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習憲法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非正式學習;學習分析技術;網絡學習;慕課;開放教育資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21-0003-04
問題一:尊敬的丹尼爾?布爾戈斯教授,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E-Learning部門一直致力于促進國際網絡學習技術交流,改進相關策略、方法、工具和資源。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E-Learning部門的執行主席,您能簡單介紹一下貴組織的使命、目標以及你們正在進行的研究嗎?
丹尼爾?布爾戈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E-Learning部門設立在西班牙的拉里奧哈省的國際大學學院,它成立于一年前,致力于打造在線學習的用戶共享平臺,關注技術支持的學習、教育、社會科學以及創業等領域。我們力求通過這樣的平臺實現優秀資源和實踐成果共享,總結優質學習模型及方法,以期優化學習過程,使學習更高效。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歐洲國家和其他國家的聯系,建立用戶協會,通過研究、教育、咨詢和培訓活動開展項目。涉及主題有學習分析、非正式學習、社交網絡等,研究目的是全面了解這些領域的相關知識,并將研究結果分享給大眾。本著為人所用的原則,我們的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側重對規律、模型及方法的提煉,從而希望研究成果能夠更具實用性。我們和學校里的教師一起做了很多實踐方面的努力,包括小學、初中、大學教育和職業訓練,不僅研究如何改進正式學習,還研究如何用開放教育資源如慕課、社交網絡來促進非正式學習。就我個人來說,2014年11月第十六屆西班牙計算機教育應用國際論壇組織者(Organization of the XV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November 2014, Spain),也是致力于打造云大學國際期刊的“虛擬校園”特刊客座編輯(Guest editor of a special issue of “Campus Virtua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dicated to University in the Cloud),還是交互式多媒體和人工智能國際期刊學習分析和建議特刊客座編輯(Guest editor of the special issue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IMAI) on Learning analytics and Recommendation);工作上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合作進行網絡環境下公開課學習分析(Open Class on Learning Analysi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with AbelardoPardo (University of Sidney, Australia)),還進行了拉丁美洲在線學習網絡的構建(Implementation of a Latin American network on E-Learning)。這就是目前部門所取得的一些成就和主要工作。
問題二: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成立的下屬研究機構,您希望貴組織在世界教育信息化推進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丹尼爾?布爾戈斯:關于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需要提供優秀的學習方法。雖然我們是在線學習的倡導者,但我們并沒有特別強調信息技術的作用。作為學習的工具和手段,技術確實對人們很重要,科技進步令人欣慰但是這還不夠。更需要倡導的是如何去運用這些科學技術。我們希望能為更多的人提供這些學習方法。
問題三:就信息技術教育應用而言,您認為我們應該更重視哪些方面?不同的國家需要考慮哪些不同的問題?
丹尼爾?布爾戈斯:有兩件事是值得考慮的。第一件事是之前提到過的關于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第二件事是與其相關的問題。我們認為技術背后的方法論和教育模型是至關重要的,方法論、教育模式和學習策略必須十分認真嚴謹地去設計。技術的確很重要,但它不是不可或缺的,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隱藏其背后的教育模式和學習策略,即教學系統設計。所以從我們的觀點來看,組織和大學的需求之一就是設計精確的、有效的、實際的模型來支持技術增強的教學。比如我們現在進行的關于移動學習模型的研究,我們需要考慮是否有比較有效的模型來支持移動學習,有沒有能夠適應移動時代的教學模型。以前的授課模式是教室中一個教師面對四五十個學生,教師負責授課,學生主要聽課和記筆記;現今需要考慮移動技術或移動學習能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如果已有的學習模型能夠起到作用,我們現在最緊迫的任務就是根據現有的技術特征,個性化地更新這些模型從而使這些技術可以有助于促進實際的學習。
問題四:我們了解到您這些年一直領導團隊進行在線學習和社交網絡的研究,包括學習分析、個性化的在線學習和慕課等,您能同我們分享這些話題的最新研究動態嗎?
丹尼爾?布爾戈斯:我們出版的在線學習分析報告受到高等教育領域的普遍重視。它在全球已經有了600萬的下載量。我們還把報告翻譯成了除西班牙語以外的很多語言,分享給全球50名專家同事。當然,我們也會逐漸延伸到小學和初中教育,分享我們的經驗。我們想知道現在的技術在一年或者兩年后會發生什么變化,是否可以使學習更加個性化,從而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符合其個性、學習風格、學習目標和能力的學習系統。我們認為現在最主要的是學習者分析技術。現在的學校教育遵守著相同的邏輯順序以相同的方式進行教學,采用相同的學習活動和評價方式,這需要做出改變。今天早晨我參加的一個會議上,中國開放大學的校長說他們學校大約有350萬名學生,這應該是世界上學生最多的大學了。通常,一個大學一般不會超過1萬名。只要有點邏輯的人都明白,在這350萬名學生中,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需求、能力和學習目標,也不可能用相同的學習方法。我們需要改變一些正式課程、學習方法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為了做到這些,我們需要做數據分析和學習分析,需要跟蹤收集學習者信息,包括點擊的數量、花費在網絡課程學習的時間、用在其他活動上的時間等等,需要進行定量分析并分類,從而為每位學習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建議。我認為這些有關個性化及學習分析的問題可以是當下核心的研究問題。
除了這些我們還在教師培訓方面有所研究。因為我們大學是在線教育,這些教授、導師必須面對的事實是目前在全球范圍內他們共有10萬名學生,這些學生有著不同的來源、不同的語言,具有完全不同的技能。要滿足這樣的學習者狀態,教師必須不斷自我調整去迎合不同的學習者。有很多學者會更多地關注學習者,其實教師也需要具有相同級別的關注度。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學習分析和個性化學習研究小組,為教師提供支持,包括幫助他們了解哪些是值得跟蹤收集的學生信息、他們需要哪些工具來輔助教學等。
再一個方面是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結合。我們有與之相關的官方項目,該項目不僅調查在教室發生的事情,也研究那些在教室之外發生的事情,比如發生在社交軟件如what’s up、Skype、connect、explorer等軟件上的學習行為。我們針對學生和教師做了很多研究,采用工作坊的方式,工作坊具有不同規模,有15人、20人、50人不等,在來中國之前我們就進行了兩次工作坊式的研究。第一次工作坊探討學校的規則。第二次工作坊關注的是初中學校教師。工作坊期間我們會問教師相同的問題,從而能夠自上而下全面地了解該方面的問題。相關的問題有教師在教室里運用技術的最大阻礙是什么、當離開學校回家的時候教師需要什么技術、在教室以外如何才能使用技術來督促學習者的學習等。教師的回答非常有意義,比如有教師回答,當他們向學習者發送關于活動的信息時,學習者用手機完成活動會很成功。學習者可以用手機以微學習的方式進行活動――回答問題、進行互動、分享信息。當學習者來到教室里時,已經提前做好了一定準備,學習效率將得到很大提高。如何將這種手段轉化為一種特定的策略,以促進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我們認為,如何運用翻轉課堂使人們在校內外都能進行學習和工作是有很大研究價值的。我們需要給那些提前預習和主動分享的學生一些獎勵,他們可以獲得之前不在權限范圍內的信息特權,在某個級別特權需要完成哪些步驟、需要哪些教育模型、需要哪些手機應用來完成這些活動,這些設計是由教師掌控的。這是目前在正式與非正式學習方面的研究。
問題五:您剛才提到慕課,我們想知道現在西班牙的慕課現狀是什么?
丹尼爾?布爾戈斯:目前我們致力于一些政府項目的開展。全球各國,包括西班牙在內,都對慕課和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有很強的敏感度。慕課研究主要來自學術機構,少量來自私人教育機構、通信公司、銀行,這些機構和公司給予慕課研究很大支持。一年前我們還對慕課幾乎一無所知,不知道如何認證和評價,當時西班牙有50門慕課,現在我們已經有超過200門課程了。學校教育中的大部分課程往往是體現教授個人觀點的,這樣的內容能夠為公眾做出一些貢獻,但是無法滿足個別化的特殊需求,而慕課的出現可以滿足這樣的特殊化需求。也許慕課就是最好的答案,也許不是。同時,慕課非常關注個人特定的興趣愛好。學習慕課并沒有特定的能力標準,只要感興趣,只要社會和市場有需求就可以進行學習。在西班牙西部的農村地區翻譯者數量及質量都比較匱乏,因此我們給這些人提供了一個在線學習平臺,讓他們進行學習并獲取相關資格認證,這項工作即將實現。現在的事實是那些實際上并不需要MOOC課程的人,比如大學生,擁有學習MOOC的機會。但對所有體制之外潛在的學習者來說,尤其是那些職業技術學習者,如何利用MOOC課程滿足他們的需求,是需要仔細研究的課題。
問題六:2014年第十六屆計算機教育國際研討會提到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方面的最新研究突破。您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研討的主題和主要觀點嗎?即將到來的第14屆E-Learning歐洲大會上最有影響力的話題會是什么?
丹尼爾?布爾戈斯:當然,我很樂意分享。這個國際教育技術會議是去年在西班牙舉辦的,共有來自西班牙和其他國家的80多位學者參加。還有一些級別比較高的國家官員和部門領導,研討的主題是信息通信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分主題有之前我們提到的如學習分析技術、個性化學習等,但有一個大家非常關心的主題就是開放教育資源的使用。具體包括如何使用開放教育資源來支持或改進課程,使其不再局限于官方的教材;如何使用慕課、YouTube;如何使用學生和教師通過google等搜索引擎找到所需資源,并將這些資源與課堂教學相整合。我們認為重點是要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同時也要對開放教育資源的來源進行認證。關于開放教育資源還應關注其內容的質量。由于它是開放并且免費的,這些內容是否可以用于學習,是需要用質量標準體系來界定的,包括版塊的數量、版塊的長度、內容的真實度等。此外,對于相關內容的作者署名問題和版權問題必須重視起來,因為作者從無到有對開放教育資源進行了設計和創造,而在創造的過程中可能引用其他作者的內容或對他人內容進行一定的修改等,但是這些必須是建立在遵循一定的版權規范的基礎上。
提到即將召開的第14屆E-Learning歐洲大會,我與你分享的這些觀點都是我和同事經過討論得到的,學習分析技術、開放教育資源、社交網絡在特定教育領域中的利用、教育游戲的運用等都將會出現在此次會議上。此次會議中還會涉及一個經常出現的技術問題,并不引人注目,也經常得不到報道,即各種軟件的互聯互動。我們希望能研究不同的軟件應用,思考如何把Google、Sakai、Whatsup等應用聯合起來發揮作用,使它們不再是孤立的軟件應用,而是可以整合的。目前,我們是從繁多的應用里逐個提取信息,然后再整合到一起。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應用數據都整合起來,那么就可以借此更快地獲取更精確的信息,從而為用戶(比如學生、家長和教師)提供更好、更精確以及更有效的服務,這也將是此次會議的一個重點。
問題七:今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仁川召開全球教育大會上將可獲得、公正、平等的優質教育作為2015年后全球教育議程的重要指導原則,致力于2030年之前,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優質的教育和終身學習途徑。以您的視角,我們該如何理解“優質教育”?您認為信息技術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會發揮怎樣的作用?
丹尼爾?布爾戈斯:我并不是很確定優質(quality)在教育中的定義,這個提法也給我極大的思想震驚。我們通常認為質量是與衡量標準、能力、學習過程、學習內容等相關的固定不變的過程。如果學生得了A,那他會被認為很優秀,如果學生得了C,那可能就會被認為很平庸。但這真的是質量嗎?我并不確定這是什么質量,是評估的質量、內容的質量、學習路徑的質量,還是教學方法的質量?質量這一概念涉及太多因素。我認為教育的質量應當符合教育目標,每一部分的質量匯聚起來才是最終的質量。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習者,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剛好獲得所需的內容就是有質量的學習。因此我認為質量是教育過程中的一部分,與目前所說的質量標準、過程等都相關。質量也應該根據學習和教學過程進行一定的調整,并更加個性化。不同的人應該有不同的質量標準和指標,它應該與不同的學習過程相匹配。因為每個人也許因為起點、需求不同而有不同情況。質量應當為目的服務、為教師和學習者服務,它存在于教學過程中,并因人而異。曾經有一個吉他手,他從一種風格轉換到另一種,玩過搖滾樂、流行樂以及爵士樂,他曾說:“音樂對一個人來說就像是食物,你不能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很多時候你的心情和狀態不同,聽的音樂就不同。”我認為對質量的理解和這個是一樣的。
【關鍵詞】綠色化學;環保;教育現狀;未來發展
一、綠色化學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1世紀是綠色文明的世紀,綠色科技將成為21世紀適應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主導。不同于傳統科技,綠色科技具有綜合化與生態化的顯著特點。綠色化學正是給21世紀綠色產業、綠色消費和綠色文明帶來希望的綠色科技。近幾個世紀中,已錯過多次現代化發展的我國,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機遇。這便需要千千萬萬具有綠色知識、懂得綠色化學技術和知識的人才堅持不懈的努力,而綠色化學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綠色化學教育。
綠色化學教育是當代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綠色化學教育是化學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學教育發展的必須。具有綠色化學的常識,也是建設我們未來美好家園的保證。綠色化學教育是對傳統的化學教育思維方式的更新和發展。在具體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樹立綠色化學的思維方式,用“5R”原則來考慮化學反應問題,在綠色化學教育與實踐中,化學教育必須體現綠色化學的新內容,要在課程教材中體現綠色化學的理念,在課堂教學、實驗中,要始終貫穿綠色化學的思想,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二、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為依據倡導綠色化學教育
1.立足顯而易見的綠色化學內容,進行綠色化學教學設計
在多種版本的化學新教材中都包含了非常明顯的綠色化學內容,比如魯教版 《實驗化學》 教材末尾處“主題拓展從實驗室到工廠——化工過程開發”,不僅將實驗室儀器與工廠設備聯系起來、將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聯系起來,還對綠色化學進行了正面介紹。人教版 《化學2》(必修)最后一章直接以“化學與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為題目,其第二節專門以“資源綜合利用 環境保護”為題,本節第二部分更是以“環境保護與綠色化學”為標題對綠色化學進行了正面介紹。教材的這種設計使綠色化學的思想更加明確化和系統化,教學中應立足這些顯而易見的綠色化學內容,進行綠色化學教學設計,開展綠色化學教育。
2.努力挖掘教材內容潛在的綠色化學思想
教材中除了有明顯“綠色化學”提法的內容外,還有許多內容包含綠色化學的思想和觀念。例如,在講有機化合物塑料時,以廢棄塑料的回收利用為例,讓學生討論其可能的途徑,認識化學對廢舊物資再生與綜合利用的作用;在講化學反應與能量這一主題時,結合燃料燃燒效率的提高、高能清潔燃料的開發和新型燃料電池的研制,安排一些調查與交流活動,提出合理化建議。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資源的循環利用、能源的優化應用以及環境的源頭治理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此外,還有許多可以充當綠色化學教育素材的內容,比如當學習氮和硫的氧化物時,讓學生討論減少大氣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當涉及到土壤污染、白色污染、廢水處理等內容時,讓學生討論防治方法,體會化學對環境保護的意義;在介紹溫室效應和全球氣溫變暖的主要原因時,可以補充二氧化碳被壓縮成為超臨界流體時可以作為一種優良的綠色化學溶劑。教學中要努力挖掘這些內容潛在的綠色化學思想,適時對學生進行綠色化學思想和觀念的教育
3.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化學實驗的綠色化是 《化學課程標準》 的要求,也是化學學科發展的要求。在不同課程模塊實驗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思想、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意識,也是進行綠色化學教育可操作性最強、效果最明顯的途徑。
對一些實驗成本高、危險性大、污染較重的實驗,比如氨溶于水的噴泉實驗、堿金屬銣和銫與水的反應、爆炸實驗、黑面包實驗等,可以考慮通過視頻影像、flash 動畫等手段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系統加以呈現,化學實驗仿真化不使用化學原料、無毒無污染、成本低,與綠色化學思想相吻合。但仿真實驗不能取代實際操作,一是實驗仿真化需硬件條件支持,只適合經濟較發達、配備多媒體系統的學校;二是仿真不能取代實際反應,仿真也不能取代動手操作,因其不能提供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訓練,與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推行素質教育的宗旨相違背。但適度使用仿真實驗對于快速高效地向學生解釋實驗原理還是非常有效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有不少實驗采用的原料或產物有一定毒性,可以考慮采取封閉的方式進行綠色化改進。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的性質實驗,就可以利用醫用注射器將實驗設計為封閉實驗,防止有毒物質逸出或滲漏。也可以把有毒氣體的制取和性質實驗兩套裝置合二為一,采用連續性實驗的方式進行綠色化設計,降低有毒氣體逸出的幾率,獲取較好的環保效果。此外,實驗中剩余藥品、實驗產物等注意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不能隨意丟棄;在有氯氣、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參與的反應中,向學生強調尾氣處理、防止污染大氣的重要性,使實驗教學真正成為滲透綠色化學思想、培養學生環保習慣的良好契機。
三、綠色化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化學教育工作者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使綠色化學思想、內容從基礎教育貫穿到高等教育,讓學生了解綠色化學,樹立綠色意識,培養學生在實驗的操作、運用、開發等方面,多從綠色化學的角度來思考;從綠色的角度來說,中學化學很多物質的制取、化學工藝等等都值得重新考慮。這給改革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綠色化學不但有重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而且說明化學的負作用是可以避免的,顯示了人的能動性。綠色化學不是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看作自然界普通的一員,追求的是人對自然的尊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創造富裕生活的同時,不能以犧牲人類自身生存環境作為代價。作為新世紀的一代,我們不但要去了解綠色化學,接受綠色化學,更應為綠色化學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同明.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綠色化學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9(S2)
【關鍵詞】數字技術 學習平臺 平臺建設 科學技術
數字化學習平臺是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不斷發展以及普及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現代化科學技術產物。它是利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對一定區域進行網絡覆蓋,將所有的學習資源進行統一整理并分享到該區域網絡中,通過該區域網絡,用戶可以直接瀏覽網絡資源進行學習。跟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學習不僅能夠有效改善以往學習資源有限,資源查找、閱讀困難的弊端,還使得學習變得更加高效、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
一、數字化學習平臺所具有的特點
(一)構建了更為豐富和便捷的學習環境。
數字化學習平臺是在有效結合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構建而一種開放式、覆蓋面積大的網絡學習環境。跟傳統的學習平臺相比,數字化學習平臺不僅資源豐富齊全、查閱簡單方便,而且更加方便了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二)數字化學習平臺資源更加豐富。
這里所謂的資源豐富,并不單單指的是資源種類數量豐富,也包括資源形式豐富。數字化學習平臺,不僅能夠通過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搜集大量的學習資源,豐富資源種類和數量,還擁有各種不同形式的數字資源。比如,在數字化學習平臺上,除了擁有文字資源之外,還擁有聲音資源、圖像資源、影視資源等各種不同形式的資源。
(三)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
跟傳統的學習平臺相比,數字化學習平臺擁有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通過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學習,不僅可以單獨瀏覽各種資源進行學習,還可以跟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學習、可以通過網絡接受網絡教師的教育進行學習,甚至還可以通過網絡虛擬實驗進行摸索學習。總的來說,數字化學習平臺學習方式靈活多變,可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習者學習效率的目的。
二、當前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數字化學習平臺構建不完整
雖然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應用已經將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構建推上了臺面,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構建卻并不是很完整,有很多數字化學習平臺只構建了一個基本框架,并沒有對資源進行搜集和上傳。在絕大多數的數字化學習平臺系統中,只有一些象征性的學習資源,根本滿足不了學習者對于學習的需要,將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構建變成了面子工程,自然也就達不到應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吸引學習者,提升學習者學習效率的要求。
(二)人們對學習興趣不高
數字化學習平臺構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激發人們的學習興趣,發揚“活到老、學到老”以及“學習永無止境”的終身學習理念。但是在實際當中,人們并沒有這么高的思想覺悟,絕大部分人對學習并沒有太大的興趣,自然也就談不上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學習。但社會在發展,思想在進步,尤其是當今社會發展形勢瞬息萬變,如果不能夠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我認知,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就很容易與社會脫節,使自己跟不上時展的腳步,最終被社會所淘汰。因此,人們應該意識到持續學習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身邊一切資源進行學習。
(三)人們無法順利使用數字化學習平臺
數字化學習平臺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普及應用過程中誕生的一種現代化科學技術產物,它的使用自然也離離不開網絡操作的支持。但是,由于一些人沒有接觸過網絡,沒有能力單獨完成數字化學習平臺的操作,因而限制了一部分人群對數字化學習平臺的使用。這些操作問題,主要表現在不會上網瀏覽、不會傳輸信息、不會操作多媒體、不會對資料課件進行復制等方面。
三、有效改善利用數字化平臺進行學習的發展對策
(一)完善數字化學習平臺的建設
建設數字化學習平臺主要目的是為了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為人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學習條件和營造完善、豐富的網絡學習環境,而不是為了建設面子工程。因此,在給構建數字化學習平臺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所有數字化學習平臺都能夠有效投入使用,保證所有的數字化學習平臺內部資源完善豐富,系統運行穩定可靠,能夠支持學習者學習使用。同時,為了保證數字化學習平臺使用的高效性,在數字化學習平臺正式投入使用之前,一定要先經過嚴格檢驗,讓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試使用,從專業角度對系統運行狀態進行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解決。
(二)激發人們學習興趣
當前,人們對繼續學習沒有足夠的興趣是最主要的問題,因此,政府部門應該通過相應的出來措施激發人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人們學習的積極性。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加大宣傳力度,政府部門應該做好宣傳工作,強調繼續學習的重要性,讓人們意識到,如果不通過不斷學習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最終就會被瞬息萬變的社會所淘汰,進而調動人們學習積極性,主動投入到學習當中。另一種是舉辦活動和比賽,想要激發人們的學習熱情,就要讓人們先對其感興趣,并擁有一個學習的目標。比如,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定期舉行一些文化交流活動,讓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尋找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定期舉辦一些文化比賽并設立一定獎項,讓人們擁有一個學習的目標和欲望。
(三)對有需要人群進行培訓
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由于受自身興趣以及條件所限制,沒有對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信息技術進行深入了解,屬于新時代的“文盲”。對于這些人而言,由于受到操作水平和能力限制,即使他們想要使用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學習也有心無力。因此,針對這樣的情況,相關部門應該定期舉辦數字化學習平臺的使用培訓,針對這些人群不會上網瀏覽、不會傳輸信息、不會操作多媒體、不會對資料課件進行復制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夠順利對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操作,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進行學習。
結束語:
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是一項能夠快速提升人們綜合素質,有效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持續發展的有利工程。所以,針對當前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存在問題,影響其正常使用的情況,應該及時解決問題,完善平臺建設,盡早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程永福.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的現狀分析[J]. 職教論壇,2011(1).
實現教學效果的更優化
永吉二中學
王闖
眾所周知,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世紀,諸如能量轉換、信息處理等重大科學難題都得到生物界去尋求啟示和答案,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如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生物科學的進步以及生物科學知識的普及。21世紀的生物科學將以人們難以想象的方式改變世界。這就意味著,21世紀將需要大量的生物科技人才,而這些人才將主要從今天的學生中產生。但是,現在的初中生物教學卻面臨著巨大的危機:生物課程設置遭到排擠和冷落,學生不愿意學,生物老師難當。其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在目前的升學模式下,初中生物學科結業成績根本不記入升學成績,學生、家長、其它學科的教師甚至一些學校領導對生物學科教學的輕視溢于言表,要讓學生自覺地學好生物是不可能的。作為生物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目前的生物教學困境,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質,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上。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優化生物課堂教學,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認為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習的催化劑,它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充分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是提高生物學習效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現將我的一些做法總結如下,僅供參考,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選用何種方法要以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而定。只有從實際出發,優選教學方法,才能滿足中學生廣泛而多變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開闊思維,為創造性學習提供條件。
(一)運用電教手段優化初中生物課堂教學
初中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但初中生物實驗課中有部分實驗演示時的可見度較低,成功率較低,有的實驗材料因地區限制很難采集或多次演示會耗費較多的材料費;有的實驗只能看到實驗的結果而看不到實驗發生的微觀過程。另外,學生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和運動等動態過程以及在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的微觀結構等則更加難于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電教手段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優化生物課堂教學,做到愉快、輕負、高效。
1.運用電教手段優化情景示題。我利用學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等心理活動,設計錄制或剪輯錄像片段或制作課件,其中蘊含著要研究實驗的問題,創設一種學習的情景,使學生看后主動卷入到問題中來,迅速成為整個認識活動的主體。如講《家鴿》一節,目的在于探究家鴿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錄像所創設的“活”畫面是:海鷗、丹頂鶴、家鴿等鳥類不停地扇動著翅膀在天空中飛翔,隨后配音點出蘊含的要研究的問題:鳥為什么能飛?僅僅是因為它們有了翅膀嗎?通過聲像并茂的情境示題給學生留下懸念,激發了學生以家鴿為例去探索鳥類與飛行生活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探索性學習,優化了新課的導入。
2.利用電教手段加強直觀記憶。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視聽教育家戴爾提出的“經驗之塔”理論認為:電教媒于“經驗之塔”的中上層,它們為學生提供較上層的視覺符號、言語符號和動畫等更易于理解的經驗。因此,電教媒體提供的經驗,既容易向具體經驗轉化,又容易向抽象經驗轉化;既能使學生在學習的抽象概念時有具體經驗支持,又有利于學生對獲得的具體經驗進行不同層次的抽象。我根據這個理論,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等的特點,研制出具有色彩逼真、形象生動的圖片、動畫過程、文字和聲音等多種媒體信息的教學輔助軟件或投影片進行輔助教學,采取演、講、練相結合的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直觀印象,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降低了學習生物學的難度,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真正達到初中學生學習生物輕負擔高質量的目的。例如:在講《哺乳動物的多樣性》一節時,學生對生活在澳大利亞的鴨嘴獸、袋鼠,晝伏夜出的鼠、蝙蝠,生活在水中的鯨等的形態、生活習性等了解得太少,沒有什么印象。于是我收集了鴨嘴獸、袋鼠、鼠、蝙蝠、鯨、黑猩猩、大熊貓、虎等生活習性的影像文件或大量圖片、背景音樂等,制作了蝙蝠回聲定位的動畫過程,利用Authorware多媒體創作工具制作了本節課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通過對輔助軟件的播放,同學們看到畫面中那嘴象鴨喙,腳象鴨腳,在水中濾食的鴨嘴獸;頭小、眼小、前腿短、后肢發達,胸前兜個小寶寶在廣闊的草原上一蹦幾米遠的袋鼠媽媽;呲牙咧嘴的老鼠;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等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通對回聲定位動畫過程的觀看,清楚直觀的看到蝙蝠的喉發出的超聲波在碰到物體時返回,由蝙蝠的雙耳接受,經過大腦的分析判斷物體的種類、性質等,并作出相應的反應。通過對課件的演播,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了哺乳動物種類的多樣性、生活習性的多樣性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的多樣性,加強了學生的直觀記憶。
4.利用多媒體演播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對那些用傳統教學手段不能夠表現或者表現效果較差的內容,適時、適量地用自制的或引入的CAI課件通過多媒體計算機對生物的微觀結構、生理活動、生殖過程、生活過程等動態過程進行模擬演播,使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的教學方法。每個課件中精選的習題和智能化設計,通過鼠標或鍵盤完成學生與計算機的人機對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及時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及時的調控。充分體現了多媒體計算機這種現代化教學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提高了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適時適量地應用電教手段輔助生物課堂教學,通過眼、耳、口、手、腦同時并用,優化了學生的視聽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和諧的發展,綜合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二)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目標分層教學
目標分層教學法就是在生物教學中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差異程度、接受能力等分為不同的層次,并依據教學大綱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相應的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生的主觀努力,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學習達到既定目標的教學方法。
了解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和確立目標。對學生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實驗動手能力等情況將學生分成好、中、差(落后生和弱生)三個層次,并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同學定出不同的、適當的目標(適當的目標能激發人的巨大潛能)。對基礎較差、能力不強的學生要培養他們的上進心,知識上基本達到大綱的基本要求,重點落在理解掌握知識點上,在期末考試中大多數能及格。對中等層次的學生使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和潛能,知識上達到大綱的基本要求,重點是培養能力,增加思維的變通性,在期末考試中成績良好。對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要求其力爭成為尖子生,沖刺生物競賽,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重點培養創造力、自學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克服驕傲自滿的情緒。層次劃分、目標確立之后,通過不同的方式通知學生,在能力上適當提高一個檔次,在學習成績上如實相告,分析其優勢和弱點,確定競爭對象,使他們在充滿信心的情況下,激發熱情,積蓄力量。
落實目標。課堂教學立足于中等生,在展示目標時,給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對葉芽的結構和功能要求理解,通過教學,使中等生能夠理解,而讓優生掌握葉芽的生長與枝條的關系,并要求思考有關的問題;對于落后生和弱生來說,只要求初步了解,課后能再現。在設置課堂提問時,根據難易程度設計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盡量讓他們獲得正確答案,增強自信心。另外,在布置作業時,分別使用探索性練習題、主體性練習題和基本練習題進行訓練。
階段調整,激勵進取。在階段(可以半學期或一學期為一個階段)考察、評價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并進行必要的層次調整。對進步顯著的提高一個層次;對綜合結果下降的可降低一個層次。對降低層次和低層次的學生熱情關心、幫助分析原因,樹立自信心以利于進步。對提高層次的同學進行表揚和鼓勵。這種做法有利于學生看到自身的進步和不足,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熱情。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學有所獲。使盡量多的學生朝前一個層次發展。通過這種良性循環,初中三年生物學習之后,學生層次的分布有很大的改觀,落后生和弱生面不斷減少,優生不斷增多。
二、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生物實驗中,觀察法是生物實驗教學中的常用方法,是對生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生殖等的一種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形式,它往往是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動,并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進行的探索活動。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就要教會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生物實驗教學常用的科學觀察方法有:
1.順序觀察法
順序觀察法就是在生物實驗中,指導學生結合實驗內容,按照由肉眼放大鏡顯微鏡,由整體局部,從外內、從左右、從上下等次序進行觀察,以達到認識、掌握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的教學方法。例如: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先用肉眼觀察認識根的形態,掌握直根系、須根系、主根和側根的形態特征,進而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結構,認識和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及根毛區的細胞結構特點。
2.局部觀察法即細微觀察法
局部觀察法就是在生物實驗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在觀察時抓住事物最本質的屬性,捕捉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從而發現事物各個側面的特點。例如:在組織學生觀察花的形態和解剖花的結構實驗中,首先觀察水稻花與桃花的形態,我們向學生提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桃花盛開的時候會招引許多蜜蜂前來傳粉?為什么水稻花盛開的時候卻很少見到蜜蜂及其它昆蟲前來傳粉?使學生認識和掌握風媒花與蟲媒花在形態上的區別。緊接著老師指導學生進行兩種類型花的解剖,仔細觀察桃花和水稻花的基本結構和特殊結構,進一步弄清蟲媒花與風媒花的結構差異。通過解剖觀察使學生認識了兩種不同類型的花在本質屬性方面的區別。
3.對比觀察法
對比觀察法就是將事物進行縱橫比較觀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把握事物的本質,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對比觀察能使學生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以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系。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感知、比較、鑒別、識記、理解、掌握和綜合運用。例如:在觀察植物莖的結構時,將單子葉植物(如甘蔗)的莖與雙子葉植物(如椴樹或南瓜)的莖進行對比觀察認識單、雙子葉植物莖在結構上的異同點;在觀察雙子葉植物的莖時,又將木本莖(如椴樹)和草本莖(如南瓜)進行對比觀察,認識和掌握雙子葉植物木本莖和草本莖的異同點。
4.重復觀察法
重復觀察法就是為了保證生物實驗觀察結果的可靠性,可以進行多次重復的觀察,區分偶然發生和一貫現象,即“觀察、觀察、再觀察”。重復觀察法揭示了觀察的嚴肅性和科學性,保證了實驗結論的科學性。只有指導學生反復的觀察,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例如:觀察脊髓的反射實驗,實驗目的是驗證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脊髓屬于低級反射中樞。在實驗中首先讓學生把去腦的蛙進行多次翻身反射試驗,確定腦是否除盡。在驗證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時,重復使用不同濃度硫酸來進行刺激,反復進行觀察,最后使學生認識到在適宜的條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級的反射功能。
三、開展生物課外科技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現代生物教學理論提出的兩個結合(課內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結合實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義。組織開展生物課外科技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調動情感,激發學習興趣。在生物活動中,我和我的同事們選擇了符合學生年齡、身心特征和認知水平的活動方式。如選擇具有新穎、知識性強、有趣味、科學性較強的課外活動項目,如褐云瑪瑙螺、金魚的飼養,番茄、辣椒等常見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拓寬了生物學視野,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在大自然中陶冶了他們的情操,更加激發了學生對生物課外科技活動的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其他自然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
3.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活動中注意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如觀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思維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等。要讓每個學生動手動腦,勇于實踐,這樣才能在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如在進行生物課外科技活動中,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設計,根據設計進行觀察、記載、系統掌握實驗中的各種情況,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判斷,進行實驗總結。以上整個活動過程就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的過程。
4.成功的嘗試,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輔導學生將實驗(調查)過程和結果進行總結,寫出實驗報告或調查報告,并將學生的活動進行總結。
總之,生物課外科技活動與學生素質的培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上起著積極的作用。我們還將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好生物課外科技活動。
四、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正確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興趣,也能減輕學生的負擔。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會學,我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聽課
聽課是相對于教師的講授或啟發而言的,聽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教師講好,學生聽好,只有二者互相配合好,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對于生物課的學習,學生課后不可能花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復習和消化,教會學生聽課,把知識完全消化在課堂上。
1.要情緒飽滿、精神集中地聽課。上課時,情緒越飽滿、精力越集中,就越能聽出道理,就會越聽越主動。
2.要抓住教師講課的著重點,弄懂關鍵問題。教師在講重點時往往加重語氣、放慢語速,或演示生物模型、標本或多媒體課件,或借助于板書、重復、強調等形式。要求學生聽課時要耳、目、腦并用,看、聽、思結合;眼睛要正視講課的教師,留心他的姿勢、神態和表情;如果教師以教桿助講課,還要注視教師的教桿,要特別注視教師的板書、板演、板畫的內容等;如果教師運用生物模型、標本或多媒體課件等幫助講課,要認真觀察、思考,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加強直觀記憶,以利于掌握教學內容,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力爭當堂理解所講知識,真正聽懂這節課。聽課時,還要注意聯想,聯想與講課內容有關的舊知識,用學過的舊知識幫助理解新知識;聯想與講課內容有關的生物現象、生活知識等,以利于理解、消化聽講的內容。只有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動腦筋想、動手記,聽課才會卓有成效。
3.要積極思考問題,敢于質疑問難。由于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容、提出的問題、組織的活動都是經過周密思考和認真準備的,所以上課時要跟上教師的思路,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如果有不同的見解或不理解的問題,要敢于發表意見,以免存留錯誤見解。另外,還要帶著問題聽課,帶著問題,即帶著新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和在課前預習時弄不懂的問題,有目的地認真聽講。為此上課前要認真預習,發現不明白的地方,在書上劃下來,打個“?”,或記在筆記本上。課堂上,當教師講到這些問題時,要加倍集中精力,認真思考,力爭當堂找出的問題當堂消化。
4.要認真做好課堂筆記,并注意聽取教師的總結,以利于課后復習和完成作業。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破筆頭。人的記性再好,總是有限,因為記憶與遺忘是并存的,沒有記憶就沒有遺忘,沒有遺忘也就不能更好地記憶。認真做好課堂筆記,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便于課后復習。同時,記筆記的過程,本身就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做筆記的方法很多,在上新課時,我要求初二學生把筆記記在筆記本上。學生一邊聽老師講課,一邊將老師的板書和一些老師沒有板書出來的重點知識記在筆記本上,這樣的筆記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便于學生全面把握知識線索,便于復習,同時養成記筆記的良好習慣。對于初二、初三的學生在筆記本記錄的基礎上學會批注記錄法,所謂批注記錄法是指在教材上作批注而記課堂筆記的方法,是筆記本記錄的一個補充。指導時,可讓學生隨著教師對教材的講授,在教材的有關地方把教師講的重點,或作的某種解釋、某種說明加上自己的理解、體會,記在教材上。如果補充批注的內容較多時可以記在同一頁的“天頭”、“地頭”,或添加的白紙上(注意將白紙粘貼好)。同時,指導學生用統一的記錄符號在書上作注。如在重點的地方畫上“·”,在重點詞、關鍵詞的下面畫上“”,將生物學概念用“”框住,并在具體的概念解釋下面畫上“_______”,在不明白的地方加“?”將教師講的番號直接標注在教材的相應位置等等。這種筆記法,能緊密結合教材,既能提高看書、記筆記的速度和效率,又便于查對,復習時還利于溫故知新。但要注意,批注時要言簡意賅,盡量節省字數,且不可掩蓋住書本上的字,以免影響看教材。
在上復習課時,我讓學生用“心得筆記法”,要求學生在上復習課之前將教師要復習的內容看完后寫出復習心得。比如書中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是疑難點,這些內容的知識結構等,都可作為學習心得記錄下來。等到教師上復習課時學生就會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地聽課了。這樣長期堅持,既可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又可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的能力。
(二)閱讀和討論
我對教材中難度不太大的一些教學內容,如根的形態、花的種類和結構、鳥類的多樣性、哺乳動物的多樣性、人的身體等編寫出閱讀提綱,讓學生根據我編寫的閱讀提綱,閱讀教材內容,同學之間邊閱讀、邊在書上勾畫、邊討論,在明確重點、難點和疑點的同時又培養和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巡視,了解情況,并針對個別學生進行具體的閱讀方法指導,鼓勵學生參加討論,讓學生學會閱讀和討論。在教師精講點撥的啟發和引導下,輕松愉快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和疑點。
(三)記憶
記憶是過去識記、經歷過的事物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它是由識記、保持、再憶和重現等幾個基本環節組成的。其中“記”是外界信息在大腦中貯存、編碼的過程,“憶”是在大腦中提取信息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生物學科的具體特點,主要的記憶方法有:
1.結構層次記憶法
這種方法是現行教材中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在現行教材中生物的結構和相應的功能是重點知識,也是難點知識。學生往往對紛繁復雜的結構和功能記憶起來感到麻煩,在教學中我摸索出以下方法去記憶,就顯得簡單多了。
(1)層層剝離法:“天生我才必有用。”生物的每一結構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相應的功用(功能)。在教學生記憶一些器官的結構特點、功能時,遵循從外到內的結構順序依次記憶,使復雜的結構不會記漏。如在記憶木本莖的結構時,從外到內依次是樹皮,它的內層是韌皮部,其中有韌皮纖維和篩管,因此,樹皮有保護、支持輸導的功能。剝掉樹皮是形成層,它是由幾層細胞構成的,中間一層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因此它的功能是不斷地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剝掉形成層便是木質部,由于木質部是由木纖維和導管組成的,因此,木質部的功能是支持和輸導的作用。剝掉木質部便剩下中間的髓(樹心)了,由于它是由一些薄壁細胞構成的,因此,髓具有儲存營養的功能。將剛才剝下的韌皮部、形成層和木質部放在一起就是木本植物莖的維管束了。這種方法還可以用在草本植物莖、花、葉片、動植物細胞等的結構和功能的記憶。
(2)層層包裹法:這是與層層剝離法相對的一種方法。在記憶時找出結構的中心所在,然后逐層包裹而成。如花的結構中心位置是雌蕊(產生胚珠),雌蕊外面包有雄蕊(產生花粉),雄蕊外面包有花冠(保護、招引昆蟲),花冠外面包有花萼(保護),包好后放在一個“托盤”(花托)上,再在下面插根“桿”(花梗),這就是一朵花的基本結構了。
2.理解記憶法
理解記憶,顧名思義,是一種在積極思考、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的方法,它是有意記憶的一種。這種記憶方法的前提是理解,因而指導時要讓學生對某種知識積極動腦,深入理解,對一些基礎理論知識、一些基本原理,應采用這種記憶方法,否則很快會遺忘或記憶混淆。如在記憶細胞吸水的原理時,就必須先理解濃度、細胞液濃度、外界水溶液濃度、物質擴散等知識才能夠牢固地記住細胞的吸水原理是在什么情況下吸水,什么情況下失水。又如在記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概念時,在理解了它們的過程后記憶就難以忘記了。
3.意義記憶法
這是一種利用知識本身的意義或賦予知識某種特殊的意義進行記憶的方法。如記根尖的結構時,根的頂端叫做根冠,冠者帽也,根冠的本身意義就是說它象一頂帽子一樣戴在根尖的頂端,當然就有保護的作用了。對于根冠以上的結構我教學生這樣記憶“冠(根冠)上(接著根冠的上面)生(分生區)長(伸長區)毛(根毛區,又叫成熟區)”。
4.字頭記憶法
就是將一個內容中的詞語的第一個字或第一個字的諧音記住,簡化記憶內容,加強記憶。例如:學生在記憶自花傳粉代表植物(小麥、水稻、豌豆、番茄)只需記憶“自(自花傳粉)小(小麥)水(水稻)碗(豌豆)翻(番茄),也就是說從小裝水的碗打翻了”、雌雄異株植物的代表植物(楊樹、柳樹、菠菜)時,教學生記“憶(雌雄異株)楊(楊樹)柳(柳樹)菠(菠菜)。”學生把字頭當成順口溜來記憶,就不會忘記那些難記的知識了。
5.系統記憶法
把動物和人的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的結構、功能和生理等知識放入系統中進行記憶,使零碎、難記的知識就容易記憶了。
6.直觀形象記憶法
利用生物的形狀、顏色、大小、氣味、聲音等直觀形象或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的生物微觀結構、生活習性、動態過程等來進行記憶的方法。將這些直觀形象記在大腦中,既不容易遺忘,又容易再現。
7.歸納記憶法
把知識的某些相同屬性進行歸納而記憶的方法。如在復習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的生殖方式時,通過歸納總結,只有細菌是進行裂殖,其它的都能進行孢子生殖,另外酵母菌還能進行出芽生殖。又比如在復習脊椎動物五個綱的生殖方式時,歸納出只有哺乳動物是胎生的而其余四個綱的動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在生物復習課中,這種記憶方法舉不勝舉。
8.對比記憶法
【關鍵詞】行政倫理制度化;法理學;制度化界限
行政倫理制度化指將抽象的、不確定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感具體化為一系列可操作的道德規范,使其對政府行為產生強制性、普遍性的約束力的過程。簡單來說,是以制度形式存在的行政倫理要求和價值目標。行政倫理制度化是目前理論界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本文主要解釋兩個問題:第一,行政倫理能否制度化,即行政倫理制度化的法理學基礎;第二,哪些行政倫理可以制度化,即行政倫理制度化的界限設定。
一、行政倫理制度化的法理學基礎
行政倫理制度化的法理學根源是道德法律化,即以法律形式對道德規范加以規定,通過執行法律、配以適當的監督和教育達到應有道德目標。不同學者的文獻中關于道德法律化、道德立法、倫理立法等的研究也表達類似的含義,值得借鑒。
(一)行政倫理制度化可行性的法理學基礎
學術界關于行政倫理能否制度化的問題曾展開爭論。有學者認為:倫理和制度是互不相容的,任何一種行為只要進入立法程序,就是法律問題了,個人只是被法律強迫執行某種行動,不能再將自己的價值觀運用于處理問題,因此倫理制度化本身是個悖論。另一派學者則認為雖然倫理與法律存在明顯的區分,但本質上是同質的,都體現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倫理是立法的依據,法律則是一定的倫理精神的體現。在實踐中,兩者都是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為目的,兩者目標和功能是一致的。
雖然仍有爭論,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行政倫理制度化的可行性,主要從道德與法律的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關系入手,分析道德與法律的共性。包括四個方面:第一,道德和法律均具有義務規定性,義務是兩者相互轉化的橋梁和中介。第二,道德和法律均具有較強的普適性。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道德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吸收,在一個國家或民族是普遍適用的。法律更是由于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得到最大程度的執行。同時,道德普遍性的一個表現就是將人人都能做到的道德法律化,以法律的形式來引導、推動、保障道德的遵守,道德普遍性是道德法律化的契機和基礎。第三,道德和法律都某種程度象征國家責任。國家有責任維護社會共同的“善”,抑制共同的“惡”。第四,道德和法律具有共同的邏輯。“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都既需要產生規則效力的‘必須’邏輯,又需要體現價值合理性的‘應當’邏輯。” i
博登海默曾指出:“那些被視為社會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義原則,在一切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約束力的增強,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規則而實現的。禁止殺人、、搶劫以及人體傷害;調整兩性關系;制止在合意契約的締結與履行過程中欺詐與失信等等,都是將道德觀念轉化為法律規定的例子。” ii
(二)行政倫理制度化界限的法理學基礎
道德法律化的法理學基礎,論證了行政倫理制度化的理論可行性,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倫理、道德都是可以制度化、法律化的。過分夸大道德法律化的功能,可能會導致道德泛化,道德和法律的功能都不能有效發揮。因此,道德法律化過程中,必須研究其“界限”,即一個“度”的問題。
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提到道德的兩個層次,即:義務性的道德和愿望性的道德,義務性的道德是行為主體不得不遵守的道德,而愿望性的道德是倡導行為主體去追求的高層次的道德。按照富勒的觀點,并非所有的道德都是可以法律化的,作為義務的道德是必須得到遵守是可以法律化的,而作為愿望的道德由于其要求較高而不太適合法律化,只是作為理想目標為人們所追求。
而博登海默在其《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中同樣也論述道:“法律和道德代表著不同的規范性命令,其控制范圍在部分上是重疊的。道德中有些領域是位于法律管轄范圍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門幾乎是不受道德判斷影響的。但是存在著一個具有實質性的法律規范制度,其目的是保證和加強對道德秩序的遵守,而這些道德規則乃是一個社會的健全所必不可少的。” iii博登海默的觀點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說明道德是可以法律化的;二是道德法律化是有限的。
二、行政倫理制度化的界限設定
根據法理學原理,倫理道德是有層次性的。低層次的道德是保障社會秩序有序發展的基本道德要求,發揮的是禁惡功能,需要法律對這一層次的倫理道德進行規范和保障;高層次的道德是人們對生命質量更高層次的探索和追求,來自主體的內心體驗,無法用法律進行規范。道德可以上升為法律,必須符合以下原則:一是底線原則。按照價值需求層次,法律只管轄道德的最低層次需求,即所有社會成員都能做到的行為標準,實現制度化的倫理不能超越普通公務員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圍。二是普遍性原則。法律普遍性的可描述的、可預測的人的行為加以規定,不觸及個人的思想、情感、觀念等個性化的精神領域。三是客觀性原則。可以上升為法律的道德是一種道德共識,即一定共同的社會實踐或文化傳統下,基于特定的生產方式自發形成的,與個體的多遠價值觀念并存。四是權責一致原則。公共權力既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責任。行政倫理制度化要求將公務員掌握的公共權力與履行的公共責任相統一。
道德具有層次性,作為行政領域道德的行政倫理同樣具有層次性。具體來說,可以實現行政倫理制度化的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第一,行政人員的工作職責。由于行政人員代表著國家的公共形象,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保障行政人員充分地完成職責尤為重要。因此,有必要根據公務員不同的崗位設置和部門要求,制定具體化、明確化、規范化的公務員工作職責及相關獎懲措施,防止工作中出現相互推諉、、貪污受賄等不良行為。第二,行政人員的基本行政倫理規范。行政人員不僅具有公民身份,要履行好公民基本道德要求;還具有國家公務員身份,是公共權力的執行者,必須遵守行政倫理規范和原則。基于行政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行政人員必須嚴守國際機密,當遇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的時候,以利益為先,維護國家利益。
注釋:
i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ii(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姬敬武,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iii(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姬敬武,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參考文獻】
[1]俞可平.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姬敬武,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3]劉輝.行政倫理法制化比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關鍵詞】 中醫藥信息數據庫;中藥化學;輔助研發系統
中醫藥的文獻信息浩如煙海,如果通過統一規劃建立各種形式的數據庫將其數字化,使其傳播和使用方式通過網絡發生根本的變化,其中的知識和信息必將推動中醫藥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這些文獻信息數字化的程度很低,因而利用程度也低,嚴重阻礙了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收集、存儲、處理和傳輸中醫藥信息,而中醫藥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和傳輸發展的關鍵在于其數字化的程度。中醫藥化學輔助研發系統是服務于中藥化學研究和新藥開發的綜合性信息系統,可以提供與疾病、方劑、中藥、西藥和化學成分有關的信息。
1 數據來源
疾病、方劑、中藥、西藥和化學成分是我們進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必不可少的數據,本系統抽取以下數據庫中的數據來建設中醫藥化學輔助研發系統。
1.1 與疾病相關的數據庫
疾病診療數據庫。共收錄疾病3 776種,涉及疾病的中英文名稱、疾病的證候、癥狀、治療所用的中藥和方劑等多項內容。
1.2 與方劑相關的數據庫
方劑現代應用數據庫、中藥非處方藥數據庫、中藥成方制劑標準數據庫、中藥新藥品種數據庫、中國醫藥產品數據庫、中國基本藥物數據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數據庫(2005版)、中國方劑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提供了約40 000首方劑的相關信息。除了方劑的主治、功效、藥理作用等內容,還有藥物組成和化學成分等與新藥開發相關的有用信息。
1.3 與中藥相關的數據庫
中國中藥數據庫、中國藏藥數據庫、瑤藥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包含了約9 000種中藥的相關信息,涵蓋了中藥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藥理作用、不良反應、化學成分等與新藥開發密不可分的內容,其中中國中藥數據庫中包含的化學成分有2萬多個。
1.4 與西藥相關的數據庫
國家藥品標準化學藥說明書,共收錄記錄1 914條,根據《國家藥品標準化學藥說明書內容匯編》1~7冊編制而成,由統一藥品說明書及批準文號專項工作小組編寫。
1.5 與化學成分相關的數據庫
中國中藥化學成分數據庫,根據《中藥原植物化學成分手冊》、《植物活性成分辭典》(三冊)、《中藥化學》、《中藥化學成分提取》、《常用中藥成分與藥理手冊》、《中藥藥劑學》、《中藥制劑》、《中藥藥理學》等工具書的內容補充完整已有數據庫的內容,含有約3 000個化合物的二維結構圖,收錄化合物達14 032個。
2 系統實現
2.1 檢索查詢
本系統可以提供疾病、方劑、單味藥、化學成分等任意2個或多個檢索字段的查詢,而且每個字段都有多層信息進行檢索。由于中醫和西醫有各自的理論體系,如果在中醫病機中選擇氣陰兩虛證,在方劑主治中選擇糖尿病,就可以檢索出治療糖尿病氣陰兩虛證的方劑中包含的所有化學成分。這樣的檢索兼顧了中醫和西醫的理論,篩選出的化學成分將更有利于研究工作的進行。
2.2 高級檢索
為了方便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工作者進行新藥研發,快速全面地檢索中藥中化合物的有用信息,本系統建立了高級檢索——分子式模糊查詢方式。
2.3 藥物分子設計中著名的Lipinski規則
如果化合物滿足以下條件之一,那么此化合物的吸收或滲透性能不好的可能性就會更大:氫鍵供體數目(以NH和OH鍵數目之和計)大于5;MWT大于500;lgP大于5(或MLgP大于4.15);氫鍵受體數目(以N和O數目之和計)大于10(這些條件對于生物載體底物類化合物不適用)。同時使用4個限制條件的任意2個,預測準確率可達90%以上;若同時使用3個條件,預測結果就會相當可靠。本系統在展示界面中設置可以按照化合物重復數、分子量、分子式、NO數、成分分類和來源排序,其中分子量和NO數的排序將給新藥開發人員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從化學成分出發對疾病、方劑和中藥進行研究,將有利于擴展科研思路,發現新知識。例如,具有相同化學成分的中藥很有可能具有相似的功效,而且化學成分重復越多,中藥的功效將有可能越相似。與化學成分相關西藥的查詢可以提供此化學成分的最直接的臨床應用,會給中藥工作者非常有用的提示。
2.4 組分配伍模塊
此外,這個系統還掛接了組分配伍模塊,包括了3個中藥化學組分配伍的數據展示模式和1個擴展研究提示,都以疾病為入口,點選不同模式進行相關信息的查詢。在整個模式框架下,用戶可以自主對要素進行選擇,得出用戶關注的信息,結果以化學組分的藥理作用進行聚類,最后以推薦方案的形式展示。模式1:從證候、方劑、單味藥、化學組分4個角度查詢相互之間的關系;模式2:從方劑、單味藥、化學組分3個角度查詢相互之間的關系;模式3:從單味藥、化學組分兩個角度查詢相互之間的關系;擴展研究提示:從化學組分入手研究中醫治療的疾病和西醫治療的疾病相互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技術;推廣;績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5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002-02
Performance nalysis of echnology promotion on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on-site control t for sudden chemical poisoning
WANG Chao-ying, LI Hai-hong, GE Xian-min
鄉鎮化學中毒時有發生,特別是農村口服自殺者甚多,因此對基層醫務人員推廣學化學中毒的救治知識和技術、及時診斷和搶救中毒患者是十分必要和有很大的作用。 “廣西突發化學中毒事件應急救治與現場防控技術”是一項從基礎研究到臨床研究、從預防控制到中毒應急救治、從研究到管理的綜合性技術研究成果,通過向基層推廣,可使基層醫務人員掌握處置急性化學中毒事件方法,救治救活更多的中毒患者[1]。本項目為廣西獲得“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示范研究”課題之一,我們選擇廣西某一示范縣進行“突發化學中毒事件應急救治與現場防控技術”推廣,現對推廣情況進行分析并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廣西馬山縣醫療技術人員,包括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綜合醫院、鄉鎮中心衛生院、部分村衛生所共140個醫療機構301人。
1.2 推廣方法 2008年~2010年實施廣西突發化學中毒事件應急救治與現場防控技術的應用示范性研究。現場調查當地的衛生基本情況,每年進行突發化學中毒知識培訓和技術推廣,針對不同的單位發放相關書籍,如發放給馬山縣疾控中心《職業病危害評價》、《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及應急救援》和《職業衛生檢測技術》,發放給縣直綜合及專科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及應急救。援》等,我院醫生親臨部分鄉鎮醫療機構指導工作。
1.3 推廣內容:常見化學中毒事故識別、應急處理和控制,常見突發化學中毒事件應急救治綜合療法,常見突發化學中毒事件現場防控應急救援措施,急性有機磷和常見毒蕈中毒診斷與救治等。
1.4 績效分析方法 (1)對被培訓人員進行培訓問卷調查,了解培訓效果。(2)對各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服務問卷調查,了解經培訓后服務層面是否擴大。(3) 從廣西職業病網絡直報系統收集每年馬山縣化學中毒數據,了解當地生產性急性化學中毒發生情況,分析基層醫務人員預防控制和診斷救治急性化學中毒的水平。
2 結果
2.1 技術推廣能力
馬山縣直醫療衛生機構及鄉鎮衛生機構培訓覆蓋率達100%,村衛生所培訓覆蓋率達80%以上,人員的培訓覆蓋率達縣直醫療機構達187.8%、衛生院達124%、村衛生所達86.6%(見表1),完成了100%以上的鄉級衛生機構和80%以上的村級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接受培訓的指標。
**應培訓人員數是指從事職業衛生和防保工作人員和放射科醫師、門診醫師,實際培訓人員除了職業衛生和防保工作人員、門診醫師、急診科醫生外,還包括了一些臨床醫師及其他人員。
2.2 技術推廣效果
2.2.1 培訓效果:為了檢驗和鞏固培訓效果,在培訓結束后對受訓人員進行了理論考試,參加培訓考試的合格率達99.7%。通過問卷調查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60%以上的人員在培訓之前,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突發化學中毒應急救治技術,88%的人認為通過培訓學習,收獲很大:從未學習過的醫生對常見化學中毒救治的認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前了解過的醫生對常見化學中毒救治的認識有了更進一步的加深和提高;一致認為對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希望今后繼續舉行類似的活動(見表2)。
2.2.2 服務層面:馬山縣醫務人員在了解和掌握化學中毒救治知識和技術后,不僅能在工作中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術,而且在社會上成為化學中毒防治的宣傳員(見表3):80.2%的人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術開展系列的化學中毒防治技術服務,包括向群眾宣傳化學中毒救治知識、向群眾提供化學中毒救治技術咨詢、為群眾開展職業健康體檢或診療、為企業管理人員和/或勞動者和/或下級醫療衛生機構技術人員開展化學中毒救治知識培訓等。
2.2.3 化學中毒發生情況:自2008年開始培訓后,馬山縣每年發生的生產性農藥中毒事件基本得到控制,見表4。同時我院每年接到馬山縣發生化學中毒事件救援的電話有所減少,2007年8次、2008年8次、2009年6次、2010年2次,2011年無。
4 討論
通過向基層推廣“突發化學中毒事件應急救治與現場防控技術”,可以使基層醫務人員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常見急性化學中毒的識別、診斷和應急處置技術,從而有效地減少和降低急性中毒患者的死亡率,把危害和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避免中毒事件的蔓延和惡化;同時培養基層醫務人員為預防控制化學中毒的宣傳員,向廣大農民宣傳在噴灑農藥時如何做好自我防護,減少急性化學中毒的發生。
本次短短三年的推廣取得了一定成效,不僅使馬山縣醫務人員了解和掌握了廣西常見的化學中毒救治知識和技術,在工作中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術,迅速診斷和搶救中毒患者,有效地減少和降低急性中毒患者的死亡率;而且在社會上成為化學中毒防治的宣傳員,有效控制了馬山縣生產性化學中毒的發生。
但在推廣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鄉鎮衛生院的搶救設施(如血透機)比較缺乏,使推廣技術的應用有一定的障礙,沒有配套的器械和藥品是適宜技術未被使用的主要原因[2]。因經費、人力等因素制約,技術推廣大多數還只是停留在集中培訓的方式上,僅對部分鄉鎮衛生院親臨指導工作。在今后的推廣技術過程中,應投入足夠的推廣經費,健全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器械和藥品,并進一步探索推廣摸式,真正使所有鄉鎮衛生院的醫務人員得到收獲。
參考文獻:
[1] 葛憲民,耿文奎,李勇強,等.廣西常見突發化學中毒事件現場防控應急救援措施的研究[J].應用預防醫學,2007,13(2):76-79.
[2] 茹淞,胡尚英,劉元強,等.農村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7):776-777.
作者簡介:
王超英,女,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職業衛生和職業病診斷工作
關鍵詞:自適應;極限學習機;混沌粒子群;基因分類
中圖分類號:TP1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9081(2016)11-3123-04
0 引言
前饋神經網絡能夠通過輸入樣本逼近復雜的非線性映射,因此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但是存在學習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收斂和在不同場合其參數難以調解等復雜問題,以致其發展受限。為解決這些問題,2006年Huang[1]提出一種新型單隱層前饋神經網絡――極限學習機(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ELM),通過核函數將數據從低維空間映射到高維空間中,處理非線性數據,但是參數隨機產生使結果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因此容易產生較差的分類效果。1995年James Kennedy和Russel Eberhart提出粒子群(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算法[2-3],該方法是基于群體演化的隨機全局優化的一種智能優化算法,其中心思想是對鳥群或魚群合作捕食行為的研究。在優化復雜函數時,PSO算法的搜索精度不能達到要求,且易陷入局部最優的狀況,到搜索后期經常會出現震蕩情況。2009年,Lei等[4]提出了基于混沌序列的粒子群優化算法,通過引入混沌序列增強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2012年, Han等[5]提出了用PSO算法對ELM進行優化,通過優化ELM 的輸入層權值及隱藏層偏差,得到一個最優的網絡。2015年,Yang等[6]提出基于Tent混沌序列的PSO算法,在增強全局搜索能力的基礎上有效地避免了算法的盲目性,提高了算法收斂速度。
本文通過分析ELM的缺點,提出一種新的自適應混沌粒子群極限學習機(Adaptive Chaot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Extreme Learning Machine,ACPSO-ELM)分類器。在該算法中,首先通過ELM對給定的數據進行初始化,產生一組輸入權值和隱藏層偏置,再通過ACPSO算法尋找最優輸入權值和隱藏層偏置,最后將得到的結果代入ELM中訓練。
改進后的自適應粒子群優化算法步驟如下:
步驟1 給定訓練與測試數據集,在訓練前,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
步驟2 建立基于ACPSO的極限學習機神經網絡拓撲結構,設置隱層神經元數目,選中激活函數。
步驟3 產生種群,設置粒子數N,每個粒子設置為[-1,1]范圍內的隨機數向量,設置神經元個數及隱層節點數。
步驟4 初始化ACPSO的速度與位置變量,設置種群的個體最優位置pbest、群體最優位置gbest。
步驟5 計算每個粒子的適應度值,先計算網絡實際輸出,再求期望輸出值與實際輸出值的均方誤差,即得到粒子的適應度值。
步驟6 根據式(6)、(7)更新自適應粒子群的位置和速度。
步驟7 計算種群適應度方差,根據方差值判斷算法是否收斂,若收斂則轉步驟9; 否則轉步驟8。
步驟8 根據式(10)、(11)進行混沌搜索,用搜索到的點隨機取代粒子群中的一個粒子,然后轉步驟5。
步驟9 判斷是否達到最大迭代次數:若達到,則停止迭代; 否則轉步驟5,繼續迭代。
3 算法描述與實驗結果
本文為得到分類精度高、泛化性能好和魯棒性高的分類模型,提出了ACPSO-ELM算法,該算法結合ACPSO算法的高穩定與ELM算法分類速度快、精度高的特點,通過實驗對算法性能進行驗證。本文從UCI標準分類數據集中選擇Breast、Heart、Colon三種基因數據集進行實驗,實驗由Matlab編程仿真實現。每個數據集如表1所示:
為驗證ACPSO-ELM算法的高效性,本文分別用ELM、PSO-ELM、ACPSO-ELM、DPSO-ELM在Breast、Heart、Colon三種基因數據集采用10次五折交叉驗證,即將每個基因數據集分成5份,選取其中4份作為訓練數據集,1份作為測試數據集,進行實驗,取10次結果精度的平均值作為算法的精度。本文所用實驗粒子群的參數設置為N=20,Kmax=50,ωmax=0.95,ωmin=0.4,在ACPSO算法中,c1=c2=1.5。為進一步比較算法的性能,圖1~3給出了該算法在3種基因數據集上的測試精度對比。
由圖1~3可以看出ELM的分類結果隨著迭代次數的增加存在較大的震蕩性,實驗結果不穩定,加入PSO算法對ELM的參數優化后,從圖1~3可以看出,實驗結果不再隨迭代次數的增加而大幅度地震蕩,說明PSO算法能夠有效提高ELM算法的穩定性;同時由圖1~3可知,ELM的分類精度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突出了參數優化的重要性。比較PSO-ELM和DPSO-ELM以及ACPSO-ELM三種算法的分類結果表明,ACPSO-ELM算法相比其他兩種算法具有更好的分類精度以及穩定性。
本實驗中最大迭代次數設置為50,由表2可知,基于自適應混沌序列的粒子群優化算法在運行時間上高于其他算法,比較PSO、ACPSO算法可知,由于PSO算法每次迭代過程中粒子群的數量不變,假設第i次迭代時粒子群的數量為Ni,迭代次數為Kmax,則每次迭代粒子群數量為N1=N2=…=NKmax,設每個粒子一次迭代運行時間為Tp,則PSO算法運行總時間為Tp×Kmax×Ni,對于ACPSO算法,由于每次迭代過程中,粒子群通過適應度值不斷更新,粒子數隨著迭代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所以N1≥N2≥…≥NKmax,設每個粒子每次迭代運行時間為Ta,則總運行時間為∑Kmaxi=1Ni×Ta。由于本次實驗設定迭代次數為50,所以ACPSO-ELM算法相比其他算法運行時間較長。
綜上所述,ACPSO-ELM無論在分類精度還是在穩定性、收斂性上都優于ELM,同時對比于PSO-ELM和DPSO-ELM算法,ACPSO-ELM是一種十分可靠、高效的分類算法。
4 結語
針對ELM算法分類精度低、分類不穩定等情況,本文提出了ACPSO-ELM算法,通過ACPSO算法對ELM算法內權參數進行優化,在不同數據集上,與已有算法PSO-ELM,DPSO-ELM比較可知,本文提出的分類算法具有更高的分類精度以及更好的穩定性,由于本實驗迭代次數設置較小,因此算法的分類速度相比其他算法較慢。
參考文獻:
[1] HUANG G B, ZHU Q Y, SIEW C K.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 Neurocomputing, 2006,70(1): 489-501.
[2] SHI Y H, EBERHART R. 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C]//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Piscataway, NJ: IEEE, 1998: 69-73.
[3] KENNEDY J, EBERHART R.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Piscataway, NJ: IEEE, 1995: 1942-1948.
[4] LEI X J,SUN J J,MAQ Z.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based on chaotic PSO[J].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2009, 117(2/3):351-360.
[5] HAN F, YAO H F,LING Q H.An improved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Bio-Inspired Computing an Applications.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12:699-704.
[6] YANG J M, MA M M, CHE H J, et al. Multi-objective adaptive chaotic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Control and Decision, 2015, 30(12):2168-2174.
[7] HE Z B, WEN X H, HU LIU,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daptive neuro fuzzy inference system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forecasting river flow in the semiarid mountain region[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4, 509: 379-386.
[8] 陸慧娟,安春霖,馬小平,等.基于輸出不一致測度的極限學習機集成的基因表達數據分類[J].計算機學報, 2013, 36(2): 341-348. (LU H J,AN C L,MA X P, et al. Disagreement measure based ensemble of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for gene expression data classif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13,36(2):341-348.)
[9] HUANG G B, CHEN L, SIEW C K. Enhanced random search based incrementa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J]. Neurocomputing, 2008, 71(18): 3460-3468.
[10] HUANG G B, ZHOU H M, DING X J, et a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for regression and 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B: Cybernetics, 2012, 42(2): 513-529.
[11] ZHANG Y N, TENG H F. Detect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J]. Concurrency & Computation Practice & Experience, 2009, 21(4):449-473.
[12] 盧新國,林亞平,駱嘉偉,等.癌癥識別中一種基于組合GCM和CCM的分類算法[J].軟件學報, 2010, 21(11):2838-2851.(LU X G, LIN Y P, LUO J W, et al.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combined GCM with CCM in cancer recognition[J].Journal of Software, 2010, 21(11):2838-2851.)
[13] EBERHART R, KENNEDY J. A new optimizer using particle swarm theory[C]//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cro Machine and Human Science. Piscataway, NJ: IEEE, 1995: 39-43.
[14] 田東平.基于Tent混沌序列的粒子群優化算法[J].計算機工程, 2010, 36(4):180-182.(TIAN D P.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ent chaotic sequence[J].Computer Engineering, 2010, 36(4):180-182.)
[15] 劉斌.微粒群優化算法的改進研究與應用[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 2009.(LIU B. Improvem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D]. Xia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009.)
[16] 施美珍.基于粒子群優化算法的模糊聚類分析及其應用[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2.(SHI M Z.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D].Guangzhou: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2.)
[17] 劉麗霞.基于小波理論與LSSVM的模擬集成電路故障診斷方法[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011.(LIU L X.Fault diagnosis method for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based on wavelet theory and LSSVM[D].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11.)
關鍵詞:血液化療;PICC導管;護理
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在臨床上具體指的是從患者的腫瘤周圍靜脈進行導入處理,并且把相應導管的尖端插入到上腔靜脈中的一種方式,以便能夠對患者進行中期或長期的靜脈輸液和化療等治療。此類患者進行護理時能夠更有針對性,使患者臨床治療方案能夠順利完成,治療過程中能夠遠離不必要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的困擾,2009年10月~2011年9月間對就診的62例接受血液化療治療的臨床確診患者,在使用PICC導管的治療出現并發癥的情況進行總結,并歸納相應的臨床護理措施。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臨床研究過程中常用的隨機抽樣方法,選取2009年10月~2011年9月間來我院就診的62例接受血液化療治療的臨床確診患者,男35例,女27例;年齡28~83歲,平均61.3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1.8年;患者自然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均經過相關的臨床檢查后確診,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屬在同意書上簽字。
1.2 方法:本組62例患者均應用PICC技術治療,同時采用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出現并發癥的原因進行總結,歸納相應的臨床護理措施。
2 結果
本組62例患者采用PICC導管治療過程中出現并發癥17例,其中靜脈炎3例,導管堵塞2例,導管移位1例,局部水腫4例,感染2例,過敏1例。經過我們對其進行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所有患者的均順利完成治療計劃,在預計的時間內結束治療出院。
3 護理措施
3.1 心理護理:首先消除患者緊張心理,向患者及家屬講解PICC置管的意義和方法,對于部分認為抽象的患者,護士可以用患者切身體驗過的普通留置針作比較,以及PICC材料較好、經久耐用等優點。讓患者對此操作有所了解,使其能夠緩解緊張情緒,更好地配合操作。其次讓更多患者認識了解并接受PICC。
3.2 并發癥的護理
3.2.1 預防靜脈炎的護理:為防止深靜脈置管相關性感染,相關操作要在無菌狀態下進行。消毒方法和皮膚消毒劑的選擇要適宜,拔管時要對針眼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穿刺靜脈技術的選擇要務必保證合理,硅膠導管的具體型號要合適,相關的操作技巧要保證嫻熟[1]。患者如果出現該癥狀要盡快進行處理,例如:采用硫酸鎂濕敷或進行熱敷,把患者的患肢抬高,如果2 h后癥狀仍得不到明顯緩解,則應該果斷拔管。
3.2.2 預防導管堵塞的護理:護士要加強導管的維護工作,輸液停止或回家帶管休養的患者發熱導管要保證處于通暢狀態。在注射時,兩種藥物之間用生理鹽水對管進行沖洗。幫助處于昏迷狀態的患者翻身時要避免管受到壓力,不能采用PICC導管進行抽血操作。
3.2.3 預防導管移位的護理:導管移位說的是導管移動距離在0.5 cm以上,但是功能沒有喪失;但導管脫出則是由于意外移動或脫落,導致功能喪失不能再使用。由于敷料的潮濕松動、穿刺的側肢活動過度、輸液的接頭連接不妥和外力的拉扯等原因會導致該現象的出現。對導管進行妥善地固定是防止出現滑脫現象的關鍵,體外的導管呈“S”形固定,貼膜翹起,如發生脫落要及時進行更換[2-3]。
3.2.4 預防水腫和滲血的護理:穿刺針過粗是導致局部滲血、水腫的原因,要依據患者血管的實際粗細選擇穿刺針;置管前進行凝血功能檢查;手術以后采取局部壓迫的方法進行止血半小時左右,在24 h之內要適當限制臂部的活動,置管的側肢體不可負重,加壓包扎過程中使用無菌紗布。
3.2.5 過敏:腫瘤患者在接受化療后,皮膚的敏感性會明顯增加,發生過敏的可能性會隨之增大。一次對該類患者進行日常護理時必須有意識的加強對皮膚變化情況的觀察,對出現早期刺癢、皮膚發紅癥狀患者,應在穿刺點周圍的皮膚進行涂抹地塞米松注射液,待干后覆蓋敷料。
4 小結
對接受血液化療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用PICC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可以使該類患者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保證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能夠順利完成,在對該類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要嚴格執行上述護理操作要求,避免出現上述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5 參考文獻
[1] 朱石潔,盧向莉,崔春梅,等.PICC置管用于大劑量靜脈化療的觀察及護理[J].現代護理,2009,8(7):502.
[2] 宋廣娟,王曉秋,林長虹.PICC并發癥的分析及對策[J].吉林醫學,2012,33(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