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紫砂壺造型設計與精神內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紫砂壺自明代供春創世以來,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啜飲著宜興茗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奇思妙想的靈感,創造了千姿百態的紫砂藝術造型。我的這件紫砂作品“石上清松”,造型大巧不工,精妙絕倫的紫砂設計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整體的風格之中,給人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滋養,在使用此壺喝茶品茗的時候,也能生出許許多多的感慨和人生的道理,感悟到在石頭上惡劣的生長環境中,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松樹不畏嚴寒酷暑,依然固我地向上生長,展示出松樹一如清風明月般的高尚品格。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并利用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距今已經有4700多年的歷史了。江南水鄉宜興,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產區之一,早在唐代的時候,這里出產的紫筍茶就被選為貢茶,還設立了專門的貢茶局專司此事,可見當時宜興茶收到重視的程度和具有重要的地位。再后來的歲月中,隨著氣候的變化和茶葉重心的南移,宜興綠茶逐漸褪去了歷史的光環,進入了平穩的發展時期,成為了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的日常茶飲。反而是后來在綠茶基礎上研制成功的宜興紅茶,在宜興紫砂壺的廣泛宣傳和推波助瀾之下,成為了愛壺之人用來養壺最合適不過的選擇,于是紫砂壺和宜興紅茶相得益彰,隨著紫砂文化的傳播而享譽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現在,宜興雪芽和宜興紅茶雙雙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紫砂文化一起,構成了宜興最為引以為傲的文化輸出。
也許是上天的特意安排,有茗茶的地方必然有與之相匹配的茶器。紫砂壺自明代供春創世以來,世世代代的紫砂藝人啜飲著宜興茗茶,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奇思妙想的靈感,創造了千姿百態的紫砂藝術造型。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們擅于從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和自然萬物中汲取創作的題材,經過抽象的思考和形式的剝離,來捏塑成一件件紫砂作品。如我們最為熟悉的松樹題材,就有典型的“歲寒三友壺”、“松樁壺”、“松竹提梁”壺等等,都以獨特的造型藝術和精巧的細節設計把中國傳統文化中松樹的高尚品格融入其中,還有的通過紫砂陶刻的藝術形式,把清風松林等自然元素營造的美好意境鐫刻到紫砂壺上面,把中國文人的閑情逸致和道德情操,通過紫砂藝術來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的這件紫砂作品“石上清松”,在造型上面采用了象形的紫砂設計語言,壺身仿佛一塊巨大的石頭,在方器的造型中透露出些許的飽滿圓潤,石頭周邊的棱角并不是那么的鋒利,而是一種混方的感覺,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渾然天成之感。流嘴挺立微彎,出水流暢爽利,如泉水一般涓涓而出,壺把圈卷造型優雅別致,如松樹枝條在風中搖曳一般。壺蓋和口沿壓實,嚴絲合縫,上面冒出一個小小的松樹枝干,作為別致的壺鈕設計。壺身刻繪“石上清松”四個大字,用筆力透紙背,用刀老辣縱橫,金石之氣油然而生,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妙用。從整體上來看,此壺造型大巧不工,精妙絕倫的紫砂設計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整體的風格之中,給人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滋養,在使用此壺喝茶品茗的時候,也能生出許許多多的感慨和人生的道理。“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在萬物蕭肅的冬天,除了梅花、竹子、就是松樹堅毅不撥的依舊郁郁蔥蔥、精神抖擻的和風雪做斗爭。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松、竹、梅世稱“歲寒三友”,贏得了無數文人墨客、高人隱士的青睞,他們或者用繪畫的手法表現,或者用書法的形式來贊揚,還有許多用詩歌的藝術表達方式來吟誦,使其成為了中國文化中具有獨特象征意義的精神寄托。“盤石青巖下,松生盤石中。冬春無異色,朝暮有清風。五鬣何人采,西山舊兩童。”唐代著名的田園山水派詩人儲光羲這首《石子松》是我最喜歡的詠嘆松樹的唐詩,詩人用平淡簡練的語言來描述在石頭上惡劣的生長環境中,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松樹不畏嚴寒酷暑,依然固我地向上生長,向人們展現了松樹一如清風明月般的高尚品格。而這,也正是我創作此壺應有的題中之意和深刻的精神內涵。
結語
在中傳統文化中孕育而生的紫砂藝術,歷經千年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憑借紫砂泥料獨特的天然質樸和古香古色,和中國人含蓄內斂的品質不謀而合,再加上可塑性極強,可以幻化為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和表現形式,贏得了愛茶之人和資深玩家的熱情關注。許多的紫砂愛好者專門慕名前來宜興,想窺探紫砂藝術的真容,還有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為了把自己的專長和紫砂藝術結合起來,就永久的安家置業,留在宜興長期發展。正是這樣的資源條件和人文氛圍環境,為紫砂藝術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陳建勇《從紫砂“雙色勁松壺”探尋紫砂花貨的工藝美》
[2]許澤琴《簡析《松風提梁》的造型藝術》
作者:莊濤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