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全過程育人的開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特殊、地位重要。提升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要立足現實、把握大學新生的群體特征,強調適應性、提升針對性、注重策略性;要著眼長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夯實成長成才根基、涵養良好的個人修養;要講求方法,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延續性,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供給,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獨特作用。
關鍵詞: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有效供給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從大學生的學習階段來看,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高校全過程育人的起點。大學生能否在新生階段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是非判斷、道德規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價值取向。因此,提升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筑牢大學新生的思想信念根基是事關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和造就優秀人才的時代性命題。
一、提升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須立足現實
“人的思想是歷史地發生與發展著的,不是一開始就完備的。”[1](P82)大學經歷對于青年人的思想塑造、價值養成、行為規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新生處于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身份轉換階段,其入校階段既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機遇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博弈的“膠著”期。
1.大學新生的身份角色轉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調適應性。對于新生而言,大學既是嶄新人生篇章的開啟,也是獨立承擔人生責任的開始。從長期處于“被安排”“被規劃”的單一生活模式到獨立面對未知人生的轉變,是每一名大學新生必須面臨的挑戰。一要養成獨立規劃意識,消除發展迷茫。雖然新生剛入校時充滿期待、躊躇滿志,但發展選擇的多樣性需要新生進行科學及時的具體規劃。由于學生普遍涉世未深,人生閱歷不足,目標與現實的落差易使新生感到迷惘,導致少部分學生失去努力的方向,把時間過多地投入到娛樂和社會交往活動中。二要適應大學生活方式,避免認知偏差。大學生活強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這與中小學階段集中統一管理的差異較大。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導致新生對大學生活的認知容易出現偏差,同時,心理適應性不強的學生在面對專業學習、學生工作、社會實踐等全方位的競爭時,容易產生自卑感,情緒低落,甚至可能產生過于消極的想法。三要加強意志品質鍛煉,克服自控失衡。大學新生剛剛從高強度學習環境轉入寬松化生活環境,時間自主決定、選擇自我安排,對一切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態,一入校自制力不強的現象較為普遍。少部分新生過度沉迷網絡,“低頭族”與“夜貓子”現象屢見不鮮。
2.大學新生的鮮明群體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提升針對性。現在的大學新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們成長的時代是社會大變革、經濟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的時代,時代變遷在這一代大學生身上體現出明顯的代際特征差異。一是為人處世經驗匱乏,線上線下差異顯現。這一代新生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原住民”,長于在虛擬世界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疏于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體悟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少部分新生入校后,在處理寢室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社團關系時,易產生社會交往困難甚至交流障礙。二是人生規劃缺少長遠考量。這一代的大部分新生對教材中所呈現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缺乏實際的體驗和感悟,因而,考慮的多為“自己能找一個什么樣的好工作”以及置業成家等現實的個人問題,家國情懷的培育任重道遠。
3.大學新生的網絡生活方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注重策略性。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形式、知識接收方式與信息傳播途徑。這一代新生是對網絡技術掌握最為熟練的群體之一,同時也因年齡小、閱歷淺、易波動、底子薄等成為西方意識形態爭奪的重點對象,這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構成了嚴峻的挑戰與沖擊。一是必須認識到網絡生活方式已成為大學新生的主流生活方式。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學生從學習到生活、從上課到消費,方方面面都與網絡息息相關,只有正確把握大學新生的網絡生活方式特征才能破解由此帶來的一系列衍生問題。二是大學新生網絡媒介素養普遍不高,易被分化、誘導。這一代新生身處于信息大爆炸的社會環境,隨著中西方意識形態激烈對沖日趨隱蔽加劇,面對一些錯誤輿論,新生易被錯誤思潮裹挾,產生思想波動。三是網絡生活方式快速多變,育人本領提升愈發吃緊。大學生的網絡生活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裂變不斷演變,網絡流行語、表情包一年一個樣,教師錯失思想政治教育良機的現象時有發生,如何準確掌握新生的思想動態,用鮮活生動的事例素材引導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把握規律、認清大勢至關重要。
二、提升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應著眼長遠
在大學新生入校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新生在起步階段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筑牢思想根基,樹立遠大理想,上好新生入學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課,意義尤為重要。
1.幫助大學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目前的教育過程來看,新生進入大學前接受的主要還是以目標為導向的應試教育,更多的是知識獲取性學習,在教育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列寧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2](P317)針對大學新生社會經驗缺乏、社會認知淺顯、價值判斷不準的現狀,在新生入校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學生提高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厚植家國情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筑牢大學新生成長成才的思想根基。新生入校后易在思想認識上產生誤區,以為上大學可以“玩著學”“躺著學”,再加上缺乏外在力量監督,容易出現進取意識淡薄、思想松懈滑坡的現象。強調:“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3](P414)一個精神上“缺鈣”的人,是不可能承擔時代所賦予的歷史重任的。因此,加強對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其進行正向、積極的思想引導,鼓勵他們制定明晰的未來規劃,樹立具象化的發展目標,有利于幫助其堅定理想信念、夯實思想根基。
3.培育大學新生良好的個人修養。思想道德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性影響。曾說:“一個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究竟能有多大發展,能為人民、為社會作出多大貢獻,同自身思想品德修養關系很大。”[4](P325)也強調:“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5]可以說,一個青年人能否在他未來幾十年人生中有所成就,與其在青年時代是否培養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密切相關。因此,在新生入校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其扣好邁入獨立生活階段的第一粒扣子,對于大學生形成與未來發展相匹配、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與民族期待相吻合的個人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推進作用。
三、提升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要講求方法
“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6](P465)因此,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要在入學階段搶占思想政治教育高地,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讓學生在剛入校時就能接受到系統、完整、連貫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為培育政治素養高、思想品德好的時代新人布好篇、開好局。
1.強化頂層設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延續性。第一,要加強大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銜接,增進新生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密感。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上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連續性、系統性,才能讓大學新生在思想上站穩腳跟,為大學四年的學習發展打牢思想基礎。要切實講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課,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破除新生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使他們實現由思想上重視到心理上接受的轉變,進而自覺學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第二,要抓牢新生軍訓的教育陣地,促進新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大學生軍訓是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一定要利用好軍訓的機會,開展集中教育,通過軍事訓練錘煉新生的意志品質,增強新生的組織紀律性,把身體上的鍛煉與思想上的教育有機結合,讓新生在軍訓實踐中培養個人能力,強化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認同,幫助新生鞏固在軍訓階段養成的優良作風和品德,為后續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第三,要利用好各類主題教育形式,強化新生的適應性教育。新生在剛剛入學時面臨著學習生活環境的變化,可能會在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不適應的現象。要根據新生的具體需求,積極開展各類主題教育。一方面要抓好規矩教育,包括校紀校規教育、安全教育、誠信教育等,讓新生在剛入校時就形成良好的規矩意識。另一方面要抓好規劃教育,包括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就業教育等,幫助新生認清客觀實際問題,早日找到個人的發展方向,并將之轉化為追求進步的動力,進而不斷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
2.豐富教育內容,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供給。第一,聚焦“主流供給”,全方位加強新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以輔導員、班主任及專業課教師為主體力量,同時充分發揮優秀團學干部的帶頭示范作用。要創新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形式,結合青年人喜聞樂見的話語要素,不斷豐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內容,打破以往嚴肅的教育風格,真正讓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貼近學生。第二,聚焦“靶向供給”,根據不同新生群體的特點因材施教。每一個固定的學生群體都有鮮明的思想特征,教師需要依據這些不同的特征分類別對新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對于師范生群體來講,大學畢業后去中小學謀職是最基本最廣泛的選擇,因此,教師可以針對他們未來的職業訴求,進行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部分想繼續攻讀研究生的新生群體,我們可以開設專門的考研保研主題教育課,提前讓這部分學生了解相關信息,滿足新生思想上對于自己未來如何規劃的需要,進而幫助其明確理想目標。第三,聚焦“定制供給”,把握特殊新生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談心談話機制,重視每一位新生的感受,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存在障礙等需要重點關照的學生。對于這部分新生,我們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定制原則”,結合每個人的實際情況,注重思想引導,加強心理干預,重視其思想訴求,使其在剛進大學讀書時就產生被重視的感覺,信任教師、信任學校,愿意與教師溝通交流,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培養積極向上的心態。
3.優化教育環境,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獨特作用。第一,以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浸潤新生的精神世界。要利用好隱性教育因素,充分發揮隱性教育功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舉止。要充分重視文化活動的引導促進作用,針對大學新生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迎新晚會、新生才藝比賽、青年志愿服務等等,充實新生的課余生活。要充分重視規章制度的規范約束作用,引導新生培育講文明懂禮貌的行為風范。要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新生提供和諧的人際交往環境,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的生活節奏與氛圍。第二,充分發揮網絡環境對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大力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與輻射力,利用新媒體技術平等性與交互性的特點,多關注新生的心理健康,強化新生的歸屬感,引導新生就社會熱點問題、自身未來規劃、學習生活中的日常矛盾等進行廣泛的自我表達,使新生在交流溝通中增進對教師的信任感和親切感。
參考文獻:
[1]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上午)[N].人民日報,2013-05-05(2).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作者:高尚 佐一男 劉鴻暢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