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門診口腔感染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門診口腔感染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門診口腔感染管理

    第1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關鍵詞:口腔門診醫源性感染管理

    中圖分類號:R780.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1-0163-02

    1加強醫務人員意識及職業道德

    醫德與院內感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防止院內感染是一項復雜而又細致的工作,只有通過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意識和職業道德,增強預防院內感染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才能有效的降低院內感染率。

    2加強醫務人員感染知識的培訓,提高對院內感染的認識

    制定學習計劃,定期進行感染知識的學習,使醫務人員掌握消毒隔離技術和醫療器械消毒滅菌技術。必須使醫務人員,認識到預防院內感染的重要工作,視所有患者都為感染病例,并按感染病例進行處理,將危險因素降至最低。

    3加強對手帶菌的預防控制

    患者的院內感染,通過醫務人員、病人手帶菌污染最為嚴重。除醫護人員外,醫院清潔衛生員由于要經常清理污物、醫療垃圾、手的污染更為重嚴重。接觸傳播是許多疾病重要的治病原因。手的污染常造成醫院環境物品的污染,就要有效的控制預防手帶菌。

    4觀念改變

    口腔治療中要解決部分醫務人員傳統觀念,即認為口腔本身就是有菌器官,無需嚴格的無菌操作,操作過程中自我防護觀念和預防醫院感染概念不強,因此應加強對口腔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知識和自我防護的教育,引入標準預防概念,視口腔為感染源。接觸病人診療時穿立領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時戴防護面罩或眼鏡。值得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戴手套應和洗手相輔使用,每次診療前后、戴手套前、脫手套后均需洗手,嚴格遵循六步洗手法。有研究顯示,雖然病人是感染的直接來源,但是造成醫院感染擴散的途徑則主要是醫務人員的手,洗手是控制醫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用流動水沖洗、肥皂洗手,自然菌消除率達99.5%。

    5完善制度,規范管理

    5.1 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院消毒技術規范》、《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等法規要求,制定適合本醫院口腔科切實可行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消毒隔離制度、醫務人員防護制度、醫務人員培訓制度、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管理制度等。

    5.2 制定診室保潔和醫療廢棄物管理制度

    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可有效預防和控制醫療廢物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的危害。按照《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的要求,對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進行嚴格分類,對于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棉球、紗布及各種敷料以及注射器、手套、帽子、口罩、一次性診療器械等,均按照感染性廢物裝入黃色包裝袋中,對于針頭、探針等銳器需按損傷性廢物放入防滲漏、耐刺的銳器盒內,在包裝袋和銳器盒外應當有警示標識,并標明科室、日期、類別,對于特殊感染患者產生的醫療廢物應采用雙包裝袋雙扎口。科室人員與專職回收人員嚴格交接登記手續后送焚燒站統一焚燒,進行無害化處理。

    5.3 制定器械清洗、消毒、滅菌的各項操作程序

    進入患者口腔內的所有診療器械,必須達到“一人一用消毒或滅菌”的要求,凡接觸患者傷口、血液、破損黏膜或者進入人體無菌組織的各類口腔診療器械,使用前必須達到滅菌。

    5.4 定期監測,規范化管理

    口腔門診建立醫院感染監控小組,設立監控醫師和監控護士,加強對本科室醫院感染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形成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感染管理科-臨床醫院感染管理小組的三級醫院感染監測網絡。制定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考核標準及獎懲措施,感染管理科定期對口腔科的各項規章制度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形成標準-考核-獎懲三位一體的責任管理體系。

    總之,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和控制診療過程中交叉感染發生的核心,工作中嚴格執行現有的口腔器械消毒滅菌方案,加強口腔醫務工作者的職業衛生習慣教育,增強行政部門的有效干預,可確保口腔醫療安全,降低醫院感染因素。

    第2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關鍵詞:醫院感染預防;控制;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3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8-0421-01

    門診口腔科是醫院最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場所,因其特殊性造成交叉感染的因素和環境十分復雜。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切斷造成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各個環節,控制內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發生,從根本上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

    1 健全制度,責任落實到人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保障

    根據醫院感染規范,結合口腔科的特點,將每一環節落實到人,特設專職護士負責消毒供應工作,對消毒工作實施規范化,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按規章制度落實各項護理工作,完善各項護理工作登記、統計,是,每項工作有據可查,有章可循。

    2 提高對醫院感染的認識

    口腔疾病的各種治療大多數在口腔內進行,且多數傳染病通過口腔就診過程傳播,故控制口腔科交叉感染在預防醫院感染工作中舉足輕重[1]。口腔科涉及診療器械繁雜。在診療護理過程中常接觸患者的唾液、血液、齦溝液等,極易造成交叉感染,醫生、護士在給患者診療時,面臨著自身健康受損的威脅,醫護人員患病后又可傳染給患者、其他醫務人員和家屬。因此,切斷醫患之間傳染連已成為口腔科感染的重要內容。

    3 增強醫務人員自身防護

    醫務人員在接診時應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護士做好分診工作,注意詢問患者健康情況、既往病史,及時發現醫源性疾病隱患,為醫生提供預防交叉感染信息,當接觸血液、唾液或粘膜時必須戴手套,完成操作馬上脫去手套,再進行其他工作或接觸其他物品,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目前,廣泛性使用的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治療巾、胸巾等對嚴格醫護人員自身防護起到一定作用。

    4 嚴格消毒隔離制度

    4.1 加強口腔器械的消毒和滅菌:凡被患者的血液、唾液等感染的器械,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則。一般器械及拔髓針、擴大針、光滑針等全部高壓消毒滅菌,仍有一些需要侵泡的器械,如潔臺機柄、膠圈、砂石等用2%的戊甲醛溶液侵泡消毒15-30分鐘后使用,口腔檢查器械一律使用一次性口腔包、一次性嗽口杯。口腔科使用的敷料均由供應室消毒滅菌,實行小包裝,一次打開保持時間不超過24小時,口腔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滅菌,但用后一定嚴格做好醫用垃圾的消毒處理,嚴防醫源叉感染。

    4.2 手機的滅菌:牙科手機價格高,使用頻繁,目前大多數醫院不能達到每治療一例患者更換一個手機的水平,手機消毒目前仍是一個難題,實驗證明采用2—3%的戊二醛檫3次可完全滅活HBSAg,手機鉆頭必須一人一機,用后清潔表面污垢再用超聲清洗,上油加封袋塑封后高壓蒸汽消毒備用。

    4.3 加強環境監測

    4.3.1 嚴格劃分污染區、清潔區、診療區,每日開窗通風,工作結束后用空氣凈化機空氣消毒2小時。

    4.3.2 每日工作前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檫拭窗臺、桌面、桌椅、治療椅、機臺、操作臺和水池、地面,抹布分類固定使用,每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侵泡30分鐘后沖凈晾干備用。

    4.3.3 若被血跡污染的物體表面及地面立即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噴灑30分鐘后,再用清水擦抹。

    4.3.4 每月對口腔器械進行檢測,對空氣、手指、器械、操作臺、消毒液、物體表面進行細菌培養一次。

    5 認真落實洗手制度

    口腔科診療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認真洗手,醫院感染多為接觸傳染[2],而口腔科則多為口腔侵入性操作,如醫護人員洗手不徹底,可使手細菌移位而導致患者感染。因此口腔科促進和提高醫務人員洗手的依從性對控制和預防醫院感染具有積極的意義。每次治療操作后接觸下一位患前都必須認真洗手,按消毒六步法規范洗手方法,現推廣速干手劑,主張取締固體肥皂。

    6 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與銷毀

    使用一次性物品的過程中要檢查物品有無破裂、過期、損壞等質量問題。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要初消毒分裝后交供應室毀形處理,規范物品回收,毀形和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程序,可避免被污染的醫療器械流入社會。

    7 體會

    護理工作貫穿于預防醫院感染的各個環節之中,加強護理,嚴格把好護理質量關,認真總結經驗,不斷規范完善規章制度,使醫院感染率控制到最低,從而提高醫療護理水平,確保醫患雙方的安全。

    參考文獻

    第3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就診患者作為研究病例,共9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6例。其中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在22~68歲之間,平均年齡(41.0±0.8)歲;觀察組男23例,女23例,年齡在23~69歲之間,平均年齡(40.9±1.1)歲。1.2方法。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方法,對診療患者做到“6個1”,并嚴格按照《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進行口腔診療用器械的消毒滅菌,做到接觸到患者血液、破損黏膜及需進入人體的各種器械的滅菌合格,接觸完整黏膜、皮膚的器械的消毒合格;手機、綜合治療椅等亦按規定進行消毒處理;且消毒滅菌程序合規,消毒用產品合格。診療前,需對手部進行清潔,診療時,必須佩戴帽子口罩以及防護鏡。同時保持診療室環境衛生,常通風,做好環境消毒措施等[2]。觀察組在一般護理方法基礎上,完善并建立醫院感染護理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培訓、建立感染護理標準操作流程。具體內容如下。1.2.1建立醫院感染護理管理制度。搭建醫院感染護理管理小組,設定責任人,參考《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等政策法規,建立門診口腔醫院感染護理的基本規章制度、監測監督機制及考核辦法,做到嚴格執行,有據可依,獎懲分明,以加強醫院感染的防控管理。1.2.2開展培訓,提高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的防控意識定期開展與醫院感染相關培訓,包括護理管理基本規章制度、監督考核辦法、消毒規范、器械使用規范、無菌操作技術等,提高醫護人員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感染防控意識,使其在實際診療中,可做到規范操作,防止發生交叉污染。1.2.3建立醫院感染護理標準操作流程。依據口腔疾病及診療的具體情況,建立感染護理標準操作流程,經培訓后,在診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需按照標準操作規程完成口腔診療,規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1.3觀察指標。分別以兩組患者診療期間診室空氣的消毒合格率、器械消毒合格率、手消毒合格率以及患者感染情況為觀察指標。除患者感染率外,每組患者對以上指標共隨機采集138份樣本。1.4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空氣消毒合格率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診療期間,空氣消毒合格率分別為94.9%、96.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2.2器械消毒合格率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診療期間,器械消毒合格率分別為88.4%、74.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2.3手消毒合格率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診療期間,醫護人員手消毒合格率分別為92.9%、83.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2.4患者感染情況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診療后,患者感染率分別為4.3%、8.4%,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3討論

    我國開始實施《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控制標準》后,口腔感染管理工作逐漸向規范化、系統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但實施以來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不同地區不同級別醫院基礎建設水平不均衡,診室布局不夠合理。第二,部分醫院管理制度不全面,監測監管難度大。第三,診療時用器械、操作過程造成大量粉塵、氣體等空氣污染難以控制;診療用口腔器械結構精細、種類繁多,數量有限,使用頻繁,滅菌效果不易控制。第四,醫護人員對疾病傳染重視程度不夠,防護不到位,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缺乏專業知識,存在僥幸心理[3-5]。本研究通過探討一般護理(對照組),并在一般護理管理基礎上,建立醫院感染護理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培訓及建立感染護理標準操作流程(觀察組),發現兩種護理管理方式均可有效控制口腔科醫院感染,但觀察組器械消毒合格率及人手消毒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建立醫院感染護理管理制度、開展培訓及建立感染護理標準操作流程對于防治門診口腔科醫院感染具有一定作用。由此,為進一步防治門診口腔科醫院感染,有以下幾點措施:首先,建立健全的醫院感染管理規章制度,規范控制口腔醫院感染的護理管理,搭建院內管理小組,設定責任考核制度,建立監測監督機制,定期監測口腔門診環境、器械消毒、醫療廢品等情況,及時反饋,及時考核[6]。其次,開展培訓,強化醫護人員自我保護意識,學習醫院感染相關專業知識,明確醫院感染管理的各規章制度。再次,建立標準操作規程,掌握正確的口腔科醫院感染護理步驟,規范診療操作方式。最后,加大對消毒用設備投入,保證各口腔診療用具、環境等的消毒效果,并正確規范處理醫療垃圾。

    作者:謝續華 單位: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

    參考文獻

    [1]郭世莉,李靜言.護理管理在口腔醫院門診醫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2):167-168,170.

    [2]張芳,葉發明,周楠,等.口腔門診醫院感染的控制與管理[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6):813-814.

    [3]李莉莉,柳淑杰,王麗芹,等.口腔專科醫院感染管理難點與干預策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21):5011-5012.

    第4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關鍵詞:四手操作技術;預防作用;口腔科;交叉感染

    交叉感染是影響口腔科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引發原因包括醫護人員操作環節感染、器械感染、空氣感染等,導致患者形成交叉性感染。為降低口腔科交叉感染情況,本研究選取94例口腔科患者設立對照比較,分析四手操作技術與常規操作技術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預防作用,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94例口腔科患者,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研究組47例,男女比例24:23,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36.27±18.59)歲;對照組47例,男女比例26:21,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37.11±18.2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操作技術,安排護士與醫生按1:3操作,按照醫院常規抗感染要求進行消毒、清潔等操作[1]。研究組患者予以四手操作技術,安排護士與醫生按1:1操作,在常規感染管理的基礎上,要求護士與醫生進行"四手操作",護士與醫生分別處于患者左前方與后右方,安排護士按照操作順序為醫生傳遞器械與材料等,并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動作準確迅速,及時將沖洗液與患者唾液抽吸。護士傳遞治療器械過程中需注意避免在患者頭面部區域,需在其頦下與胸骨切跡的4~7點間操作,醫生則保持在患者口角連線處11~12點方向齊平,與醫生單手或雙手平行傳遞。并在操作中保持患者軀體與心理松弛,做好常規準備工作。四手操作中需要同時進行嚴密的生命體征監測,若發現患者異常變化情況需及時給予處理,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需定期進行復查,觀察其感染發生情況與預后效果。

    1.3療效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感染的發生情況,比較兩種操作技術對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預防效果[2];②分析記錄兩組患者中導致感染的因素,比較影響口腔科交叉感染的因素[3];③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應用SPSS 18.0軟件包統計分析,一般資料應用標準差(x±s)完成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完成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完成檢驗,當P

    2 結果

    2.1兩組患者不同操作技術下感染發生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不同操作技術下感染的發生情況,研究組患者經四手操作技術出現2例(4.26%)感染,對照組患者經常規操作技術出現9例(19.15%)感染,研究組感染預防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患者感染原因對比 觀察兩組患者感染原因,可知物品感染、銳器刺傷與空氣感染是導致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四手操作技術是目前口腔科治療新型操作技術,主要指口腔科治療全程中,醫師與護士一對一相互配合操作,保持適當位置與技術進行口腔科診療與操作的技術,實際操作中醫師與護士四手同時操作,保持有效穩定的器械、材料等醫療用品,成為現階段口腔科門診醫療操作的標準模式[4-5]觀察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研究組患者經四手操作技術出現2例(4.26%)感染,對照組患者經常規操作技術出現9例(19.15%)感染,研究組感染預防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口腔科門診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手部感染、物品感染、空氣感染與鈍器刺傷,門診日常診療工作量較大,醫生在常規診療操作中對感染控制的重視程度不足,醫師在診療操作時很容易引起手部、醫療器械、物品及室內空氣的污染,導致患者交叉感染。常規操作技術下醫護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對醫療器械的使用安全性較低,發生銳器刺傷而引起交叉感染的幾率較大、由此可以看出,四手操作技術在口腔科醫師診療操作中應用的必要性,口腔科門診需要著重轉變醫療觀念,口腔醫療機構因積極應用四手操作技術,從而減少口腔科交叉感染發生率,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實際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四手操作技術對護理人員專業水平要求較高,醫院需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與測評,避免出現專業技能不足的護理人員,進一步提升口腔科門診治療的專業技能水平,促進口腔科門診患者治療效果與治療恢復效果[6]。另外口腔科門診還需要在應用四手操作技術的同時,注意提升口腔科醫療管理效率,加強對流動人員(患者家屬及其他閑雜人員)的管理,避免流動人員進入操作區域而形成手部感染、空氣感染等交叉感染,影響口腔科交叉感染的預防效果。

    綜上所述,四手操作技術對口腔科患者交叉感染的預防作用理想,有利于提升口腔科治療的專業技能水平,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蔣靜,趙林琪.四手操作在口腔科的應用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09):1106-1107.

    [2]劉雅芹.淺談四手操作技術對預防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作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3,14(08):167-168.

    [3]蔣靜,梁珍,樊鑫.四手操作在口腔科門診預防感染的意義[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06):782.

    [4]劉彩云,賀維,徐曉明,等.四手操作技術在口腔門診醫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05):122-123.

    第5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關鍵詞:口腔科感染;原因分析;控制對策

    醫院感染是現代醫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而口腔器官在生理及病理上都有一定特殊性,近幾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各類藥物及醫療器械在口腔科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在促進口腔疾病有效治療的同時,也使口腔科感染的發生率出現了一定上升,因此,為了促進口腔疾病的有效治療,必須對其引起重視[1]。本研究結合本人的工作經驗,主要就口腔科感染因素分析及控制對策作以下相關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資料均選自2010年5月~2012年6月我院口腔門診中的24例醫務人員,其中護士16名,主治醫師2名,醫師2 名,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2名,每天接待患者50~120例,平均每天(80±14.8)例。

    1.2感染因素及控制方法

    1.2.1感染因素 ①醫務人員手的污染。口腔疾病治療都需在口腔內進行,醫務人員的手會和患者的黏膜、唾液以及血液產生直接接觸,有的醫護人員對手的衛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操作前及操作后不注意及時對手進行消毒及清潔處理,有的甚至利用手套代替洗手,從而會使手部受到污染,此外,操作過程中手還可能會受到牙科中尖銳器械的刺傷,從而會導致交叉感染[2]。②診療器械的污染。人的口腔中存在較多微生物,當口腔器械和患者口腔發生接觸后,就會很容易受到污染,而腔體器械的形狀又比較復雜,當其受到唾液、血液及分泌物的污染后,消毒、殺菌及清洗就會比較困難,再次使用時,就會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③環境污染。據相關調查可知,口腔診室中空氣的合格率僅為61.2%左右,而門診是患者就醫的重要場所,對口腔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修復義齒打磨的粉塵、患者噴出的飛沫等具有一定致病作用的微生物,此外,室內空氣不流通,診室功能分區不合理都會使口腔診室中的空氣污染更加嚴重[3]。④缺乏完善的管理體系。口腔科雖然按照相關的衛生標準制定了相關的控制感染的措施,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有的醫務人員沒有對其引起重視,且相關負責人也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從而使管理體系中相關條例沒有得到有效實行,進而增加口腔科感染的發生率。

    1.2.2控制對策 ①提高防范意識。?對醫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以使他們具備一定的預防感染的意識,此外,還應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醫務人員手部的衛生情況進行檢查,以使他們時刻保持手部的衛生清潔,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口腔科的醫院感染[4]。?讓醫務人員在操作的過程中,戴護目鏡和口罩,以對高速渦輪手機、超聲波潔牙機頭等所產生的氣溶膠、飛沫等進行有效隔離,從而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及擴散。?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對診療器械進行消毒,以降低交叉感染的發生率。②時刻保持環境清潔。?使診療室的通風狀況保持暢通;?定期使用紫外線或藥物對院內空氣進行消毒,如每月定期對診療室內空氣的消毒情況進行評價、檢測,每天下班后,使用紫外線燈對診療室進行持續1h的消毒;?定期用紫外線或消毒水對地面進行消毒。③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為了對口腔感染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醫院相關負責人應嚴格按照衛生標準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指導感染工作的開展,如制定嚴格的診室清潔制度、洗手制度、操作防護制度等,此外,還應成立以科室主任為組長,以護理骨干和護士長為組員的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落實責任制,以對醫院感染進行全部預防與管理。

    2結果

    根據口腔科的感染因素提出并實施相關的控制對策后,全體醫務人員預防感染的意識得到了一定增強,且相關的操作也更具規范、科學,從而使消毒工作中的各項指標都符合要求,口腔科的感染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對2010年5月~2012年6月中的口腔門診進行采樣分析,衛生監測的合格率為100%,沒有1例發生感染現象。

    3討論

    口腔科是醫院感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感染的管理及控制是否有效,會在很大程度上對患者及醫務人員的身體健康產生直接影響。WHO把醫院感染的預防及控制作為醫院管理質量中非常中重要的評價指標,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可知,醫院感染的管理水平就是醫院的整體管理水平的直接反映,醫院感染工作取得良好效果,醫院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5]。

    根據相關資料及本研究可知,微生物學、社會學、流行病學等因素都可能會導致口腔科發生感染,因此,為了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必須結合其感染因素制定相關的控制措施,如應提高醫務人員的防范意識,應使診療室中的環境保持清潔衛生,注意空氣流通,對醫務人員進行醫院感染的相關知識培訓,定期對診療器械進行消毒殺菌,制定相關的制度對醫院感染進行嚴格控制,使感染預防及控制工作實現規范化、標準化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腔科感染的發生率,并使醫療質量得到一定提高,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治療。

    參考文獻:

    [1]趙冰,馬海燕,陳素平.積極預警有效防范醫院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3):114-115.

    [2]付惠杰.血透室醫院感染隱患及防范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07):102-103.

    [3]關燕瓊.口腔科器械污染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醫藥前沿,2012,(32):117-118.

    第6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關鍵詞 口腔門診 抗菌藥物 合理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034

    資料與方法

    通過貴港市婦幼保健院億通微機門診處方管理系統隨機抽取2009年口腔門診抗菌藥物處方共892張作為本次調查的對象。

    調查方法:以《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作為調查標準,調查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抗菌藥物種類、規格、給藥途徑、應用例次、聯合用藥及其合理性評價[1]。

    結 果

    一般情況:892份抗菌藥物處方占口腔門診總用藥金額的21.8%。共219例患者,患者年齡0.3~82歲,平均年齡42.6歲。男119例,女100例。

    口腔門診常用抗菌藥物應用例次及應用率情況:藥品使用涉及7大類,按排序分別為青霉素類、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甲硝唑及替硝唑、林可霉素、喹諾酮類、多烯類抗真菌藥,共1125例次。其中青霉素類及頭孢菌素應用率占50%以上,見表1。

    口腔門診抗菌藥物聯用情況:抗菌藥物聯用分為單用、二聯、三聯,其中單用最多(76.18%),其次為二聯(23.52%)、三聯(0.22%),見表2。

    口腔門診抗菌藥物應用天數:在219例患者中,平均用藥時間4天,最長8天。其中使用4天的患者數最多,其次依次為3天和5天,見表3。

    討 論

    口腔感染主要為口腔正常菌群和某些致病菌(如厭氧菌、草綠色鏈球菌和白念珠菌等)的混合感染[2]。頜面部感染主要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屬、鏈球菌屬、腸桿菌科細菌,或消化鏈球菌、普雷沃菌、梭桿菌等厭氧菌;偶有銅綠假單胞菌等[3]。我院口腔科抗菌藥物使用金額占總用藥金額的21.8%,與鄭利光等[4]調查所得的16.1%相近,主要集中在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類、大環內酯類等,其使用是基本合理的,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①應用、更改抗菌藥物指征不明確;②給藥方案及劑量不當;③聯合用藥不當。

    本次抽查顯示,我院門診抗菌藥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的地方。如指征不明確,給藥方案及劑量不當,聯合用藥不當等。需要醫院加強對口腔臨床醫生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教育,同時在藥物抗菌譜、病原學檢查、藥敏試驗及不良反應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在臨床合理使用的管理,以減少或避免不合理用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衛生部.抗菌藥物應用指導原則[S].衛醫發,2004:285.

    2 鄭麟蕃.口腔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00-203.

    第7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1.1環境污染

    口腔門診是患者集中就醫的場所,如紫外線消毒前未認真清潔各治療,診療臺面及儀器表面。高速渦輪手機,超聲潔牙機噴出的水霧中混有患者血液和唾液,在機頭的高速旋轉和震動下形成氣溶膠,擴散于空氣中等都可造成環境污染,據調查統計,口腔診室的空氣合格率僅為61.4%[2]。

    1.2口腔醫療器械污染

    口腔器械種類繁多,形狀復雜,進入患者口內可直接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如潔牙手柄、高速渦輪手機、根管治療器械、牙挺、鑿子、牙周潔治器、牙頜模型等,尤其是高速渦輪手機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被患者的唾液、血液污染,由于手機及其附件存在著復雜的腔隙和難以探入的管道,在鉆完牙齒后會產生一種回吸力,將患者的唾液、血液吸進機頭,而造成口腔診療中的交叉感染。

    1.3醫患之間的交叉感染

    有文獻[3]報道治療后的操作臺把手的污染率為16%,水龍頭為20%,雖經清洗后污染率仍為操作臺把手2%,水龍頭把手為4%。從而導致醫患人員與之接觸后導致交叉感染,另外HIV、HBV、HEV病毒都會通過血液傳播途徑形成交叉感染。

    2院內感染防控措施

    2.1科室環境消毒與管理

    有層流區域為最好,無層流設備要注意每天開窗通風。一天工作結束后使用紫外線消毒工作場所7h,紫外線燈管照射強度下得低于70kW/cm2。每日工作前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窗臺、桌臺、椅子、機臺、操作池等,濕式拖洗地面,抹布固定使用。用含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后沖凈晾干備用,清潔時要戴好手套口罩、帽。

    2.2醫療用品的嚴格管理和消毒

    2.2.1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

    常用的注射器、吸唾器、乳膠手套等一次性用品由消毒供應室發放、回收、毀形、并作無害化處理。

    2.2.2高速手機的嚴格滅菌

    高速手機是口腔科治療中最常用的器械之一,由于其結構特殊和復雜,在操作停止的瞬間會產生回吸,而它的回吸可造成交叉感染已被實驗室細菌學、病毒學、傳染科實驗和臨床測試結果所證實。所以高速手機成了直接或交叉感染的常見因素之一。有文獻[4]報道不耐高溫手機使用前HbsAg污染率為1.19%,故使用后手機必須高溫消毒。高速手機消毒滅菌程序:75%乙醇棉球清拭表面血跡、唾液等污物-清水沖洗-酶浸泡10min-超聲清洗10min-擦干、上油-獨立包裝-快速滅菌器高溫滅菌-備用。手機實行一人一機一滅菌。凡是進入患者口腔內的所有器械,必須達到一人一用一滅菌。高速滅菌器每消毒一批物品均做記錄保存,以備隨時查看。

    2.2.3口腔其他常用器械的消毒滅菌

    彎盤、探針、鑷子、口鏡作為一個器械盒獨立呈現,為一次性用品,用后分類回收作無害化處理。牙鉗、挖匙、擴大針、拔髓針、潔牙刀頭等實行一人一用一滅菌。用后的器械清水沖洗、2%戊二醛浸泡30min、撈起沖洗、晾干以備消毒滅菌。有縫隙的器械還要酶洗和超聲洗,擦干或風干后快速高壓滅菌備用。對銳利器械如牙鑿、剪刀等,選用2%戊二醛(每天使用前監測濃度1次,每周更換并做記錄)。次日清晨撈出,用滅菌水清洗置無菌盒備用。口腔頜面外科用的手術包由消毒供應室發放、回收,并實行領用和回收數量的“一對一管理”。滅菌物品按滅菌日期依次放入專用柜,過期重新滅菌。滅菌物品一經打開,使用時間最長不超24h,堅持使用小包裝。

    2.3醫務人員的培訓及管理

    首先要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院內感染知識培訓,加強醫務工作人員的無菌操作意識。再次規范臨床操作,要求養成戴手套的習慣,在口腔治療過程中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配戴防護鏡。在診治每例患者時都一次性用品一定要更換,需多次使用的器械一定要應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及無菌操作原則,治療過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無菌物品。每次治療結束前后都要認真洗手,按七步洗手法規范洗手,并在每個洗手池旁貼上洗手步驟,以免交叉感染。這樣在治療過程中既保護了自己,也維護了患者的利益。

    第8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關鍵詞】口腔診所;基層;醫院感染;管理;問題;對策

    1檢查結果

    基層口腔診所感染制度的落實與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管理與重視程度關系密切。新建、規模大、經濟條件好的連鎖口腔醫療機構(診所)的感染管理工作相對規范,有相對規范的消毒供應室(間),配備有消毒滅菌設施和清洗設備;建設較早、規模小的口腔診所感染管理工作不夠完善。

    2感染管理存在問題

    2.1口腔診所負責人對感染控制重視不夠,感染管理組織制度不健全

    有71.4%的診所未設專職或兼職感染管理人員,機構內無感染法律法規,特別是與口腔專業關系密切的《口腔器械消毒滅菌技術操作規范》《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等行業標準。沒有制定符合診所實際的感染管理制度,或制度形同虛設,日常院感工作缺乏監督,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知識、消毒隔離技術及相關法律法規學習很少或內容簡單。部分診所裝修豪華但布局流程不合理,口腔器械、消毒滅菌設備、空氣消毒、手衛生設施配備不完善,牙科手機與門診量不匹配,不能做到一人一機,醫療垃圾、生活垃圾混放,存在較大的醫院感染問題和隱患。

    2.2無菌技術和消毒隔離制度執行不嚴

    口腔診所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防控意識淡薄,操作臺臟亂,器械包裝不規范,無菌操作和消毒隔離原則執行不嚴,手衛生設施配備不全或安裝位置不合理。使用手觸式水龍頭、固體肥皂,手套破損做不到一人一更換。消毒液濃度配置不正確、使用不規范,未配備消毒劑監測指示卡,診療區域每日清潔消毒無登記。

    2.3口腔醫療器械消毒滅菌情況不樂觀

    有6個口腔診所建立有相對規范的消毒供應室(間),配備有固定的器械清洗消毒人員。有省級消毒供應上崗證的3所,與外院簽訂有消毒滅菌供應協議的4所,其余11所存在流程不合理、消毒間狹小、設施不齊全等問題。有的租用民房,在狹小的廚房滅菌,無獨立器械處理區,清洗、保養、檢查、包裝、消毒和滅菌區沒有物理屏障。52.4%的診所未做生物監測,14.3%的診所裝載過多導致濕包,28.6%的診所未使用酶洗液,熱封機不是醫用的占90.3%,導致包裝不合格,滅菌包的包內、包外指示卡使用不規范。采用快速卡式蒸汽滅菌的器械,裸露、堆疊存放,未在無菌容器中保存,有效期超過4h。無專業清洗工具或不合格,消毒滅菌不規范,11所診所不能提供消毒效果和環境衛生學監測。大多診所未配備合格的空氣消毒設備和做到有效通風,或雖有空氣凈化設備,但與診室面積、體積不匹配,有的紫外線燈管懸掛過高,不能做到每周使用75%的乙醇擦拭,無法保證消毒效果。11所診所口腔綜合治療椅、操作臺面、物體表面每日清潔和消毒未記錄,有血液、體液污染時做不到立即消毒。

    2.4職業防護不到位

    19家診所雖配備有口腔操作的防護用品,但47.6%的醫務人員回答防護知識不正確,且對本人的免疫檢查不知曉。個別醫務人員操作時不戴防護面罩或眼鏡,只戴手套和不合格口罩。診療操作中,探針、注射器、擴大針、車針等銳器隨處亂放,利器盒配備不足。85.7%的診所沒有進行職業暴露登記和隨訪。57.1%的診所設置有口腔X光機,但放射防護器具配備不全的占25.0%。

    2.5醫療廢物管理不規范

    檢查的診所均與醫療廢物處置機構簽訂有處置協議,有19%的診所設置有獨立的醫療廢物暫存間,但由于醫療廢物量少,不能做到48h回收,存在交接記錄不完整、登記重量、數量不規范的問題。有57.1%的診所存在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利器盒、醫療廢物包裝袋不合格、使用不規范等問題。

    3管理對策和建議

    3.1加強對口腔診所的督查力度

    建立診所醫院感染管理責任制。實行消毒供應驗收、消毒供應專業、醫院感染管理持證上崗,對消毒供應驗收不達標的診所一票否決,對隱患較大、整改不力的口腔診所應限期整改或取締[1]。

    3.2加強診所管理層和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視

    建立健全和完善符合口腔門診實際的醫院感染管理組織和制度,提升醫務工作者的無菌意識及對無菌觀念、隔離消毒重要性的認識[2]。做好基本的環境清潔工作,定時凈化空氣,進行傳染病防控、醫院感染管理等知識培訓,正確掌握器械消毒滅菌程序,嚴格四手操作。針對醫院感染存在的問題及時追蹤評議,及時溝通、整改,不斷提高醫院感染管理水平。

    3.3加強硬件設施投入,充實內涵建設

    要求診所配備與診療規模相適應和匹配的牙科手機、三槍頭、清洗器、滅菌器、醫用熱封機、軟化水、注油機、醫用酶洗液等設備,做到高危醫療用品一人一用一滅菌。改造不合理的消毒室布局,嚴格按照中心消毒供應室(CSSD)的3個行業標準和《口腔器械消毒滅菌技術操作規范》做好口腔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工作。印制環境、清洗、器械消毒、滅菌記錄表格并規范填寫。

    3.4加強醫院感染培訓

    舉辦醫院感染培訓班,加強對從業者醫院感染知識培訓,學習規范和標準。掌握醫院感染防控技術,讓醫院感染兼職人員外出參觀學習,拓寬視野,取得醫院感染管理上崗證,保障診所醫療安全。

    3.5重視職業暴露的防護

    為工作人員體檢、接種疫苗,建立健康檔案和職業暴露隨訪,配備沖眼噴頭、防護面罩、放射防護等用具,保證職業安全。3.6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規定規范處置醫療廢物,做好各項登記。

    第9篇:門診口腔感染管理范文

    【關鍵詞】 口腔治療;交叉感染;感染因素;預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9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6304-01

    口腔治療是在患者口腔內進行操作治療,治療過程中,診療器械會因與患者的血液、唾液直接接觸而被污染,并成為一種重要疾病或病毒的傳播媒介。通過血液傳播的艾滋病、乙肝病毒等疾病,極有可能在操作過程中被傳播,造成交叉感染。而醫生是接觸患者的血液、唾液最直接的人,可見,病毒和疾病可以通過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以及患者和患者之間傳播,導致交叉感染。因此,要減少交叉感染,提高預防和控制,一定要切斷傳播途徑。

    1 口腔治療導致發生交叉感染的因素

    1.1 有的醫護人員缺乏責任心,操作不規范 任何一種職業都有其相應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操守,一個人的責任心以及職業操守直接體現在其日常行為當中。同樣,口腔治療有著嚴格的操作規范,能否達到要求,直接關系著診療環境的衛生、診療器械的滅菌等,一旦懈怠,將增加了交叉感染的發生率。

    1.2 感染源復雜且不明確 進行口腔診治的患者,一般來院前不會進行其他的身體健康檢查,我們無法明確這些口腔患者是否攜帶艾滋病、結核、乙肝病毒等傳染性疾病,這在治療的過程中,極易借助血液等途徑進行傳播,發生交叉感染。

    1.3 醫務人員保護手衛生意識淡薄 在進行口腔治療的時候,所有操作都是經過醫務人員的雙手來執行,并與患者的唾液、血液、分泌物直接接觸,是發生交叉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因此,醫務人員如果沒有注重雙手的衛生,不進行正確的洗手消毒,則極易造成感染,成為病毒攜帶者,成為危害患者的重要因素。

    1.4 醫療器械消毒不規范 在口腔治療中,直接接觸患者血液、唾液、分泌物是各種診療器械,如果器械不衛生就進行使用,沒有進行規范的清洗消毒,或者清洗不及時、不徹底,將會殘留患者的血液、唾液或者分泌物所攜帶的細菌蛋白,特別是在水氣槍頭、潔牙機柄、高速渦輪機、工作尖等器械的消毒,如果做得不徹底,口腔治療中極易導致交叉感染。

    1.5 醫療垃圾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 在治療當中使用的一次性醫療垃圾,以及一些感染性醫療廢物都是病原菌攜帶體,如果沒有進行及時處理,或者收集不全,管理不徹底,將成為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1.6 口腔診室的環境衛生不達標 口腔患者主要集中在門診診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飛沫、唾液及血液,如治牙時去腐質、備洞以及潔牙、噴砂時的粉塵飛沫、血液都會造成診室內的空氣污染,許多病毒都有可能在這里發生傳染,而有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口腔診室的合格率僅僅為61%,這嚴重威脅著患者及醫務人員的健康。

    2 預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 齊備器械,保證一人一用一消毒,從基礎上抓交叉感染控制。根據《消毒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和《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要求,制定相關制度與措施。加強對器械物品的消毒管理;合理使用化學消毒劑并堅持進行使用中濃度的監測。嚴格執行《醫院消毒技術規范》。

    2.2 提高醫務人員責任心意識,加強自身素質提高 對全體醫務人員要進行素質教育,宣傳職業道德、職業操守以及職業責任與義務,提高責任心,規范操作,有效預防交叉感染。

    2.3 加強清洗消毒醫療器械管理 在口腔治療的過程中,每治療一個患者,醫務人員都要將口腔器械進行消毒,采用濃度為0.2%的速滅凈溶液進行1-2小時浸泡,用清水洗干凈,擦干,塑封包好之后放入高壓蒸汽鍋進行滅菌處理,121℃下持續30分鐘,真正做到一人一機一用,做好非一次性器械的消毒。

    2.4 加強消毒隔離 在檢查治療前,保持工作環境的清潔衛生,應用0.5%氯己定液漱口,使污染程度減少,從而控制交叉感染的發生。

    2.5 加強對治療室的空氣檢測以及物品的消毒 診療室、治療室每天用紫外線照射消毒1h。治療臺面、椅、凳等用0.2%速滅凈溶液擦拭2次/d。手機、水槍、汽槍以及根管治療針每次用完后認真清洗,擴管針放入0.2%速滅凈溶液中浸泡消毒,然后清水沖凈晾干,再進行高壓滅菌消毒。口腔科疾病的治療操作,在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控制交叉感染的發生,預防是非常必要的。

    2.6 增強醫務人員的無菌觀念 在口腔治療操作中,注意手的清洗、消毒。常規戴口罩、帽子,操作完后做到一患者一洗手,然后再在0.2%速滅凈溶液中消毒。

    3 總 結

    口腔疾病診治中常會觸及唾液和血液,它們可直接污染各種口腔設備、器械、材料、物品、模型、義齒以及醫護人員的手。當牙鉆、潔牙機及三用槍停止作用時形成負壓所導致的回吸及牙鉆、潔牙機在口腔中高速旋轉產生的飛沫和氣霧可對空氣造成污染,這使細菌和病毒進入口、眼、鼻粘膜及破損的皮膚造成醫患之間、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

    綜上所述,預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主要是要加強控制交叉感染的管理,避免接觸血液、唾液和分泌物,限制血液、唾液和分泌物的擴散;醫務人員要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口腔醫療設備和器械的消毒和滅菌,診室空氣的潔凈等。減少口腔治療中的交叉感染因素,提高口腔治療水平,為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健康做好防護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淑娟,于淑艷,劉曉云.口腔診療中交叉感染的預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9)141-2142.

    [2] 吳曉磊,靳祥堂.口腔科門診醫院感染因素分析與管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20):3220-32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永久福利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片在线| 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777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成人无码午夜在线观看| www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8x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啪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成人一级片在线观看|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草莓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