奶處理,斷奶前要應用營養均衡的飼料輔助喂養,代替一定的母乳攝入量。出生不久的小牛犢不能良好的調控自身體溫,飼養人員需要對牛舍進行恒溫設定,牛舍的溫度不能低于5℃。小牛犢生長2周之后飼養人員需要在其角基處進行凡士林的涂抹,然后在應用一些磨砂類的物質對該部位進行摩擦,其目的就是促進牛犢角基的脫落。
2.2肉牛品種的選擇
要想使肉牛產品的生產品質可以達到市場需求,肉牛飼養人員一定要做好肉牛品種的選擇工作。飼養管理人員對不同品種的肉牛特質需要有較深入的了解,雜交牛體重增長情況較為良好,可以產出大量的牛若,但是該品種肉牛的牛肉品質與純牛品種進行比較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就是要注重牛齡的控制,出生牛犢肉質雖然非常的鮮美,但是肉牛機體的抵抗力較差。年齡較大的肉牛,肉質口感會很差,所以通常情況下牛齡需要控制在一周歲以上,但是不能超過2周歲。肉牛的體型與牛肉生產品質有著非常緊密聯系,所以飼養管理中需要結合肉牛體型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育。
1青蝦養殖的池塘條件
青蝦是一種底棲動物,其基本上是圍繞池塘底部和池塘塘壁來活動的。青蝦一般生活在淡水水域中,對氧氣的需求量較大,不適合生長于低氧環境。據此,對其養殖的具體條件做如下總結。
1.1池塘方面
在設置池塘時,要考慮到水源供應的充足,池塘中的水質是清潔無污染的,有流動性的,符合漁業用水的基本標準,并根據所養殖的青蝦規模選擇合理的溶解氧,保證水中的氧氣和pH值是達標的。同時,清除池塘過多的淤泥,池塘的水深和坡度也要滿足養殖標準,在池塘的還要配備增氧機,進水口處設置網布袋,避免其他魚類的摻入。
1.2消毒施肥
如果養殖的池塘屬于老塘,就要在清塘時加入水分,這樣可以減少其敵害黃鱔和泥鰍等的存在,在全池內潑灑生石灰以起到消毒作用,消滅掉病原體和敵害生物。在消毒后把發酵好的有機肥等微生物制劑添加到池塘中,以便于天然餌料生物的生長。
1.3水草和隱蔽物
池塘內的生長環境布置完成后,加入適量的水草和遮蔽物,水草可以選用輪葉黑藻,并摻入些許聚草,水草之間的行距和間距也要合理布置,水深處種植聚草,水淺處種植枯草。而且養殖池塘中,水草多時對青蝦的生長和繁殖十分有利,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鋪設部分網片,實現養殖的立體化,提高水體的綜合利用率。
2池塘高效養殖技術
2.1調節水質,增加氧氣含量
2.1.1把握施肥的時間青蝦蝦苗到幼蝦這一階段及晚秋時期,屬于青蝦施肥的關鍵時期,即在每年8-9月的高溫時期,要保持池塘中水質環境的清涼,有充足的氧氣,具體的施肥材料是復合型肥料,施肥量要依據池塘大小和養殖數量而定。
2.1.2合理注水通常在養殖的前后階段不需要加入太多水,在養殖的中間時期可以適當多加入水,并保證加入水的清潔新鮮,這樣可以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營養鹽及微量元素,給青蝦提供更多的食料,也可以有效降低代謝毒物的濃度,降低池塘水體的老化速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入水時,要保證水質良好,不能由外界帶入有害物質。
2.1.3調節水體pH值水體在長時間的養殖過程中,自身的pH值會有所失衡,如果不及時進行調節,會對青蝦的生長帶來嚴重危害,在每個月度向池塘中潑撒2次生石灰,保證池中酸堿度平衡,一般約在7.5。
2.2優化放樣模式,保證養殖密度的合理
2.2.1實行自行式繁殖生長模式首先,從青蝦的繁殖過程來看,其繁殖速度很快,養殖戶大都是以放樣抱卵蝦為主,實行的是自行式的繁殖生長模式,這種模式的實用性很高,但很容易導致青蝦養殖出現“世代同堂”的現象,青蝦的生長密度很大,導致最后的產量效益降低。因此,就要改變這種養殖模式,以放樣蝦苗為主,采取養殖兩茬蝦技術,注重精養而不是粗養。
2.2.2觀察養殖密度,提高上市規格如果青蝦的養殖密度得不到有效控制,就會導致養殖養料的浪費,最終的青蝦產品質量下降、產量降低,影響到最后的經濟效益。但是,密度過小會導致水體資源的浪費。因此,需要在改進養殖技術的基礎上,合理控制青蝦的養殖密度。
2.3選擇最佳的飼料,科學化養殖
青蝦屬于雜食性動物,兩茬蝦在整個年度中只有2個攝食量高峰期,也就是每年度的4-5月和8-10月,中間的6-7月份是青蝦的繁殖旺盛期,不會有太多的進食,養殖人員要把握青蝦的這一特點,準確合理地進行飼養,減少飼料的浪費。
2.3.1飼料的正確選擇隨著青蝦池塘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養殖飼料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不同的飼料對青蝦的適合度也不相同。根據青蝦自身生長特點,其對于螺螄、魚粉等動物飼料易于接受,而且對于植物飼料類的豆餅、米糠等也不拒絕,但是在具體的喂養上,要盡可能以顆粒狀為主,這樣不僅可以起到保持水質的作用,還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2.3.2科學化養殖青蝦在進食時間上,更喜歡在夜間圍繞池塘覓食。因此,養殖人員可以把握這一特點,合理調整喂養時間,每日至少喂養2次,側重于夜晚的喂養,并增加喂養量。
3小結
1.1池塘進水
清整后的池塘,在3月底注入15‰~30‰的海水,進水時在進水口使用60目錐形網進行過濾,防止進入野雜魚等敵害生物。
1.2施肥
池塘進水后即開始施肥,培養單細胞藻類,施肥以肥效大且持久的有機肥為主,有機肥中以雞糞最好,一般施雞糞1500~3000kg/hm2。
2輪蟲養殖管理
2.1輪蟲引種
施肥10d以后,當池塘水色呈淺綠或淺茶褐色時,表明池塘內單細胞藻類繁殖起來,這時要及時引入輪蟲種源,一般池塘放入活輪蟲3.75kg/hm2左右即可。
2.2日常管理
引種10d后輪蟲即可快速繁殖,當日出前后發現輪蟲起浮,水面呈現紅色時,可以開始適量收獲。為防止輪蟲群體突然消亡,應每隔5~7d施肥一次,施尿素15~30kg/hm2。另外,橈足類和枝角類是輪蟲的天然敵害,如果池塘內發現橈足類和枝角類開始繁殖,可以按0.3~0.5mg/L的濃度施用90%的晶體敵百蟲進行殺滅。
3蝦苗放養
3.1蝦苗選擇
一是選擇優質健康的南美白對蝦蝦苗,要求體長1cm以上,體表干凈透明,肝區顏色深,胃腸飽滿,溯水性強,反應敏捷。二是蝦苗池鹽度與養殖池鹽度相差不超過5個千分點。
3.2放養時間
輪蟲收獲到6月中旬結束,最晚在6月底前要將南美白對蝦苗放養到池塘內。
3.3放養密度
輪蟲與南美白對蝦綜合養殖的池塘面積大,一般沒有增氧設施,養殖輪蟲經常施肥,池塘水質富營養化程度高,不適宜高密度養殖南美白對蝦。因此,南美白對蝦放養密度要控制在7.5萬~15萬尾/hm2。
4對蝦養殖管理
由于養殖池塘水質肥,輪蟲等自然餌料生物豐富,蝦苗放養密度低等原因,對蝦養殖不用人工投喂餌料,養殖管理的重點是高溫期防止對蝦缺氧浮頭。主要方法是經常巡塘,一旦發現對蝦浮頭,立即投入增氧藥品。
5效益情況
【關鍵詞】;植樹造林技術;養護;分析
【前言】: 現階段,植樹造林工作作為平衡生態環境的基礎工作被人們以及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起來,這對植樹造林工作無非又是一項新的挑戰,為適應我國的國計民生,迎合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需求,植樹造林的各環節的開展都講究水平和檔次的改善。
1植樹造林的價值
1.1技術的產業價值
植樹造林是我國林業產業長期以來賴以發展的核心工作。現階段,林業產業處于資源匱乏以及林業產業的整合的狀態,其重要的應對措施,就是對植樹造林技術的改進,通過合理的植樹造林技術,不但可以加強林業基礎,發展其產業范圍,豐富其產業結構,而且,對林業產業的成長、利潤的最大化有著無法取締的特殊作用。
1.2技術的環保價值
近年來,植樹造林工作在我國全國范圍內的順利開展,實現了其對環境系統性的改善,產生的巨大環境收益是無法估量的,使得我國植樹造林技術的環境價值尤為凸出。
經由人工對樹木和植被進行種植,使其形成生長和代謝的區域性生態小環境,不但可以維護生態,而且對于惡劣氣候的遏制,以及災難性天氣的預防有著強烈的影響,發揮這不可磨滅的價值。
2植樹造林中的常見技術手段
2.1植苗法
2.1.1穴植法
也叫坑植法,是在已整好的林地上挖穴,挖穴的規格要參照苗木根系以及林地條件進行確定。深度要比苗木主根長度長,寬度要容納下苗木根幅。為了避免栽植中土壤下沉,栽植深度則需高出苗木的根頸處原土的3或4厘米左右為佳。防止栽植過淺導致,根系受旱以及栽植太深對苗根呼吸不利。樹苗的栽種要因地制宜,濕潤地淺栽,干旱地深栽;闊葉樹深栽,針葉樹淺栽。為避免土壤之中水分的揮發。一般情況下,植苗單株單穴,而針葉樹的小苗造林,每穴栽植3株左右可以提高成活率。
2.1.2縫植法
首先用植苗鎬在需要植苗的林地上開縫,植苗鍬進入到土壤之中時,確定達到栽植深度,先向前推之后再向后拉。所開出的縫隙在植苗鍬未被抽出之前,需要把苗木放入所開出的縫隙之中,再將植苗鍬向栽植縫的一側約10厘米處直插,進行先推后拉,確保植苗的縫隙中的土被填滿。縫植法的栽種效率比較高,樹苗成活率也相對較高。
2.2播種法
當需要種植的林地面積相對較大時,應用播種法,可以加快種植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播種法是傳統的樹木種植方式。利用樹種來培育樹苗,長成的樹苗根系發達,生命力較旺盛,對生態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也相對強,育苗方式有苗床育苗、大田育苗兩大類。
2.2.1臨床育苗
臨床育苗又分為高床、低床和平床三類。其中,高床和低床均要求床面要比步道高出16到24厘米左右,而床面的寬度高床要求在91到99厘米左右,低床則稍微寬些,在101到149厘米左右,二者床面的長度均為10米。常見的高床育苗的樹木有云杉、油松等,低床樹木有圓柏、側柏等。而平床育苗多采用開心式的平床,首先要做出寬2米左右,長為10米的床苗來,然后還需要縱向開出深度為20厘米,寬度為30厘米的水溝,分別在水溝的兩側各自1米的床面上進行樹木的培養。而且床的四周還需要筑起11到14厘米的地埂,并踏實,使床面松、平、細、軟。通常平床的樹苗常見的有針葉樹、闊葉樹等。
2.2.2大田育苗
分為高壟和平作,兩類。高壟要求壟底的寬度在61到79厘米,壟的高度在17 cm左右。適用的樹種油松和云杉等。平作則要求首先對苗圃進行平整后,再進行播種。其適合種植的樹種有圓柏和側柏等。
2.3分植法
母樹上所選取根、莖部分作為營養器官,根據樹木的種類品性不同,所選取的營養器官的部位也不同。一般選取用壯年的優良母樹,其1年到2年所生長的枝條或者苗干,杉木需要用到母樹的根樁或者根部1到2年所萌生的枝條。針葉樹插穗要求留頂芽。插穗的長保留在度一般要求31到69cm左右。干旱砂地插深,插穗要求較長。相對較好條件的造林地淺插,插穗短些。采插穗的時間要在秋天植株停止生長之后與春天萌發之間這段時期進行,在干旱林地要對插穗浸水;濕潤林地要注意保持插穗內足夠水分。在扦插之前需要對土地進行細致的整理,松土、通氣,保持濕潤的環境,確保插穗的生根,提高成活率。扦插的深度也要根據樹種的不同而各異,常綠樹深度為插穗長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落葉樹如果種在較好的水分和立地條件下,地面預留6到9cm,如果是干旱林地為確保其水分需要將其全部插在土壤中。
3植樹造林的養護
3.1加強管護
對植樹造林工作中樹種的生長和環境條件的改造要予以重視和加強,整地過程之中要注意觀察,根據土壤條件的變化調整土地的酸堿度和肥力水平,養護工作需要有針對性地規劃,及時進行病蟲害的防治和消殺,確保植樹造林生產率。
3.2科學分析
幼林的撫育和養護工作要參照植樹造林工作中基本的要求,根據設計,以幼林的實際狀況出發,通過檢測、監控、檢查等科學的方式對幼林的生長進行全面和細致的了解,并為其調整光照、水分、通風等生長條件,加快幼林的成長速度,提高其成活率。
3.3綜合方法
將育林技術和科學并進,結合造林地系統的優勢,平衡生態鏈條,用科學發揮出林苗生長的最佳資源與環境,加大林業產業的優勢,保證樹木的生長成活率和質量。
結語
植樹造林技術及養護的提高不但是林業的發展,而且也通過生態健康的維護來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同時,又為生態環境提供了維護和平衡,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進一步的來明確植樹造林工作的價值,以及其對生態、社會以及社會經濟的作用,全面的對植樹造林技術進行推進,使其順應現代潮流趨勢,更加系統化和合理化。
【參考文獻】
[1]付建軍.對植樹造林技術與養護措施的探析[J].科學中國人,2016(11).
[2]王順妮.淺析植樹造林技術與樹木養護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5(18).
[3]于德翠.植樹造林技術與養護措施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4(08).
【關鍵詞】大樹移植;養護管理;包干;移栽技術
1.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速度不斷加快。目前城市園林景觀建設已成為衡量城市現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的需要。為提高城市綠化效果,大樹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當中。樹木的生長周期較長,若想發揮出最佳的綠化功能,往往需要一些樹齡在幾十年或上半年的大樹,這就只有采用大樹移植的手段才能實現。大樹移植雖然具有見效快、綠化效果好等優點,但其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移植后的樹木成活率不高。因此,除了做好大樹移植前的準備工作,還需要做好移植后的養護管理工作。本文通過分析大樹移植后的養護管理技術要點,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以期提高大樹移植后的成活率。
2.大樹移植后養護管理技術要點
大樹的再生能力較幼樹明顯減弱,移植后一段時間內樹體生理功能大大降低.樹體常常因供水不足、水分代謝失去平衡而枯萎,甚至死亡。因此,大樹移栽后,一定要加強后期的養護管理,尤以第一年最為關鍵。因此,應把大樹移栽后的精心養護看成是確保移栽成活和樹木健壯生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2.1 加強樹體保護
1)大樹支撐固定
大樹移植后應支撐固定,以防地面土層濕軟,大樹遭風襲導致歪斜、傾倒,同時還有利于根系生長。支撐采用三角形支撐固定法或拉細鋼繩的方法,前者應用比較廣,支撐點為樹體高2/3處,支架與樹皮交接處用舊鞋底或草包等隔墊,以免磨傷樹皮。細鋼繩拉樹保護要做成品字形并從3個方向拉樹,與樹綁扎處要用隔墊,并注意安裝安全標識物。
2)防凍與施肥
(1)防凍。新移植大樹易受低溫危害,應做好防凍保溫工作。一方面,在入秋后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并逐步延長光照時間,提高光照強度,以提高樹體及根系的木質化程度,提高自身的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在入冬寒潮來臨前,可采取覆土、涂白、地面覆蓋、設立風障、搭制塑料大棚等方法加以保護。
(2)施肥。施肥有利于恢復生長勢,大樹移植初期,根系吸肥能力低,宜采用根外追肥,一般半個月左右1次。宜用尿素、磷酸二氫鉀等速效肥料制成濃度為0.5%~1.0%的肥液,選早晚或陰天進行葉面噴施,遇雨天應重噴1次。根系萌發后,可進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謹防傷根。
3)剝芽除萌除梢
大樹移植后,對萌芽能力較強的樹木,要定期、分次進行剝芽除萌、除嫩梢(不宜一次完成),以減少養分消耗,及時除去基部及中下部的萌芽,控制新梢在頂端30cm范圍內發展成樹冠。
2.2 大樹地上部分的保濕
1)大樹包干技術
包干即大樹移栽后采用稻草繩、麻包、苔蘚等材料嚴密包裹樹干和比較粗壯的分枝。由于麻包等物具有一定的保濕性和保溫性,經包干處理后,可避免強陽光直射和熱風吹襲,減少樹干、樹枝的水分蒸發,并能貯存一定水分,使枝干經常保持濕潤,調節枝干溫度,減少高溫和低溫對枝干的傷害。
2)噴水保濕
樹體地上部分特別是葉面因蒸騰作用而易失水,應及時噴水保濕。噴水要求細而均勻,噴及地上各個部位和周圍空間,為樹體提供濕潤的小氣候環境。方法是:采用高壓水槍噴霧,或將供水管安裝在樹冠上方,根據樹冠大小安裝一個或數個噴頭進行噴霧,或采取“打點滴”的方法,即在樹枝上掛上若干個裝滿清水的鹽水瓶,運用打點滴的原理,讓瓶內的水慢慢滴在樹體上,并定期加水,省工又節省材料,但噴水不夠均勻,水量較難控制,一般用于去冠移植的樹體。
3)適當遮陰
大樹移植初期或高溫干燥季節,要搭設蔭棚遮陰,以降低棚內溫度減少樹體的水分蒸發。在成行、成片種植,密度較大的區域,宜搭制大棚;孤植樹宜按株搭設。要求全冠遮陰,蔭棚上方及四周與樹冠保持50cm左右距離,以保證棚內有一定的空氣流動空間,防止樹冠日灼危害,遮陰率為70%左右,讓樹體接受一定的散射光,以保證樹體光合作用。樹木抽發新枝,生長穩定后可逐步去掉遮陽網。
2.3 促發新根
1)控水措施
新移植的大樹,根系吸水功能弱,對土壤水分需求量較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適當濕潤即可。土壤含水量過大,反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能,影響根系的呼吸,對發根不利,嚴重的會導致爛根死亡。為此,一方面要嚴格控制澆水量,移植時第一次澆透水,以后視天氣情況與土壤干燥情況,謹慎澆水,同時要慎防對地上部分噴水過多使水滴進人根系區域;另一方面,要防止樹穴內積水,種植時留下澆水穴,在第一次澆透水后即應填平或略高于周圍地面,以防下雨或澆水時積水。同時,在地勢低洼易積水處,要開排水溝,保證雨天及時排水,做到雨止水干。另外。為提高成活率、澆定根水時加入活力素稀釋液和防爛根劑,可促發新根,抑制和防止樹木的爛根現象。
對于截干式大樹,為了保證萌芽長葉,除樹干包扎草繩外,可采用PUC管將水引向樹干頂部,主PUC管連接水泵或加水水壓,每天噴水1~2次。還可在樹頂掛塑料水桶,在水桶中加水及少量生長劑,在桶底用軟膠管將水引到樹干,效果也很好。
2)新芽保護
樹體地上部分的萌芽,對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根系的萌發。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別是移植時進行重修剪的樹體所萌發的芽要加以保護,讓其抽枝發葉,待樹體成活后再行修剪整形。同時,在樹體萌芽后,要特別加強噴水、遮陰、防病防蟲等養護工作,保證嫩芽、嫩梢的正常生長。
3)土壤通氣
保持土壤良好的透氣性有利于根系萌發。一要做好中耕松土工作,防止土壤板結;二要經常檢查土壤通氣設施,一旦發現堵塞或積水。要及時清除,以經常保持良好的透氣性。
3.提高大樹移植成活率的技術措施
3.1 掌握科學移栽技術
要取得大樹栽植成功除考慮樹種特性外,應重視移植時間的選擇。選擇在恰當的季節移植大樹能有效提高移栽成活率,最好選擇在生長季節移栽。如在我市以早春為佳,深秋次之,深冬就較差。另外,要選擇好移植樹苗,樹齡小的樹木根系再生能力強,樹體恢復快,易成活;經過人工培育與移栽過的大樹,根系發達,須根多,適應能力強,易成活。
在樹干包扎方面,要在挖掘前1d用稻草編草繩一圈緊挨一圈自基部包扎樹干至第一分枝處,以起保濕作用,防止樹干過度散發水分。疏枝除葉技術要把握好,實踐證明過分疏枝除葉不利于移栽大樹的成活。因為沒有葉片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大樹的根系得不到養分而無法生長。同時,沒有葉片就無法進行蒸騰作用,根系缺乏從土壤中汲取養分的動力,造成新葉片無法生長。有些大樹的隱芽壽命短,截干后無法抽枝會自然枯死,隱芽壽命長的苗木截干后樹形失去美感。所以,對隱芽壽命長的苗木,疏枝除葉量應控制在70%~75%;對隱芽壽命短的苗木,疏枝除葉量應控制在20%~30%之間。因疏枝造成的直徑在4cm以上的傷口,應用熔化的石蠟封口后包扎黑色的薄膜。
要提高成活率必須保證所帶土球有足夠的吸收根。一般在移栽前兩年要對大樹進行斷根促根,待形成大量的吸收根后才移栽。挖掘時,土球直徑應為大樹近地端直徑的5倍,如果經濟允許,土球直徑可增大到6~7倍,可有效提高大樹移栽的成活率。挖掘的土球要多帶吸收根,挖掘前2d灌足水,使大樹的根系、樹干貯存足夠水分。
3.2 采用現代新移植技術
目前,在大樹移植新技術應用方面主要是保濕保根技術的采用。如使用ABT生根粉及不同類型的保水劑或營養液。
ABT生根粉特別適用于軟材包裝的大樹移植。方法是:選用ABT-1.3號生根粉處理樹體根部,對直徑大于3cm的短根傷口噴涂150mg/L ABT-1.3生根粉,若遇土球掉土過多,可用拌有生根粉的黃泥漿涂刷。
保水劑廣泛應用大樹移植中,主要有聚丙乙烯酰胺和淀粉接枝型,拌土使用的大多選擇0.5~3mm粒徑的劑型.可節水50%~70%。保水劑的使用,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還具有一定的保墑效果,提高樹體抗逆性,另外可節肥30%以上。應用時,在有效根層干土中加入0.1%保水劑拌勻,再澆透水,或讓保水劑吸足水成飽和凝膠,以10%~15%比例與土拌勻,用量根據樹木規格和品種而定,一般用量150~300g/株。
加注營養液也是很好的方法。某些樹種要在大樹裝車運輸前就應注射營養液,定植完畢后連續吊營養液,胸徑大于18cm的難活大樹,每株同一時間最少吊8~15瓶,老樹一般20~30瓶,一般吊一個月或更長。有時可用塑料桶裝水掛于樹頂上,通過膠管用長針打入樹皮內,每株同一時間不得少于3桶,連續注水20d以上。
4.結語
目前,大樹移植已在綠化項目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大樹移植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它有嚴格的技術要求。為了提高成活率,養護管理人員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大樹移植栽培技術,加強大樹移植后養護工作,同時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解決部分樹種移植困難的問題,以此提高大樹的成活率,從而達到最佳的綠化效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