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政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文明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生態文明教育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達到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和繁榮的狀態,使得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豐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持續不斷地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在觀念、思維、實踐、認知層面上強化學生對生態文明觀念的理解,讓生態文明教育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終實現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態文明的共同進步。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生態文明教育途徑
1.創設開放型生態文明教育環境
首先,需要創設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環境對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學校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人文環境,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的美的熏陶,從而認識良好生活環境的重要性,逐步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學校領導應該努力取得相關部門的支持,合理規劃校園布局建設,動員師生共同營造和諧舒適、優美的校園環境,自發地愛護校園公共設施,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其次,營造氣息濃厚的校園教育活動氛圍。學校管理者可以開展表彰大會、廢舊物品改造競賽、我為生態文明建設出一份力等生態文化活動,烘托出良好的校園生態文明氛圍,使得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落實到行動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最后,積極建設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學校領導需要努力活動政府支持,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整合各種資源建設出具有教育意義和生態價值的文明教育基地,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鼓勵學生參與大自然,感受生態環境的獨特魅力。
2.高中階段思想觀念的知識滲透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繁榮的必然結果。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對于培養高中生的生態文明觀念和促使其落實在實處具有重要作用。高中生需要從自己做起,關注身邊的事物變化,逐漸將視野拓展到關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上去,以可持續發展觀看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從內心深處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做到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在實際生活中實施生態文明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影響到學生的現在,還能影響到學生未來的發展軌跡,能夠塑造學生新的價值觀。滲透生態文明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不僅需要向學生傳輸政治知識與理論,也是對他們未來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的變革,深刻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生存狀態,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學起到了深化教學內容與目標的作用。
3.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生態文明知識,努力拓寬學生的生態文明視野,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高中生的課業壓力大,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接觸自然、開拓視野,在學習思想政治知識的過程中,接受到生態文明教育,有效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自身的知識系統。例如,教師在講解“生活與消費”這一單元過程中,可以在合適的時機滲透生態文明方面的消費觀念,讓學生正確對待價格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合理消費、正確對待金錢、正確處理市場中的價格變化趨勢。自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總有人犧牲生態環境發展經濟、違背市場規律惡意抬高物品價格,這樣的行為是違法的,在道德上也是不允許的。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學會識別、分析、解決各種類型的生態環保問題,也要讓學生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當在生活中遇到生態環境問題,能夠采取有效措施抵制此類活動。
4.充分運用網絡平臺
網絡技術是近幾年發展很迅速的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多媒體、微課等技術的引進,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在高中階段,運用信息技術能夠使學校與家庭建立起聯系,促進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學校方面應該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構建起具有時效性的網絡平臺,利用網絡技術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潛移默化地影響高中生對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認識。在思想政治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采取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吸引學生的目光,推動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時,也可以將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知識在網絡平臺上,并讓學生將其作為指導日常生活的思想。網絡平臺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影響范圍。總之,高中是影響學生人生軌跡的重要時期,是學生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養成的關鍵時期,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師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可以起到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艷清.淺議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8(13):109-110.
[2]何宗虎.淺談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的滲透[J].甘肅教育,2017(12):61.
[3]李志強.高中政治教學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淺析[J].中國培訓,2015(14):229+231.
作者:林遠聲 單位:福建省連城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