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藥學發展創新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醫藥學的產生和發展不是偶然的,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數千年生命意識的積累所成。正因為有了這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才有了祖先對生命的不斷認識和認識上的步步深化。夏商西周時期醫學技術與巫術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記載了大量的醫藥衛生的內容,為中醫藥學理論起源及形成,奠定了的基礎。
2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形成
春秋戰國之際,是中國整個學術界飛速發展的時期,此時的醫學,具有更顯明的科學性、實用性和合理性,占據了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導地位。以《黃帝內經》為核心的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為中醫學術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典籍相繼誕生,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上都有了總結性的成就,確立了中醫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診斷治療疾病的一套基本理論,從而確立了中醫藥學理論體系。
3中醫藥學發展的成熟時期
秦漢以來,中國醫藥學的發展日益成熟,取得了諸多成就。三國時期的著名醫家華佗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稱。他發明并應用中藥全身麻醉劑———麻沸散,給患者施行手術,使患者在無痛苦的情況下接受治療,并且術后用中藥外敷傷口,使傷口快速平復,不留疤痕。這些成就,在中國醫學史上影響很大,而在世界麻醉學和外科手術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時期,由于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促進了當時對藥物學成就的進一步總結。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余人集體編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4中醫藥學發展的全盛時期
兩宋是中醫藥學發展的重要時期,宋朝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高度重視,在醫藥發展上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加強醫事管理,改進體制,分設太醫局和翰林醫官院、御藥院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機構,把醫藥行政與醫學教育分立起來。開設國家藥局,設立惠民局、和劑局、安劑坊、養濟院、福田院等,由政府控制藥品貿易。發展醫學教育,重視醫藥人才的培養,改進醫學教育模式及考試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實際醫療技術的訓練,根據理論課程和實際醫療技術高低與醫療得失嚴重與否的具體情況,進行獎懲,乃至黜退,體現出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重視古醫籍的整理與研究,組織專業人員,設置專門機構,多次編校、刊行了醫書。公元1057年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校勘,這對當時醫學的發展和后世醫籍的傳播,都有重要貢獻。此期,政府和醫家編著了大批方書,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圣濟總錄》、《濟生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等。在臨床各科,也取得了空前成果,如翰林醫官尚藥奉御王惟一研制了聞名國內外的針灸銅人,是古代精密的醫學模型,也是教育史上形象實物教學法的重要發明。從病因病機學方面,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闡述“三因致病說”。診斷學方面,崔嘉彥撰《崔氏脈訣》、施發著《察病指南》、劉開著《脈訣》等,對宋以前的脈學文獻和診斷經驗進行了研究和總結。
5中醫藥學蕭條時期
近百年來,隨著西醫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形成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并存的局面。一些醫家逐漸認識到中西醫各有所長,因此試圖把兩種學術加以匯通,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學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唐宗海的《中西匯通醫書五種》,朱沛文的《華洋臟腑圖像合纂》,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等。醫家們試圖通過“匯通”的途徑,抵制西方醫學對中醫學的種種攻擊,但未能取得明顯的成就。隨著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科學化”運動的興起,“中醫科學化”思潮也應運而生。以陸淵雷為代表的學者鑒于余云岫等人倡言中醫不科學,竭力廢止中醫的情況下,以“中醫科學化”為目的,致力于整理發揚中國醫學,提出改造中醫的主張。再加之,自北洋軍閥時期開始,政府不斷采取各種排斥、限制、消滅中醫的措施,甚至把消滅中醫作為崇洋賣國的一項政策,對中醫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使中醫藥學受到嚴重的摧殘,處于面臨衰亡的境地。
6中醫藥學的發展與創新
進入新中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學的發展和創新,加大政策及財力的支持,采用現代化先進科技方法和儀器,團結各醫學界力量,為中醫藥學的發展與創新做出重大貢獻。同時,不斷提高中醫藥學的地位及相關人員的待遇,加強宣傳與普及中醫藥學知識,使國人乃至全世界對中醫藥學有了全新認識和了解。中醫藥學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它以悠久的歷史底蘊,浩瀚的文獻史料,系統的理論體系、獨特的診療方法和顯著的療效屹立于世界醫學之林,要使中醫藥學這棵大樹永遠茂盛林立,就要發展創新,要以政策的支持、科學的方法和綜合力量的配合為發展創新的基本條件,將監管重心轉為發展,改變觀念、措施,去掉不適合中醫自身規律的條條框框,中、西醫藥融為一體,以臨床為基點,師承為導向,加強中藥質量管理,逐步消除種植藥材對療效的不良影響,建立與之相應的管理機構和體制。加強理論學術、傳承教育,加強中醫藥學與生物技術和邊緣學科的結合與運用。不斷提高它的社會、科學、經濟和醫療作用,使其根生于中國,枝葉覆蓋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