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字結構及中醫象思維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 要】 象思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維方式,是漢字形成的重要理據。中醫象思維是中醫原創思維中最重要的部分。很多與人體結構和中醫學相關的漢字在發展演進的過程中,都體現出了象思維的特征。
象思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維方式。漢字具有突出的意象性,這種形象感不但作用于中國人的視覺,還體現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很多與人體結構和中醫學相關的漢字在發展演進的過程中,都體現出了象思維的特征,在漢字部件和形體中留下了痕跡。
一、象思維與中醫象思維
思維方式是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形象思維是思維方式的一種,其來源豐富,包括生動、直觀的自然形象、社會現象等,常常是能為感官所感知的圖像、圖形或圖示。《易·系辭上》提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形象思維是一種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直接、生動的直覺反應。中國的象形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深刻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和傳統文化之中。中醫象思維,是以直觀的形象、物象、現象為基礎,以意象、應象為特點和法則來類比推斷事物的發展和變化規律,以便更好地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的一種思維方式。
二、象思維與漢字結構
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漢字的構形始終堅持表意的方向,從字形創造的構思到字形所指的涵義,都以視覺形象所關聯的外在物象為依托。從認識事物的角度而言,人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在創造文字之初,人們在近處模仿身體四肢,遠處模仿自然萬物。《易·系辭下》中所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正與形象思維的思想相合。
三、中醫象思維與漢字結構
漢字是漢民族思維形式的一種外化。學者普遍認為,與內臟相關的漢字,既表示器官義,還可能反映器官的形態和功能特點和更為深刻的心理、文化關系。西方學者恩斯特·卡西爾曾提出,想象和直覺是人類言語的一個初始和基本特點。中醫象思維具有想象和直覺的性質,這在關涉人體形態和涉醫漢字的構形中得到了大量體現。現取幾例,茲列于下:
(一)中醫象思維與象形字象形字是最直接反應象思維的一種結構形式。其字形像某種事物,所代表的詞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稱。1.心甲骨文作。此二例從外看像心臟的邊緣,內像瓣膜,均屬象形。《散氏盤》作。金文二例,承甲文之形,大同小異。篆文字形,戰國文字基礎上發展而來,字形整齊,更像心臟的樣子。張介賓在《類經圖翼·卷三經絡》有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象尖圓,形如蓮蕊。”2.胃金文《吉日王舞劍》作。《說文·肉部》:“谷府也,從肉、,象形。字形上部很像容納食物的囊狀物,字形下部像“肉”。戰國文字上方的食囊變作像“田”的形狀。篆文從“肉”,上像中有食物的方形囊。在六書中屬于合體象形。有學者考證,字形上面像一個袋子,正是胃的形狀,里面的點代表食物。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
(二)中醫象思維與指事字指事字是象形字的進一步發展,其符號性更為突出。表意方式通常為附著表意,依賴于所附著的象,往往是所構文字的點睛之筆。“寸”就是較為典型的依在象形字基礎上加入符號的指事字。寸,始見于戰國文字,篆文作。由和構成。“寸”未見于甲骨文,見于睡虎地秦簡,說明該字形在戰國已經形成。《說文·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脈,謂之寸口。”《說文》本義是長度單位十分,即一寸。人的手腕下到動脈正好一寸。即手下之左側一小橫,通常釋為離手掌一寸的地方,被稱為“寸口”(診脈之處)。脈診是中醫四診法之一,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脈診主要診察腕后橈動脈所在部位,具有部位淺顯、微循環豐富、方便觀測脈象搏動等特點。行為實踐需要新詞作為載體具體化記錄。記錄診脈具體位置的需求或與“寸”的初文形成有關。在已經形成的文字“手”的基礎上增加抽象符號。此后,“寸”又進一步固定為長度單位。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等文獻中已有“寸”的使用記錄。此外,《黃帝內經》中多次提到“寸口”在脈診中的重要意義。《難經》中提出“獨取寸口”,說明到了這一階段,寸口診脈已經逐漸固定下來。
(三)中醫象思維與會意字如果我們把象形字比作構件,象形字在人們頭腦中所成之“象”則是單幅的、各自獨立的畫面。會意字則是若干單幅畫面的組合,從而形成一個更為豐富的意象。與其他類型結構的漢字相比,會意字可以動態地、集合地展示意象,因此也是最為充分系統地以形示義。歷代醫家對“醫”字有過很多解讀。字形“醫”始見于甲骨文,本義指盛弓矢的器具。與醫療有關的字形寫作“醫”,始見于戰國文字,字形作;小篆作。戰國文字從殹、從酉,與篆文、隸書、楷書構形幾乎完全相同。《說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從殹、從酉。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故從酉。《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醫,從酉,以酒治病。桂馥《義證》:“酒所以治病也,藥非酒不散也。”《漢書·食貨志》有云:“酒,百藥之長。”這里或與醫生借助湯液醪醴治療疾病有關。此外,“醫”另作“毉”,巫彭始作治病工。張舜徽《約注》:“古者巫與醫,皆所以除疾,故醫字亦或從巫作毉。”提示或與醫巫相混的歷史階段有關。
(四)中醫象思維與形聲字到了形聲字階段,象思維方式突破了取象的單一性,開始從形象和聲音兩個層面進行構形。形聲造字須同時具備意符和聲符。意符通常由象形字演化而成,聲符通常是漢字聲化的結果。在討論象思維在形聲字構成上的直接投射時,以部首為綱更為清晰。“肝”“脾”“腎”“肺”“膽”等字同為月(肉)部字,其所表含義與臟腑相關;“頂”“頏”“領”“頸”“頷”等字同為頁部字,其所表示的含義都與頭相關;“髀”“髁”“髖”“髕”“骸”等字同為骨部字,其所表示的含義都與骨骼相關的形聲字。
四、小結
漢字與客觀世界緊密相連,象思維就是這個聯系的紐帶和中介。象思維影響到了中醫理論以及臨床診療活動的各方面,還影響到漢民族的其他各種思維活動,影響著漢字的形成和發展,在各種類型的漢字部件和形體中留下了痕跡。反觀這些漢字的字源和演變情況,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挖掘和豐富中醫基礎理論研究。
作者:孫迪 單位: 遼寧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