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學心理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教學周期中安排一些可供發揮思維的課外作業題。例如自我心理評估報告和心理電影分析。自我心理評估報告作業要求學生解讀自己的人格特點,根據自己的發展過程,分析影響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重要事件,進一步的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心理電影分析作業通過介紹多部經典心理影片,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電影,根據課堂上的心理理論知識針對其中的人物或部分情節分析,說明這些人物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問題,或采用了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可以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體會[2]。
2課堂小測驗
針對少數學生平時不學習,期末搞突擊這一狀況,適時進行隨堂測驗,在新課導入前利用5分鐘時間檢測已講授過的內容,教師預先設置2-3道題目,當堂紙筆作答,由任課教師評閱并記錄成績,共3次隨堂測驗,成績取平均分,了解學生對已學過知識的掌握情況,指導新課程的講授,也達到督促學生注重知識積累的目的。以上考核均采用百分制,期末取平均分,以40%的比例最終納入課程總評。以上考核形式不僅檢查學生記住多少知識,更重視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真正發揮出考試的督促、提高、檢查、評價的目的[1]。期末考試采取閉卷筆試形式,不僅考查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注重考查其對基本概念、理論的應用和分析能力。為使考試向正規化、科學化發展,優化教學考試試題庫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
3內容篩選
首先考慮到醫學生不同專業需求和課程目標;其次兼顧學生自我心理保健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再次考慮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結合臨床實際涵蓋大綱中的重點及難點,特別重視臨床思維的培養;最后參考其他院校的同類課程的考核內容并聽取臨床專業教師的建議,綜合以上內容完善《醫學心理學》試題庫的組成題目。分析其他高校和臨床執業醫師的考試試卷,確定醫學心理學試題庫的試題類型,包括名詞解釋、填空題、簡答題、單項選擇和論述題五種類型。其中前三種是客觀題,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理解和記憶;單項選擇題覆蓋的考試內容較廣,不但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掌握,還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應用能力;論述題屬于主觀題,考核學生的分析評價和辯證思維能力。
4確定試題難度
【關鍵詞】醫學心理學;特點;教學方法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性學科,這門學科是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醫學臨床對心身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類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作用和規律。臨床心理主要包括臨床崗位所需的應用性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如心身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以及相關的評估知識,對臨床工作有輔助作用。通過學習,學生可初步掌握執業醫師所要求的臨床心理知識和技能,為此,如何更好地提高醫學心理學教學效果對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尤為重要。
一、《醫學心理學》的課程特點
《醫學心理學》與醫學的四大學科即內、外、婦、兒在基礎理論和臨床實際應用中存在密切的聯系,因而被廣泛應用于醫學臨床。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其應用于醫學臨床對心身疾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中。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因其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應當注重其實踐操作,即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心理學在醫療實踐過程中的作用。
二、《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方法
1.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醫學心理學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教學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本科學科專業設置中,沒有專門的醫學心理學專業,因此,高校醫學心理學課程的開展,師資力量缺乏是一個大問題。醫學心理學教師崗位的從業人員大多數是半路出家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或者是有一定的醫學基礎。教學人員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搞好醫學心理學教學的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程準備時應注重實踐資料的收集,尤其是與課程理論知識密切相關的資料,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計劃地安排教學內容,避免簡單的照本宣科;此外,教師還應充分利用各種資訊工具,及時了解醫學以及心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條件允許時也可參加一些心理學的培訓和學習。
2.調整授課內容
《醫學心理學》雖然專為醫學學生開設,但它是醫學領域和心理學領域的一個交叉學科,其中涉及很多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心理學內容在大多學生看來普遍表現為抽象難懂,因此,課程難易程度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過于簡單則不易讓學生有知識的豐收感,過難又容易讓學生缺乏信心,失去學習興趣,甚至產生抵觸。因此課程設置要難易適中,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的最終目的和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認知能力及對知識的掌握,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在整個過程中占主體地位。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的主體作用,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教學的目的和任務。
4.豐富教學方法
由于醫學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教學中應在傳統的理論式授課方式過程中,進一步強調實踐教學,不斷豐富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角色扮演法,此種方法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根據課程內容需要,模擬實際場景,在創設的情景中體會心理學在醫學中的重要作用。再比如問題導向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前根據授課內容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學,然后發表自己的見解,該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法也是一種常用方法,教師給出案例,讓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寫出報告,然后教師再比較分析,找出差異,總結經驗。通過對案例進行討論和分析,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可以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
5. 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醫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多是枯燥無味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挖掘其中的新異因素,使所教的知識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比如列舉生動案例來說明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所謂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說學習活動都是由學習動機引起的,好的學習動機是掌握知識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也要求教師注意對學生興趣、學習動機的培養,因此,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即是對于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6.情境式教學
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創設相關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教師在開始上課之前,課程導入時可以提出與課程有關的若干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接下來的課程圍繞問題展開,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更有利于相關知識的掌握。
7.多媒體技術的合理利用
多媒體教學方式由于其獨特的優勢,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果。醫學心理學,因其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設施使用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圖片、音像等多媒體課件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書本知識具體化,學生更容易理解記憶,同時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更生動有趣,教學內容豐富,擴大信息量,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8.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以增加學習興趣
盡管醫學心理學知識抽象難懂,但其中涉及較多與人體身心相關的一些問題,加之學生往往對心理學知識又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保證正常的教學效果的同時,適當地安排一些課程相關的課外活動,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學習。
參考文獻
[1]姚樹橋.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醫學界過去習慣于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考慮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認為生物學的指標是判斷健康和疾病的最終標準。所謂健康,就是沒有癥狀,用客觀測量的方法找不到身體哪一部分有病態的證據。所謂疾病,就是生物學統計常模(Norm)可觀察到的偏離,身體內出現高于正常值的化學和物理變化:如血中白細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體溫升高至38攝氏度以上等,以此作為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
但是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為: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沒有癥狀的,一般常規檢查也不易檢查出來。在病人沒有查出病變證據以前的某一段時間,不能說他沒有疾病或者說他身體是健康的。與此相反,大多數人都有齲齒,即身體有病理體征,但他們很少被認為是有病的人。
2.社會人群中疾病發生與否,受人種、年齡、經濟狀況、居住條件制度等影響''不同社會群眾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斷個體健康和疾病的標準也不一樣.
3.健康與疾病的標準''還受各國文化背景、社會道德規范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影響。某些特殊行為在不同歷史階段就有不同評價。美國有些州把同性戀當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專科的治療,對酗酒、虐待兒童、喪失道德而犯罪被認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離正常的行為;有些國家把持不同政見者當作精神??;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婦女爭取選舉權,參政的行為被認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誠教徒聽見上帝或神的聲音視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見,單純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對健康下定義是不夠的。英文中有三個不同的詞來標志疾病的概念,一個是disease,用來說明病人的軀體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或功能不正常。這種異常(disorder)是可以觀察測量的。這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問題。其次是illness,用來說明病人有主觀不適感覺,如感到頭痛、惡心、焦慮等一系列癥狀,這顯然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問題。第三是sickness,用來說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執行工作、學習和日常的活動了,失去了健康人應有的行為,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結果,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問題。
因此,除從醫學的角度外還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綜合考慮一個人的健康問題。所以健康的定義應該是:
1.無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
2.無主觀不適的感覺;
3.無社會(第三者)公認的不健康行為。
這三條說明健康包括身、心兩個方面的健康,這就是醫學心理學對健康的理解。聯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或完全安寧(complete well-being)”。這與醫學心理學的觀點是相似的。
醫學心理學還認為:健康與疾病不是對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統一體。從疾病最嚴重狀態到健康最頂峰狀態是一個生命的連續過程,它處于經常變化而非絕對靜止狀態,并呈現不同層次的適應水平。如果個體與環境保持正常的適應,就意味著正常的健康,如果適應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適應不良,陷入疾病狀態,就意味著健康不良(圖3-1)。
我國的醫學心理學工作者經過三十年來的工作實踐和科學研究,并引進最新自然科學的思想和概念,已經對人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心理和生理的關系、心理和環境關系、心理刺激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心理的適應和調節能力等問題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概括起來,大致有四個基本觀點:
一、心身統一的觀點
一個完整的個體應包括心、身兩個部分,兩者互相影響,以“心”為主要方面。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心、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在考慮個體的健康和疾病時,要注意心、身兩個方面的反應,不能只注意這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二、社會對個體影響的觀點
一個完整的個體不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內,沐浴在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網中。從夫婦、子女構成的核心的家庭關系,到家人、親人、繼而再擴大到同事、鄰居、集體的關系。這些人際關系也同樣對他個體的心、身健康產生影響,另外,還有周圍自然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因此當研究每個個體的心、身健康和疾病時,要考慮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修養、經濟狀況、社會職業地位等因素的作用(圖3-2)。
圖3-2 人的健康受社會和自然(生物)因素的影響
這一觀點和醫學中的系統思想是類似的,即把人當作系統中一個部分對待。個體的人既是整體,也是部分[見專欄3-1]。
根據醫學系統思想設計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人是一個多層次的等級系統(圖3-3)。各層次之間既有縱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橫向的相互作用。
圖3-3 人是多層次的等級系統
三、認知和自我評價作用的觀點
醫學心理學認為社會因素能否影響健康或導致疾病,不完全取決于社會因素的性質和意義,還取決于個體對外界刺激怎樣認知和評價,有時后者占據主導地位。例如,發生工作上的重大失誤、考大學名落孫山、戀愛婚姻屢遭挫折等不幸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引起悲傷沮喪以至絕望情緒,一蹶不振成為重大精神創傷而損害健康;對另一些人來說,卻能從中吸取教訓,重振旗鼓成為發奮圖強的動力。許多社會因素都必須通過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兩方面不同程度的反應,這些社會因素也必須成為心理刺激后才能對健康或疾病發生影響,即能致病也能治病。
四、主動適應與調節的觀點
個體在成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對外界事物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反應模式,構成了相對穩定的個性(人格)特點。這些模式和特點使個體在與周圍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動適應和調節是使個體行為與外界保持相對和諧一致的主要因素,是個體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上述四個觀點貫徹到醫學心理學各個領域,指導醫學心理學各個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它說明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要使一個人自身各個系統器官的生理機能和瞬息萬變的外界保持高度的適應是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來實現的。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與外界社會三者之間如果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就意味著健康,在健康與疾病的連續過程圖式中移向右邊;如果三者之間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破壞了平衡就意味著有病,在圖中就移向左邊。
專欄3-1 醫學系統的思想
醫學系統思想來源于行為科學中系統工程思想。過去工程上考慮的方法是“由下而上”、“由細到總”的方法,也就是著眼于一個一個元素(或部分、部件),而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正好相反,是從系統總體上、全局上考慮和協調系統中的每一部分。所謂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綜合功能和屬性的整體。所以系統思想的考慮方法是“由上而下”、“由總而細”。它不只著眼于個別的元素、部件的優良與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間的聯系,來大力提高整體的水平。所謂醫學系統思想就是把醫學研究的對象看作是一個系統整體,并從整體出發研究各要素組成系統的方式。
1.把人當作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系統。人體(成人)大約有60萬億個細胞按照嚴格的分工,特定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的。不同的細胞各種組織各種器官某一方面系統,其中神經內分泌系統起著調節作用。從垂直方向確定人體一系列縱深層次:某系統、器官、細胞器、生命大分子及生命量子活動,這些多層次按照一定的聯系,形成一個自我更新、自我復制的開放系統。醫學研究的任務就是從整體聯系的觀點出發,一面揭示系統、子系統,以及各級要素、各級層次之間的縱向聯系;另一方面又提示系統與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
2.生物圈是人類共存和活動的環境。如果把人類和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就可以發現人類和環境又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體,這一統一體稱為“人類-環境系統”。環境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綜合體,它由各個圈層和生態系統構成。
1醫學心理學教育現狀
1.1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重視程度不足
??漆t學生的學制是三年,對于醫學生來講很多人文素質課,包括醫學心理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課程設置均偏向于專業課,忽視了目前社會潛在壓力下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雖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課程、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機構等,但其程度遠遠不夠,不能深入大學生的內心。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醫學生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控制力差、生理成熟與心理不協調、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心理問題。在現代醫學模式下,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不清晰,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2醫學心理學教育滲透不足,內容偏離
醫學心理學是讓學生懂得在臨床醫學實踐中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學習的目的就是服務于臨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課教師均是心理教師,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只注重心理學的教育,而醫學內容滲透較少,不能很好的結合臨床,導致學生不能將心理學熟練運用到醫學當中,這使得醫學心理學理論知識抽象難懂,學生學習時重應試而輕臨床,達不到醫學心理學的教育要求。
種種跡象表明醫學心理學教育并沒有融人現代醫學模式,其課程定位應該是培養學生熟練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更好的服務崗位工作,實現心理學和醫學的對接。
2醫學心理學教育融入現代醫學模式
2.1明確醫學心理學教學定位,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
針對醫學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及特點,優化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在前期階段,激發學生個體心理活動,使之對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學的思維方式,學會掌握不同情緒的識別及干預。在這個階段對大學生自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融入大學生活,應對壓力和挫折都有幫助。后期階段,就要將醫學的內容逐步引入心理學的教學中,如何進行心理測試、心理干預、心理治療等。重點要讓學生掌握醫生和患者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措施。應當與臨床課程交替安排講授。心理教師也要對臨床知識進行一定的滲透,將心理學與醫學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有利于學生對醫學心理學知識及技能的掌握和應用,在臨床實踐中切實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2.2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構建
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大量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去思考和分析某個案例或病例,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培養起學生運用心理學思維處理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5]。安排學生參與多種心理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醫學心理學的意義。教師主要發揮引導和輔導作用,創造有效的學習氛圍,聽取和記錄在心理活動中學生的不同表現,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對討論結果進行嚴密的總結,得出結論。
2.3醫學心理學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建議醫學心理學與臨床課程同時開設,兩者就可以相互結合。開設臨床課程后學生就可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進行臨床見習,在接觸到臨床實踐后,此時開設醫學心理學就能使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到患者身上,也會注意使用技巧和技術,心理學知識更加實用和有效,這才是醫學心理學的重要意義所在。在醫學心理學中對語言技術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語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語言,可以使患者減少治療恐懼感,改善心情;可以使患者對治療更加有信心,積極配合治療。通過醫學心理學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對醫學心理學的認知,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對學好這門課有重要意義。
一、醫學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面對醫學的發展和不斷增長的社會衛生保健需求,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與調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從總體情況看,醫學畢業生還存在以下問題: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差;知識結構不合理,專業面過窄;思維不活躍,缺少創造性思維;綜合素質不高等。這些都與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總課時太多、課程結構不合理、基礎不厚實、課程內容陳舊、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薄弱、選修課太少且不規范等有關。醫學心理學專業是一個新的、年輕的專業,但作為醫學專業的一個專業方向,同樣存在上述問題,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和滿足當今醫學的發展需求,急需我們進行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在思想認識和實際教學中,增強醫學院畢業學生的醫學心理學素質,為以后的從醫工作做好基礎,是現階段醫學心理學教學的必要任務。
二、醫學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實驗和實踐相對較少。
現階段的醫學心理學教學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實際情況的運用和鍛煉,學生普遍認為只要掌握了理論到時候就能夠處理好出現的所有問題。而學校方面由于條件或者資金投入的不足導致學生的實驗和實踐機會的缺乏。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現實運用能力得不到足夠的鍛煉,在畢業參加工作后,當遇到問題時,很難將理論轉化成實際,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較差,給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2.對醫學心理學不重視。
大多數醫學學校都將心理學作為一門必修課程來對待,但是仍然有些學校對醫學心理學的重視不夠,將醫學心理學這門課程只當做考查學科對待,造成課時安排和教師投入的嚴重不足。這種情況直接導致教師的責任心和學生學習本學科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降低,給醫學心理學教學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即使有的學校把醫學心理學當做必修課程,也沒有給予課程應有的重視,認為這一學科本身就是對理論的掌握,并沒有開展專門的學科實踐教學活動,只當做能夠通過資格考試的理論模式進行教學,忽略了心理學的實踐和實驗在畢業工作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評價體系比較落后。
由于重視度不夠導致學科評價體系的落后,主要表現為學校對畢業學生的重理論輕實踐能力的考核,只要學生在畢業時理論掌握得扎實就是一名合格的畢業生,這種考核方式缺乏對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考核的有效手段,造成畢業工作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缺乏理論與實踐靈活運用的能力,往往工作起來處理實際問題比較吃力。舊的課程評價體系已經跟不上社會衛生保健事業和醫學發展的要求,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對傳統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調整。
4.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障礙和教學內容的抽象性。
醫學心理學本身就是一門內容枯燥、專業性語言抽象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習起來相對較難理解和記憶。伴隨著社會教育的發展和西部開發的進行,西部(新疆、等)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較多,漢語水平較低,對醫學心理學專業詞匯的理解、記憶較為困難,他們對于傳統的講說式教學方式的吸收能力較低,學習效果非常不好。傳統的說課方式不能滿足西部地區的教學要求,急需我們探索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特別是少數民族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和學習效率,以促進各個地區的醫學事業的發展。
三、改革的措施與建議
1.讓醫學心理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有機融合。
醫學心理學是涉及多學科知識的一門交叉學科,不僅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等許多醫學課程中的有關基礎知識,還涉及到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人類學、社會學、倫理學、哲學等廣泛學科領域的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醫學心理學教師應努力把醫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并使之跨出心理學的范疇,發散到其他相關學科,努力做到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讓學生在學習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時能夠做到有機融合。教學過程中應注重醫學心理學與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之間的溝通,如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美學等方面的知識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講授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醫學心理學的同時,其人文素質也能夠得到一定的提高。
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除了進行傳統的理論講授外,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辯論、啟發式教學等方式,培養和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將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課堂中,在參與和思考中學習;使學生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積極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增加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將書本上的知識吸收轉變為自己的知識。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起來,從視聽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把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心里所想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講授知覺的特性和情緒的理論時,挑選了有代表性的圖片(如雙關圖形、各種表情的照片等)和Flas,使所講授的抽象概念和原理變得直觀、形象,易于理解記憶和接受。例如在講授心理障礙和心理干預的有關概念和理論時,通過介紹與大學生有關的實際案例,聯系《心理訪談》有關專題,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3.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理論,更重要的是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全完善的人格,讓學生能夠在現實和未來的生活中去實踐所學的理論。教師備課要格外下功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各種有效的信息資源,如有意識地收集一些電視或報刊上的真實案例、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故事、學生中存在的問題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采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結合自己或身邊的事情,以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為中心,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重在使學生能將所學的觀點、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和以后的臨床實踐中。另外,還可推薦相應的圖書、網站、電視節目、經典電影等讓學生查閱和觀看,開拓學生的視野,提供更多的資料讓學生去了解,去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4.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學評價組織和評價體系。
學校首先要在認識上提高對醫學心理學的重視,加大對學科教學師資力量的投入。開展與學科相關的實驗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成立專門的學科評價組織,定期對醫學心理學學科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以提高專業教師的責任心和教育水平。完善學生畢業時的學科評價體系,通過學生實踐和實驗的能力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來判定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對醫學心理學的重視,自覺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醫學生以后的臨床醫學工作打下基礎。
5.采用雙語教學,改善授課方式,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能力。
西部(如新疆、等)地區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較高,民族語言豐富。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較低,加之醫學心理學概念比較抽象、空洞,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這門課程的知識較難掌握。在對民族學生就讀學校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語言教學,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教師的優勢和作用。對于比較難以掌握的專業詞匯使用相應的民族語言進行解釋,使學生易于理解。結合多種現代化教學方式,例如圖片、影視素材的穿插等多媒體教學方式的應用來增強理解和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結束語
1 關于“慕課”
“慕課”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音譯,這一概念最早由亞歷山大和科米爾在2008年共同提出。[1]其基本理念是“將世界上最優秀的教育資源、送達地球最偏遠的角落”。在“慕課”平臺上,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學習者可以自由參與到自己喜愛的課程活動中?!澳秸n”首先在美國迅速崛起,隨著研究人員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慕課”取得了井噴式的發展,許多國內外的知名高校都已加入“慕課”陣營,已然成為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浪潮。
“慕課”之所以能以如此迅猛得態勢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席卷全球,離不開其自身的幾個重要特點。首先,“慕課”是免費的和在線的?!澳秸n”平臺上所提供的課程對所有學習者免費開放,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希望提升自己的在職人員,不論年齡或國家,都可以通過學習“慕課”提升自己;同時“慕課”的學習只需一臺能連接互聯網的電腦,不再受傳統課程的時間、地點等時空的限制。學習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自由時間,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合適的課程、學校與聽課方式;其次,“慕課”的規模是巨大的。比起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一門“慕課”的學習者可能會數以萬計,這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再次,“慕課”擁有完整的課程體系,有完整的課程教學過程,包含授課、測驗、反饋答疑、討論、考試等諸多環節。如果學習者想要獲取認證學分,也只需支付相關的認證費用,且遠低于學校攻讀學位獲取學分的成本。
2 “慕課”應用于《醫學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國,“慕課”教育也在短期內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諸多名校紛紛加入各類“慕課”陣營,并投入了大量的師資與資金,建設了各具特色的精品“慕課”課程。2013年,清華大學推出了“學堂在線”,這是中國本土的最重要“慕課”網站之一,也是全球首個中文版“慕課”平臺。201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與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合作,聯合北大醫學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等182家全國醫學高等院校,成立了中國醫學教育“慕課聯盟”,并宣布共同建設中國醫學教育的“慕課”平臺。
隨著醫學教育的模式從傳統的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協同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心理學》這門課程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夺t學心理學》是醫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一門交叉學科,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屬性。在醫學院校,該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必修課,面對的是全校不同醫學專業背景的學生。如何將晦澀難懂的理論以生動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并能有效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是對任課教師的一個極大考驗。因此,教師們在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方面不斷的嘗試改革,如體驗式教學、浸入式教學、PBL教學、對分課堂等。但在實際改革執行過程中,盡管多數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很大,但普遍反映的是:40分鐘的課堂無法學到更多的知識,有些老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一些重要的理論都是一帶而過,因此學生收獲甚微,并且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到了課下就忘得一干二凈。甚至還有學生認為,《醫學心理學》遠沒有其他醫學課程重要,只要在考前突擊復習一下就能通過。因此,如何讓學生對這門課產生濃厚興趣并領悟其所傳達的核心醫學價值觀,從而能以新的醫學模式來思考疾病的產生、預防以及治療是這門課程開設的根本目的,也是需要我們鄭重思考的一個問題?!澳秸n”的誕生為則《醫學心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思路帶來新的啟迪。
3 慕課對《醫學心理學》教學改革的啟示與探索
3.1 教學理念上的改變
《醫學心理學》是兼具醫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醫學生學習《醫學心理學》,對其進行醫患溝通與處理醫患關系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傳統的《醫學心理學》授課方式是教師在講臺上宣講,學生在講臺下識記。近年來,盡管教師們一直都在對《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但這些改革并未真正改變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主導地位,由此導致的學生“學”的力度不足,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價值理念未得以最終貫徹。而“慕課”的全新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教與學的核心價值。在“慕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全程以觀看高質量的教學視頻為主,穿插了音頻、圖像、文字、案例以及測驗等多種手段和方式,學生的自學貫徹聽課的始終,“學”的主導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對于《醫學心理學》的任課教師來說,如果老師們不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進行徹底的變革和創新,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那么學生在網絡上可以隨時獲得的高質量“慕課”課程勢必對其傳統課程教授帶來巨大的沖擊。
3.2 學習方法上的改變
傳統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具體知識點的講授與識記,教師灌輸,學生記憶,學習的效率并不高。而在“慕課”學習中,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搜尋自己最需要的知識點與內容進行學習??梢院痛蠹颐麕熁?,可以略過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更可以反復觀看尚不理解的部分[2]。這樣的“我要學”的轉變,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與效率。對那些教育教學資源不如頂尖高校的普通高校而言,“慕課”資源無疑是提升教學質量一個利器。同時“慕課”還設計了線上線下的討論系統,討論也不限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能就問題進行溝通。這樣的互動環節設置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及時鞏固知識,也能促進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
3.3 實踐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內容涉及身體健康或者疾病的心理關聯,其原理較為抽象,難以用一般語言直接描述與量化,這是考驗任課教師教學經驗和語言表達的關鍵。因此,可以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來進行解釋,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心理咨詢”一章時,可以在“慕課”系統中設計一個虛擬的在線測評系統。通過對各類心理疾病的模擬,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病人的狀態,對病人進行診斷,并顯示出相應的治療效果。這些教學手段能讓學生切實學習到并掌握課本上枯燥的知識,真正提高了學習效率。
4 “慕課”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比起傳統課堂,“慕課”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缺少教師監管的情況下,如果學生缺乏足夠的自制力或者聽課興趣降低,逃課、棄課與代替上課的情況還是占有相當比例的。因此,教師的約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或缺,比如可以采取定期面試或評估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有目的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親自去感知、領悟知識,并在實踐中得到應用證實,從而成為真正自由獨立、情知合一、實踐創新的教學模式。個體患病后體驗到身體的不適和整體協調感的喪失,而醫生按醫學標準客觀地觀察“疾病”,醫患雙方在觀察與體驗間的差異,需要醫生能設身處地的從他人體驗角度與患者溝通,體驗式教學的參與能協助醫學生理解生命的人文本質和醫患認知上的差異。
二、體驗式教學的特點及其在醫患關系教學中應用
1.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新知識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習者先前經驗和學習情感的特殊性,所以個體對事物意義的建構是獨特的。案例分析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案例中,通過獨立思考或集體協作,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同時培養正確的實際處理能力和協作精神。首先,教師展示一個醫患糾紛的真實案例并提出問題。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最后教師評價精講。例如一位16歲的女生因月經不調到醫院就診,女醫生問:“怎么啦?”該女生看到旁邊有男醫生,紅著臉支支吾吾,女醫生不耐煩了:“快說呀,跟醫生害什么燥呀,后面還有好多人等著呢?”女生又羞又氣,跑出去不看病了。該個案展示了醫患溝通中諸多問題,教師提出一些暗含醫患關系理論和知識的問題。如“病人角色行為有哪些?”,“該個案醫患溝通的模式是否合適?”,“若你是接診醫生,如何處理?”等。案例分析教學的關鍵是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討論中圍繞醫患互動的主體內容,以學生對話為主,教師引導為輔,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分析和評價,培養學生用醫患關系的理論分析、解決醫患沖突問題的能力。評價精講是案例分析的延伸。教師通過實踐化、總結性的評價精講,把案例中的問題一一解析,為更深入的理論學習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在真實案例情景中,讓學生有機會解決疑難問題,并及時從教師和同學那里獲得反饋,通過開展案例分析訓練,提高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來提高醫患溝通的能力。案例分析是一種理想的體驗式教學法,它不重視尋找唯一的標準答案,強調對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的培養。在臨床上,如何進行醫患溝通,如何處理醫患糾紛不存在絕對正確的答案。體驗式教學就是讓學生結合自身獨特的體驗與感悟,在學習中成長。
2.善待學生的自主性: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育的目標應以學習者為中心,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潛能的發揮為目標,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角色扮演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假設出的某種醫患互動情境,讓學生暫置于模擬環境中,并按具體情境的角色要求行事,以增進對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在醫患關系教學中,讓學生扮演不同病人與醫生,并模擬現實治療環境中醫患雙方的角色行為。同學們深入學習薩斯-霍倫德的醫患互動三模式理論,領會并揣摩所扮演角色的理論依據和心理狀態,通過角色體驗,感受了當前醫患關系中患者痛苦、醫生恐慌的現狀,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表演過程中輕松地掌握知識,更加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探索、學習。角色扮演的過程給教學提供了生動的實例,是讓學生在一定教學情境下的自我實現過程。
3.關照學習的整體性:人是知、情、意、行的統一體,整體學習即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知識的體驗過程,在獲得了知識的同時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悅,從而促進其在知識、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各方面的和諧發展。促使大腦綜合分析能力提高。課堂游戲是一種較好的關照學習整體性的體驗式教學模式。在醫患關系中,有一些知識點可以以游戲的形式展示。游戲的設計要短小精悍、切中要害,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興奮點”結合,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在醫患互動中,暗示是一種神奇而有效的治療方法,它以良好的醫患關系為基礎。古希臘時代的醫生已經開始使用暗示的方法來進行醫患溝通,他們強調言語的醫療作用。在醫患溝通的特殊語境中,醫生的語言能夠作為暗示手段以治療疾病。在講述暗示時,教師將學生導入放松狀態,讓他們雙手合十,用暗示性語言調動其伸長右手。然后,再次讓他們雙手掌橫紋對齊,重新雙手合十,有很多同學會驚奇地發現他們右手比左手似乎長出一點。在這樣的實際體驗中,同學們對暗示治療有了新的感悟,進而更能理解醫患溝通中暗示言語的妙用。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認識知識的同時,感受和理解知識的內在意義,獲得精神的豐富和生命的成長。在教學中,學生對醫患關系的掌握不應只停留在理論知識水平,還應促進其由知識向能力轉化,進行技能方面的訓練。例如,在學習醫患溝通之前,用《醫學生醫患溝通行為量表》讓學生做一次具體醫患溝通的心理測驗并進行自我評定。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實際評價自己的醫患溝通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對照量表的評定結果補缺補差,這對學生積累實踐經驗和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很有幫助。
關鍵詞:聲樂 心理學 意義 內容 方法
近年來,世界各國各領域,興起一股“心理學熱”,研究種類分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和應用心理學(包括醫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工業心理學、文化心理學、體育心理學等)兩大類。
文化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實是文化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它又分為藝術心理學、法律心理學、宗教心理學、道德心理學等。而藝術心理學又分為各藝術門類及其分支的各種心理學,例如音樂心理學、戲劇心理學、舞蹈心理學、美術心理學等。
聲樂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目前在我國尚處于“在建”狀態,為此,筆者不揣淺薄,就我國聲樂心理學的理論框架的構建,提出若干淺見,以作引玉之磚。
一、聲樂心理學研究的意義
聲樂心理學的研究,不是為了追時尚、趕時髦,參與“一窩蜂”的理論思潮,也不是為了獨出心裁、左道旁門,而是對于聲樂藝術本身,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與實踐參照意義。它既可以從以人為本的高度來觀照聲樂藝術,又可以從人性化的深度來探索聲樂藝術的奧秘,既可以豐富加深對人的本質屬性的全理解,又可為人的社會生活實踐和聲樂藝術實踐服務。
未來的社會生活,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心理學在社會的作用也得越來越大。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教授早就提出,科學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六大門類,而聲樂心理學則屬于人體科學與思維科學的雙重范疇。
音樂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聲音藝術,它既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喜愛且不可或缺的藝術種類之一。正如恩格斯所說:“在一切藝術中,只有音樂才能產生與廣大群眾的合作,同時在表達力量上,音樂也是優勝者?!蓖瑯?恩格斯也指出:“心理學是人類最美麗的花朵?!倍皟瀯僬摺迸c“最美麗的花朵”相結合的聲樂心理學,無疑對于聲樂藝術,具有更重要的導向意義。
二、聲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
聲樂心理學是人體學與思維科學的深入與拓展,它研究、觀察、體驗、探討人們在進行聲樂活動時的規律與特點,了解人們在聲樂活動中的行為特征,并對其行為予以描述、解讀、控制、預測。
具體而言,聲樂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大層面:
第一,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活動。又分為以下幾點:一是想象。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是人的創造活動的一個必要因素。想象作為一種高級認識過程,是藝術、設計、科學、文學、音樂以及任何創造性活動的一個必備元素。德國著名美學家黑格爾認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想象作為一支能夠復雜的心理活動,就有多樣性、具象性等特點。二是情感。情感作為一種審美心理因素,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總是針對特定的對象產生的。列夫?托爾斯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情感。藝術活動是以下面這一事實為基礎的:一個用聽覺或視覺接受別人所表達的感情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感情?!焙诟駹栔赋?“音樂所持有的因素是單純的內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無形的情感。”我國漢代的《毛詩序》也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三是理解。理解是逐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關系,直至認識其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分為直接理解與間接理解兩種。
第二,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特征。包括思維達到較高和較成熟的程度、社會情感得到充分發展、自我意識進一步加強等。
第三,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狀態。又分為聲樂訓練的心理狀態、非演出的心理狀態、演出的心理狀態等。
第四,研究聲樂活動中的心理訓練方法。主要有想象訓練法、自我暗示訓練法、放松訓練法、集中注意力訓練法、模擬訓練法等。
第五,研究聲樂活動中心理障礙的克服辦法。又分為樹立樂觀情緒、克服自卑心理、強化意志力、培養強烈的欲望、不斷充實自己、正確評估自己,克服虛榮心理、克服羞怯心理等。
三、聲樂心理學研究的方法
聲樂心理學的研究,要采用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理論來源于實踐,進而又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力戒紙上談兵和故弄玄虛。
同時,要引進西方現代系統論的理論與方法,將整個聲樂心理學作為一個大的母系統,下面各分支作為子系統與“子子”系統,既研究各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系,又研究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形成動態的研究態勢。
作者_黃桂君
Author_Huang Guijun
單位_黑龍江省鶴崗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SCL-90;醫學心理學
34 medical students graduate Mental Health Survey
WU Qing, ZHANG Hua, LIU Shao-xuan.The 5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Office ofPostgraduate Student Affairs, Zhuhai 5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mental health of new medical postgraduates.Methods The psychiatric symptoms self-evaluation scale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situation of 34 new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ntal health and the result wa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norm. Results 11.8% of the investigatees hav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which are compulsion,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xiety, paranoia et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otal scoles by SCL-90 and by domestic norm is significant about somatization, compulsion, depression, anxiety, paranoia and mental illness;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about sex. Conclusion New medical postgraduates have individually mental health problems. Schools should pay attention and give intervention. Medical psychology courses are likely to affec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pecific evidence needs further experiments.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Mental healthSCL-90;Medical psychology
1 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大學生由于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的獨特性,常常會受到各種壓力和挫折,給其心理發展和健康帶來威脅。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社會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年來國內有不少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1-3],而醫學研究生作為其中一個特殊群體,不僅要承受因找不到工作而要完成更高層次學業的壓力,還要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此外現代醫學要求醫務工作者必須掌握心理學知識,樹立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的新理念[4],因而作者對醫學研究生的心理狀況作了調查。不但要通過調查,了解醫學研究生各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掌握心理因素對疾病和健康的影響作用,全面認識疾病的本質,提高診斷、治療和護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掌握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存在的心理問題,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好醫學研究生的教學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廣東省某大學醫學院新入校的研究生34名,其中男16名 (47%),女18名 (53%),平均(25.68±2.91)歲。
2.2 研究工具 應用癥狀自評量表 (SCL-90),SCL-90量表由Derogatis[5]編制,包含90個項目,每一項目按l~5級評分,無癥狀 1分,很輕2分,中度3分,偏重4分,嚴重癥狀為5分,將SCL-90得分歸納為總分、總均分、陽性項目數以及因子分,作為本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標。SCL-90量表包括9個因子,分別是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每一個因子反映患者某方面的癥狀,可以包含數個項目,通過因子分可了解癥狀分布特點,其中“軀體化”主要反映其身體各種不適感,包括頭痛、背痛、肌肉酸痛等以及焦慮的其他軀體表現;“精神病性”主要反映各式各樣的精神病和癥狀。本量表經過大樣本的人群測試證明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目前為國際上通用的癥狀自評量表,主要用于反映受試者有無各種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總分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因子分反映受試者在各因子項目的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得分越高,說明癥狀越重。本研究中,凡任一因子分得分≥2者篩查為陽性。 本測驗信度高,其折半信度系數為0.91,重測的相關系數為0.667~0.863。
2.3 研究步驟 各研究生新生在預訂時間來報到,自填量表時給予統一指導語。采用SPSS 11.5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并與國內18~29歲青年組的常模進行比較[6],采用t檢驗。
3 結果與分析
3.1 34名醫學研究生在scl-90量表上的得分結果:34名研究生中,因子分≥2的學生4名,占總人數的11.8%。篩查陽性者因子分布情況中突出的因子為強迫、人際敏感、焦慮、偏執等 。見表1。
表1
所有學生在scl-90量表的結果分析
項目平均分數標準差陽性人數陽性率(%)
軀體化0.210.1900
強迫0.510.4512.99
人際關系0.480.3912.99
抑郁0.450.4000
焦慮0.330.3512.99
敵對0.270.3000
恐怖0.110.1600
偏執0.310.4012.99
精神病性0.230.2400
總分30.4722.7100
總均分0.340.2500
3.2 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與國內常模的比較 醫學研究生的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偏執、精神病性、性項目數和總分與國內常模間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醫學研究生SCI一90因子分與國內常模比較(x±s)
項目醫學研究生(N=34)國內常模(N=78)t值P值
軀體化0.21±0.191.34±0.452.710.01
強迫0.51±0.451.69±0.614.070.00
人際關系0.48±0.391.76±0.670.660.52
抑郁0.45±0.401.57±0.612.890.01
焦慮0.33±0.351.42±0.433.210.00
敵對0.27±0.301.50±0.571.830.07
恐怖0.11±0.161.33±0.471.630.11
偏執0.31±0.401.52±0.602.340.02
精神病性0.23±0.241.36±0.472.940.00
總分30.47±22.71129.96±38.764.080.00
3.3 不同性別醫學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不同性別醫學研究生SCL-90各因子的得分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3
不同性別醫學研究生SCL-90因子分(x±s)
項目男(N=16)女(N=18)t檢驗
軀體化0.18±0.160.24±0.22-0.89
強迫0.48±0.520.54±0.39-0.90
人際關系0.58±0.450.39±0.301.43
抑郁0.45±0.390.45±0.410.02
焦慮0.23±0.260.41±0.40-1.53
敵對0.32±0.360.23±0.240.88
恐怖0.07±0.140.15±0.16-1.50
偏執0.39±0.500.26±0.260.94
精神病性0.25±0.230.22±0.260.33
總分30.69±22.8130.28±23.280.05
總均分0.34±0.250.34±0.260.05
4 討論與結論
研究生處在青春發育后期,特點是自身生理、心理活動變化較大,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漸增強,心理調節能力進一步提高,容易應對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與心理障礙。有學者提出每年約有 12%的學生需要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幫助。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心理健康,學校也逐日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擔負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重任,兼有預防與治療的作用。醫學研究生在大學期間已經知道這些機構特點,遇到解決不了的心理困惑就有可能求助于這些機構,某種程度上,減輕其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但醫學研究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不僅要承受較大的就業生存壓力,還要不斷地努力學習,在功課方面與人競爭,心理壓力明顯較大[8]。
本研究顯示,11.8%的醫學研究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強迫、人際敏感、焦慮、偏執,心理健康問題高于其他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而與既往國內報道結果相似,說明貧困大學生與其他在校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一定的共性??赡芘c青年心理發育欠成熟,缺乏適應或應付環境的經驗和能力有關。
醫學研究生SCL-90各因子得分除人際敏感、敵對、恐怖外的因子均低于國內常模組,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學研究生心理衛生狀況在總體水平上明顯高于同齡人,經了解醫學研究生在校期間都學過心理學相關的學科,尤其很多同學都修完醫學心理學[9]。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醫學與心理學交叉學科,學生通過系統完整的理論學習和心理技能的訓練以及心理疾病病案分析,可能使學生們的心理衛生水平明顯提高,特別是若有不同心理問題的學生,通過心理咨詢和心理指導,使許多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中,有的心理癥狀得到改善或消失。所以各因子的均分與全國青年常模組比較已無明顯差異。而具體的實證有待進一步實驗。強迫因子分高可能是因為大學生從小學讀到大學,一直處于不斷升級的考試應激狀態,大學淘汰制度帶來的思想壓力不比中學時期少,長期處于這種緊迫狀態容易發展成為臨床強迫狀態。焦慮、抑郁因子分高可能與處于心理負荷狀態、課程繁重、經濟困擾、迫切希望經濟獨立、希望與現實存在差距、心理不平衡等有關。
男、女醫學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現尚未發現差異,這說明男、女學生在該時期的心理發育大致趨于一致。另外,醫學研究生與同齡人及其他學生的心理狀況相比,既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又有其獨特的心理活動,作為一特殊人群心理問題有著一定的特殊性,學校應注意這一群人,在其入學初始就應著手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工作,以幫助其適應學校醫院生活、盡快提高心理適應能力,為完成以后的學習任務打好堅實的心理基礎,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
參 考 文 獻
[1] 解亞寧,張育昆,于濤,等.生活事件因素與中國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相關和多元同歸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4).
[2] 趙勇.河南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關因素分析.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2,10(3):206-207.
[3] 鄧冰,馮承蕓,朱焱.貴州省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01,4(12):973-975.
[4] 周媛婷, 劉翔.醫學心理學課程對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3): 220-221.
[5] 吳文源.SC1-90臨床癥狀白評量表 .上海:上海鐵道學院,1989.
[6] 金華,吳文源,張明園.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初步分析.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5):260-263.
[7] 趙勇,高武勝,郭玉賓.水利院校大學生的應付方式和社會支持與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02,53(3):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