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學話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關鍵要素,它承載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和青年學子的價值認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溫”、失“效”、失“時”、失“衡”的現象,通過設置“情理相融”的教學話語內容、構建“剛柔并濟”的教學話語方式、拓展“虛實結合”的教學話語載體、打造“師生共享”的教學話語共同體,從而進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創新的多維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路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構建的邏輯起點
所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是指“教育者為引導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思想價值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行為規范,基于特定的教育過程所建構的能夠承載教育目的、傳遞教育內容的系統化、理論化語言符號和表述方式”③。作為根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場域中的一種言說活動,教學話語不僅是師生間交流溝通的中介,更具有價值凝聚、思想引領、文化傳承的時代價值。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主要基于以下三個維度的邏輯起點:1、主導力———承載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④思政課教師言說的教育內容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律規范等,均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范疇。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各種社會思潮、不同文化間相互激蕩,如何引導青年大學生們抵制錯誤思想的侵擾,牢固掌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追求和行為選擇,是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的核心使命。2、支撐力———承載著高校思政課的有效性。“利用課堂主渠道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根本在于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⑤。思政課的教學效果需要通過教學語言這一載體才得以直觀呈現。由此,創新教學話語應是首要任務。如何實現教材話語、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之間的轉化銜接,讓思政課教學語言更生動活潑而非生硬刻板,更貼近現實而非高高在上,更引人入勝而非寡淡無味,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能否真正入耳入腦入心,也易于消解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刻板印象,從而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機制及實現路徑探索”(項目編號:jg20益、畢生難忘”的思政課。3、生命力———承載著青年學子的價值認同。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思政課教師作為話語表達的主體,如何深入把握“95后”、“00后”學生的話語特點,結合自身對社會現象和人生歷程的觀察思考,用自身的學識涵養、知識儲備、生活閱歷和人格魅力來闡釋教學中言說的理論;利用無聲的教學語言——身體力行的親身示范來影響學生,這些才是思政課獲得得青年喜愛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們帶來鮮活生動的間接經驗,同時也有利于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交流氛圍,從而引發青年學生們思想和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獲得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成長成才的引領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現實反思
馬克思認為:“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最實際的呼聲”⑥。近年來,各高校紛紛圍繞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進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顯著成效,極大推動了思政課教學話語的豐富和發展。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在理論與現實、真理與情感、傳統與創新等關系的把握上,“失語”現象仍時有發生,呈現出一系列話語困境,具體表現如下:1、教學話語失“溫”———重理論宣講,輕情感體驗。所謂教學話語失“溫”,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情感度缺失。基于課程性質規定,傳統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體現為鮮明的時代性、學理性和科學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由于過于注重抽象理論的講解,缺乏對大學生現實生活和情感態度的挖掘,教學話語較為僵化刻板、生硬乏味,話語感染力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生、冷、硬”等問題。思政課教師較為固化的理論話語與學生靈活多樣的生活話語之間的相互對撞,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導致教育對象無法在情感上認同、思想上觸動,從而影響了思政課話語內容的親和力,降低其話語“溫度”。2、教學話語失“效”———重趣味迎合,輕思想引領。所謂教學話語失“效”,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缺失。少數教師由于學術研究不深、知識儲備不夠、教學經驗不足,故而比較注重外在的形式與方法。熱衷于講網絡八卦段子,脫離教材過多地依賴個人主觀經驗來授課,有的甚至一味地迎合學生的喜好,教學話語存在娛樂化、隨意化、庸俗化的傾向。即使能活躍課堂氛圍,但學生聽完后也是“一笑了之”。不可否認的是,教師應研究學生的話語特點,努力實現教師話語與學生話語的有效轉化,但這種“迎合式”的教學話語忽略了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價值引領功能,偏離了思政課的教育初心和方向,育人功能難以實現。3、教學話語失“時”———重傳統范式,輕現實融合。所謂教學話語失“時”,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時性缺失。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網絡平臺的實時高效、匿名交互等特征讓學生掌握了更多話語表達的主動權,也逐漸生成了符合青年人個性的亞文化話語體系。在此背景下,部分思政課教師缺乏對網絡現實的關注研究,教學話語仍停留在“過去式”,對網絡話語的吸收力度不夠,未能及時地吐故納新、融合轉換,使思政課教學話語與大學生亞文化話語間存在較大縫隙,造成教師話語與學生話語難以同頻共振。4、教學話語失“衡”———重單向灌輸,輕雙向對話。所謂教學話語失“衡”,是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平衡性缺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仍有一些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注重個人講授,忽略了學生在教學話語中的主體地位,缺乏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甚至經常出現“一言堂”“零對話”的狀況。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接受對象,具有鮮明的能動性,他們希望且能夠與教師之間進行平等式、開放式交流,這種單向灌輸與學生需求之間的錯位,無形中抑制了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導致思政課教學信息斷裂、話語失衡。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的創新路徑
教學過程亦是話語表達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內在包含了話語內容、話語方式、話語載體和話語共同體四個方面,系統地回答了“說什么”“怎樣說”“通過什么說”“誰來說”“與誰說”這一系列問題。其中,話語內容是“源”、話語方式是“道”、話語載體是“橋”、話語共同體是“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應從“源頭”入手,尋找正確的“方法”,搭建合適的“橋梁”,從而讓作為教學主體的師生實現融合共生、和諧共享。1、情理相融———豐富教學話語內容。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其話語內容必須體現學理性與時代性。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應深入學習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研讀馬列經典原著,不斷夯實理論基礎,開拓思維眼界,完善知識結構,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和訴求,科學設置多元化的議題,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理性回應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善于講好中國故事背后的民族氣節和價值旨趣,善于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話語,找準思政課教材話語、理論話語與時代話語的著力點,以提高思政課的話語底氣和話語力量。另一方面,有人曾把思政課比作“鹽”,誰也離不開它,但直接下咽卻非常困難,如果將它放在生活這碗湯里,就會非常鮮美。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內容應源于生活,直面社會生活和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從中取材真實的、可感的、生動的思想資源和鮮活案例,把教師想說的和學生想聽的有機結合,讓有意義的內容也能有意思,讓有深度的理論也能夠有溫度,滿足學生的需要和期待,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共鳴,才能真正盤活話語內容,增強話語的鮮活性。例如,復旦大學“思政課女神”陳果老師能精準地把脈當下生活,著眼于那些真正困擾著大學生的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與學生談幸福、談愛情、談孤獨,結合理論、案例和經驗來探討困惑與感悟,讓學生于極迷處識迷,于極惑處解惑,從而生成他們成長成才的內在力量。2、剛柔并濟———構建教學話語方式第一,科學規范化表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承載著主流思想理論、政治立場和道德觀念,這就決定著話語表達必須要有“力度”。首先,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話語表達應嚴謹規范,要符合理性的事實認知和價值判斷,不能用虛假的、經不起推敲的甚至低級趣味的話語來贏得認同;其次,可利用大數據、圖表圖像等“可視”化的話語形式來闡釋新時代、新特征、新發展、新要求,不僅更形象直觀,并且真實可靠說服力強;再次,隨著自媒體和互聯網圈群的發展,各種思潮相互交織,網絡盛行,思政課教師必須采取批判式話語堅決回擊,辯證分析,敢于亮劍,守住底線,從而引導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潮的侵蝕。第二,生動敘事化表達。講理,不應該是干巴巴的說教。要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話語表達必須還要有“溫度”。首先,思政課教師應不斷提升話語表達技巧,結合表情聲音、姿勢動作、節奏語速的變化將話語中的思想和情感表現出來。筆者通過分析榮獲2018年人民網公開課“首屆新時代網紅思政課”稱號的教師話語表達,發現成就一堂“網紅思政課”所必須具備的話語藝術應包含飽滿的精神狀態、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悅耳動聽的聲音、適當合理的手勢、抑揚頓挫的表達、張弛有度的節奏這六個方面。其次,思政課教師應巧用談心式、聊天式的親近話語,娓娓道來,不疾不徐,通過微觀敘事的方式把道理融入故事,用故事講清道理,以道理贏得認同,使思政課教學話語更有靈氣,更接地氣。3、虛實結合——拓展教學話語載體。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海量多元、錯綜復雜。思政課教師應依托多元載體,積極占領多方話語空間,兼顧實踐教育和網絡陣地兩大場域,以實現話語內容的有效“供給”。第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提高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實效性,抓好實踐教育至關重要。首先,思政課教師應在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好第二課堂,組織開展“學生上思政課”、“微電影”、“辯論賽”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同時也有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話語特點,從而延展話語創新的空間容量。其次,深入實踐基地“走出去”開展“情浸式”教學,讓思政課教學話語浸潤在多重情境中;挖掘各方社會資源將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道德模范、優秀校友“請進來”,創新教學話語表達形式,以滿足學生發展的多維訴求。第二,線上與線下相聯動。大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他們是網絡話語創造、使用和發展的主要人群。網絡話語以其形象化、詼諧性、個性化、互動性等特性滿足了當代大學生們追求新奇、開放熱情、喜好創新等個性特點。對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正視教學正面臨的網絡化語境,增強線上線下的話語聯動。首先,思政課教師應積極進駐網絡空間,借助主題網站、微信、微博、QQ等平臺,傾聽學生的真實話語,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研究學生的話語特點,強化正面引導,凈化話語環境。其次,可通過創建微博、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教學話語、拓展話語空間。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推出的“別笑我是思修課”微信公眾號,圖標是一張大大的笑臉,推送的文章是老師的心得寄語、學術普及和學生的心靈感悟,反響熱烈,效果極佳,有效增強了除主課堂外的話語感染力和課程吸引力。4、師生共享———打造教學話語共同體。正如德國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始終秉持“雙主體”的教學理念,實現從獨白式、單向式教學話語轉化為平等互動式教學話語,實現從支配者、掌控者轉變為真誠交流的對話者,把師生雙方同時置于話語場域中并成為話語共同體,創設一種平等、民主、自由的教學話語環境。其次,思政課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課堂話語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態、內在需求和個體差異,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存在感和獲得感,讓學生思辨力和表達欲得以充分釋放,讓“說”成為一種自覺的、主動的、共享的行為,并在“說”的過程中在逐步引導啟發學生進行自我覺悟和自我反思,以培養其獨立自主思考和分析判斷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實效性。
作者:曹慧群 單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