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士參與質量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有病區3個,開放床位120張,其中NICU病床16張,護士總人數78人,男10人、女68人,年齡22~45(29.27±5.32)歲。職稱:主管護師9人,護師27人,護士42人;學歷:碩士3人,本科45人,大專30人。病床與護士之比為普通病區1∶0.45,NICU為1∶2.0。實施全員參與質控前后病區收治病種、患者數、手術數量以及床護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護理質量管理方法制定
13項護士質控項目及標準,包括病區管理、危重患者護理、圍術期護理、基礎護理、藥品管理、消毒隔離、氣道護理、管道護理、壓瘡管理、跌倒管理、患者滿意度等。2012年(實施前)單純由護士長和質控員每個月對13項項目按質控標準檢查1次;2013年(實施后)實施全體護士參與病區護理質控,質控問題及時反饋整改,將質控結果納入護士當月績效考核,具體如下。
1.2.1建立護士參與質量管理分工制度
首先逐條解析每項質控標準,根據病房實際,合并相同條款,每個病區均將13項質控標準內容分解,分派至每名護士執行,為保證護士質控質量,在分工前組織護士學習質控標準并考核,考核方式為書面考核和實際操作相結合,考核合格后方具備質控資格。質控頻次為每周1次,由護士在完成本職工作后的間隙完成所負責的質量標準的質控檢查。護士在進行該項質控工作中還要承擔該項質控標準的病區落實和改進工作,如負責氣道護理質量控制的護士要負責氣道護理知識的培訓、病區開放氣道患者信息統計、開放氣道患者呼吸道醫院感染監測及登記、病區氣道護理流程和方法的學習和改進,每周按照標準對病房開放氣道患者和吸氧患者進行專項質控檢查1次。每名護士每周完成所管標準的質控檢查1次,這樣護士既是質控檢查者,同時又接受其他護士的質控檢查,護士質控分工每半年調整1次,促進護士熟悉更多的質量標準,增加護士間的相互理解與合作。
1.2.2質控反饋與改進
建立病區質量控制記錄及反饋本,質控本由質控護士填寫,質控記錄本內容包括時間、質控人、質控問題、責任人、責任人確認簽名。護士將每次質控問題記錄在質控本上,并標明問題責任人,護士每日接班前復習質控本,有無自己需要改進的問題,如有則及時改進并簽名。質控護士對自己分管的質控項目的質量負責。護士長每周檢查護士質控完成情況,每個月對質控問題進行匯總分析和抽查,需要改進部分組織護士討論、學習,必要時修訂護理規范和流程。
1.3評價方法
實施前和實施后12個月分別對病區護理質控評分進行統計分析,分為病區管理、基礎護理、危重患者護理、健康教育、文件書寫5項,每項滿分100分。比較實施前后護理質量的變化。1.4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護士參與質控前后護理質量檢查評分比較。
3討論
神經外科患者病情重,變化快,很多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導致護士工作量大,心理壓力大,繁忙的工作容易使護士出現消極怠工的狀態,使護理質量下降。實施前,護理質量控制由各級管理者進行,護士沒有親自參與質控,對質量標準的把握和主動執行標準的意識不強,護士作為質控者,首先得保證自己掌握了質控內容,才能對其他人進行質控。我科采取的全員參與質控的方式,每位護士對標準主動掌握,熟悉各項護理質控要求,質控護士通過對質量標準的學習和檢查,不僅掌握了質量標準,在臨床實施中能主動按照標準執行,而且能把分管的質控工作內容對其他護士進行培訓,使該項質量標準在科室全面執行。同時我們增加了質控頻次,改變實施前的每月1次全面質控為每周1次,并建立了質控反饋本,質控結果當日反饋,大家互相學習,互相監督,及時改進,對于質控中多次出現的問題,護士長組織全體護士進行討論,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使護理質量不斷提高。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有計劃按規范進行各項護理工作,在各級質控中都能主動接受檢查,改變以往被動接受檢查的緊張和回避心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各級各項護理管理質控合格率。護士通過參與質控管理,增強了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在質控過程中發現問題,主動查新學習,進行工作改進,不僅規范了護理行為,更激發了護士潛能,2013年護士進行各項標準和流程改進10項。
作者:樂革芬 吳麗娜 許妮娜 田丹英 唐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