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大學語文教育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意識形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國人的文化自信漸漸迷失。學校教育對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缺失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高職大學語文教育應通過多種途徑實踐,逐步實現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以發揮其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語文教育;高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日益強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中國人逐漸找回了因近代遭受列強侵略、凌辱而喪失的自信心,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豪感。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人的文化自信卻在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節節敗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文化自信日趨衰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校教育對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缺失。因此,在國家積極倡導職業教育大發展的當下,在高職大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尤為重要。
文化自信及其提出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在黨的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笨倳泴ξ幕瘋鞒信c發展高度重視,并為其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文化傳承和發展、創新的聚集地,大學生更是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領者。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堅守文化自信,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教育、感染、熏陶學生,使學生從根本上清楚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做到“文以化人”,從而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自身道德品性和創新能力,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1.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同時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也洶涌而入,強烈沖擊著國人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很多國人尤其是“三觀”尚未真正確立的青年人,易被西方文化所裹挾,一時難以辨明方向,甚至會迷失自我。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已呈現,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革的嚴峻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在不知不覺中滲進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持續缺失,導致很多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出現了偏差甚至誤解,尤其是在大學生之中。例如,他們對西方圣誕節、情人節的迷戀成為了一種時尚,而對中國傳統節日卻記不清楚甚至不屑一顧。很多人全盤接納和推崇西方文化,盲目模仿各種西方的行為方式,甚至有一部分國人懷著崇洋媚外的心理,認為外國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和民主,經濟更加先進,社會更加發達,文化更加優秀和時尚。于是社會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怪現象:部分國外票房慘淡的所謂“大片”,在國內卻場場爆滿,國人為其貢獻了滿滿的票房。有些在國外因對未成年人“三觀”及行為習慣養成有不良影響的片子,來到中國后,受到一些涉世未深、辨別力不強的青少年的歡迎。然而,國內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花樣年華》《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影視節目卻鮮有人問津。當前,在部分學生心目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了死記硬背的考試負擔;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成了一句虛無縹緲的空話;西方外來文化的糟粕(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成為抨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勤勞、節儉、誠實、守信等)的利器……中國文化自信正在被西方文化所蠶食,導致一些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質疑甚至不屑。
摘要:毋庸置疑,大學語文教育對于培養行業院校專業人才的行業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然而,當前大學語文存在課程地位不高、教學內容大眾化、學生學習態度淡漠等問題,這需要通過豐富語文課程行業性內涵、加強語文教材及讀本建設、加大師資培養力度、緊跟時代優化教學模式、創新課程檢測方式等措施來逐步解決。
關鍵詞:大學語文;行業精神;行業院校;人才培養
1引言
行業精神是各行各業基于自身特征、職責、宗旨、歷史、時代要求和愿景等,在長期的生產、服務、經營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并為行業從業人員所認同的主導意識、理想目標和價值取向,是引導員工思想的精神源泉,推動員工行為的動力理念。例如就民航業而言,當前民航行業精神概述為“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嚴格科學的專業精神、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敬業奉獻的職業操守”[1],而大學語文作為通識教育和人文精神底蘊培養的重要課程,如果在學習過程能蘊含培育行業文化與精神內涵于其中,通過“觸發式”學習感受沉浸熏陶,這對培育專業人才的行業精神和價值觀塑造養成大有裨益。
2大學語文教育培養行業精神的重要意義
2.1大學語文教育可通過作品進行潛移默化,幫助學生理解行業作風
大學語文課程不同于專業課程根據專業崗位的實際工作需要,以專業理論知識教學和業務技能養成為目的,而是從“全人培養”角度基于通識性課程教學目標的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是一篇篇優秀的作品,通過學生閱讀體悟及任課教師啟發引導,體驗作者當時的情景,聯想自己設身處地可能的行為進行反思,感悟作品主人翁的心境品格,完成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在此之中,對于民航行業院校而言,大學語文教學如果能導入“英雄機組”“真情服務”等主題的優美感人作品,讓學生在優美的字里行間、情節意境中感受行業工作本真,這有利于促使大學生加深對行業的了解及今后即將從事職業的認知,使行業各類專業學生在平靜的校園里強烈感受到濃郁深沉的優秀行業作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大學生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發展,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我國學校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知識型人才開始轉向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這就迫使我國大學生教育的發展方向也必須要做出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提出新課程改革標準,對傳統的應試教育進行改革,而逐漸開始重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體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其中思想性主要體現在其思想轉化和交流活動中;政治性主要體現在其教育的目標上,它是以一定的階級關系為依托的,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是實現政治任務的重要手段;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其具有民主的特點,能夠使客體產生主體性,并進行自我教育;滲透性則主要體現在它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具有共通性
大學語文的教育目標是通過引導、啟發和感染等形式對學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進行塑造和培養,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這就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語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此我們提出,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是一種能夠有效推動語文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以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和語文教育的多元化的重要研究和發展途徑。大學語文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開拓者和實施者,在教學活動安排中應該對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入大學語文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找準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對語文教學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確定和處理。另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積極地創新和改革,制定出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礎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目標,從而使大學語文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將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在一起的策略分析
(一)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語文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包含了我國珍貴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其中有很多關于我國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的內容,通過對語文中歷史、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的學習,傳遞愛國因子,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歷史責任感和自豪感,這對于促進我國的發展,塑造學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養,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大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延伸,宣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挖掘并傳遞其中的愛國因子,在重視智慧傳承的同時重視道德的教育,強調學生向以德為先、德才兼備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幫助學生塑造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養,對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語文教育的特點分析
(一)工具性
大學語文不僅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工具,也是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對其他學科具有支撐作用,同時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是人們進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大學語文還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進行創造性地開發,這對于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以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引導性
大學語文課程是通過感官的、形象的、直覺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它更注重對學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響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按照語文課程中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標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指導。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大學生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和發展,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我國學校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從原來的知識型人才開始轉向高素質創新型人才,這就迫使我國大學生教育的發展方向也必須要做出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提出新課程改革標準,對傳統的應試教育進行改革,而逐漸開始重視對學生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開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主體性和滲透性的特點,其中思想性主要體現在其思想轉化和交流活動中;政治性主要體現在其教育的目標上,它是以一定的階級關系為依托的,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是實現政治任務的重要手段;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其具有民主的特點,能夠使客體產生主體性,并進行自我教育;滲透性則主要體現在它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所產生的作用和效果。
教育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自執政以來,始終都保持著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在每次的代表大會上,也經常會就教育問題展開討論。教育包含著非常多的學科,其中,語文是最基本的一門學科,它從學生入學開始就一直伴隨著他們。在今天,由于國學地位的上升,社會對語文的重視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語文在很多的大學中被當作一門基礎公共課,要求所有的大學生進行學習,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大學語文繼續教育的體現。繼續教育是時展的必然產物,社會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只有不斷提升自己,才能符合社會的發展要求,在社會中有一席之地,要實現這一點,繼續教育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下面筆者就將從繼續教育的視角出發,對大學語文的繼續教育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繼續教育的基本概念
所謂繼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脫離了學校教育之后,社會成員為了提升自我而進行的教育活動,它本身也是終身學習的一部分。從出現時起,繼續教育所針對的對象大多是已經成年的工作者。由于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通過繼續教育人們才能夠讓自己的素質與企業的要求在同一水平線上,它也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教育形態。繼續教育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對一些技術人員的技能和知識進行提高、補充、更新以及拓展,進而讓其知識結構能夠有所完善,專業技術和創造力能夠得到提升。另外,對于人才資源開發來說,繼續教育還是一個基本手段和主要途徑,它能夠使得人才的潛能得到更為充分的開發,讓人們的整體素質得到加強。近些年來,隨著繼續教育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在不斷地豐富和拓展。例如,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就引入了繼續教育這樣一個概念。在最初的大學教育中,語文并沒有被作為一門必修的基礎科目,但是隨著對國學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倡導在大學教育中,要將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公共課,要求所有的大學生都必須學習,正因如此很多高校如今已經將語文當作了一門基礎公共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學語文是一種繼續教育,即小學、中學的語文教育結束后,語文在大學的繼續教育??傊?,不管是哪一學科,也不管繼續教育所培養的是哪一方面的技能,繼續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二、大學語文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大家已經認識到了語文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也積極倡導在各方面要加強對語文教育的重視,一部分高校也已經將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要求更多的學生學習,但是大學語文繼續教育中依然有非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下面筆者將從繼續教育的角度對大學語文教育中的相關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1.大學語文的地位沒有得到正視
語文是培養學生母語能力的一門學科,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到了大學,由于學習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強,很多人都有了自己專攻的方向,因而對語文就越來越不重視。學生對大學語文缺乏準確的定位,他們沒有認識到大學語文在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人文素質培養上的重要作用,也沒有認識到語文在社交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重要影響。沒有認識到大學語文在這些方面的重要性,就很難在心中對大學語文的繼續教育作用有正確的認識,也必將不利于大學語文繼續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