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水利職業教育的改革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興水利、除水害、保護水環境是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頭等大事。因此,在人類社會的變遷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去適應、利用、改造和保護水環境,促進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水利職業教育,培養大批能利用工程與非工程措施來調控水流,使之安全、有效、高效地服務于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技能水利人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建立了黃河水利學校、四川省水利電力學校等一批水利技工和職工學校。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形成了遍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具有一定規模和辦學質量的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水利教育院校網,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水利教育的發展。
一、我國水利職業教育的現狀與機遇
(一)我國水利職業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水利行業職工隊伍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總體偏低,人才資源總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水利現代化建設中急需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短缺,人才合理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尚未消除,人盡其才的用人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我國水利職業教育發展的機遇
1998年特大洪水發生后,我國水利部門對水利發展的規劃進行了深刻、系統的歸納、論證、總結,明確提出了在治水中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相處,由傳統水利向現代生態水利轉變,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新理念、新思路。而《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將水利教育的發展提高到了戰略高度,更加旗幟鮮明地指明了今后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方向。隨著河長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業對水利從業人員素質要求也發生了轉變,促使水利院校必須根據學院自身條件并結合區域實際,徹底轉變辦學思路,優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培養更多適應現代水利發展建設需要的優秀人才,助推我國水利事業健康蓬勃發展。
二、水利職業教育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水利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須要主動適應現代水利發展需要,才能培養出滿足現代水利所需的技能人才。新時代,水利職業教育須堅持以“政、行、校、企”合作作為現代水利職業教育基礎,面向全國、立足水利、服務社會,以“水文化”引領水利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以“河長制”為核心的管理體制機制主導水利監督管理。在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辦學條件、辦學水平上實現質的突破,建立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形成以質量和特色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課程建設、實踐條件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質量保障建設為支撐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使專業與職業完美對接,專業教學與市場需求更加“對口”。但目前,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尚未形成一套系統科學的實施方法,再加上辦學定位不明確、理念不先進、態度不嚴謹,導致諸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嚴重偏離高職教育發展方向和教育價值觀,而師資隊伍建設不符合職業教育對教師綜合能力的基本要求等,也嚴重制約了水利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二)校企合作機制需完善改進
水利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行業一線培養高技能型人才。有效的深度“政、行、校、企”合作是保證這一社會教育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引導“政、行、校、企”合作健康持續發展并成為我國水利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導方向,需要進行全方位深入探索,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如何完善“政、行、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我國水利職業教育由于起步較晚,與其他行業交集較少。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建設發展緩慢滯后,目前還沒有形成靈活有效的教育調節機制和特色的辦學模式。這種體制導致校企間無法開展有效的實質性合作,不少學校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等諸多方面缺乏必要的市場調查和行業產業分析。在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實訓等方面與社會、企業的需求脫節,造成了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與人才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這與高職院校應該走的“產、教、學、研”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不吻合。
(三)科技創新亟待加強
水利科技創新力度不大,“產、教、學、研”結合關系不緊密。由于大多數院校科研經費的投入不足,科技創新性滯后,來自社會行業的新技術難以及時應用于教學實踐,行業對水利人才培養的規劃及專項經費支持嚴重缺乏。這些因素都造成我國水利行業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更新發展速度遠低于其他相關行業的局面。
(四)實習實訓需加強并落實到位
由于水利工程結構復雜、施工復雜、施工周期長、不安全因素相對較多,給實訓教學帶來諸多問題:校內實訓指導教師短缺,校外實訓流于形式,實訓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目標。加之校內經費投入不足、實訓場所有限、實訓場景不能滿足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的需求,致使整個實訓教學的質量和學習效果難以保證。要改變這個局面,一方面需要通過政府主導、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來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共享、共建、雙贏”的長效互動機制,使校外實習有穩定資源和更多實訓場地,使學生的校外實訓基本條件得到有效的保障,為學生在企事業單位的對口崗位提供更多的鍛煉實訓機會,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技能。另一方面需要通過不斷建設完善校內實訓場所,彌補工程現場實習的不足。水利職業院校可以嘗試利用計算機虛擬仿真模擬技術、仿真數字平臺、校內生產性實訓場等,實施現場開放性教學,充分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更好地達到“教、學、練、做”一體化教學效果。
三、對水利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探索
(一)現代水利發展是水利職業教育改革的新契機
我國水利行業正處于由資源水利向農業水利、環境水利、生態水利的發展轉型階段,這也對水利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以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為契機,以“一帶一路”為引導,以水利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為中心、以服務“三農”、水利扶貧為己任,建設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水利行業主要崗位培訓資源,建設培育一批水利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打造大批高水平專業教學團隊。二是水利職業教育必須服務水利、服務“三農”,并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同時承擔普及水利專業知識、推廣水利實用技術、培養實用技術人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動民生水利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安全、有效、高效”的治水理念引領著水利建設發展方向,也對水利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職業教育必須改革現行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加強畢業生的實用技能和適應能力方面的訓練,保證在人才培養的數量、規格、層次、類型以及質量上都能滿足現代水利事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水利教育院校應適應水利發展新思路,構建水利學科新體系,建立人才培養復合模式,培養懂技術、懂管理、懂水權,又懂水務管理、城市防洪等知識的復合實用型人才。
(二)國家政策是水利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航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關于進一步推進水利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指引性文件的出臺、河長制等新的體制機制的建立和全面推行;以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為主要任務,通過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的河長制政策的全面推進,是水利職業教育的最新風向標。
(三)體制機制改革是水利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基石
加快推進現代水利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發揮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宏觀政策,打通水利職業院校畢業生繼續學習通道。鼓勵和扶持農村水利等艱苦專業面向西部、農村、基層定向招生。政府大力支持水利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大力開展學徒制、定向培訓培養,開展行業、企業、學校多元化辦學的體制機制創新試點。
(四)更新教育理念是水利職業教育發展的保障
水利職業教育要想實現良性發展,必須明確自身定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先導”的現代辦學理念。吸收運用新的教育教學成果,改革和創造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進教學手段,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創造性學習,讓學生由知識技能的被動接收者向主動探求者轉變,真正培育出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實用高技能人才。
(五)加快推進重點環節建設是水利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
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總體規劃要求,水利職業教育需要重點加快以下主要環節的建設:水利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現代水利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水利職業院校辦學能力建設;高水平“四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建設;基層水利職工文化與專業素質提升工程建設;立體化多功能水利職業教育優質教學資源庫建設及水利專業“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從而全面推進水利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水利高等職業院校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迎來了新的挑戰。為了處理好水污染、洪澇災害、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全面推進河長制等問題,國家出臺了包括《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提升水利發展在國民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同時指明了今后水利事業發展的新方向。水利事業發展的重心在于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以河長制為基礎,服務三農、五水共治、水生態和水環境全面治理與改進,是整個水利發展的重頭戲,對處于水利事業一線、擁有綜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人才需求會更大,給培養專業水利人才的高職院校賦予了新的使命。
作者:田明武 張磊 雙學珍 單位: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