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宗教意識的傳承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焦鳳 單位: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羌族是一個信仰萬物有靈的民族,羌族崇拜的神共有30多種,寄托在羌族對宗教的強大情感。如碉樓作為羌族建筑的主要構成形態,在羌人眼中碉樓乃是“天宮”,是人與神對話的媒介,高聳的碉樓可以將諸神抬舉到離天更近的地方。因此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羌族建筑師在建筑中仍保留著傳統的建筑工序與儀式,在建筑的結構與建筑構件的組合與分布等方面,都充分的表現出了羌族的泛神信仰:
羌寨建筑布局空間:無論羌寨是何種空間構成形式,羌寨的朝向都是同一的,其中包含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意義,從物質層面上講,朝向要解決避風和御寒的問題;從精神層面上講,要朝向神的地方。在羌族人的風水觀中,大門的方向是“門對槽、墳對包”。所謂“包”,是村寨旁的山頂或山梁子,而“槽”是山間的空隙。透過山間,可以遙望遠處連綿的雪山。因此,“開門見山”實現了羌族人對雪山、白石、天神等神的崇拜。
白石崇拜:白石神羌語為“阿爸木比塔”,為天神之意,是羌族諸神中的領袖。在羌族建筑中白石必須選擇潔凈石塊,由巫師作法安置,淋以雞羊血或牛血,方能表征神靈,供奉在房頂的塔子上。如汶川地區塔子上多供奉5塊白石象征天、地、山神娘娘、山、樹五神;理縣地區多供奉9塊象征天、地、開路、山、建筑、祖宗、天門、工藝、地藏、保護諸神九神;茂縣地區為供奉若干神。各地各家信奉的神不一樣,5作為“九五之尊”中的中間數,以5為基數有增無減。在羌族祭祀中以白石神為主要神祗,在多神信仰中,始終都貫穿著羌族神秘的白石崇拜。
門神:羌族稱門神為“迪約澤瑟”,即把門將軍,主管大門、二門,多使用使用秦瓊、尉遲恭;神荼、郁壘等形象。羌族十分注重大門的神化裝飾,凡住宅的主要進出之門,都要貼上門神,表示一家之宅,又兼具辟邪之用。羌族常言“千金的龍門,四兩的屋基”,可見門在羌人修建房屋時的重視程度,同時門的位置也代表著建筑的朝向。
石敢當:石敢當亦稱為解救石,屬住宅辟邪之物,供奉在門的左側。石敢當原本是漢族的一種文化現象,后傳入羌族,經過數代羌人的消化吸收,成為羌族建筑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角角神:角角神是家神的泛稱,包括祖先神、牲畜神等,是鎮邪的保護神,神位設在主屋的屋角神龕上,故稱“角角神”,形似擺在屋角的一個木構三角柜。“天、地、君、親、師位”,供奉在神龕臺的最中心位置,依次供奉門神、灶王、文武天子、羊神等,左右放香爐。龕臺下方一般有柜,柜子和抽屜多雕飾蘭花、菊花等圖案,柜沿有秩序地貼滿了用彩紙剪成的灶薇花(一個大鼎中插著蓮花的圖案)。角角神沒有特定的方向歸屬,以進門能看見為準,與火塘、中柱形成對角線構成制約主室平面的對焦軸線,是影響室內布局的主要因素。
火神:羌區氣候寒冷,火塘里的火種終年不熄,有“萬年火”之稱,羌語叫蒙格瑟。火塘是羌人家庭生活的中心,是家庭中最神圣的區域。有的“火塘”由三塊被截出正規角度的石塊組成,有的為鐵制的三角架,上面系有三個小鐵環,代表火神(包括灶神)、鐵匠及家神;有的家戶還在火塘右上角外框留一小穴或立一石板,進餐前須用飯獻祭。主屋中的火塘上方為祖神圣地,是最尊貴之位,只有老人、長輩才能入坐此位,而晚輩若隨意坐此位,則被視為對祖先的大不敬。火塘的布局位置直接影響著室內的各種活動,是整個主室布局的核心位置。
中柱神:中柱為火塘旁邊是主室的支撐柱,在羌族民居里,中柱為房屋室內的中心支撐柱頭,僅一根,被視為家神,分管家族病痛等,被羌人稱為“中央皇帝”。中柱與角角神、火塘共同制約主室的室內布局,中柱多是針對羌人普遍采用的方形主室,這樣中柱就正好位于主室對角線的中線位置上。茂縣地區也有少數呈長方形主室,為了使角角神、火塘、中柱的三者一線,中柱不一定能在中心,往往也會出現雙柱支撐的形式。神靈崇拜在世界各民族宗教信仰活動中存在著普遍現象,羌族建筑歷經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至今,在長期的文化適應過程中,兼蓄多種文化和建筑樣式的有益因素,形成了一種獨一無二的建筑體系與文化體系。從上述宗教表現中可以看出,羌族建筑與羌族的多神崇拜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宗教意識決定羌族建筑的內在空間組成形式與外在表現形式,當建筑失去宗教依托的時候,羌族建筑也就不能再稱為羌族的代表符號,也就不再具有建筑的“可識別性”。
在新農村建設下的人居環境改造即是對人的居住環境進行新的定義,我們這里指的“環境”是“人工環境”是指對建筑物室內室外的設計以及公共空間的設計,以求達到符合現代人的生產生活要求。經歷了“5.12”大地震的毀滅性打擊后,我們已經清晰地認識到現代建筑技術與現代建筑形式對羌族建筑文化獨有性的挑戰。羌族建筑在空間劃分、功能劃分、自然采光、排氣通風、用電用氣、防震減災等多方面的要求之下已經顯得應接不暇。因此在新時代談重建必然涉及到對羌族文化傳承與建筑的材料、室內外功能劃分與利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據走訪調查,發現在震后恢復重建的羌族地區中,建筑的功能、空間、抗震結構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但是人居環境的改造過程中,建筑中包含的宗教意識正在逐漸被人們淡忘。這就如同教堂里面沒有十字架、沒有牧師一樣,失去了它作為羌族建筑的可識別性,在很多羌族地區我們除了建筑頂上能看見白石以外,在建筑內部已經很難發現其他能反映羌族多神崇拜的地方。
羌族建筑中的宗教意識表現在我們看來是一種標志性的語言,但在羌族人民心目中卻具有很強的精神慰籍功能。我們應該把居住環境的改造問題合理的與羌族建筑中的宗教文化結合起來,使其既能保存了羌族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又能夠適應新時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在改造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借鑒藏式民居中對藏族文化的保留與傳承,有效的區別于川西民居的建筑布局方式,保留羌族在建筑空間劃分中所反映的宗教崇拜。據此筆者在建筑外觀與外觀裝飾以及內部空間功能劃分上提出如下幾點思考:建筑選址與規劃。根據羌族傳統寨落的朝向選擇與風水觀念,在羌寨的選址與布局上應遵循面朝山間,以主碉樓為中心扇形或梯形向外、向下沿等高線布局,依托過街樓連接各公共設施,體現出注重群體意識的倫理觀念與羌族人對天神、山神的崇拜,使整個村落依然呈現出一體化的整體布局。避免出現如:汶川秉里村永久性住房中各自為營,缺乏統一規劃分散不整體的現象。
建筑裝飾、陳設元素。白石崇拜是羌族宗教中最重要的內容,白石是所有神靈的化身,逢重要節氣,燃燒柏枝,進行祭祀。保留屋頂的塔子上,并供奉白石既能保護和傳承羌族的宗教習慣,又能夠起到增強建筑的層次感的作用。羌族建筑外墻多為青灰色和土黃色的色調,將白石(白色)作為裝飾元素運用到外墻的裝飾上,能夠起到增加色彩對比的作用,明確的區別于籠統的川西民居建筑風格。保留門神與石敢當這兩個民居外的重要宗教陳設,是幫助羌族人民克服各種災禍與神怪論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的法物,雖然其對住宅選址、朝向、空間構成不產生影響,但卻是羌族建筑文化中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文化現象,顯示出羌族文化博大的吸收和消化、改造能力。
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羌族傳統建筑布局,可以將建筑分為三層:一層為會客廳、廚房、廁所、堆放生產工具的雜物間、儲藏間,是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二層為臥室、家庭宗教活動區。三層為屋頂塔子,同時作為晾曬平臺和罩樓使用。改造后的羌族建筑實現了水、電、氣、網絡等現代化生活方式,一層的會客廳方便日常的待人接物,設置單獨的廚房滿足排煙和通風的需要,將傳統建筑中二層空間的主室的功能進行了分離。規劃廁所與地下生活污水管道和沼氣化糞池改變千年來羌族建筑中的入廁難問題,建筑的二層空間是整個建筑中最為關鍵的地方,按照空間功能可分為主人臥室、客房、火塘、神龕,是整個室內空間中最能體現羌族建筑宗教意識的地方。整個功能空間的配置是以中柱、火塘、角角神為中心軸線,向四周展開。火塘里的火使用現代化的取暖設備,既體現羌人對火的崇拜,又能解決傳統火塘的排煙問題。在主室周圍分布臥室,火塘旁邊為中柱,也是整個室內空間的承重柱,可根據建筑面積與空間適當考慮中柱的位置。二層室內正對門左前方屋角放置神龕子(角角神)根據室內門窗的具體位置,可將其與電視背景墻或裝飾背景墻融合為一體。建筑三層為房背,由屋頂塔子與罩樓組成,可以滿足祭祀、晾曬糧食、休閑娛樂的需要。該圖為作者為汶川縣水墨鎮一農戶設計的民居,該建筑一樓為廚房、商鋪,二樓住家,室內鋪木地板抬高地面水平高度,火塘為下陷式周圍坐人,三樓保留屋頂塔子,并作觀景陽臺加以利用,符合旅游地區“以家帶店”的宜居宜商模式,合理利用旅游資源,為增加群眾收入創造了有利條件。
羌族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族群,崇拜自然、順應自然,由于其在宗教信仰上多樣性,從而產生了獨特的建筑現象。通過上述論證,可以得出羌族建筑在選址、布局、空間結構等多方面都受到了羌族宗教意識的影響。羌族建筑中所包含的宗教意識,在羌族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據重要地位,是人們識別羌族建筑的一種符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體現。只有在深入探索和研究羌族建筑與羌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尊重民族信仰更好的運用現代建筑理念,為改善羌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