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針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當代醫療理論與技術是高職學院學生學習當中的核心部分,主要課程是以內外婦兒為主,而中醫課程課時所占比例較少。作為傳統醫療學習的主要組成部分――針灸,它要在跟上世界發展的速度的同時還要有自己獨到培養人才的方法和創新教學的改革。那么我們在對學生們在學習中式醫學的針灸學習中怎樣去吸引他們呢,還有要想給學生們以后學習中做好鋪墊也是我們每位老師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
一、 針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針灸學習是臨床學科,它包含了所有的基礎知識和實踐操作的知識。我們都知道針灸教學的根本任務包括經絡腧穴篇,他主要是教給學習者針灸的基本理論,其次是刺灸,著重教學基本技能。再就是治療篇了,主要是講針灸的方法和實踐。現在我們學習針灸的方式還主要來自于課堂知識。在這種持久不變的模式與理念中,還是教師講得多,學生實踐的少。而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抽象的去演練,這種方法只能讓學生去記住針灸的知識,在實際的實踐操作中并不能很好的去掌握針灸的主要精髓,這也導致了學生對針灸失去了興致,形成不了學生們自己積極主動去學習,所以說我們這針灸教學的改革是必然的趨勢。
二、 針灸教學改革的方法
教學過程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需求,教學模式的變化,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的時間也越趨減少,可是在這種現狀下不但要讓學生對教材中繁多的教學內容熟記,還要求學生們能有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是很矛盾的。這樣也就對教師的素質進行考驗,授課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對知識進行斟酌篩選提精,同時也要從學生對學科的興致和臨床實踐能力做苦功夫。以下是我對針灸教學的改革幾個方面的分析。
2.1 積極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每個學習臨床的學生在學習針灸之前都對中醫的基本理論知識有一定的學習和認識,可是這些跟西醫的學習相比,這些只是知識表面的學習和認知,并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致。所以我們在教授第一堂針灸課時,應該跟學生講授中醫針灸的發展歷史和在世界上對各個國家的影響,告訴他們許多國家的醫學教學中也著重講授中醫的針灸學,以提高學生對針灸學習的興趣和針灸在中醫學中的必要性。用針灸是真實案例使學生們正確的了解針灸的治療效果和實用的特性。同時也可以告訴學生們現代的針灸實驗成果和現代針灸的發展方向,讓同學們知道針灸學的科學發展觀,以增加學生們對針灸學習的興致。
2.2 注重教師綜合素質培養 促進成熟教學風格形成
教師教學都需要有自己的風格,這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教學特色,也是教師教學活動的體現。如果教師都能從內容的理解到教學方式都有自己的思想,去創造性的組織教學,運用靈活的教學機智,同時融入自己的獨特風格,形成成熟的教學理念來傳教于學生,效果會非常好。
2.3 教學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我們要一改針灸傳統教學的模式,要從被動教學轉變成主動學習模式,這樣可以最大化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目的。尤其是在針灸醫學學習中,我們的教師可以把自己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運用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我們可以把真實的實踐治療病人的例子,讓同學們模擬推演治病的經過,老師就在演示過程中起啟發,講解,讓同學們手腦相結合的學習。是同學們對技能知識和實踐都熟記下來。以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和教學質量。
2.4 合理選材,優化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醫學學習中,我們的時間是非常緊迫的,學習的醫學內容卻是繁多的,所以要把書本上每一個穴位都詳細的學習到位是不現實的,這樣就要讓我們學會剔除糟粕汲取精髓,拿重點的教學知識為主。同時在針刺的手法上要著重掌握,因為在腧穴的內容中,挑出那些對治療疾病效果非常好的穴位進行著重教學,并在穴位的定位和實踐操作手法的規范性上也著重學習。結合著教師多年的臨床禁言和現代實驗進行講解,讓學生們快速準確的掌握知識。同時在處方原則和處理方法等在臨床應用上也要特別注意。
2.5 改革教學手段,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
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標志就是多媒體教學,這種技術在我們醫學的教學中也廣泛地應用了,它在我們的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的變革。也為我們針灸醫學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基礎。在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我們的課件中的教學內容更具有生動化了,同時是教學內容的整合更具有系統化了。多媒體課件不但包含的內容齊全,同時學生們也可以自主的通過鏈接找到自己想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內容了。還有就是在穴位的講解中,幻燈片可以突出穴位點,讓同學們看的更清晰明了,加深學生對穴位點的記憶。
2.6 加強臨床基本技能練習,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為了實現中醫學中針灸教學的教學質量,我們才實際講解中一定要和學生的實踐操作相結合。在針灸法中,對進針,行針,運針方法及進針的角度和深度的學習更要系統著重的教學。在腧穴定位準確時針刺部位產生的酸麻脹和傳導反應也要讓學生們了解熟記。加強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綜合練習。使學生們快速的將理論知識轉到實踐應用當中去。讓學生們大膽嘗試,互相取穴練習,教師在邊上指導教學,讓學生們熟練掌握針灸的實踐技能。
三、 總結
我們只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推出創新的,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而使學生們更熟練的掌握專業技能,讓學生們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用到以后臨床實踐當中解決現實問題。提高學生理論實踐相結合,綜合分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董勤.刺法灸法操作技能實訓教學方案的設計思路[J] .中國針灸,2009,29 (12):1013-1015.
[2] 龔東方,李艷慧,莊禮興.淺談醫案教學在針灸治療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06,25 (2):78-79.
[3] 馬奎元,費孔軍,郭子林,等. 淺析教師成熟教學風格的形成.中醫教育[J].2007,26 (6):78-79.
[關鍵詞] 中醫針灸;頭痛;西醫;療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68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724-02
頭痛在臨床及生活中較為常見,臨床主要表現為頭部疼痛、頭暈等,主要由于內傷或外感引起。對于頭痛患者,臨床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有研究發現,采用中醫針灸治療頭痛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方法簡便,預后效果良好。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中30例患者實施中醫針灸治療,并與其他30例采用西藥治療的患者作對比,分析中醫針灸應用于頭痛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采用抽樣選取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頭痛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最小年齡23歲,最大年齡61歲,平均年齡(34.2±5.4)歲。臨床癥狀包括抽搐、頭部脹痛及頭部刺痛等,少數患者可伴隨不同程度的眩暈、嘔吐以及失眠等癥狀。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等方面無顯著差距,不具統計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對于外感頭痛患者,主要以足厥陰、通絡止痛治療為主:針刺太陰經穴及足少陽經穴,采用毫針瀉法進行針灸,針刺風池、百合、列缺及太陽等穴位,采用艾灸或風門拔罐,點刺大椎直至出血為止;對于內傷頭痛患者,主要以痛經止痛、疏泄肝膽治療為主:針刺少陽經穴及以足厥陰穴,采用毫針瀉法,針刺風池、角孫、百會、頭維、外關等穴位。采用虛證治法對患者進行滋養腦髓、疏通經絡治療,針刺經穴、足陽明穴以及督脈穴,針刺足三里、風池、百會等穴位,采用風池平補平瀉法進行針刺,找出穴位位置,并進行皮膚消毒處理,刺針選擇1.5毫針,采用直刺針灸法,針刺深度約為0.5-1.0寸,進行平補及平瀉,針頭留置5min候氣,然后進行捻轉,直至局部皮膚出現針刺感,行氣結束后,間隔5min再進行針氣。頭部針灸采用平刺法針灸,天柱及太陽穴可采用直刺法針灸,其余頭部穴位均采用補法針灸。針刺風池穴時,應注意控制針刺的深淺及方向,對于急性頭痛患者,每天針灸1-2次,留針時間為30min-1h,對于慢性頭痛患者,每天針灸1次,或2天1次。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給予羅通定口服治療,每天3次,每次30mg,益腦寧口服治療,每天3次,每次4片。兩組患者均治療20天。
1.3 評價指標 若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無頭痛感,則可判定為痊愈;若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疼痛感明顯減少,則可判定為顯效;若患者的臨床癥狀相比治療前有改善,且頭痛次數較少,疼痛程度及疼痛時間減少,則可判定為有效;若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則可判定為無效。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60例頭痛患者經兩種不同治療方法治療,臨床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觀察組采用中醫針灸治療,治療總有效率為%,對照組為%,兩組對比有明顯差距(P
2.2 兩組患者的復發率對比 治療后,經1年隨訪發現,觀察組的復發率為13.3%(4/30),對照組為23.3%(7/30),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差異(P
3 討 論
頭痛是一種常見疾病,發病因素較為復雜,外傷性頭痛可累及項背,發病急,疼痛感明顯。內傷性頭痛主要表現為頭部疼痛,發病緩慢,多伴隨頭暈癥狀,可出現間歇性疼痛,情緒激動及身體勞累時疼痛感可加重,反復發作。從中醫角度分析,頭痛的發病因素為肝陽上亢、腎水不足、情志失和、肝失條達等,這些因素均是導致頭痛的主要因素。采用針灸方法治療,可有效疏散少陽風熱,疏風止痛,痛經活絡,平瀉肝陽之火,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且中醫針灸治療時間較短,安全性高,操作簡便,治療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頭痛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應注意的是,在采用中醫針灸治療頭痛時,應避免使用繡針、帶鉤針以及折針等,針刺頭部時,應采用斜刺或淺刺方法,避開血管,若治療后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治療無效,應盡快查明頭痛原因,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治療期間禁煙禁酒,并進行適當鍛煉,盡量避免精神刺激及身體勞累,確保睡眠充分。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經中醫針灸治療,總有效率為76.7%,對照組為86.7%,兩組1年隨訪復發率分別為13.3%、23.3%,對照組治療效果優于觀察組,但觀察組的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P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頭痛,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易光強,韋林,方潔淼.針灸治療緊張性頭痛的臨床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11(04).
目前的針灸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由于受現代醫學的沖擊,往往偏向和習慣于運用或單純運用現代醫學之解剖學、生理和病理學知識來指導臨床實踐和解釋針灸的作用原理,因而在臨床中常常選取病變局部及其關聯部位的腧穴或者是選取經驗穴來治療疾病,科研上常常借助于現代實驗方法來研究針灸的作用機理,這種以現代醫學“白箱理論”思維模式指導下的臨床和科研活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針灸醫學的發展,并為其科學性提供了部分證據,但同時又使針灸療法這一古老的、極具中醫特色的重要治療手段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喪失了它在治療慢性病和疑難病中的優勢。本文試從中醫整體觀念出發,闡述針灸醫學在認識人體生理現象、病理變化和治療疾病過程中所體現和運用的整體思想,旨在引起同仁對整體觀念在針灸醫學中的重要性給予重新重視和注意。
1何為中醫整體觀念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在唯物論與辨證法思想指導下,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而逐步形成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兩大特點,也是中醫學的精髓所在。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和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之間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與內外環境統一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由此可見,中醫整體觀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①人體本身的統一性。意思是指人是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人是一個由具有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所有組織器官組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又是相互影響。②人和外界環境的統一性。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中醫所說的“天人相應”與“天人合一”,同時也包括人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靈樞•邪客篇》明確指出:“人與天地相應也”;《靈樞•歲露篇》亦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中醫學認為,人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所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但自然界的氣候和地理變化又對人體產生影響,如四季之溫熱寒涼,土地之高下柔剛,日月之斗轉星移,都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過了人體調節功能就會發生疾病。人與其外界的社會環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中醫學中的“七情致病”學說認為,不理想的生活、工作環境及經濟狀況變遷等社會因素均可引發七情致病。
2中醫整體觀念
在針灸醫學中的體現針灸醫學中,常運用人與自然界統一性的整體觀念來對人體經絡、腧穴等生理結構及其功能活動加以說明。例如《難經•奇經八脈篇》第二十七難中曰:“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經文借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來說明奇經八脈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需要和必然:人們在地面上設計水溝水渠,目的是為了通利水道,以備未時之需;人體亦然,在大自然是溝渠湖泊,在人體就是奇經八脈。又如古人在進行腧穴命名時也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①借用自然界山水地貌而命名人體腧穴:如承山,近于外丘此當其下故曰承山;大陵:勞宮歷掌骨有如歷丘陵故曰大陵;其它類似腧穴命名還有四瀆、外陵、外丘、支溝、陰谷等。②以天象、建筑物而命名:譬如,“天”指上部、“地”指下部,“宮”、“闕”居中,“廊”“窗”居兩側。地機穴因其脈自陰交而上,至此交過肝經之上,如經緯互綜故名地機;上星穴因有如星之光上懸故名上星;其它類似腧穴命名還有璇璣、紫宮、玉堂、聽宮、步廊、神門、氣戶、內庭等。將自然界水流比擬為人體氣血而從功能特點上命名人體腧穴:如太淵,脈之會也,氣之始此為淵海;血海,言其血所生之海也;涌泉,腎為水,此其泉之始達也;類似腧穴命名還有經渠、太溪等。
3中醫整體觀念對針灸臨床的指導
中醫對疾病的治療是建立在“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整體觀念的基礎上。《醫門法律》在強調中醫整體觀念時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風氣,服食居處各不相同,一概而施治,藥不中竅,醫之過也。”中醫處方用藥如此,針灸作為非藥物治療方法的中醫特色療法亦不例外。
3•1取穴時強調人體經絡臟腑之間的整體聯系性由于人體本身各臟腑、形體和官竅之間生理相關、病理相聯,因此治療上就必須在注重局部的同時更應強調整體的調節。針灸醫籍中所強調的“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知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及“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素問•五常政大論》)等,足以說明針灸治療就是根據經絡聯系的整體性、通過對局部腧穴的刺激來調節全身機能狀態從而發揮作用的。例如在具體臨床中采用針灸治療落枕時,有人認為因頸部有手三陽經所過,因此落枕這一局部病變與此三脈有關,臨床治療時除取頸部穴位局部治療以外,還應當按疼痛部位循經選取手三陽經穴進行整體調整才能取得好的臨床療效。
3•2針灸方法應四時季節變化而變化中醫治療學中所強調的“因時制宜”,就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依據自然界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結合機體的機能狀態,從而采用適宜的防治方法的一種學術思想,也是中醫學中非常重要的防治原則。如《素問•疏五過論》記載:“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之陰陽,四時經紀”;《素問•八正神明論》也強調:治療疾病時必“先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以候氣之浮沉,而調之于身”;“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是以因天時而調氣血也。”人與天地相參,與四時相應,季節變化對人體有一定影響。如《素問•四時刺逆從論》云:“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冬氣在骨髓。”《素問•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可見,季節氣候不同,氣血分布有別,疾病發生各異,針灸選穴與手法必須“因時制宜”,即所謂“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素問•診要經終論》)。具體有如《靈樞•四時氣》所云:“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諸井,必深以留之。”又如《素問•診要經終論》所記載的“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于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等等即是。《難經》中也有關于隨四季氣候變化采用不同針刺手法的論述,如《難經•用針補瀉篇》第七十難中分別論述了兩類“因時制宜”針刺手法的原理:第一種是“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春夏氣候由溫轉熱,陽氣浮而上,人體之氣亦漸趨于外,因此在應用針刺手法上,應當淺刺;秋冬氣候由涼轉寒,陽氣沉而下,人體之氣亦漸趨于內,因此在應用針刺手法上應當深刺。第二種是“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即在春夏季節,開始下針時要深刺,達陰氣所在部位得氣后,再將針提舉,引出陰氣上達陽分;在秋冬季節則反之,以送陽氣深入陰分。現今臨床延用的在三伏天用艾炷灸或穴位貼敷肺俞及大椎以防治冬季易發的哮喘等肺系疾病,實際上就是依據《靈樞•病傳》:“病先發于肺……冬日入,夏日出”而設的冬病夏治的一種治療方法,它同樣體現了中醫“天人相應”、“因時制宜”的整體思想。這種將人與自然界的節氣聯系起來整體考慮的“節氣灸”,不僅從整體角度全面綜合考慮機體的正邪關系,更考慮到了人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以及自然環境特殊變化與人體陰陽氣血的關系。
3•3地域不同選擇的治療方法不同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和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我國早在商朝就已認識到地理環境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病理,至春秋戰國時便有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如成書于春秋戰國時的《周禮•大戴禮》云:“堅土之人肥,虛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指出土質的不同,人體體質存在“肥、大、細、美、丑”等差異。《黃帝內經》中也有關于區域不同而六之邪則各有偏勝的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指出“東方生風”、“南方生熱”、“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濕”。《素問•五運行大論》亦云:“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意思是說東方風氣較盛,南方熱邪較盛,西方易生燥邪,北方易生寒邪,中央則易生濕邪;地勢高者寒氣偏勝,地勢低者熱邪較盛。人和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病理,因而地域不同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吳顥昕通過對中醫巨著《黃帝內經》的分析和歸納總結認為,《黃帝內經》從人的體質、壽命、性格,以及病邪、病種等多方而詳細討論了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提出了“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的治療原則,為“因地制宜”治療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內經》中記載了“因地制宜”的具體方法:東方“其治宜貶石”,西方“其治宜毒藥”,北方“其治宜炙”,中央“其治宜導引按蹺”,南方“其治宜微針”,以及“西北之氣,散之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等。
〔關鍵詞〕中醫針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肩周炎;臨床效果
一般常見的骨傷類疾病,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主要是由于人們氣血不足、受寒等引起的機體新陳代謝功能下降,或者是其骨傷部位由于外力折損而出現血瘀[1]的一種現象,可產生關節疼痛、僵硬、腫大等現象,影響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嚴重妨礙了患者的基本生命質量。本研究旨在觀察中醫針灸治療方式對于三種常見骨傷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收入進行治療的肩周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及骨折患者共149例,其中肩周炎88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61例,且上述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相關骨傷規定的診斷納入標準[2]。在收治的149例中,男74例,女75例;年齡45~69歲,平均(54.4±2.8)歲;病程3h至1年,平均(5.7±2.2)個月。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我院收治診斷后均進行一般常規性身體檢查和相應的藥物治療后,患者均采用中醫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1)選取診治過程中所要用的長度適當、粗細合理的針。(2)針灸前對患者進行基本的知識普及以及囑咐其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以便其更好的配合醫師治療,最大的發揮治療效果。(3)針灸前對其治療部位及其周圍的肌肉、關節、穴位等進行適當力度的按壓,并觀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對其周圍疼痛范圍及皮膚現象仔細研究。(4)選取需要針灸的穴位,對使用的針具及其治療部位、周圍進行充分的消毒,以防感染。(5)根據選擇部位依次刺入所選穴道。(6)對于針灸部位的選擇應通過其患處的解剖結構進行判斷,同時注意針刺的使用原理,如先深后淺等[3]。(7)對于年齡較大或者在身體較虛的患者,必要時可通過溫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應許注意的是將長艾固定于針柄后應于皮膚適宜距離灼燒,為防止受熱過度對患者造成傷害,需選用一紙片進行隔擋。上述步驟均三天一次,每六周半為一療程,治療時間需持續兩個療程。
1.3療效觀察指標
根據WOMAC等相關規定對149例患者于針灸治療前后關節疼痛變化程度進行評分測定。治療效果標準:治愈,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其關節等部位感知、運動恢復正常;有效,癥狀明顯改善,運動量大或是節氣改變時其關節疼痛等狀況有所減輕或者反復無常;無效,患者的臨床表現均未減輕或者有一定程度的惡化,關節部位的感覺狀況并沒有發生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疼痛評分
針灸治療后所有患者疼痛評分均顯著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2療效情況分析
針灸治療后,治愈79例,有效6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6.64%,見表2。
3討論
目前,常見的骨傷類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導致了其新陳代謝能力下降,或者是由于意外等造成的關節損傷等,在臨床上尤為普遍[4]。由于患者病情加劇會使其骨傷部位功能逐漸下降,可對患者的基本生活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影響,如行走不便等。因此,越來越多的醫師學者關注如何治療此類疾病。研究發現,除外力導致骨傷的因素外,上述患病的主要人群年齡主要在34歲以上,為減少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痛苦,更為有效地治療該疾病,經研究證明顯示,中醫針灸的療法可以更為溫和有效地治愈該類疾病。其中,針灸法主要通過針刺穴位的方式進行治療,其主要刺激部位根據患處的解剖結構進行判斷,通過選取長度適當針,充分消毒后,用所選取針刺的主要穴位。上述方法主要提倡自然,可以對患者的氣血進行調節,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以肩周炎以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未代表的關節炎,均是由關節炎性病變而導致,同時與患者自身免疫力、感染情況以及代謝紊亂情況存在有必然聯系。且患者主要表現為關節部位腫脹、疼痛等癥狀。在病癥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將導致關節周圍出現水腫等情況,進而影響到患者日常活動。若未及時得到有效治療,將導致患者關節功能逐步出現衰退,嚴重時更可能導致關節功能喪失。在常規藥物治療中,雖然能在短時間內對患者關節疼痛情況進行改善,但在改善關節功能方面的治療效果偏低,無法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本研究通過我院收入進行治療的149例患者采用中醫針灸的方式進行治療,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的差距較大,改善較優,治療后其總有效率為96.64%。綜上所述,中醫針灸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疼痛以及僵硬程度,大大提高治療效果,維持時間較長并且不會帶來不良反應,比較穩定可靠,值得臨床重視。
[參考文獻]
[1]劉顆星,張耀強,徐火榮,等.針灸療法對于骨傷臨床的輔助治療的臨床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2):166-168.
[2]李科全.中醫辨證針灸治療腰脊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9):1398-1399.
[3]陸宏偉.針灸配合中藥治療腰椎壓縮性骨折后頑固性呃逆15例[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6):177.
關鍵詞: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效果;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394-02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病趨勢一直持續上升,這種重要部位的退行性病變刺激不斷壓迫患者周圍的神經與血管,引起諸如酸痛、眩暈、癱瘓等一系列癥狀,對患者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臨床中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多數以非手術治療(理療、針灸、牽引等)為主,加強臨床診療研究對于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具有積極意義。為觀察中醫針灸治療腰椎
基金項目:(1)自治區科研機構創新發展專項資金,項目編號:2013002,(2)新疆地產中藥民族藥新藥研發項目,項目編號:XJHPHY-2010-YH
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選取2010年7月―2013年4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臨床報告總結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一般材料
選取2010年7月―2013年4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經過臨床CT檢查和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23-67歲,平均(32.12±4.28)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4.7±3.9)個月;研究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23-65歲,平均(32.57±4.54)歲,病程3-37個月,平均(14.1±3.5)個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推拿按摩、藥酒擦揉治療,研究組實施推拿按摩、中醫針灸治療。
藥酒擦揉:選用舒活酒,擦揉患部,每次5-10分鐘,以患部發熱為宜。推拿按摩:以滾揉法、舒筋活絡法和點按穴位法為主,促進患部經血活絡,
針灸治療:針灸穴位主要以患者腎俞(雙)、大腸俞(雙)、關元俞(雙)、秩邊(患側)、環跳(患)、委中(患)、承山(患)、陽陵泉(患)、足三里(患)為主,配合阿是穴[1]。針灸治療是要做好消毒,快速進針,深度2.5寸,角度30°,以該穴位產生酸脹感為宜。在患者腰部防治空艾灸盒艾灸,配合針灸,每10分鐘運針一次,留針時間30分鐘。
3.療效評價
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判定標準[2]:治愈、顯效、有效、無效,以治愈+顯效+有效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愈:腰腿疼痛消失,活動機能恢復。顯效:疼痛減輕,活動功能有效完善。有效:疼痛減輕,活動功能尚不完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出現加重傾向。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并對其前后腰椎功能進行對比評分。
4.統計分析
臨床所得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均數標準差以(X±S)表示,計數資料t檢驗,計量資料卡方檢驗驗或Ridit分析,以P
二.結果
臨床治療效果對比情況見表1。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7.5%優于對照組8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生與椎間盤組織、神經根受壓迫有關,患者患部炎性致痛物質滲出,發生無菌性炎性,導致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癥狀。該病在中醫中屬于痹證范疇,主要由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經絡不通,腰痛加劇,因此治療應以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為主[3]。臨床研究顯示,治療本癥的最佳手段是動靜結合,功能鍛煉配合治療效果更加,本次以中醫針灸為主,輔之以推拿按摩,通過對足太陽經經脈和足少陽膽經經脈針灸松解肌肉痙攣,并輔助以推拿治療,以動靜結合理念為指導,刺激穴位改善經脈瘀阻現象,減輕患者患者受累情況[4],對其腰椎功能的恢復有著積極效果,且安全可靠,是臨床治療的優秀手段。
綜上所述,中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顯著,安全可靠,適宜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建,熊剛.針灸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外健康文摘(臨床醫師),2012(2):113-114.
[2] 何月蓮,甘志芹,林秋煒,等.78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護理與康復指導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20):189-190.
【關鍵詞】 針灸 肺炎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m)由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主要表現為咽炎、支氣管炎或肺炎。肺炎支原體大小為200nm,是自由生活的微生物,比病毒大,比細菌小。
1 診斷要點
1.1 臨床表現
1.1.1 春季多見,起病緩慢,有低熱、咽痛、倦怠、乏力、納差。
1.1.2 隨后出現咳嗽,漸加劇呈刺激性,咳黏液痰,偶有血絲。
1.1.3 肺部體征很少,偶聞干濕啰音,無管狀呼吸音。
1.2 輔助檢查
1.2.1 血液檢查:白細胞多數正常。發病兩周后冷凝集反應陽性,超過1:32支原體免疫熒光顯微鏡檢查及補體結合試驗可陽性。
1.2.2 X線表現早期可呈細網狀陰影,代表間質性肺炎期;兩天后即有肺泡小葉性實變,呈小片狀陰影;4日后呈更多融合性或散在性片狀陰影;在病期第7~10日則小片陰影吸收消散。
2 治療
2.1 體針療法
2.1.1 處方:取穴分為六組,第一組取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等,第二組取胸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上肢的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孔最、列缺、太淵、魚際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后內側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太溪等,第五組取位于下肢前外側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第六組取單側的少商、商陽。第一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第五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退熱、咽痛消失后去掉第六組穴位。
2.1.2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選用28~30號毫針,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宮1.2±0.2寸。斜刺孔最1.2±0.2寸,平刺列缺1.2±0.2寸,直刺太淵0.4±0.1寸,直刺魚際0.8±0.2寸。直刺三陰交1.4±0.2寸,直刺太溪0.8±0.2寸。
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關元1.4±0.4寸。
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5次。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穴位用較強刺激手法針刺,捻轉幅度為3~4圈,捻轉頻率為每秒3~5個往復,每次行針10~30秒;第四組、第五組穴位用中等強度捻轉手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10~30秒。點刺少商、商陽各出血3~5滴。
2.1.3 按語:支氣管與肺臟接受來自T2~T4節段的交感神經的支配,根據現代針灸學理論,應當在T2~T4節段及其附近的節段內選用穴位。第一組、第二組穴位是分布于胸部前T2~T4節段及其附近節段內的穴位。上肢血管平滑肌分布著來自T2~T5(或T3~T6)的交感神經,這些交感神經與支配氣管、肺臟的交感神經來自相同或相近的胸髓節段,這也是針刺第三組穴位治療本病的重要解剖生理學基礎。取用第四組、第五組穴位是為了調節機體的內分泌、免疫機能。點刺第六組穴位可治療咽痛、退熱。
2.2 電針體穴療法
處方:與體針療法的選穴相同。取穴分為六組,第一組取位于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等,第二組取位于胸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上肢的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孔最、列缺、太淵、魚際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后內側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太溪等,第五組取位于下肢前外側和腹部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第六組取單側的少商、商陽。第一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第五組穴位、第六組穴位同時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咽痛消失后去掉第六組穴位。
2.3 灸法
多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位于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風門肺俞、厥陰俞、T2~T4夾脊穴等,第二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孔最、列缺、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溪。三組穴位交替使用。
2.4 耳針療法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支氣管區、肺區、腎上腺區、耳尖、耳垂。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皮質下區、胸椎上段。
2.5 電針耳穴療法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支氣管區、肺區、腎上腺區、耳尖、耳垂。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皮質下區、胸椎上段。
在上述耳針療法處方的基礎上,選取單側的體穴足三里、三陰交、孔最列缺(雙側交替使用)。
2.6 耳穴貼壓療法
多在咽痛消失、退燒后與其他療法配合使用。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支氣管區、肺區、腦干。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皮質下區、胸椎上段、腎上腺區。
參 考 文 獻
[1]陶義訓,等.《針灸療法國外文獻集錦》.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6:70.
【關鍵詞】針灸;手術;頸椎小關節錯縫;
【中圖分類號】R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407-01
頸椎中小關節由于外力引起的關節向外側微小移動并且關節不能自行恢復成正常位置關系,稱為頸椎小關節錯縫,其臨床表現為疼痛和功能障礙[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共60例,均為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前來我院就診的患有頸椎小關節錯縫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由X射線檢查出患有頸椎小關節錯縫。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均在17~63歲之間,平均年齡約為37歲左右。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多為單純活動受限,上肢無力,其中單側上肢麻木無力者21例,雙側上肢麻木無力者39例。病程均在1~18d,發病后感覺不適就前來就診的患者33例,1~9d內前來就診的患者23例,9~18d前來就診的患者4例,所有患者以往均無其他病史產生對本文研究病癥的影響。本次研究把患者按治療手段分為針灸組和手術組,每組均30例。針灸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在22~63歲之間,平均年齡40歲左右。手術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在17~62歲之間,平均年齡35歲左右。經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使用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處理分析,得出所有患者在年齡大小、病程長短、病情輕重及突出部位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灸組和手術組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治療頸椎小關節錯縫,具體治療方法如下。針灸組:本組治療方法分成兩個大體步驟。先使患者取正坐位坐于適合高度,采取中醫推拿手法,力度以稍感疼痛為宜,起到放松患者頸部肌肉并且加快患者頭頸部血液循環的效果。然后對患者采取針灸治療,選擇40mm的銀針,于患者的肩井、風池、肩骨禺、肩貞、天宗、百會、頭維、睛明、大椎、列缺穴位在頸椎兩側依次入針0.8寸~1.2寸,每個穴位針灸時間控制在0.5h左右,還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穴位增加或減少針灸,以上治療一日1~2次,連續一周為一個療程[2]。手術組:患者取仰臥位于臺面,且頭部伸出床外,術者左手托起患者頭部,右手托住患者下頜,使患者全身放松,微收下頜。術者將患者頭部向水平方向牽拉,力量達腰骶部為佳,然后術者將患者頭部向右后方牽引轉角大約∠45°,給予一個距離小、時間短促并且與牽引方向相同的力量;然后反方向再重復一次,每日1次,連續一周為一個療程[3]。
1.3 療效判定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VAS療效評定標準,對所有治療患者有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種評價等級[4]。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單純活動受限癥狀消失,上肢麻木無力情況消失,頸椎功能恢復,經X線片檢查無小關節錯縫。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單純活動受限癥狀消失,上肢麻木無力情況有明顯減輕,頸椎部分功能恢復正常,經X線片檢查小關節錯縫情況較治療前情況明顯好轉。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好轉趨勢,單純活動受限癥狀有所改善,上肢麻木無力情況有所減輕,頸椎功能障礙未消失,經X線片檢查小關節錯縫情況僅有微小改變。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或有加重趨勢,單純活動受限癥狀無改善,上肢麻木無力、頸椎功能障礙,經X線片檢查病灶并無任何改善。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臨床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以P0.05,則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所有資料用t檢驗。
2 結果
本次研究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均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具體數據比較如下表1所示。
表1 針灸組與手術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單位:例,%)
根據以上兩組的治療數據可知,針灸組治愈率為70%,有效率為96%;手術組治愈率為63.3%,有效率為86.7%。根據統計學軟件對以上數據分析處理,得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頸椎小關節錯縫在臨床上是種常見病、多發病,一般因頭部劇烈扭轉或受到撞擊導致關節失去原來的穩定性,由頸椎附近韌帶、滑膜和肌肉組織出現牽拉反射,導致關節不能回歸原位,并且使附近軟組織受傷,產生炎癥和痙攣癥狀,損傷處更嚴重的患者還有頸髓壓迫、迷走神經刺激的癥狀[5]。從解剖學角度上看,頸椎由于關節突較短、關節囊松弛,使頸椎部活動范圍大,然而也導致其穩定性差,易錯位的缺點[6]。上述表格中所示,針灸組和手術組均取得了不錯的治療效果,兩者之間進行細致比較,發現針灸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手術組,即中醫針灸治療法無論在治愈率和有效率兩方面均優于手法治療。中醫針灸治療頸椎小關節錯縫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哀曉輝,張偉范,霍明霞.中醫針灸治療30例頸椎小關節錯縫的臨床療效觀[J].中醫中藥.2013,11(24):640~641.
[2]王琦,翟佳濱.推拿手法治療頸椎小關節紊亂48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 ,21(11):1866.
[3]王力群.定位頸椎旋扳治療頸椎小關節錯縫34例[J].吉林中醫藥.2003,23(5):41.
[4]章宏輝,孟海濱.手法治療頸椎小關節錯縫48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2,10(10):24.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簡稱SSS,是由于竇房結伴有或不伴有)心房的病變而產生心律失常并引起全身、神經系統及心臟等一系列表現的綜合征。SSS的基本疾病是竇性靜止或竇房阻滯,臨床以心動過緩為主要特征,有的病例可伴有心動過速的交替出現。急性或慢性冠狀動脈閉塞、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是引起SSS的主要原因。SSS的病理表現為竇房結有水腫、出血、變性、脂肪浸潤或廣泛的纖維化。竇房結動脈由急性變性、壞死、狹窄或血栓形成。房室結則有慢性炎癥,可伴鞘細胞增生或纖維化。實際上,SSS病員的竇房結和房室連接處都有病變,心房也有病變。現在推測起搏點衰竭的原理為發放沖動受抑或傳導受抑,或兩者均受抑制。慢性SSS大多發生于老年及中年人,青年及兒童也可發生,男性約占2/3。
一 體針療法
1.處方:取穴分為五組,第一組取位于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T1~T5夾脊穴等,第二組取位于胸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上肢的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內關、間使、神門、靈道、大陵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陰陵泉等,第五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第一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同時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第五組穴位同時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選用28~30號毫針,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肺俞、厥陰俞、督俞、T1~T5夾脊穴0.6±0.2寸。向下平刺膻中、玉堂、紫宮1.2±0.2寸。直刺內關、間使1.2±0.2寸,直刺神門、靈道、大陵0.4±0.1寸。直刺三陰交、陰陵泉1.4±0.2寸。直刺足三里2.0±0.5寸,直刺太溪0.8±0.2寸。
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5次。均用中等強度捻轉手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10—30秒。
3.按語:心臟接受來自T1~T5節段的交感神經的支配,根據現代針灸學理論,應當在MT5節段內選用穴位。第一組、第二組穴位是分布于胸部前后的MT5節段內的穴位。因來自T1的部分纖維參入了正中神經和尺神經的形成,所以上肢的部分穴位(即第三組穴位)也可以治療本病。另外,上肢血管平滑肌分布著來自T2~T5(或T3~T6)的交感神經,這些交感神經與支配心臟的交感神經來自相同或相近的胸髓節段,這也是針刺第三組穴位治療本病的重要解剖生理學基礎。
二 電針體穴療法
1.處方:與體針療法的選穴相同。取穴分為五組,第一組取位于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Tl~T5夾脊穴等,第二組取位于胸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等,第三組取位于上肢的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內關、間使、神門、靈道、大陵等,第四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三陰交、陰陵泉等,第五組取位于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太溪等。第一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同時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第五組穴位同時使用。這兩種處方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進針操作與體針療法一樣;第二步為電針療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畢后,在第一組(背部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之間,在第三組(胸部的穴位)與第二組穴位、第五組穴位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治療20分鐘,每天治療1~2次。每次電針6~10個穴位即可。沒有接電療儀的穴位,按普通體針療法進行操作。
三 灸法
1.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位于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肺俞、噘陰俞、督俞、T1~T5夾脊穴等,第二組取位于胸部、上肢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宮、內關、間使、神門、靈道、大陵等,第三組取位于下肢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溪、陰陵泉。三組穴位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每次選雙側6~10個穴位即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鐘,以局部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宜。每日治療1~2次。
四 耳針療法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心區。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腦干、神門。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每天針刺1~2次,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5次,每次行針10~30秒。用中等強度捻轉手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
3.按語:取緣中、腦干、神門為配穴,目的在于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
五 電針耳穴療法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心區。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腦干、神門。
在上述耳針療法處方的基礎上,選取單側的體穴足三里、三陰交、內關、間使(雙側交替使用)。
2.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后,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2.0~0 5寸,直刺三陰交1.4±0.2寸,直刺內關、間使1.2±0.2寸。然后在耳穴與足三里、三陰交、內關、間使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采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6±8個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電針20分鐘。每天治療1~2次。沒有接電療儀的耳穴,按普通耳針療法進行操作。
六 耳穴貼壓療法
1.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心區。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腦干、神門。
2.操作方法:用王不留行子進行貼壓。常規消毒后,用5mm×5mm的醫用膠布將王不留行子固定于選用的耳穴,每穴固定l粒。讓患者每天自行按壓3~5次,每個穴位每次按壓2~3分鐘,按壓的力量以有明顯的痛感但又不過分強烈為度。隔2天更換1次,雙側耳穴交替使用。
參 考 文 獻
[1]楊華元,劉堂義.艾灸療法的生物物理機制初探[J];中國針灸;1996年10期.
為了促進中醫藥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國內中醫學、針灸學方面的學術刊物大都附有由論文標題構成的英文目錄。一個好的標題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讀者和便于檢索的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較高學術水平和影響力。
1標題的語言特點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詞、名詞詞組或動名詞。例1:EffectiveAcupunctureTherapyfor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AJA)1993;21(3)∶205例2:UsingthePowerofBeliefinAcupunctureandHolisticMedicine:CaseStudies33.標題一般由一個名詞或若干并列的名詞,加上必要的修飾語構成沒有謂語成分。但個別情況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問句。例3:CantheAdditionofMoxibustionDuringAcupunctureTherapyImproveRecoveryfromBell′sPalsy?AJA1998;2633
2標題的寫作要求
211主題突出,簡短明了標題字數一般在10個單詞以內最多以不超過15個詞或兩行為宜。例4:ConservativeTherapywithAcupunctureforInjurytotheSciaticNerveResultingfromIntramuscularDrugInjection副標題往往用以突出論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數、研究方法、重點內容或連載論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標題較長可以副標題的形式處理。例5:TheDemystificationofChinesePulseDiagnosis:AnOverviewoftheValida2tions,HologramsandSystematicsforLearningthePrinciplesandTechniques
212避免冗余的謙虛套語中醫論文的標題常帶有表示謙虛意味的詞。如“初步分析”、“初步觀察”、“初探”、心得體會”“之我見”等。這類句式在國外期刊已不用甚至連Studyof、Investigation、Reportof”等開始的形式也已少見。科技論文應立足于事實材料非實質性內容皆可省略不譯而并未影響文章的主題和文獻檢索。
213盡量避免使用縮略詞語,為使讀者準確地了解文章內容標題中使用縮略詞有失恰當,特別是疾病名稱,應避免非標準縮略詞語。如此縮略詞已通用且無歧義,亦可使用。例6:DeterminationofSafetyNeedlingDepthviaCT2ScanStudiesofTissueThickness〔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5)∶258〕。例7:DiagnosisandTreatmentof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