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治療四肢骨折的效果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特色療法應用在四肢骨折的治療效果,從而為四肢骨折的治療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方法隨機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骨科進行治療的68例四肢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4例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而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采取中醫特色療法。結果實驗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醫特色療法可有效提高四肢骨折治療的臨床效果,并且還能有效促進預后,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應用并加以推廣。
關鍵詞:中醫特色治療;四肢骨折;治療效果;觀察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指骨折的完整性或連續性被破壞,可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兩種。四肢骨折多由暴力因素如車禍、鈍器傷或者摔傷等引起,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有骨折部位的疼痛、腫脹,嚴重者還有畸形、反常活動以及骨摩擦音等表現[1]。四肢骨折可伴有全身表現,即休克或是體溫的改變,如沒有及時發現或得到恰當的治療,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我院骨科收治的68例發生四肢骨折的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從而對中醫特色療法在四肢骨折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68例發生四肢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均有34例患者。所選研究對象均已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并且患者知情后均同意參與研究。其中,實驗組中有19例為男性患者,15例為女性患者,年齡為10-74歲,平均年齡為(46.3±1.1)歲;對照組中20例為男性患者,14例為女性患者,年齡為9-75歲,平均年齡為(46.5±0.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年齡等)沒有存在明顯的差異,所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治療,即夾板固定或鎖定加壓鋼板治療。夾板固定一般適用于沒有出現骨折移位的患者,但應用時還需根據患者骨折的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夾板大小及形狀,從而確保相應的治療效果[2]。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采取中醫特色治療,具體方法如下:①中藥外敷:了解患者骨折部位腫脹及疼痛情況,并在治療過程中輔以中藥藥膏外敷[3];②中藥藥劑湯:根據患者骨折情況,給予相應的中藥藥劑湯,如益氣活血湯,其主要成分為黃芪、山藥、赤芍、丹參等,一天2次,于早晚服用。
1.3評價指標
按照上述方法,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骨折愈合情況?;颊咧委熀蟮墓钦塾锨闆r包括上肢消腫時間、下肢消腫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等,從而對兩組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分析
及時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并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則行t檢驗,采用(Mean±SD)表示,當P<0.05時,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骨折愈合情況的比較分析,治療后,實驗組患者上肢和下肢的消腫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均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比較明顯,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見表1:
3討論
四肢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骨科疾病,通常是由暴力因素導致,常見的致病因素有車禍、摔傷以及鈍器傷等,患者可出現骨折部位的疼痛、腫脹、移位、畸形、骨摩擦音以及反?;顒拥龋瑢颊叩闹w功能有著重要的影響。此外,骨折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休克、體溫改變等全身反應,如若治療不及時,則會導致生命危險。現階段,臨床上常見的骨折后的治療方法有復位、夾板固定或是鎖定加壓鋼板治療等,但這些方法不但起效慢,而且治療過程中還會出現關節疼痛、關節炎等并發癥。隨著中醫學應用的不斷廣泛,中醫特色治療已被應用于四肢骨折的治療過程當中,其可有效降低患者骨折的疼痛,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在本研究中,通過上述治療方法,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骨折愈合情況(即上肢消腫時間、下肢消腫時間及疼痛消失時間等)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并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我們可認為,中醫特色治療在四肢骨折治療過程中有著積極的意義,不僅能有效促進骨折的愈合,而且預后良好,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任玉炳,黨中平,王仁群,等.鎖定加壓鋼板在四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6):74-75.
[2]吳長詩.交鎖髓內釘與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骨折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8):83-84.
[3]王偉.鎖定加壓鋼板對四肢骨折患者治療優良率的影響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8):9-10.
作者:周剛 單位:常熟東南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