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外科學》特色外治法教學方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組織設計
建立實訓平臺。為解決理論教學枯燥、教材內容難理解的問題,現重點突出中醫外科學特色外治方法優勢,例如中藥溻漬、拔罐療法、放血療法等,通過建立實訓室,讓學生自己動手煎煮中藥,剪裁濕敷紗布,消毒火罐針具,制作艾條艾灸等。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積極鍛煉了學生動手實操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中醫特色外治法的認知,熟悉和掌握中醫特色外治法的操作流程,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2-5]。
2實訓演練,分組教學
2.1教師演示
教師需認真備課,積極完善相關課前準備,根據學科特點,選取兩到三個中醫外治方法進行操作演示,要求帶教老師示范動作熟練正規,語言講解簡明扼要、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介紹各項目的適應癥、操作步驟及要點,強調具體操作時的注意事項,進行邊講解邊示教和連貫示教。2.2學生實踐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十人為一小組,兩兩之間互為模擬患者和操作醫生,通過自己親自實操演練,熟悉并掌握外治法的具體操作步驟、要點、注意事項等知識點,為今后的臨床實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小組內互相實操演練的方式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對中醫外治法有更直觀的認識;通過實訓演練,學生能夠較系統地完成臨床技能的訓練,為學生的技能加強訓練提供保證,對于部分訓練學時不足的臨床課程,通過實訓演練得到加強,進一步提高學生臨床技能訓練質量。
3小組討論,總結歸納
實訓演練結束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列出知識點、重點及操作要點,供學生學習參考。教師布置學習任務,小組進行課下討論及文獻查新,就中醫外治法的作用機理、臨床實效性、名醫名家用藥經驗等方面進行循證調查與文獻查新,從而加深學生對中醫外治法的理論認知,大大提高教學質量。最后,小組將討論結果及文獻查新內容寫成總結上交,教師進行認真批閱,并記錄反饋。
4“教”與“學”雙向評價
教師需要不斷拓展自身的知識體系、知識范圍,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質,進而實現教學相長[6]。學生在操作演練的同時,教師需對操作學生進行打分評價,指出學生操作的不規范之處,并進行指正。學生在兩兩之間進行操作演練時,小組內同學可對操作同學進行打分評價,激發學生競爭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動手操作。總之,中醫外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臨床學科,始終致力于培養學生臨床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在學生的培養上日漸顯示出其不足之處,再加之學時所限,理論教學普遍存在學時少、內容多、講授不充分、教材內容落后于臨床等[7],影響到教學效果。通過這次中醫外科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我們要將原來“重理論、輕實踐”的“滿堂灌”式的學習方法改為“實訓—應用—評價”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我們要不斷加強完善中醫外治法實訓操作,秉承和突出中醫外科特色,且在不斷的實訓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從而使中醫外科學外治法的內容逐漸完善與創新,為學生搭建起由理論學習到臨床應用的實踐橋梁。
參考文獻:
[1]代波,羅婷,唐乾利.藥物外治法在外科應用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13,25(2):113-115.
作者:劉淑珍 王純 武亦閣 羅小軍 單位:新疆醫科大學研究生院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皮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