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植物的現代詩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詩歌篇目長期以來不受廣大師生重視,對于外國詩歌的分析解讀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有效的文本閱讀,師生之間沒有形成真正的交流討論。在教學實踐當中,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嘗試,運用誦讀、比較和互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能收到更為顯著的教學效果。
一、入選篇目特點分析
我們以近年來的人教版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為例,入選的外國詩歌篇目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共同點,那就是所涉及的作者華茲華斯、普希金、萊蒙托夫、惠特曼、裴多菲等多為19世紀歐美的浪漫主義詩人;而布萊克的《老虎》、波德萊爾的《信天翁》、里爾克的《豹――在巴黎植物園》等同為西方詠物詩的名篇,帶有鮮明的象征主義色彩。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詩歌散文欣賞》同樣體現了上述特點,只不過擴充了浪漫主義詩人的陣營,《西風頌》的作者雪萊、《秋頌》的作者濟慈都是19世紀英國天才的浪漫主義大詩人,19世紀廣受歡迎的英美女詩人伊麗莎白?勃朗寧的《不是死,是愛》和艾米麗?狄金森的《你無法撲滅一種火》同樣充滿了浪漫情調和生活哲理。而波德萊爾的《應和》、蘭波的《元音》和魏爾倫的《秋歌》都是19世紀前期象征主義詩歌的名篇,瓦雷里的《石榴》、里爾克的《嚴重的時刻》、葉芝的《當你老了》、艾略特的《窗前晨景》以及龐德的短詩《劉徹》,又都屬于20世紀前期象征主義和意象派詩歌的經典篇目,俄國流亡詩人約瑟夫?布羅茨基的《黑馬》同樣是一首充滿象征和隱喻色彩的詠物詩。
通過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詩歌入選篇目的分析,其實不難發現,19世紀興起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是最為主要的兩種詩歌風格,就題材而言,詠物詩頗受重視。如何開展這些豐富多彩的外國詩歌的課堂教學呢?茲選取兩首英美浪漫主義和意象派的詩歌名篇――華茲華斯的《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和龐德的《劉徹》――作為案例來探析外國詩歌的課堂教學。
二、走近華茲華斯
《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是英國湖畔派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創作于19世紀初的一首抒情短詩,原作無題,后世為了便于標識,一般直接以該詩的首行詩句為題,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家方平則另取《水仙花》作為詩題,倒也恰如其分。顯而易見,英國湖濱地區生長的水仙花是這首詩的吟詠對象。在華茲華斯妹妹多蘿西的日記里,記述了1802年4月15日這一天,華茲華斯兄妹在林中郊游時發現了在樹叢掩映下的沿湖岸邊盛開著猶如狹長的彩帶一般的水仙花,竟然有整條鄉村大道那么寬闊。“每當微風掠過湖面,它們就似乎在開懷大笑。”詩人顯然沉浸在這片花木和湖水裝扮而成的自然美景之中,并最終寫下了這首浪漫主義詩歌名篇。
介紹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之后,還應該讓學生對于英國湖畔派詩人的創作主張有所了解,那就是強調詩歌應該充滿想象力,返歸自然。可以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感受詩人所描繪的湖濱風景,然后思考這樣的問題:華茲華斯是以怎樣的視角(俯瞰大地)來觀察水仙花的,為什么要將自身幻化成天空中的“一朵云”。作為浪漫主義詩歌的經典意象,“一朵云”展現了詩人怎樣的天性和追求,“獨自漫游”或者說孤獨地游蕩,其中又有何深意。應該說這些緊扣詩歌開篇內容所提出的問題可以逐步地引導學生去思考詩人的心境和理想:試圖遠離塵囂,掙脫世俗的羈絆,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閱讀詩歌不可輕易錯過細節,為什么詩人初見金黃色的水仙時,使用了“忽然間”這樣的詞語進行修飾,要讓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明白,不經意之間的物我相遇,流露出人與自然的親近之感,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欣喜之情。當然也不妨在課堂教學中列舉陶淵明或王維等中國古代田園詩人的名作,與華茲華斯的這首浪漫主義詩歌名篇來進行比較對照。
詩人將茂密的水仙花叢比作連綿不斷的夜晚繁星和頻頻點頭、舞姿婀娜的少女,充滿了浪漫氣息和豐富的想象力。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和隨處可見的自然風景進行聯想和描摹,還可以鼓勵學生課后進行詩歌創作,補充閱讀華茲華斯的其他名篇,例如《孤獨的收割女》《蘇珊的冥想》等。
針對外國浪漫主義詩歌名篇,采用誦讀式詩歌教學法要求教師在學生課前預習時提出明確的誦讀要求,在課堂上可以示范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詩歌中的停頓和語言節奏的輕重緩急,不能變為毫無目的性地集體朗讀,應該讓學生帶著感情融入到詩人營造的風景和精神氛圍之中。考慮到高中生已經有一定的外語水平,不妨將詩歌的譯作和英文進行對照閱讀,還可以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下,采用播放背景音樂、風景視頻或顯示圖片等方式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理解龐德
1914年出版的《意象派選集》收入了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六首詩,其中有幾首是取材于中國古典詩歌的改寫之作,包括《九歌?山鬼》、班婕妤的《怨歌行》和漢武帝的《落葉哀蟬曲》。龐德是通過赫伯特?翟爾思的《中國文學史》(1910)最初讀到了這些漢詩的英譯,值得注意的是,龐德采用了自由詩體進行了大膽地改寫,放棄了翟爾思頗為濃艷抽象的雙行韻。我們不妨將《劉徹》這首意象派短詩和漢武帝的《落葉哀蟬曲》對照閱讀:
劉 徹
龐德
綢裙的瑟再不復聞,
灰塵飄落在宮院里,
聽不到腳步聲,亂葉
飛旋著,靜靜地堆積,
她,我心中的歡樂,睡在下面。
一片潮濕的樹葉粘在門檻上。
(趙毅衡譯)
落葉哀蟬曲
劉徹
羅袂兮無聲,
玉墀兮塵生。
虛房冷而寂寞,
落葉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寧?
顯而易見,龐德這首短詩的前四行還能依稀辨認出對漢武帝原作化用的痕跡,只不過畫面的運動感更強烈。羅袂、玉墀、虛房、重扃等中國古典詩歌中獨有的意象,在20世紀初美國詩人龐德的筆下得到了生動地再現。和原詩營造出的清冷寂寞的氛圍相比,龐德的改寫十分大膽,“瑟”“飄落”“飛旋”“堆積”等動態的詞語仿佛一組從宮闈深院漸次掃過的鏡頭,讓這首詩都變得鮮活了起來。原作的結尾兩行是無限感傷的,流露出對亡姬李夫人的傷悼和懷念,在龐德看來,過分的抒情性會使詩歌變得華而不實,應該避免抽象地直抒胸臆,擺脫對韻律和詞藻本身的依賴,所以龐德大膽地摒棄了原詩的結尾,轉而采用英美意象派詩歌里常見的“意象并置”的手法,她“睡在下面”,連同“我心中的歡樂”,一起深埋在落葉的下面,這樣的情感表達顯然更為含蓄,和原詩結尾的感嘆相比,更為具象化。
龐德這首短詩的最后一行“一片潮濕的樹葉粘在門檻上”不僅另起構成了單獨的段落,還與上文里描寫過的落葉靜靜地堆積的畫面形成了一種意象的并置,起到了疊加映襯的審美效果,可謂神來之筆。漢武帝原詩里并無這樣的文字畫面,完全出自龐德的想象和刻意描摹,“落葉依于重扃”和“一片潮濕的樹葉粘在門檻上”顯然不能簡單地混為一談,重扃有掩閉著的重重門戶之意,在中國古詩文里也可特指墓門,而龐德筆下出現的則是“門檻”,這顯然不是什么誤譯,而是一種創造性地改造,“粘”這樣的詞語下得貼切傳神,顯出了一種現代詩獨有的藝術張力,通過這片孤零零的潮濕的樹葉,龐德精確地捕捉到了主人公劉徹的“心之未寧”,這種寂寞不安的感受被一個特寫的景物鏡頭給放大了,今人讀起來也不再有歷史的距離感。
龐德沒有采用《落葉哀蟬曲》這樣的原題,而是直接以漢武帝的名諱劉徹來命名,試圖將一個遙遠陌生的歷史人物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有著內心痛楚的普通人來對待。這首短詩的最后一行從某種意義上也構成了意象派詩歌的“門檻”。作為后期象征主義詩歌的分支,它反對浮華的風格和抽象地抒情,追求詩歌語言的凝練,提倡自由詩體,具有散文化和具象化的特征。針對如此不無難度和門檻的外國現代派詩歌,課堂教學當中簡單地采用誦讀法和創設情境法,恐怕不得要領,難以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核。和19世紀的西方浪漫主義詩歌不同,現代派詩歌往往更為晦澀難懂,甚至支離破碎,只有采用比較和互動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才能一窺究竟。以龐德的《劉徹》為例,我們可以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對照注釋,嘗試著將漢武帝的《落葉哀蟬曲》翻譯成白話文,最好能擺脫韻律的束縛,不去刻意地湊韻,充分感受自由體新詩內在的節奏感。
課堂上教師可以簡介英美意象派詩歌的主張,例如龐德在給友人哈麗特?蒙羅的書信里強調寫詩既要凝練,也應該像口語化的散文那樣,不必拐彎抹角,力求“客觀,再客觀,然后是表現客觀”。為了加深學生對于“意象并置”這一表現手法的理解,不妨舉出龐德的另一首杰作《地鐵站臺》為例:“人群中出現的那些臉龐/潮濕黝黑樹枝上的花瓣。”(趙毅衡譯)這首意象派短詩僅有兩行,靈感來自于1911年龐德走出巴黎地鐵站時突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一張張美麗陌生的面孔,從而引發的奇妙聯想。這首詩起初寫了整整三十行,最終精簡為區區兩行。不能片面地把鮮艷的“花瓣”理解為這些眼前閃過的臉龐的比喻,事實上,這種“意象并置”、疊加映襯的手法在中國的古典詩詞當中隨處可見,例如崔護《題都城南莊》里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再如將兩組名詞不加連綴地直接并置,構成“列錦對”,更是不勝枚舉: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黃庭堅的“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陸游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龐德的詩歌創作深受中國古詩和日本俳句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古詩詞拉近學生對于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內心距離。這種比較式的教學法既可以是相同題材或背景的中外詩歌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間的比較,例如龐德的《劉徹》和《地鐵車站》,漢武帝的《落葉哀蟬曲》和《秋風辭》,這種比較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一個詩人的藝術手法和語言風格。對于外國詩歌的課堂教學而言,除了原作和譯文相互比較,還可以針對同一首詩歌的不同中譯進行比較,這樣才能更好地接近詩歌的本來面目,詩人北島的讀詩隨筆集《時間的玫瑰》即是這樣的范例。
龐德的詩歌向來難譯,一首《地鐵車站》的中譯多達數十種,《劉徹》一詩內地詩歌選本多采用趙毅衡譯文,和臺灣翻譯家葉維廉的譯文頗為不同,不妨舉出葉譯:“羅袂沙沙聲已斷/玉墀上塵埃飄動/不聞足音,葉子――/急卷成堆,躺在那里/而他的心上人在下面://一塊濕葉粘著,在門檻上。”顯而易見,葉先生的譯文更為古雅,一字未動地沿用了漢武帝原詩里出現的兩個意象――“羅袂”和“玉墀”,似乎更為忠實于原作,“不聞足音”、“急卷成堆”這樣的詞句,比起趙毅衡譯文里的“聽不到腳步聲,亂葉飛旋著”似乎也更為凝練。然而,此前我們已經評介過龐德這首改寫之作的創作背景、主張和風格,知道了龐德堅決反對襲用原文、反對文縐縐的書面語,甚至反對使用倒裝句,那么,回過頭來再讀葉譯,就會感到雅致有余,靈動不足,“而他的心上人在下面”(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憑空多出了一層轉折,“一塊濕葉粘著,在門檻上”(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更是拆碎了完整的句式。對照此前括號里所引用的龐德原詩的最后兩行,趙毅衡的譯文明顯更勝一籌。
互動探究式教學法對于外國現代派詩歌的課堂教學尤為適用。我們可以將《劉徹》的英文原作和漢武帝的《落葉哀蟬曲》一并提供給學生,讓感興趣的學生在課外嘗試著翻譯或改寫。師生不僅可以對同一首詩歌的內容、主題、意象、技法等展開廣泛深入地探討,各抒己見,相互激發,進行多元解讀,更要鼓勵獨立思考,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詩無達詁,何況是隔著語言面紗的外國現代詩歌呢。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成課外研究小組,明確分工,通過圖書館或網絡查閱資料,也可以把補充閱讀的文字材料發放給學生,或通過網站鏈接、資源共享的方式,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水平。
――――――――
注釋
①錢理群、洪子誠主編:《詩歌讀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②曹文軒主編:《外國文學名作導讀本?詩歌卷》,西川點評,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華茲華斯:《華茲華斯抒情詩選》,黃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④趙毅衡編:《美國現代詩選》,趙毅衡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關鍵詞】微課 中職語文 有效性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55-02
在互網時代,隨著科學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微課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受到廣大學習者的喜愛。雖然微課教學的方式在當下還不是那么成熟,但是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課程設計、規劃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著教師要提高教學素質,提升教學水平。本文探索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微課把教學目標凝聚在某一具體環節上,通過最少的時間講解語文知識點、教學重難點、疑點、考點等。語文微課可以說是一節語文課程的切片,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和增長智慧。語文微課的主要內容是語文課堂教學片斷,包括和該主題有關的微課件、微教案、微聯系和微點評等教學內容,在微課結束后,還輔有練習題、練習測試等材料供學生學習。語文微課的重要價值在于“微”:微內容、微故事、微問題等,主要側重于常態的教學實踐,把知識碎片化、情景化、可視化處理。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中職語文課的授課對象比較特殊,是學習基礎比較薄弱的中職學生,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授課,課堂往往呈現死氣沉沉的氣氛。而使用微課教學的形式,教學多邊互助,課堂呈現開放性的教學氛圍,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大為增加,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
(二)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語文知識
中職學生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專業課是主要學習課程,因此他們往往對語文課程不重視。微課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總結歸納知識的重難點,利用視頻與動畫把所學語文知識整合在一起并進行播放,增加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全面、系統地學習。
(三)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質量
中職學生的學習重點一般都是專業課,語文課在課程設置中所占比重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了能夠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相契合,偏向于選擇難度不大的內容,刪減了關鍵的知識點,傾向于選擇學生興趣濃厚、容易理解的知識點,這樣的做法可能導致教學目標不能很好地實現。微課正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把教師在課堂上未能講解的知識通過微視頻的形式呈現,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有效途徑
(一)利用微課設置情景,進行生動演示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文言文學習時,可以通過微課進行情景創設。例如,學習《觸龍說趙太后》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表演用攝像機拍攝下來,制作成微視頻給學生播放,既使得教學不再枯燥,又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增強記憶,寓教于樂。學習《赤壁賦》一文時,教師通過一段發生在赤壁的電影片段創設情景,以電影中魏蜀吳之間以少勝多的赤壁大戰進行導入,瞬間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一開始就對文言文產生興趣,并在微課故事情節導入中體會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思想感情,使課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過微課合理補充授課內容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重難點都需要通過老師的講解才能為學生所吸收,但是,傳統的講授方式過于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的聽課積極性。因此,在開展教學前,教師可以預先準備相關的錄像資料和影音視頻,及時為課程內容作合理的補充。例如,學習魯迅的小說和散文,如《故鄉》《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祝福》時,教師提前準備相關的電影片段、圖片、音樂,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魯迅作品的創作背景、寫作目的和意義,再現魯迅筆下的某些特色場景,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熟悉這一切的基礎上再學習課文,就更容易理解魯迅筆下深刻的象征意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授課前開展微課教學,需要教師搜集資料和制作信息、錄制需要補充的授課內容,通過對錄制內容的整合,篩選重要內容制作成簡短的視頻,在授課前播放,讓學生提前了解授課內容,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學習課文,并且幫助學生總結和課后溫習。例如,學習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科技文、說明文時,因為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背景與想象能力,在理解課文時存在較大的困難。如《蘇州園林》一課,在授課前,教師可以制作以預習為主的微課幫助學生具體地領會文章結構,制作三維或二維的空間平面圖表現蘇州園林的整體結構和布局,展示蘇州園林內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工匠雕刻、角落門窗的圖片,幫助學生提前掌握本文的重難點和移步異景的寫作手法,感受蘇州園林美的意境,提高教師授課與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采用PPT進行微課教學,提供多種啟發
PPT 可以通過圖片、文字、視頻將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更廣闊的世界,可以讓學生聽到、看到、觸摸到所要學習的東西,讓學生在真正感同身受中活躍課堂氣氛。利用 PPT 開展微課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占用時間短,不會延誤課堂教學進程,教師也可以對知識點進行簡潔明了的總結。教師應該多搜集和課文有關的教學資料,根據材料和自己的理解及大眾評論,制作成 PPT 或是小視頻在課堂上播放,啟迪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學習茅盾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時,教師使用互聯網搜集其他學者或專家對《水滸》的評論,依據這些主流評論并結合自己的理解,給學生播放影像資料,并引導學生說出自身的理解和想法。學習課文《再別康橋》時,教師使用 PPT 將本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教學的具體方法濃縮展現,將本課作者簡介、康橋情結、寫作背景、名家論詩等與精美的圖片和抒情的音樂相搭配,制作成簡單的 PPT 課件,為學生講授較為短小精悍的現代詩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自主性與創新性。
(四)課堂練習中利用微課提供示范指導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練習環節,比如,講授詩歌類文章前,教師可以先播放有關的影像視頻或是音頻,激發學生對比朗誦的欲望,對學生的問題給予及時糾正,讓學生從情感上對詩歌產生興趣。另外,可以有效練學生的發音,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扭轉刻板、沉悶的課堂氣氛。例如,學習的《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提前錄制短小精悍的微視頻,將自己對文章的示范朗讀或名家朗讀配上精美的文字和動聽的音樂,把學生從文字帶入筆下的情景內,激發學生朗誦的欲望,訓練學生對重難點讀音的把握,打破傳統教學中教師方言嚴重的局限性,提高學生語言的正確性。
(五)采用圖片式進行微課教學
在以前,想要了解歷史與文學知識,只能通過書籍、報刊與圖畫等傳統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今天仍然適用,并且被很多人喜愛,因此當下書籍閱讀的方式仍然適應微課的基本需求。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種形式,把學生喜歡的任務通過圖片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學生的抽象能力是在不斷地學習中增強的,形象的畫面能夠刺激學生的感知能力,增加學生的記憶效果。在講解文章時播放相應的圖片,可以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動態直觀的多媒體教學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對課文描寫的很多場景缺乏實際的體驗,很多遠離生活的事物如果僅僅依靠老師的語言,學生很難有正確的理解,這樣就會分散注意力,喪失對課堂的興趣,假如學生長期對教師教授的內容存在理解障礙,時間久了,學生還可能產生厭學情緒,這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都是不利的。
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圖片式微課教學,將靜態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直觀、動態的畫面,再配上優美的音樂,就很容易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在教學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一文時,課文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紅柳觀察的仔細,體會紅柳高昂的風姿。但是很多學生對紅柳這種植物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老師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學生就比較難深入理解它的特點、品質。但是微課圖片導入就可以讓學生對紅柳有一個直觀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紅柳在沙漠荒原中傲然挺立的卓美風姿,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深層含義。
(六)運用情景劇的方式進行微課教學
在中職微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自己策劃編寫情景劇,讓學生來進行角色扮演,利用情景劇這種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強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利用這種方式,方便教材內容的展示,也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教師先對故事進行概括性的介紹,繼而讓學生對故事開展角色扮演,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對故事的情節有充分的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莫泊桑的《項鏈》一文時,安排學生運用情景劇的方式把瑪蒂爾德向朋友借項鏈、參加舞會、項鏈丟失等情景進行表演并拍攝,在課堂中播放并啟發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瑪蒂爾德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人物特點。
【參考文獻】
[1]李平.微時代:滿足碎片化學習需要的微課設計與創作――以“李平現代文學欣賞”系列微課為例[J].天津電大學報,2014(2)
[2]鐘紹眷,張琢,唐燁偉,等.微課設計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4(12)
[3]石磊.運用微課提高中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魅力中國,2014(20)
[4]焦鵬.淺談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速讀句刊,2014(10)
[5]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