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端午節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1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2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3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4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圖片5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資料:關于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1、《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知,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有關于古詩詞手抄報的內容:李白古詩欣賞
1、《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2、《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境,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精美的古詩詞手抄報內容資料
2.關于古詩手抄報的內容設計
3.古詩手抄報大全
端午節包粽子比賽細則一為了有效地利用傳統節日這個契機,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讓社區居民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習俗,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根據社區實際,匯林綠洲社區特制定端午節活動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利用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深入挖掘端午節的深厚文化內涵,廣泛開展群眾性民風民俗、體育健身、愛國主義、綠色環保和科普宣傳活動,引導居民,尤其是社區青少年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全面動員社區居民群眾,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人民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
二、活動形式
1、粽子傳愛心主題活動。在社區黨總支的帶領下,以社區五老志愿者、中小學生為活動主體,親自為社區的孤寡老人、低保人員、殘疾人和老黨員送去節日的祝福與問候,并帶去自己包的粽子,與他們一起提前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2、經典誦讀主題活動。以社區黨總支和社區關工委為中心,組織黨員和社區青少年,開展吟誦屈原詩歌、屈原詞章的活動,從而弘揚愛國精神,贊頌美麗的南京城。社區將以吟誦古今經典名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掀起緬懷屈原愛國主義精神,歌頌和諧盛世的熱潮。
3、節日民俗宣傳活動。社區將通過市民學校、座談會、宣傳板報等多種形式宣傳端午節的來歷,通過包粽子等活動讓人們親身體驗節日習俗,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三、活動要求
1、高度重視。社區將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我們的節日端午節活動方案,努力營造和諧、祥和的節慶氣氛。
2、創新形式。社區將開展廣泛宣傳,充分發揮居民的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把居民發動起來,參與進來,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居民成為節日活動主角。
3、信息報道。社區第一時間把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主題文化活動的相關活動信息上報街道,做到宣傳到位。
端午節包粽子比賽細則二為了更好地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之與現代社會相融合, 唱響我們的節日主題,給古老的節日注入新的因子,讓社區居民以貼近現實和現代的方式來過好端午節,近而引導社區居民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過好傳統節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我社區特組織如下活動。
一、立夏居干與新開養老院老人一起包餃子
時間:6月xx日
地點:新開養老院
參加人員:社區居干
活動目的:6月xx日正好是,南通有立夏碰蛋、吃蛋的習俗,以寓意不疰夏。新開養老院現有20多位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為了讓老人們在敬老院也能享受到天倫之樂,安度盛夏,社區居委會干部利用中午時間,到養老院,與老人們一起包餃子、斗蛋、吃蛋。
二、骨健康知識講座
時間:6月xx日
地點:居委會
參加人員:社區老年居民
活動目的:健康的身體來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健康知識引導。為了讓社區老年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邀請骨健康專家來社區上骨健康知識講座。
三、包粽子比賽
時間:20xx年6月xx日
地點:居委會
參加人員:社區居民
比賽細則:
1. 每位參賽者包2斤糯米,比時間、質量、外觀、口味。
2. 米、蘆葉居委會準備,盆、勺子等輔助工具自帶。
3. 粽子口味自定,輔料諸如紅棗、紅豆自帶。
4. 最后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鼓勵獎若干名。
5. 包好的粽子送給社區孤寡聞老人,低保戶。
活動目的:通過比賽,既讓大家繼承傳統習俗,了解端午節的知識,又增進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感情。把粽子送給社區孤寡聞老人,低保戶把傳統節日的意義又進行了深化,以此來增加社區的凝聚力。
端午節包粽子比賽細則三翠島花城社區決定在6月xx日期間在全鎮廣泛開展慶端午活動。
一、活動時間
20xx年6月xx日上午
二、活動地點
翠島花城社區
三、活動目的
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參與端午節的一些慶祝活動。同時,通過端午節來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促進鄰里和睦。
四、活動主題
艾香端午鄰里和
五、活動內容
(一)話端午演講、展覽活動
1.設置一個主席臺,由故事員或朗誦員站在主席臺上發表演講或朗誦。要求每人講述一個與端午有關的故事或習俗。(發揮居民特長,講講他們眼中的端午,有助于年輕一代對傳統節日有更多感性的了解,更加熱愛如今的美好生活)
2.開展端午知識展覽,設置關于端午節的展板不少于1塊,掛圖不少于10張,圖書不少于50本;邀請故事員講關于端午節的23個故事。
(二)傳統廚藝+詩藝比拼
由參賽者自己準備材料,要求每人制作一道與端午傳統習俗有關的菜肴(本地菜肴、外地菜肴均可),不僅要求菜的色香味俱佳,而且制作者要說出菜所代表的意義,并朗誦一首與端午有關的詩,詩可以是古詩,也可以是現代詩,可以是名家之作,也可以現場自己即興創作。(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吃有關,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國通行的習俗,一般人對此也比較熟悉。但端午節在吃方面還有很多的習俗,而且各地也會有差異,除了南京端午的五紅之外,其他地區也都有傳統菜肴,如浙江吃大蒜蛋、吃薄煎餅等。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本活動不僅要做出美味的菜肴,而且要讓每一道菜都帶上端午的色彩、詩意的色彩。評判的標準也必須兩者兼顧)
(三)端午三創衛生大賽
設計若干衛生包干區,按照參賽人數多少規定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區內衛生。要求區內物品整潔,無灰塵,無蚊蠅蟲蟻。準備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若干,清掃完畢后,要求參賽者從綠色植物中準確挑選出艾葉,并插于所打掃衛生區內。(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家家都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激濁除腐,殺菌防病。艾蒿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菖蒲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如今的年輕人一般對傳統習俗了解較少,此活動不僅能讓年輕一代積極參與家庭事務,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而且也有助于他們了解傳統風俗和自然植物,促進正在進行的三創活動)
(四)傳授制香囊手藝
給每位選手分發一塊色彩鮮艷的絲布、一根可以掛在脖子上的細帶子、一張小紙條、一支筆、一些香藥、一付針線,若無香藥也可以綠豆或花生代替。每位選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紙條上寫下祝福和許愿的話,縫于香囊內。要求針腳工整,外形美觀。香囊制作完畢后,可以自帶,也可以送給他人。(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玲瓏可愛。本不僅讓居民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內放入祝?;蛟S愿的小紙條,既滿足了小孩喜歡動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
(五)包粽子比賽
先由老師介紹包粽子的技巧,再給每位選手分發粽葉、糯米等食材制作粽子,評比出誰包得最好、最多(包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活動,但年青一代很大部分已經不會包了,這樣的傳統技藝一定要傳承下去)。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歷史上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妒酚洝?ldquo;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20xx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梢娙藗儗χ伊x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端午節吃粽子的好處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有深遠的節日意義,而且由于粽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制作的綜合性食物,有特殊的營養價值。古方中醫帶您深入了解粽子的營養價值,讓您吃出健康、吃出營養、吃出漂亮。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其性味甘溫,有健脾暖胃、補中益氣的功效。《本草綱目》中稱糯米能“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芒種過后,天氣日益炎熱,身體表面血流增加,腸胃功能逐漸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端午吃糯米粽子正好能夠改善這一問題。
糯米含有高質量的淀粉質和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素等營養成分。但是糯米含的蛋白質較少,并且十分缺乏賴氨酸、色氨酸,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D,鈣含量較高但不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將糯米包上餡料制成粽子,搭配食用,則可以避免營養不全面。粽子餡有紅棗、花生、豆沙、蛋黃、五花肉等各種口味,均讓人食欲大開,營養和作用也各有不同:
紅棗: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紅棗餡能提供大量維生素C和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P、鈣、鐵等,補充糯米缺乏的維生素,幫助糯米中的鈣等物質的吸收利用。
花生: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可醒脾和胃、潤肺化痰。花生餡含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能補充糯米中蛋白質等的缺乏,但含油量高,多吃有礙腸道傳送。
豆沙:綠豆性干涼,入心、胃經,有清熱涼血、利尿解毒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健脾益胃、補血生乳。豆沙餡含有蛋白質、淀粉質,礦物質、磷、鋅、鎂、鈣和鉀質。
咸蛋黃:咸蛋黃可清肺火、降陰火,健腦益智。咸蛋黃做餡味道可口,并提供豐富蛋白質、磷脂、維生素和鈣、鉀、鐵等,但其膽固醇和鹽分含量相當高,不宜多吃。
五花肉:五花肉含飽和脂肪酸,與糯米搭配口味香濃。但會令體內血脂肪和膽固醇過高,阻礙血管,容易引致中風和心臟病,不宜多吃。
作為外包裝,粽葉具備無污染和“一次性”的特點,是名副其實的綠色食品包裝。常用來包粽子的葉子有蘆葦葉、荷葉、假黃梨葉及竹葉等,這些天然的葉子含有豐富的葉綠素、氨基酸、維生素A、C、多酚類物質和鉀等多種營養。用它們包裹食品,一起經過高溫蒸煮后,不僅為食物增添一種大自然清香,其中的營養物質也充分地浸透到食物中。
粽子天然健康、營養全面,但是因其熱量偏高,而且糯米黏度大、不易消化,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貪吃,以免影響腸胃及正常飲食;而心血管病患者、“三高”人群、糖尿病患者、胃腸病患者都要慎食甚至禁食粽子。即使是腸胃健康的人,也不能在一大早或晚上睡前兩小時吃粽子,否則會使糯米停留在胃里時間太長而不消化,應盡量選在中午和下午吃,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每次一至兩個即可。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幫助腸、胃蠕動,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腹脹、腹瀉等癥狀。這樣搭配飲食不僅營養均衡,還能過個輕輕松松、腸胃無負擔的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民俗活動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關鍵詞:傳統節日 教育資源 德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4-0224-01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傳統節日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與傳統節日相關的各種教育活動應運而生,如清明網上祭英烈,重陽節向身邊的老人送祝福等。然而這些活動卻呈現形式化、低效化、樣板化等趨勢。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種。
1 活動低效的原因
1.1 為了活動而活動
創建文明城市或文明學校,或是其他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關的檢查,都會涉及傳統節日教育這個領域。于是,同傳統節日相關的德育活動很多時候都淪為迎檢的規定性動作。節日小報,征文繪畫,演講比賽,故事會等活動看似精彩紛呈,可是目的卻不是為了通過傳統節日這個載體,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而是為了照幾張照片,寫一份總結。目標出現偏差,效果就會很差。長此以往,教師、學生一遇到傳統節日就感覺“亞歷山大”,苦不堪言。
1.2 傳統節日教育氛圍的缺失
很多有識之士感慨,當下的中國,傳統節日靜悄悄,反倒是一些洋節日很熱鬧。圣誕節,萬圣節之類的節日,鋪天蓋地都是媒體或商家的宣傳。近年來“光棍節”之類的節日也紛至沓來。而清明、端午、中秋節,媒體關注的往往是高速免費,景區擁擠之類的話題。傳統節日僅憑學校深挖其德育價值,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1.3 樣板化的活動,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一到節日就辦小報,搜集相關的節日資料?;顒硬豢紤]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個體差異等因素,往往是一些樣板化的活動。通過調查發現,低年級學生參加傳統節日活動的興趣要遠高于高年級學生。
如今的教育現狀是,傳統節日教育越來越“受寵”,可相關的德育活動卻收效不明顯。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活動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以學生為中心,是一些“假冒偽劣”德育活動。給予上面的思考,筆者所在學校在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開展德育活動時,努力使活動豐富起來,同時代接軌,同學生的學情接軌,收到了較好的活動效果,并總結出學校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的幾種有效途徑。
2 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的有效途徑
2.1 整合資源,把傳統節日同其他教育資源結合起來
傳統節日的教育資源確實值得我們去挖掘。但教育者要善于運用智慧,把挖掘到的傳統節日資源同其他教育資源整合起來。豐富活動內涵,更新活動形式。
今年清明節,一所小學的幾百名學生,開展了“清明遠足祭英烈,感家鄉之美”主題活動。活動中,學生從學校徒步幾公里到烈士陵園。輔導員精心設計行走路線,讓學生在途中能欣賞到家鄉的新美景、新變化。把愛家鄉和祭英烈融合在一起,不進行空洞的說教,讓學生用眼睛去看,用心的思考,今日的幸福生活同革命先烈的關系。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受到了教育,還鍛煉了身體。在途中,師生在一起講故事,背詩句,唱歌曲,增進了師生間的情誼。這個活動,就是在挖掘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資源的同時,整合熱愛家鄉、春游、師生互動等資源?;顒幼允贾两K,學生興趣高漲,收效顯著。
2.2 學生主體,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活動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主體已經成為教育者的共識。因此,在開展傳統節日類主題活動時,也必須充分體現這一點,立足學生實際情況,開展活動。
學校在端午節期間,充分挖掘端午節的教育資源,結合端午節的特點和內涵,列出了端午節開展的活動清單。如:“粽葉飄香”包粽子比賽、觀看龍舟比賽、端午歌謠傳唱、織香袋等。不過有一點不同于以往,就是這些活動如同超市中的商品,是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可以自行選擇清單中的某項活動,也可以開展清單中沒有的活動。端午節期間,學校的端午節活動精彩紛呈,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情況開展活動。有的同學在家包好粽子,送到社會福利院;有的同學上網查閱資料,在班級進行科普講座,從科學角度分析懸艾草、掛菖蒲、佩香囊、飲雄黃酒等端午傳統習俗;有的同學在班級誦讀屈原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活動形式之多,效果之好,超出了輔導老師的預料。學生在參與自主活動時,體會到端午節蘊涵的意義,激發了愛國愛鄉情懷。
2.3 家校合作,讓更多的人成為教育者
上文列舉挖掘傳統節日教育資源的困惑時,有一條是傳統節日教育氛圍的缺失。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很難去改變社會大環境,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善學生家庭教育的小環境。要想改善家庭傳統節日教育的氛圍,就需要家校合作,讓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在開展傳統節日類主題活動中,家長的教育作用要遠遠大于老師。
中秋節是闔家團圓的節日。在中秋節時,某班就通過班級家長委員會,給家長布置了一個“作業”:和孩子一起吃月餅、賞月亮、話家常。也可以講講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學生一些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在這個家校合作的中秋活動中,學生了解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增進了和家長的親子關系。這樣就把挖掘中秋節教育資源的任務落到了實處。
文化內涵深厚的傳統節日,對于教育者來說,確實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教育者一定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一定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整合多種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主動性,充分依靠家長,只有這樣,傳統節日才能成為好的教育資源,為教育所用。
⒖嘉南祝
一、促進優秀文學作品的傳播
對于我國傳統文化而言,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其表現形式之一。我國古代的文人賢士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這些文章中蘊藏著無限的瑰寶,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這些優秀的作品能夠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優秀作品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讓學生能夠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精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高中生在進行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時也能夠對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這樣學習就能夠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結合在一起。通過高中語文教學的形式,學生能夠對相關的文學作品有所了解,并且在課堂之外也能夠對感興趣的文學作品進行特意的閱讀和學習。這樣就能夠使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得到傳播,并讓高中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如高中課本中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片段,在課堂之外,學生能夠有意識的對其進行詳細的了解,從而能夠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紅樓夢》,并進行認真的學習。
二、促進對名人英雄的了解
名人英雄也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史上的眾多名人英雄促進了我國社會的不斷地發展,并逐漸地形成我國了傳統文化。名人英雄對傳統文化的形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他們的出現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并最終有了我國今日的發展。無論是古代的名人英雄還是近代的名人英雄,他們的出現都是不可磨滅的,并帶給我們無限的啟示。古代孟子、孔子等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和言論逐漸的形成了儒家文化。他們提出了德治和仁政的思想,并被人民奉為經典。后來隨著朝代不斷地更新,但是儒家文化依然影響著后人。另外,儒家總結提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在高中語文教材中也會有所體現。如《燭之武退秦師》、《離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文章中都涉及到了愛國主義。這種情懷是值得當代學生所學習的。在學習愛國主義情懷的過程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些愛國英雄,如岳飛和屈原。他們都對祖國有著深深的熱愛之情。但是他們的故事卻讓人感到惋惜。通過對高中語文教材的學習,高中生能夠對這些名人英雄的事跡有更加詳細的了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習到他們的精神,這樣才不能夠使他們的精神被磨滅,而是能夠使之得到傳承。
三、促進對文化典故的傳承
高中語文教學對促進文化典故的傳承也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在高中語文課上,教師除了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外,也有很多的機會讓學生更多的接觸文化知識。通過舉辦古詩詞書寫活動能夠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更好的記憶。另外,還可以舉辦一些文化典故成語活動。如角色扮演等。這樣學生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成語典故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了解更多的典故文化。如邯鄲學步、東施效顰等。教師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作為最基礎的素材,讓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這些成語,并了解其背后的含義,視野得到了開闊,同時也達到了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的效果。文化典故也是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的內容,對文化典故的了解可以促使高中生了解更多的與之相關的傳統高文化知識。因而,高中語文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糾正現在生活中學生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習慣。達到傳統文化傳承的真正的目的。
四、促進對傳統節日了解
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我國眾多傳統節日都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都有其獨特的意義。春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和端午節是至今我們也一直在過的節日。這些節日都有其特有的意義。清明節是紀念先人的日子、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重陽節是愛護老人的日子、中秋節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春節是百家齊樂慶祝新年的日子。這些節日都有著相關的歷史文化意義。如端午節是屈原投江逝世的日子,這位愛國主義詩人得到了眾多人們的欽佩,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咬屈原的身體,向江里投入了很多的粽子,之后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這一天都會吃粽子來表達對他的哀思。每一個節日都有著相對應的文化故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般都會涉及到相關的文化故事。關于重陽節,有詩人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句子。在高中語文的學習中,學生能夠通過對詩篇和人物的學習來對我國的一些傳統的節日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詳細的了解。通過這種形式高中生對傳統節日就會有一些別樣的情感,在過節日的時候會多一分珍視。所懷的態度也會發生一定的改變。這會讓他們對傳統節日更加的重視,并將傳統節日的含義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對傳統節日加以重視。
【摘要】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學中,以學習唐詩宋詞為突破口,以閱讀教學為主要途徑,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在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下,不斷提高語文素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教育家錢夢龍先生說:“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學科,是母語教學,它是源、是根、是魂、是傳統文化的魂。” 新課程改革也對此做了明確的要求,指出傳統文化是當今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對此,我在教學中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1 以學習唐詩宋詞為突破口,滲透傳統文化。
唐詩宋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易于誦記,啟人心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加強學生唐詩宋詞的學習,讓詩歌陪伴學生的成長,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在大量誦讀古詩詞的過程中,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而且能使其領悟傳統文化的精華,為今后的寫作提供很好的素材和佳句。當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唐詩宋詞的過程中,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愛學、樂學。如在教《示兒》時,先讓學生查閱有關于陸游的得一些資料,激發學生探究詩人內心深處的學習熱情,進而深入品讀詩歌的潛在意蘊。
2 以閱讀教學為主要途徑,滲透傳統文化。
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李白“摧眉折腰事權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杜甫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高貴品格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另外,化的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經典篇目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對古代經典的誦讀,讓他們在傳統文化讀物中,向千古圣賢討教必要的立身之本,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道理。教師要不斷提高在古代傳統文化中發現美的素養,不但能夠把古代文化中美的東西講出來,而且要開掘其美質,把美的東西傳給學生,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生熱愛了,才會去傳承。
3 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豐富的語文活動,滲透傳統文化。
一、民俗文化的含義
民俗就是人們在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或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慣例、規矩。民俗文化則是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凝聚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點,它體現的是各民族的價值觀、信仰和理想,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民在長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風俗、習慣等的總和。有人稱民俗為“人類文化的母源”。民俗文化是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對社會和民眾的行為起著巨大的規范作用。
讓民俗文化浸潤小學語文課堂,是我們每一個有責任心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
二、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教育功效
我們不能放棄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時間去實施,如何實施也值得斟酌和研究。在教學中,筆者認為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可以將民俗文化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結合并發揮其最大的教育功效。
1.充分利用并拓展文本資源,讓學生感受濃濃的民俗情味
國家督學成尚榮說:“語文是一種文化,是應創造和發展著文化,提煉和提升著文化,語文教學改革就是充分體現語文的文化屬性,豐富語文教學的文化內涵,使學生浸潤在文化之中。”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知識點比比皆是,只要我們有一定的文化眼光,隨處可見文化現象、文化知識。假如我們能在每個字與詞中注入一粒民俗文化中的傳統美德因子,無形中會讓學生接受到德育與美育教育。而如何找準切入文化的核心要素,將學生有效地領入寬闊的文化殿堂是關鍵。我在教學《元日》一詩時是這樣做的:
師:同學們,寒假快到了,你知道寒假中最愉快、最熱鬧的節日是什么嗎?
生:春節。
師:是啊,我們向往已久的春節仿佛已向我們招手了,哪位小朋友說一說這個節日里你的家人會做些什么呢?
生1:放鞭炮、貼春聯、拜年、長輩給我們壓歲錢……
師:《元日》這首詩向我們大家介紹了古代人們過年的情景,你從詩中讀到了哪些風俗習慣?
(學生認真讀詩,交流感受。)
(春節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會聯想到如放爆竹、團圓等生活場景,這首古詩讓學生很受到了那份歡樂,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加深了孩子們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
生:老師,過年時的風俗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
師:問得好。同學們,你們課前所了解的關于過年的傳說,能向我們介紹嗎?
……
為什么過年時人們要貼對聯、放爆竹?為什么要守歲?這些都會或多或少地激發小孩子的好奇心,他們都想在老師的指導下能消化掉這些有關民俗的知識。在教學中,還可就壓歲錢這個話題,讓學生通過了解壓歲錢的變化來感受祖國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但無論如何改變,這一民俗的內涵――長輩對晚輩的愛和祝福都沒有改變,這一民俗傳遞出來的濃濃的民俗情味,可以讓學生在體味民俗的同時懂得感恩。
2.開發地域資源,從傳統節日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韻味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歷史長河孕育出了極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諸如:喜氣洋洋的春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懷鄉祭祖的清明節、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其中蘊含了中華民族敬老愛幼、勤勞善良、與人為善、共建和諧、愛國愛民等優良品德。然而,地域是多樣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們的語文課程資源也應是五彩繽紛的。
小學生最容易對自己生長環境和生長過程中的民俗產生興趣,從民俗的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非常輕松。語文教學中如果注意這些所處的場合、情境以及出現的背景,進而探索其折射出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內涵,就會讓學生充分享受民俗文化的韻味。
比如端午節,我們當地除了吃粽子外,還有在門前插菖蒲、掛艾草的習俗,看似迷信,但在我國藥書中有記載,這些都是治病的藥草,因此這一習俗體現了人們對衛生和健康的追求,應該提倡。
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感受節日,同時漸次對這一傳統節日進行解讀,對話中發現這一節日的風俗習慣,體味這一傳統節日所包含的民俗文化的韻味。
3.借助民俗,讓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
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濃厚,不僅涉及文學藝術,更體現在歷史、地域、算學、科學創新中,對民俗事象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理解。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要把民俗知識滲透到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上。比如:在讀了老舍的《草原》之后,我便引導開展對草原民情風俗的欣賞與研究,然后用歌舞、文學等形式來表現草原人民的淳樸、豁達、豐實……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所以現今的各套高中語文教材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供學生學習。但是現在的古詩文教學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學生興致不高,學習被動、效率低。學生在這方面的閱讀量小,積累也少,難以理解、感受古詩文的魅力。各種形式上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表演法、視頻輔助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但是經常使用也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尤其是面對學生不能理解文本的現實問題,很多老師又不得不進行講解,然后又陷入被動聽講、容易疲倦、逐漸失去學習熱情的惡性循環中。在保持好的做法的同時應該怎樣改進古詩文教學,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既有興趣學又學得多、學得好呢?
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磥碓诠旁娢牡慕虒W內容上可以動些腦筋。不過現今的語文教科書已經規定了相應的古詩文教學內容,在編排上絕大部分都是古詩和古文分單元的編排體例,而且這些古詩文相對缺乏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節,完全按照這種編排進行古詩文教學很容易導致審美疲勞。該怎么辦呢?根據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教學建議”一欄“在教學中,合理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薄伴喿x文學作品應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身世經歷、時代背景、創作緣由等材料”等文字的指導啟發,筆者試著在古詩文的教學內容上進行一些補充篩選、搭配、調整,使詩文配合,相互輔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此不揣冒昧舉例做一下簡單介紹。
一、詩以文輔
不少語文教師喜歡在讀解詩歌之前做個簡單的作者介紹,筆者覺得補充一些古文中有關作者介紹的段落比如作者的傳記、軼事、傳奇等更好。一方面既介紹了作者,又培養了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還因為這些補充的材料有不少故事性的因素,能喚起并維持學生閱讀的興趣,還能為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提供背景,給學生提供作文材料,甚至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比如很多版本的高中語文教材中都節選了屈原的《離騷》,作為一首政治抒情詩,本來就難以理解,再加上文本中較多的楚地方言,“香草美人”的托物比興,使得這篇詩歌的理解難度又增大了不少。學生對于屈原的了解,也就停留在端午節吃粽子的地步,對于高中生來說,這顯然是不夠的,況且語文考試中還有對古文閱讀理解能力的考察?;谝陨峡紤],筆者在教學《離騷》時,就補充司馬遷《史記》中屈原傳記的相關內容,文字艱深的地方加以注釋或講解,讓學生對屈原創作《離騷》的背景以及屈原的人格加以了解,有效地促進了這篇詩歌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筆者也加入了元代辛文房寫的《白居易傳》和學生一起閱讀,了解到白居易因為盡職盡責反而遭到誣陷,因而被貶到偏遠的江州,同學們對于作者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千古慨嘆和他“江州司馬青衫濕”的不尋常的表現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以詩佐
與古詩相比,古文相對有多一點的情節因素,尤其是傳記類敘事類的古文,比如《段于鄢》、《鴻門宴》等等,文本里面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學生讀起來也有興趣。但是像《滕王閣序》、《蘭亭集序》這樣偏重于描寫抒情的名篇,因為華麗的辭藻或深刻的人生感慨,讓平日熱衷于讀娛樂新聞、過快餐式生活的學生覺得理解上有難度。而且考試中除了考古文的理解還會考古詩的鑒賞,如何既能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古文又能兼顧古詩鑒賞的訓練?筆者發現可以補充入這些文章的相關詩歌來幫助達成這一目的。于是在課程進行時就加入了王勃的《滕王閣詩》和王羲之的《蘭亭詩》。王勃的《滕王閣詩》:“融情于景,寄慨遙深,以凝練、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內容,氣度高遠,境界宏大。”與《滕王閣序》相互參看,相得益彰。王羲之的《蘭亭詩》中“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边@一首雖然文字上稍顯艱深,但其中表達的回到自然、享受自然的暢快心情與《蘭亭集序》中“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如出一轍。這些詩歌的加入,讓同學們對所學課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詩與詩伴
除了詩文相伴,在讀解古詩的同時補充入相應的詩歌也能為學生鑒賞古詩詞提供較好的幫助。比如王昌齡的《從軍行》有七首,大部分教科書只選了其中的第四首(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首詩主要抒寫身經百戰的將士殺敵報國的壯志豪情,讀來讓人熱血奔涌,豪情滿懷。確實易于血氣方剛的高中生理解并喚起他們的愛國情懷。不過同組詩中暫未選入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樓)中結句“無那金閨萬里愁”運用曲筆,不直接寫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土的感情,而從深閨妻子的愁懷反映出來,非常獨特。其二(琵琶起舞換新聲)雖然也是表現邊愁,但只是截取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段,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結句“高高秋月照長城”既是寫景,又是抒情,以此將征戍者復雜的內心世界和豐富的思想感情表達的入木三分,也別出心裁。其三(關城榆葉早疏黃)表現對將士們深切的同情之情等等。這些同組詩從不同的側面來反映邊塞生活,既互相補充,又有很獨特的表現手法。補充入這些詩歌,既能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邊塞詩的內容,也能使他們了解到一些古詩詞獨特的表現手法??芍^一箭雙雕,一舉兩得。
四、文與文參
學習古詩,可以補充作者的古文傳記來提供背景幫助鑒賞。學習古文,也一樣可以加入相應的傳記幫助理解,并積累相應的文言知識,為學生解讀古詩文打好基礎。比如在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時補充入《杜牧傳》參照閱讀,在學習《師說》時補充入《韓愈傳》,學習《逍遙游》時補充司馬遷《史記》中關于莊子的記述等。另外,也可以補充同作者同題材的文章或者不同作者同題材或者其它相關的文章。比如在學習蘇軾的《前赤壁賦》時順帶引入《后赤壁賦》,在學習《勸學》、《師說》時引入《進學解》,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引入《石鐘山記》等等。補充這些文章,使學生接觸到的古文材料增加了不少,接觸到了更多的文言基礎知識,也了解到更多的古文表現手法,對學生古文理解、鑒賞能力的提高無疑是有益的。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中秋,夜迎寒亦如之?!钡@里的“中秋”不是指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它只是一個時段概念。然而什么時候才把八月十五約定俗成為一個民俗節日?迄今尚無定論。民俗學家多認為這一節日形成于宋代。事實上,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日月的關注。在古代帝王的禮制中就有所謂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不過此時的祭祀是一種自然崇拜。而真正把明月當成可賞可玩的對象,則是從魏晉時期才開始的。從《古詩十九首》到魏晉詩人們,多有對明月的吟誦。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時可綴?”(《短歌行》);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七哀》)等等。在這里明月成了文人們的審美對象,他們借月抒情.拉開了唐代賞月之風的序幕。
從中唐開元以后至晚唐這段時間,一個以宴飲賞月、家人團圓為中心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已基本形成。雖然其玩月游樂的節日氣氛和市井風俗的節慶內容,未能像宋代那樣濃盛,然而就歲時節俗的構成成分來說,比如固定的節期(八月十五),固定的節慶活動內容(賞月、玩月、望月),顯然已經齊備。由此可以說,中秋節作為華夏民族的民俗大節,形成于唐代,已不容置疑。至于“月餅”何時才被特定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土俗”中說:“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可見最遲在明代就有了以互相贈送月餅為中秋節主要節俗內容之一的事實。
民俗節日是一個民族風俗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民族風俗的凝聚點。中秋節較之其他民俗節日形成稍晚,然而其成因卻源遠流長,并且呈現出構成因子的多元化。遠古時代,先民們在“萬物有靈”思想的支配下,產生了自然崇拜。月亮的弦、望、晦、朔變化,以及它對人類生命節律的影響,自然成為遠古人類天體崇拜的對象之一。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祭祀日月星辰的禮俗,現今北京的“日壇”、“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祭祀日神和月神的地方。古代的祭祀活動多是和農業有關的,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比如“春祈”,是人們在春耕前祈年求谷的祭祀;“秋報”,是豐收后酬神報功的祭祀。中秋是農業季節性和生活季節性的重要時段標志,按照古代節日日期“月內取中”、“異月同日”、“重月之首日”等特點,把“秋報”這一祭祀活動與秋獲后的跳月狂歡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選擇了一年之中月光最皎潔的八月望日這一天,相沿成俗,經過世代傳承,發展演變為一個拜月祈年的民俗節日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歲時節日是一個文化符號,它除了給人以時光流逝的感覺外,更重要的是讓人們產生一種四時輪回、規整有序的歲時觀念。比如人的生理年齡,就是從“年節”這一節慶符號中獲得的。在人類歷史上,成熟的歲時觀念是伴隨著農業的產生而產生的。一年之中,不同季節的農事活動,是依照農時的規律而展開的。隨著時間的流逝,就形成了一個民族的歲時習俗。我國周代就已經有了關于歲時習俗的一整套祭祀禮儀和祭祀歌舞的慶典活動,這些歲時慶典活動,被當時的官方用時令書的形式固定下來,使不同地區按照統一時間,統一內容進行操作。這樣,通過官方的提倡和強制推行,在客觀上就促進了歲時習俗向節日的轉化。流傳至今的元宵節、寒食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大部分傳統節日,最初均為祭祀性節日,而中秋節就是一個農業祭祀性節日的轉型,它經過較長時間的民間傳承后,最終在唐代才轉化為華夏民族的民俗大節。
一個民族節日的形成其構成因素是多元的。除了上邊談到的日月崇拜和歲時祭祀活動外,神話傳說無疑也是歲時節日構成的重要精神依據。關于月的神話,最早莫過于“嫦娥奔月”。關于這則神話是否漢代方士的“仙話”,姑且不論。我們所關注的是“嫦娥奔月”和中秋節有無因果關系。換句話說,中秋節是不是為了紀念嫦娥?可以肯定地說,不是。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每當中秋之夜,闔家團圓,飲酒賞月時,就會聯想到這則美麗動人的神話故事,想到因盜食不死之藥而奔月的嫦娥,當然也會想到她的孤獨和寂寞。就有“寂寞嫦娥舒廣袖”的吟唱。神話的故事情節看似與我們中華民族求善求圓的民族心理相抵牾。中國人在人倫情緒上,特別看重鄉土情結,樂于團圓,傷于離別。遠在上古,人們在祭祀活動和年節期間,都會邀集親人同祭、同食和聚飲。這種習俗隨著祭祀活動的節日化,逐漸濃化了在傳統節日中強調孝道,重視親情,祈求團圓的文化情愫。所以宋代蘇軾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浩嘆。在中秋節俗中所包含的那種向往美好,祈求團圓的文化意蘊,卻被“嫦娥奔月”這則神話從反面強化了,它引起了人們對于團圓的追求和親情的呼喚。正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嫦娥》詩所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可見在中秋節的深厚文化積淀中,不可回避地早已滲入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內容??梢哉f,中秋節因為有了這則神話而更具文化內涵,而這則神話也以節日為載體而世代流傳,永葆其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