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資源管理理念演化及管理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需求與日俱增,而我國是世界上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較少的國家之一,所以需要對水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和合理的管理。本文分析了我國水資源管理的現狀,并具體分析了水資源管理理念演化的各個階段以及管理模式升級的整個過程,希望能夠為相關的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水資源;管理理念;演化;管理模式;經濟;發展;平衡
眾所周知,我國水資源存在諸如過度開發、水體污染、資源短缺以及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為了構建生態環保型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解決水資源的問題是當務之急。通過轉變水資源管理理念,并探索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為我國創新水資源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我國水資源管理的現狀
整體來看,我國水資源的處境和形勢十分危急,供需矛盾日趨嚴重,污染問題屢見報端,全國缺水量保守估計已經達到500億m3,將近4/5的城市都處于缺水狀態,只有科學的水資源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才能夠有效緩解這一問題。水資源管理指的是,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法律規定,通過行政手段,運用科學技術,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包括開發、分配、利用以及回收和保護等,從而滿足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20世紀50年代至今,我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下面做具體分析。1.1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劃分。放眼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符合自身國情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歐盟國家,以江河湖泊為單元,建立的自然流域管理體制;第二類,美國,地方行政部門根據轄區進行管理的體制;第三類,我國,將自然流域與轄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漫長的變化,最開始多龍治水,結果一盤散沙,因為我國要求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的管理,城鎮水、農村水、工業水、河流水以及地表水都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使得各部門相互推諉,不利于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后來借鑒外國先進的管理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注重流域管理與行政管理相協調,從而優化了水資源的配置,逐漸實現一龍治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早在2010年,中央文件就開始重點關注水利建設,推行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截止到2017年底,全國共成立水務局2861個,覆蓋了全國85%個縣級行政區,尤其是上海市、天津市、浙江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全面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1]。1.2水資源管理實施的類型。我國水資源管理實施的類型有三種:第一種,分散管理。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水資源管理涉及的部門種類繁多,有水利部、地質部、林業部、交通部以及城鄉規劃部等,每個省份都成立了具體的管理機構,整體屬于分散管理。第二種,部門管理。改革開放以后,經濟快速的發展使得水資源的用量與日俱增,水資源被大量開發,尤其是在東北地區,水資源的供需關系十分緊張,這時候政府出臺文件,規定水資源由國家水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其他部門協同工作,水資源的管理逐漸集中。第三種,嚴格管理。21世紀以來,我國水資源短缺日益嚴重,國家水利部高瞻遠矚,立足長遠,總結以往的水資源管理經驗,并吸取教訓,力爭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轉為現代的水資源管理,經過持之以恒的探索,終于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制度框架,提高了水資源管理的水平,尤其是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資源管理工作一定要嚴格落實到底。
2我國水資源管理理念的演化階段
2.1滿足生存需要。時代不同,水資源管理的理念也不同,比如遠古時期,人們對于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幾乎為零,發生干旱或者洪水,人們只能遷徙。到了秦漢時期,人們開始掌握了一些本領和技巧,開始研究和琢磨如何消除水災,那時候修建的都江堰,就是古人發揮聰明才智,保護和利用水資源的成功典范。后來歷經唐、宋、元、明和清這幾個重要的封建時期,人們始終對自然心存畏懼,并沒有很好地解決干旱和水患。究其原因,古代科技水平較低,人們只注重詩書禮樂,并不注重自然科學,更沒有認識到干旱和水患形成的原因,一直在滿足生存需要方面殫精竭慮,煞費苦心。2.2適應經濟增長。辛亥革命以后,我國人口開始增長,文化開始進步,科學和民主如春風般席卷整個中華大地,國家開始興辦實業,經濟開始發展,同時水資源的短缺也日益嚴重,如何增加水資源的供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水資源,這時候水資源的管理主要是為了滿足經濟的需求,據統計20世紀,全球的人口增加了3倍,用水量卻增加了7倍,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為了發展經濟,80%的人口都處于缺水的狀態,而且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每年有400萬人左右因為缺水或者飲用劣質水而死亡。2.3尋求持續發展。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發展與水資源的管理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大量浪費已經造成了很大的環境破壞,嚴重威脅了人們的生存和發展,人們也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行為,試圖在發展和保護中尋找某種平衡,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1996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國際水文計劃小組正式對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理念的內容做了明確定義:在保證水文循環并對環境不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地使用和管理,滿足當代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國內的專家學者根據這一定義,紛紛總結了水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觀念,并制定了相應的評價體系,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水資源管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實施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浪費水的現象。2.4統一均衡管理。如今水資源的問題類型很多,傳統的水資源管理理念已經捉襟見肘,轉變管理理念勢在必行。對于水資源的管理不能只研究水資源本身,要結合生態環境、社會意識和經濟發展,全面地進行考慮,要在保證生態系統運行良好的前提下,選擇能夠提供福利最大化的管理方式,將水資源與生態和社會作為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滿足人與自然的需求關系,達到動態平衡[2]。2.5構建幸福導向。共同富裕是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而幸福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孜孜不倦的追求,對水資源實行管理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謀求和實現人的幸福。最近幾年,我國學者開始發現經濟利益至上是造成人口和資源之間矛盾日益激烈的主要原因,而水資源幸福管理理念,可以有效緩解甚至根除這一矛盾,通過人文-環境-水文共同發展,能夠真正實現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理想。
3我國水資源管理模式的探究
3.1國外先進水資源管理的相關模式。發達國家的水資源管理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國外水資源管理模式最開始都是單目標,后來逐漸發展到多目標,直到現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其目的也從簡單地預防災害轉為解決水資源供小于求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國外注重立法工作,并從全流域的角度出發,實行綜合治理,一些國家水資源管理模式如表1所示。3.2國內水資源管理模式的具體梳理。我國水資源管理模式經歷了行政區域管理、流域管理、資源管理等,最終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引導下,探索出以流域為主體,以市場為目標,以需求為導向的綜合管理模式。目前我國關于如何進行水資源管理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從供給和需求的角度對水資源管理模式進行劃分,另一種是根據資源分布和資產價值的角度進行劃分[3]。我國大部分水資源的管理都是第二種管理模式,根據水系設置相應的流域管理機構,并輔助行政管理,根據水資源功能的不同進行分類管理,我國水資源管理的幾種模式如表2所示。
4結論
綜上所述,水資源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障,鑒于我國水資源在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需要立足我國實際國情,轉變水資源管理的理念,做到與時俱進,并借鑒外國先進的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勇于創新,探索出符合我國水資源特點的管理模式,實現我國水資源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強.基于人水和諧理念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量化研究[D].鄭州大學,2015.
[2]顧洪.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全力推進淮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工作[J].治淮,2016(03):4~6.
[3]陳惠雄,楊坤,張海娜.水資源管理理念演化與管理模式比較[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7,29(02):46~52.
作者:陳桐珂 單位:貴州省正安縣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