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現狀與政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分析我國中小企業社會構建體系的發展現狀,并提出推動社會共建信息公開的信用體系、建立跨部門中小企業運行動態監測體系、監理企業信息一單申報系統、建立完善稅銀聯動征信系統、加快征信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建議。最后提出“一帶一路”、“雙創”發展思路下構建我國中小企業國際信用體系與創新知識產權信用體系的研究展望。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政策建議;未來展望
一、問題提出
“新常態”一詞首次用于形容我國經濟發展狀態,是于2014年5月視察河南省經濟發展時明確提出的,表現了中共中央最高決策層對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準確預測。經濟新常態不僅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背景,同時也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我國經濟新常態的本質指的是我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開始減速換擋,即將使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模式替代原有高速粗放式的增長階段,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經濟增長由之前只看GDP增量逐漸轉變成關注本土、外資經濟結構,我國經濟發展理念逐漸發生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已經全面進入國際化競爭市場、技術創新競爭的時代。我國政府陸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工業制造2025”“工業4.0”等偉大戰略,為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提供了重要戰略支持,因此我們要站在政府的立場上研究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與企業成長。通過前人研究可以看出,發揮區域中小企業集群效應,構建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可以在企業成長進程中,推動我國區域集群內中小企業數量規模的良性增長,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是促進社會就業的發展驅動力,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舉措,有利于提升我國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為2.9年,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均處于成長初期,這類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困難來自市場、技術、信息、人才和資金支持匱乏等多方面,其中最難以解決的就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鄧小平分配理論中最經典的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對于企業來說,就要求“先富”的大型企業與銀行等金融企業對有“后富”需求的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支持,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自我積累有限,自有資金不足,需要從外部融資,但是中小企業普遍資產規模較小、經營風險大、信用等級低、未來成長性不確定,難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得到貸款,這說明中小企業的信用問題已成為制約其自身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中小企業信用問題,國內外學者進行了深入探討,Iyer(2009)與Freedman(2008)等國外學者從借款者信用評級、償還能力、社會資本等因素入手探索各因素對中小企業融資成功度的影響,但是并未突出當前互聯網金融的現實背景。張正平(2014)、溫小霓(2014)等學者則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研究企業融資成功的影響因素,借款企業社會資本、財務因素、信用評級在影響企業融資成功中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借款期限、負債率等則對企業融資成功產生顯著負向影響,但是這些研究并未考慮借款方人口特征異質性對企業融資成功的內在作用,因此,Pope(2011)、李悅雷(2013)分別從借款者性別特征、身份特征的異質性探索這種異質性對融資成功的影響。但目前研究均是從規范性微觀視角、互聯網視角研究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在政府宏觀經濟視角下討論如何構建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進而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尚有待研究。因此,本文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在社會資本理論與鄧小平分配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研究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并提出改善社會信用體系的相關政策建議。
二、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發展現狀
1.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2014年以來,國務院有關部門出來了以《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試行)》為首的一系列信用體系建設政策文件(見表1),采取了規范涉企信用信息公開、加快信用平臺建設、建立失信黑名單及失信懲罰機制等措施,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提升信用水平、參與競爭和獲取融資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雖然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均在推行涉企信息公開,但數據分散在各部門缺乏有效整合。目前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局部化、碎片化、分散化的問題仍然突出,尚缺統一的經營信息查詢平臺,銀行在為中小企業進行信貸審批時難以及時獲取經過有效甄別的中小企業各類信息、無法進行有效風險防控。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收集的數據范圍仍有限,使用者范圍也有一定限制。工商、稅務、電力、海關、環保、質檢等部門盡管逐漸提高透明度,但大部分部門在動態信息披露中缺乏制度化信息共享機制。除此之外,小貸公司、融資擔保、互聯網融資、典當、融資租賃等民間借貸信息或者并未納入征信系統或者單一機構并入成本過高,使中小企業多頭借貸風險難以真實反映。部分地區政府信息平臺尚未建立規范的動態信息披露制度,各部門之間信息互不聯通、缺乏共享,使得政府主導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國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信用體系的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利于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2.信用服務機構、信用平臺發展不足。我國中小企業信用評級制度不健全,信用評級體系發展緩慢,缺少權威、有公信力的評級機構。知識產權第三方估值體系不健全,也影響知識產權金融的發展。由于現階段政府數據開放程度不高,很多涉及市場交易和社會交往中的信用信息并未以相應方式公開,并且對行業組織、互聯網企業等社會力量依法采集相關信息支持力度不夠,導致很多市場化的信用服務機構實力相對較弱,無法為中小企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由這些信用服務機構所構成的信用平臺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加之缺乏大范圍宣傳與政府引導,很多中小企業對政府主導的信用平臺缺乏了解,進而未頻繁利用信用平臺規范獲取各種信用信息,主要通過實地走訪與當面洽談等方式了解客戶或合作伙伴的財務、經營信息,中小企業信用服務機構發展水平與信用平臺利用率還有待提升。
三、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發展政策建議
1.促進完備社會信用公開體系的建立。各級政府應落實并完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促進相關部門日常信息公開制度化,建立政府部門及財政資助部門的信息公示清單制度,對中小企業注冊登記、行政執法、行政審批、享受扶持政策等相關信息均應公開,并對政府信息披露情況開展第三方評估,防止少數機構以各種理由拖延信息公開。有序擴大政府涉企信息對社會各方的開放,促使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之間信息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促進人行征信體系、稅務、工商等信用系統向商業銀行、保險、征信機構等開放和共享,推動征信行業相關管理規范的制定和出臺,規范征信機構的公信力。鼓勵和支持第三方征信發展,拓寬具備個人征信業務資格的商業機構經營范圍。在政府主導下,大力促進征信企業、電子商務平臺、行業協會等市場機構,參與共建社會信用平臺,促進中小企業和個人征信數據歸集與影響。在中央和省際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扶持中小企業征信專項資金,采用服務券、政府購買等服務方式,對中小企業使用第三方征信開展信用評級給予資助。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評級體系,為金融機構風險評估與服務定價提供參考。2.鼓勵中小企業運營跨部門動態監測。及時全面掌握中小企業運行發展狀況愈加重要。建議國務院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建立跨部門的有效信息共享和聯動協作機制,制定各部門信息記錄的數據標準、接口標準、格式標準,打破信息孤島,推動工商、稅務、海關、交通、質檢、環保、社保等部門的信息互相開放、實時監控。統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問題,建立公共服務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3.積極構建稅銀聯動征信系統。中小企業稅銀聯動征信系統可將企業的納稅情況與貸款額度結合起來,不但有利于銀行、擔保、保險公司等金融中介以及民間資本更加有效地識別優質中小企業,還有利于降低中小企業參與市場融資的門檻,減少融資成本。四川、山東、河北等地已陸續開展稅銀聯動創新試點,并取得積極成效。中央應系統總結梳理地方試點經驗教訓,盡快建立并完善全國性的稅銀聯動征信系統,推廣稅銀聯動,在鼓勵中小企業健全財務制度、誠信納稅的同時緩解中小企業由于信用問題而融資困難的窘況。4.加快征信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第一,提高違約企業的抵押物處置效率。對中小企業惡意失信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堅決打擊中小企業主“失蹤”、躲債等行為;協調有關部門提高中小企業不良貸款判決和抵押物處置效率,提高銀行機構扶持中小企業的從業積極性。第二,建立失信風險預警機制。在當前的征信系統中,只有形成不良后信息才能進入系統,關注類貸款并未納入,因此建議將關注類貸款納入征信系統,建立起必要的信息共享機制。第三,完善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股權質押登記制度。切實落實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為股權質押登記的合法機構,推動其與工商信息系統的實時交互對接,以增強區域性股權市場辦理登記托管業務的公信力,為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掛牌企業股權流轉交易、質押融資等提供便利。5.運用集群優勢,建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中小企業創新集群應依托雄安新區,積極響應國家倡導的綠色創新行為。我國立志將雄安新區建設成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集群,恰恰符合中小企業國際化創新集群的發展理念。在雄安新區中構建中小企業創新集群能夠促進中小企業創新成長與國家政策導向、新區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使中小企業國際化集群的創新效應、集群競爭優勢得到顯著提升,從而促進集群內中小企業的信用價值,為建立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奠定基礎,為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圓滿實現提供助力。國家應積極推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商業模式創新與人才培養動態機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需要提升集群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與風險管理意識。國家通過集群規劃、財政補貼等手段將中小企業集群嵌入到當地原有的社會創新網絡中,并使集群內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信用擔保機制不斷優化。在中小企業國際化創新集群內,通過優質合作項目擔保、政府擔保、專業擔保公司開展擔保業務等方式將企業信用風險轉移,開展系統多維信用擔保機制,探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創新模式,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信用保證。
四、總結與展望
本文針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構建過程中暴露的問題進行系統梳理,并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歸納經驗,提出由中央政府主導、各級政府積極配合共同構建高效社會信息公開與第三方信用監管為特色的全面社會信用體系,通過推動社會共建信息公開的信用體系、建立跨部門中小企業運行動態監測體系、監理企業信息一單申報系統、建立完善稅銀聯動征信系統、加快征信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我國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將不斷完善。中小企業將以自身在各大信用平臺上披露的良好信用為依據,從而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支持、獲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為中小企業自身發展持續注入新鮮血液,依托完備的中小企業社會信用體系實現我國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穩定、高速成長。在未來的中小企業研究中,要結合黨的報告中有關戰略部署,沿著“一帶一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發展思路,在中小企業信用良好、資金支持充裕的基礎上,構建中小企業國際信用評價體系與知識產權信用體系,引導其通過國際化、技術創新等方式謀求更大的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環境的“企業擔保體系”形成過程中,這種制度環境的強大同構作用力能夠使“企業擔保體系”內的企業在某種特質上彼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趨于相似的狀態,此時新進入的企業也將受到這種作用力的影響,這種源于制度環境而使“企業擔保體系”內的企業趨于相似的作用力就是“制度同構”“同”指的是趨同、相似的過程,“構”指的是發展戰略、管理方式等具體結構與方法。這種“制度同構”為企業帶來的組織合法性,與“競爭同構”為企業帶來的組織效率性相比,更加能夠使效率較低的企業組織形式持續成長,通過信用體系的構建能夠使集群內的企業共同發展。中小企業雖然存在多重先天困難,但其也具有業務靈活、船小好調頭的特點,以現代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產業武裝起來的“互聯網+”企業將成為信用良好的中小企業發展的新趨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為優質中小企業、科研機構提供一個平臺,使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方式有了活躍的空間,把億萬群眾的創造力、積極性調動起來,就可以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促進我國經濟轉型。
參考文獻:
[1]張國.中國經濟新常態研究綜述———基于概念、成因和特征的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3).
[2]牛雄鷹,李鑫偉.國際化路徑、空間關聯與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空間計量分析[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6).
[3]林凌.先富后富共同富裕———學習鄧小平分配理論和區域發展理論的體會[J].經濟體制改革,2004,(4).
[4]史貞.基于互聯網金融的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6,(2).
[5]張正平,胡亞男,胡夏露.P2P借款人融資可得性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溫小霓,武小娟.P2P網絡借貸成功率影響因素分析———以拍拍貸為例[J].金融論壇,2014,(3).
作者:王保祥 彭劍鋒 單位:1.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2.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