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技術學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運用情境模擬教學法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1.1理論依據
1.1.1行為主義遷移理論行為主義遷移理論認為:學習的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習是一個連續過程,任何學習都是在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動作技能、態度等基礎上進行的,而新的學習過程及結果又會對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技能和態度甚至學習策略產生影響,這種新舊學習之間的影響就是學習的遷移[2]。該理論對于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教學的啟示:一是課程目標明確。明確的課程目標利于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二是課程內容實用。培訓內容如果僅限于抽象的概念、理論的講解,學員很快就會產生視聽疲勞,失去興趣。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一定要理論聯系實際,滿足學員工作或生活中的現實需求,利于實現學習遷移。三是課堂即時反饋。成年人在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時,需要即學即練,及時反饋(對學習結果給予評價),尤其需要正向反饋。
1.1.2建構主義學習觀建構主義學習觀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建構主義哲學思潮影響下出現的一種解釋學習的理論,強調復雜學習環境和真實的任務,強調社會協商和相互作用,主張用多種方式表征教學內容,主張理解知識建構過程,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2]。建構主義學習觀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教學的啟示:(1)指導學習。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而應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2)發現學習。發現學習是新信息的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努力的結果。學員需要具有較強的內在學習動機,善于發現并記住有用的、重要的信息。(3)合作學習。將學員分組,相互合作團隊學習,既利于促進學員之間的交流,也利于增強思維技能。
1.1.3三元交互決定論即強調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認知和環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三元交互決定論從環境、人及其行為的互動關系中考慮人的心理活動與環境表現,把人的心理活動看成是環境、人及其行為之間的互動學說,真實地把握了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2]。三元交互決定論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教學的主要啟示:(1)模擬教學更利于培養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員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習,以解決學員在學習或工作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為目標。(2)學習內容的選擇具有真實性,并且與相應的一些理論知識結合運用。(3)課堂上,教師不是提供解決問題的對策,而是引導學員逐漸展示出現實中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與學員共同進行學習評價。
1.2現實依據
1.2.1學員現狀分析2011年在廣東省22個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開展實施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培訓工作,每個縣遴選100名左右的基層骨干農技人員,分期分批分產業到認定的現代農業培訓基地進行集中培訓。通過培訓,更新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業務知識,提高政策理論水平、組織協調能力,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市場意識和效益意識;優化農技推廣人員業務技能結構,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促進農業行政部門與農業推廣、科研、教學單位等銜接配合,推動廣東省農業科技進步。廣東省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普通班培訓對象為縣、鄉農技推廣機構中有一定工作經驗、中?;蚋咧幸陨蠈W歷、年齡50周歲以下、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技術骨干人員,原則上為技術指導員,其中,由縣農業局和團縣委共同遴選推薦的青年農技人員(從事農技推廣工作3年及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45歲以下)占20%以上。培訓內容重點圍繞當地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推廣應用的新品種、新機具以及新技術、新方法以及農業推廣項目的申報與管理。針對普通班培訓的學員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實踐能力、但理論基礎知識較薄弱的特點,在《農業技術推廣方法及其管理》課程中應用情境模擬教學法,避免了純理論式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培訓質量。
摘要:《設施農業技術》是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也是設施農業相關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教學中應增加自主探索環節,并使該環節與課堂講授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實現“教、學、做、研”一體化;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多進行案例講解,多與學生互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靈活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設施農業技術;課程;教學;初探
發展現代農業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設施農業是一種重要的現代農業方式,也是推動我國現代農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切入點。當前,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迅猛,在規模、裝備制造、產量和效益、支撐服務體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鎮化發展的趨勢來看,設施農業技術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原來的大量需要果樹、花卉、蔬菜種植方面的人才,逐步轉向大量需要園藝栽培、觀賞園藝、園藝產品銷售與經營、園林綠化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技術人才[1]。面對這一變化,如何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对O施農業技術》是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程。隨著設施農業不斷向深層次發展,該門課程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該門課程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專門的設施農業技術,并將這些技術應用于實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目前,河南省內開設該門課程的高職院校還比較少,教學經驗欠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還不夠完善。邢丹英等就《設施農業》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強調應自編講義,在教學中應用電教手段,整合校內外資源,收集各種范例,進行教學改革嘗試[2]。祁連弟等提出應結合現代農業的特點,根據專業崗位群對人才專業技能與綜合技能的需求,實施實踐課程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系,使教學“由知識牽引型向技能導向型轉變”[3]。謝紅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應按工作過程來構建課程體系,依據工作任務構建教學內容,依據生產過程設計教學進程,構建“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能力[4]。筆者擬在這些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目標等進行初步探索。
一、教學內容
教材內容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教材的內容更新較慢,易過時,阻礙了學生對最新專業技術和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更不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針對這些問題,應結合實際生產情況,自編教材。自編教材的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1)設施農業技術相關的基本知識。它包括目前國家的土地使用狀況,相關的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農業設施的作用、類型和材料,植物的生長規律,植物生長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氣體、水肥條件等。(2)傳統的設施農業技術。如灌溉時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將未經徹底發酵的糞肥直接撒進地里、一次性大量施肥等,這部分內容作為了解內容來安排。(3)先進的設施農業技術。它包括無土栽培技術、植物快速繁殖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智能化管理技術等,這部分內容是重中之重,不僅要緊緊圍繞生產實際和新形勢需要來講解,而且要與傳統設施農業技術進行對比,要讓學生把握技術發展方向,進而真正掌握設施農業的先進技術。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課程教學都是按學時來進行的,并且分成課堂講授和實踐兩個環節,課堂講授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遞,實踐環節側重于動手能力的培養。當前,設施農業正在向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F實表明,僅設置這兩個教學環節已不能滿足時代對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需要。在《設施農業技術》課程教學中可設置三個環節:一是理論講解環節,主要是一些基本知識點的講授;二是實驗實訓環節,這一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之掌握設施農業技術;三是自主探索環節,這一環節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自主探索環節教學中,可將學生分成小組,安排其進行市場調研,根據調研結果,進行實驗設計,然后購買實驗所用的園藝材料,選擇相應的設施農業技術進行種植,并利用設施條件來控制。通過自主探索這一實踐環節的訓練,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增強學生的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手段和方法
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在《設施農業技術》課程教學中,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目前,普遍使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加板書。筆者認為,應在電腦課件中多添加一些動畫,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設施農業的部分內容,這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對于玻璃型現代溫室中內遮陽和外遮陽系統的打開和關閉、通風系統的控制、噴水系統的控制、光照的控制等,如果單純地用圖片來展示或者用文字來描述,就不好理解,如果用動畫來展示,就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不僅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其實現過程,也可增加學生的興趣。除了添加動畫外,還應針對一些復雜的操作過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視頻來播放。比如金針菇的工廠化生產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一個整體,操作步驟較多,包括廠房的建造、分配和消毒,菌種的擴繁,培養基的配置和裝瓶或裝袋,培養基的滅菌和冷卻,接種培養,合理環境條件的控制,搔菌等。單靠圖片或者動畫,無法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一些相關的視頻,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整個生產流程。在實踐環節,也可以安排學生現場考察,這樣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掌握知識。在講授教材內容時,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每門課程的學時都是有限的。設施農業中涉及的園藝作物,種類繁多,在課堂上,教師不可能對每一種作物、每一種技術都進行講解。這時就可以采用從典型到一般的教學方法。例如,蔬菜這一大類中包含黃瓜、番茄、菠菜、生菜、辣椒等無數個小類。可以將黃瓜、西瓜和南瓜等分成一組,因為它們都是用嫁接方式來繁殖的。教師可以在其中找一個典型,對其進行講解,然后從典型推廣到一般,最終使學生明白對這樣一類蔬菜采用嫁接方式的原因,即避免土傳病害,同時也要使學生明白,采用嫁接方式不會對產品品質造成不良影響。對花卉、果樹等,都可以采用這種從典型到一般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傊?,要根據種類、生長期、所需農業技術、市場需求等對作物進行分類,加強案例教學,以改善教學效果。另外,在課堂上要多與學生交流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摘要:加強對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效率,還可以實現潛在的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而作物栽培學的課程實踐性與應用性較強,通過作物栽培學課程的應用,可以達到推廣農業技術的目標。本文主要研究推廣農業技術的意義,并相應地提出農業技術在作物栽培教學中推廣的措施,旨在作物栽培學教學過程中推廣農業技術。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作物栽培;教學
自古以來,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不僅關系著廣大農民百姓的生活,更影響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其中,農業院校無疑已經成為開展農業教學的重要中心?,F代農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業院校逐漸呈現出學科齊全、人才集中等特點,為我國的農業發展輸送大量優秀的人才,推動了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普及,通過應用最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成果,也將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1推廣農業技術的意義
1.1應用科學技術成果
只有農業技術在進行廣泛推廣之后,將農業技術應用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則可以充分地顯示出農業技術所具有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農業科技的推廣,為科研成果的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供重要保障,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增加了農業產值,增長了農業的收人,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狀況。只有在農業的實踐活動中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才能夠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而農業院校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場所,大量的教師會進行研發農業技術,時刻關注著農業的發展的狀態。所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向廣大的學生傳授最新的農業技術與農業技術的相關信息。
1.2糧食安全的保障
一、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特點
農業技術經濟所研究的課題、研究數據和材料來源、分析的方案都來源于農業生產建設實際,并緊密結合農業生產技術和經濟活動進行,并要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和方法正確與否??傊?,農業技術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為了解決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通過對大量實際資料的搜集、匯總、整理與綜合設計分析,使之達到農業技術要素的合理組合,提高經濟效益。
二、農業技術經濟學教學方法
結合農業技術經濟學的課程特點,在教學中需要做到教與學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課程結構的基礎上,加強經濟理論學習和課堂練習,進行計量軟件的計算機操作和案例模擬,同時注重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
(一)掌握課程結構———兩條主線與三方面內容
農業技術經濟學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多學科,內容豐富,評價方法種類較多,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認為“農業技術經濟學”學起來一頭霧水,感覺好像是農業技術學、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投資項目評估等課程內容的拼湊,不容易掌握。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課程結構和脈絡認識不清。事實上,農業技術經濟學課程體系基本完善,主線清晰,內容明確。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牢記和掌握農業技術經濟學的主線和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理清思路,心中有數,前后呼應,融會貫通。根據農業技術經濟學者和教師的總結,該課程的主線有兩條:一條是技術線,解決的是農業技術的內在發展規律,即研究關于農業技術創新、農業技術擴散與采用以及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等農業技術進步的規律問題;一條是經濟效益線,研究解決的是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經濟效益問題,即農業技術擴散與應用過程的經濟效益問題。這兩條線并不是平行的,它們既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又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系,貫穿課程始終。[4]農業技術經濟學研究內容由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具體應用三個有機聯系的部分組成。[5]基本理論部分包括農業技術經濟效果理論、農業投入產出邊際理論、農業生產結構分析及效率評價理論、農業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理論等。研究方法包括農業技術指標評價體系、農業技術經濟評價程序和農業技術經濟的分析方法,其中農業技術經濟的分析方法包括農業生產效率、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結構優化、農業投資評價等方法。應用型研究是運用技術經濟基本理論和方法解決技術政策、技術制度、技術方案以及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問題。
(二)安排好課堂講解與練習相結合
[摘要]“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現代農業技術專業不同于普通三年制大專專業。2017年來,咸寧職業技術學院針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學員自身實際和培養目標設定,在構建“模塊教學、階段培養、周期訓練、分類指導”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教學管理;實踐
一、“一村多”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特點
(一)學生身份特殊
“一村多”招生對象是具有高中(含職高、中專同等學力)文化程度,年齡在45歲以下,政治素質好,身體健康,有培養前途的村“兩委”班子成員、后備干部和農村優秀青年。這批學生高中畢業后大多數多年沒有撿起“課本”,基礎差、學習習慣也不太好。絕大多數是家里“頂梁柱”要為家庭生計奔波,大多數還是村干部或鄉村企業職工,不少還是“當家人”。
(二)學生技能需求差異大,課程針對性強
“一村多”招生對象來自咸寧市的城市、農村的各行各業,有工人、農民、個體戶、村兩委班子等等,這些學生目前從事的職業和今后工作打算千差萬別,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各異,加之咸寧各縣市農村發展和農業產業也不盡相同。如何最大限度上滿足學生技能需求、滿足農村工作和農業生產需求,就必須在充分調查咸寧農村農業特點和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特點,打破傳統教學模式,融入現代農業技術,構建符合現代農業特點、咸寧農村經濟基礎和基層工作需要的課程體系:滿足學生農村基層工作、技能學習、職業技能培養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公共素質模塊;滿足學生農村工作、農業生產必需的科技、文化和農業基礎知識設計通識技能模塊;滿足學生所在地特色農業生產項目和不同學習訴求的生產技能模塊,學生根據自身需求從觀賞植物生產、果蔬生產、茶葉栽培與加工、特種經濟植物栽培、畜禽養殖和淡水養殖6個生產技能模塊選擇至少兩個子模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