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兒科學在線教學與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兒科教學團隊采用中醫兒科臨床學系前期錄制的中國大學慕課———《中醫兒科學》和北京中醫藥大學BB平臺作為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微信、騰訊會議和在線協作文檔作為教學工具,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特點結合老中青教師的特點分別選用四者中的不同組合作為在線講授平臺和輔導答疑平臺,成功地開展了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間中醫兒科學課程的在線教學。實踐表明,基于中國大學MOOC、騰訊會議、在線協作文檔和微信群結合的在線教學形式能夠完成課程的教學計劃,很好地解決了疫情期間的教學困境,學生普遍易于接受。
關鍵詞:在線教學;中國大學MOOC;在線協作文檔;微信;中醫兒科學
1在線教學的前期思考和基礎
北京中醫藥大學兒科學系成立于2018年10月,團隊自成立之日起即認識到現代中醫兒科學的教育單靠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由于課堂教學存在師生互動效率低,課前自主學習無法保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設計中只能進行簡單的課堂提問,無法對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的程度進行全面地了解,過程評價欠科學,即時反饋效能低,不能很好地體現形成性評價。曾借助于“問卷星”等應用程序配合課堂教學,團隊教師在此過程中也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了讓更多喜愛中醫兒科的學員能夠聽到優秀教師傳授的知識,中醫兒科學在線開放課程于2019年11月在中國大學MOOC上線,主要講授中醫兒科優勢病種。此次疫情期間為2016級岐黃國醫班和2016級教改、留學生A班的同學作為在線開放課程資源使用。
2中國大學MOOC騰訊會議在線協作文檔和微信群相結合的授課模式
疫情期間,各種在線工具和在線教育直播平臺和軟件如騰訊會議、釘釘、QQ視頻、抖音、云課堂、雨課堂、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慕課堂、學堂在線、超星爾雅、知到、學習通等等紛紛上陣,助力教學。每個平臺和軟件都各有其特色和優勢。教學團隊根據教師和學生特點,結合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充分考慮網絡的流暢度,最終選擇了中國大學MOOC和北京中醫藥大學BB平臺作為在線課程資源;騰訊會議實現在線課堂、在線輔導和集體備課,其實時共享屏幕,使交流演示更生動,很好地實現了課堂的既視感。在線協作文檔作為線上交流工具,實現即時交流和備忘錄的作用,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進行測驗和調查等活動,還可多人在線協作,提高效率。微信群作為一款即時通訊App有著廣泛的使用基礎。
3在線教學模式的實施
3.1課前教學質量控制的準備
2020年3月開始組織實施疫情期間的教學,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學生“不離家、不返京”。由于疫情來得突然,大多數學生分散各地居家學習,存在學習條件受限和學習資料不齊全等情況,所以課前準備工作和學情分析十分重要。教研室主任和教學秘書組織教研室隊伍進行線上集體備課,明確教學內容和確定上課時間,教研室教師根據所授課內容明確采取何種線上交流方式。同時,建立基于微信群的線上授課班級,群中成員主要由教研室主任、教學秘書、授課教師、學生和教學督導組成。教學秘書負責班級管理的具體事務,學系秘書和學科秘書協助教研室主任負責保障教師團隊的授課質量,教學督導由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東直門醫院教務處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教授組成,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質量控制,有問題和建議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班級學習委員協助教師組織管理本班學生。開課前要求每位教師提前1周在授課班級微信群里發布公告,使全體學生提前了解本次課程的在線教學安排,主要內容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①本次課程教學內容的時間分配情況。②提供的課程資源要有明確具體的鏈接,達到即點即用,方便學生查找。③提前告知并確保學生安裝上課所使用的App或小程序。上述事項的提前完成為順利開展線上教學提供了必要條件和質量保證。學情分析有利于更好地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根據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通過微信群發布的調查問卷分析,如表1所示。學情調研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具備良好的在線學習條件,手機的使用率可以達到100%,并且多數學生已有線上學習經歷,網上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可,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部分同學可能由于假期原因并未隨身攜帶電腦和學習資料。這些前期調研有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準備。如教師通過手機微信發布重要信息確保每位學生知曉。更新教學設計[2,3]。現場教學與在線教學有很大區別,如何做好線上教學的互動對教師提出新的挑戰,既要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成又要保障教學效果。新形勢下教研室要求每位教師重新制定適宜線上教學的教學設計,并在開課前對此次課程的課時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重難點分析和教學過程與方法方面進行具體說明和詳細規劃,使學生提前了解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分配。同時,將數字教材和教學課件等學習資料上傳至微信群,解決學生學習資料欠缺和多種教學平臺切換繁雜的問題。教學過程由微信簽到、中國大學慕課視頻學習、課件自主學習、在線協作文檔、騰訊會議分享屏幕重難點講解和問卷星進行課中隨堂測試、課后測試等環節組成,盡量減少視頻時間,增加課堂討論和在線練習。
3.2課中在線教學的實施—以《中醫兒科學·胎黃》為例
正式開課前,教學秘書提前半小時微信推送網上簽到表,上課教師提前15min再次發布本次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安排,微信群內公布本次課程的騰訊視頻會議邀請。以本文作者所講授的《中醫兒科學·胎黃》為例還原在線教學過程如表2所示。第1階段,新課引入環節,使用騰訊會議的屏幕共享功能,播放預先設計好的與本節課內容密切相關的一段視頻,通過視頻中“金瞳”的故事引出本節課的主題胎黃,并且發布3個設問。第2階段,主體內容階段,學生帶著3個問題通過自主學習課件尋找答案。學生學習基礎不同,學習進度快慢有別,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進度,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前提下,可通過中國大學MOOC等相關內容提高。教師此時可通過刷新騰訊在線文檔,即時了解學生在線學習的情況,進行同步答疑和在文檔中提問等。主體內容學習結束時通過隨堂測驗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并在第3階段即時反饋。第3階段,根據隨堂測驗和在線文檔答疑情況,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通過騰訊視頻會議開展討論。最后,微信群中發布課后作業,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作答。課后作業通過在線文檔的收集功能,不僅可減輕學習委員收作業的壓力而且在線共享文檔協作可實現即刻批改,實時共享,教師和學生都能得到及時的反饋。
4課后在線教學滿意度調查
教研組對參與教學實踐的所有學生和教員進行了“教學滿意度”的問卷調查。
4.1學生調查問卷反饋
向參與本次授課的2016級岐黃國醫班和2016級教改、留學生A班學生發放問卷共150份,收回150份有效問卷。調查表采用Likertscale五點量表設計,有“非常不滿意、不滿意、不確定、滿意和非常滿意”共5個程度,賦值分別為1~5分。見表3。調研結果顯示:96.5%的同學對疫情期間基于中國大學MOOC、騰訊會議、在線協作文檔和微信相結合的中醫兒科學在線教學模式的整體評價滿意度高,同學們對這種教學模式的學習興趣、自主性、課堂活躍度、溝通與互動性、資源共享程度、授課效果等項評價的滿意度,均在90%以上。
4.2教師使用調查問卷反饋
調查表采用Likertscale五點量表設計賦值,分值為1~5分。對參與本次授課的6位授課教師進行了3個維度11個方面的調查。具體內容為:①易用性維度從1.1功能完整性、1.2操作簡便性、1.3發送和接受信息的速度3個方面進行調查;②有用性維度從2.1是否便于分享學習資源、2.2是否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2.3是否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自主性、2.4是否能增加教學的興趣、2.5是否能增加翻轉課堂活躍度5個方面設問調研;③行為意向維度從3.1是否愿意用在線交流工具與學生討論問題、3.2是否愿意用在線交流工具分享授課資源、3.3是否愿意推薦學生繼續使用在線工具進行課后交流3個方面調研。調研結果提示:教師對疫情期間基于中國大學MOOC、騰訊會議、在線協作文檔和微信相結合的中醫兒科學在線教學模式易用性維度中的3個選項滿意度評價都很高。其中有用性中的第2~5項,教師的評價比較客觀,對線上學習這種不能面對面交流的方式還有一個適應和以觀后效的審慎態度。行為意向中的第1和第3選項,教員評價分值都是26分,表明教師還是更愿意與學生面對面地進行交流,但對線上學習的這種方式并不排斥,仍給予了肯定。
5在線教學實踐總結和體會
中醫兒科學充分利用中國大學MOOC、騰訊會議、在線協作文檔和微信群各自的優勢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重難疑點充分展示,這種四結合的在線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讓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提升,是解決教學從低階目標到高階目標的有益的嘗試。在線教學可以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既往現場教學的直播方式,會出現學有余力的同學無法高效學習,而基礎知識不牢固的同學學有難度[4]。在線教學期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掌握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有各自不同的提升。中國大學MOOC視頻可以作為學有余力同學的課堂延伸,而且可以倍速播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快進或后退或反復揣摩和觀看,學生反映老師推薦的慕課視頻質量好,可以很大程度解決他們在課堂上的疑問,是學習內容的有效拓展。建議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采用設問的方式,把需要延伸的知識內容設計為中國大學MOOC作為學生課后學習拓展部分,這樣不影響整體教學效果,又能將知識完整的展示。注意確保所提供內容的精確性和權威性;騰訊會議解決了無法現場授課的問題,實現了面對面的交流,為課堂討論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騰訊會議受制于網絡信號,在教學體驗方面與現場授課仍然有很大差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講課效果,建議重要學習內容或需要面談的教學部分設計在騰訊會議,時間控制在30min內效果較好;在線協作文檔,可以把“彈幕”的功能發揮到極致,是一種可文字記錄的在線課堂實時討論區。同學們可以在文檔上提問、互相討論,老師可以實時回復、點評和總結。正如一位學生評論說“因為平時可能有些問題懶得問,或者覺得不好意思問,而且同學交流不會那么多,用文檔就沒什么不好意思了,大家有想法都在上面積極提出”。可見文字討論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進來,課堂氣氛熱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參與式”[5]教學方法的有效性探索。通過本次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實踐,深刻感悟到“互聯網+教育”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重要性[6,7],也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和有益探索。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更要緊跟時代發展,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論做指引,思考教學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的關聯,用好先進的智能軟硬件,為教學服務,將教學智能化,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劉玉清 王俊宏 尹丹 余惠平 孫洮玉 林美嬌 劉玲佳 何冰 桑勉 李燕 樊燕萍 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