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院校制造業人才培養可視化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全面展示我國職業院校制造業人才培養熱點和發展狀況,采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收錄的核心期刊上的1038篇文獻,借助文獻分析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研究熱點等進行了全景式描繪。分析表明我國制造業人才培養研究主要包括基于工匠精神的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背景下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制造業人才培養教學與課程改革等。
關鍵詞:制造業人才培養;研究現狀;產教融合可視化分析
《中國制造2025》文件強調我國要健全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為推動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1]。隨著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制造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長趨勢,但制造專業人才的培養步伐相對緩慢,人才培養速度遠低于人才需求速度,大多數制造企業面臨高薪求才的困難,專業性人才供不應求[2]。鑒于此,本文對以我國制造業人才培養研究為主題的文獻進行歸納及分析,理出研究熱點與前沿,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議,以期為我國制造業人才培養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助于中國知網數據庫平臺中的高級檢索方式。以檢索條件:(主題=制造)并且(主題=職業教育)并且(主題=人才培養)采用模糊匹配方式進行檢索,將文獻發表時間設置為不限,那么按照此搜索策略則會得出符合條件的文獻1038篇,導出文獻,輸出方式選擇“Refworks”,保存格式選擇“txt”。本研究主要以Citespace為研究工具,利用知識圖譜分析法對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圖譜進行繪制。
二、結果與分析
為了探索出國內制造業人才培養的研究熱點,利用Citespace軟件對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分析。方法為:將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節點類型選擇“Keyword”;主題詞類型選擇“NounPhrases”,閾值設置為Top50,接下來選擇Pathfinder,經過Citespace軟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圖1,制造業人才培養領域文獻的關鍵詞以及主題詞短語構成的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字體節點大小代表著關鍵詞的出現頻次,而十字架節點則代表主題詞中介中心性指標,關鍵詞與主題詞的出現頻次越高,越能代表制造業人才培養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關鍵詞知識圖譜直觀地表現了各個關鍵詞的出現頻次與中心度,中心度越高,說明該關鍵詞在共詞網絡中的影響度越高。為了更清晰的把握制造業人才培養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將排名前20位熱點詞匯列成表,如表1所示。中介中心性直觀反應了節點在圖譜中重要程度,其值越高則表明該詞匯在學術界越重要。觀察表1中的中介中心性值,不難發現校企合作的值最高,為0.71,這說明學術界普遍認為校企合作在制造業人才培養研究領域最為重要。此外,按照熱點詞匯出現頻次的高低依次是:人才培養、中國制造2025、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高職教育、智能制造、工匠精神、現代學徒制、制造業人才培養等。通過對表1的綜合分析發現,高頻熱點詞匯基本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這三方面基本可以反映出制造業人才培養領域的研究熱點。
(一)基于工匠精神的培養模式研究
其涉及的關鍵詞有工匠精神、人才培養、職業教育等。當前,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呼喚“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創新。高職院校作為“大國工匠”的重要培育基地和輸送渠道,主動承擔培養“工匠精神”的重任是其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3],報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在筆者看來,是具一定時代價值意蘊與內涵。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工匠精神背景下技能人才的培養,其中就包括制造業人才的專業培養和發展問題。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制造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其涉及的關鍵詞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等。近年來,校企合作逐漸成為各學校吸引學生就讀的一大亮點,畢業之后有關系友好的企業愿意給予實習或者就業機會,這令不少學生心生向往。從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歷程以及現狀分析中發現,職業教育難以走出“一頭冷、一頭熱”的深水區,有些職業院校盲目的開展校企合作;有些職業院校雖與企業有合作的意向,但由于存在理念差別,缺乏深入的溝通融合,往往也是“單相思”一場。隨著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如何進行校企深度合作以及產教深度融合等現實問題,校企合作作為將職業院校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進行精準對接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在有效促進科技資源整合的同時,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實現互利共贏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4]。
(三)制造業人才培養教學與課程改革研究
其涉及的關鍵詞有專業建設、課程體系、中高職銜接、教學改革等。2017年,相關部門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意味著“中國制造2025”已全面轉入實施階段。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要想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型升級,快速占領未來世界制造業的高地,其關鍵在于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制造業人才隊伍。現階段,我國制造業人才培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人才培養規模居于前列、人才結構不斷優化、人才環境不斷改善、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但同時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也面臨不少挑戰,例如:人才培養與生產實際不匹配、人才結構性過剩或短缺、企業未發揮主體作用、生產一線職工尤其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待遇和社會地位較低,晉升通道不暢等[5]。
三、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科學定位教育目標,做好銜接工作
為解決制造業人才短缺不足的問題,教育部繼提出“工匠精神”后,不斷調整各方政策,包括制度調整、課程活化和就業促進三大方向。出臺政策統整、系科調整、實務選才、課程彈性、設備更新、實務增能、就業接軌、創新創業及證能合一等策略,要達成高職、專科或技術院校畢業生具有立即就業的能力。制度調整重在系科調整,銜接產業需求,優先補助重點產業及基層技術人力缺乏領域;課程活化重在延攬業界專家進入技職體系授課或擔任顧問,共同規劃課程,形成雙導師制,并擴大推動學生校外實習,建立學生正確工作態度,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強化受雇能力以促進就業。因此,定位職業院校的教育目標,銜接于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培養就業需要的技術、實務、知識和情意等能力,是制造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6]。
(二)持續落實產教融合,打造精品示范項目
產教融合教育是制造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媒介,由產業界人才加入職業院校的教育,合作教授專業課程和實習課程,實習宜包含參觀、見習、單項工作實習、完整工作實習。除職業院校可用的圖儀設備和場地外,也運用業界資源和情境。同時,職訓機構的配合也很重要,職業院校亦可建立學、訓或產、學、訓結合的教育模式。此外,職業院校人才培育需要昂貴的資源配合,辦學宜縮小規模,勿以大取勝,而應求精求實,招生以學校有能力教導及學生畢業找得到工作的數量為準。選才方法應有別于目前的考試方式,選才標準以技術實務能力為本位,務必招收適合就讀的適量學生入學,把他們栽培成業界歡迎的人才,適才適所[7]。
四、結語
當前,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穩步推進,我國制造業人才的培養定位不斷清晰,一些院校先后開設智能制造專業,但總的來說仍存在諸多問題,如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高職的高端教學人才儲備不足、缺乏專業帶頭人、專業頂層設計思路紊亂、課程設置存在隨意性、缺乏實用性、課程設置缺乏特色等。今后應繼續圍繞教學資源、師資建設、產學結合、實訓體系等維度不斷提升,進而培育更優質的制造業人才[8]。
作者:米媛婷 范哲超 豐洪微 單位: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