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職教的重要使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加大職業教育發展力度的目標和若干措施,釋放了我國高職教育即將迎來大改革大發展的信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國的高職教育承擔著促進就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使命,并在提高勞動者素質、培育技術技能型人才、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方面有著重要意義.全社會應當重新評價我國職業教育的地位,職教工作者們也應當把握機會,調整思路,使職業教育順勢加速發展.
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高職教育;脫貧攻堅;轉型升級
1辦好職業教育,助力脫貧攻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整體經濟水平得到了巨大提升,相當多的中國家庭過上了富裕生活.然而,受各種條件限制,在廣大內陸地區、山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地區,仍有相當數量的不富裕群眾,其中一些群眾收入水平甚至低于國家貧困最低標準,生活相當拮據.曾有七年陜北知青經歷的對這一情況非常了解,歷來對扶貧工作高度重視.可以說,縮小貧富差距、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既是對鄧小平由“先富”到“共富”的改革開放規劃的落實,也是對“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而奮斗”號召的響應和貫徹.作為以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注定將在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發揮獨特的作用.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職業教育(本文特指高等職業教育,下同)與本科教育(含研究生)是兩種主要的類型.相比之下,本科教育的選拔標準較高,對學習者的知識基礎及學術背景要求較嚴,主要培養學生的學術素養和科研能力,重基礎科學研究,所學知識偏理論型,通常不能直接將成果運用于生產實踐;職業教育則選拔標準較低,對學習者的知識基礎要求較少,主要培養學術的生產服務技能和實踐能力,重操作技術學習,所學知識偏實踐型,一般可以直接服務于生產勞動.因此,由于家庭條件和教育資源的限制,貧困地區的學生考上本科就讀的機率要遠遠小于較富裕地區的學生;同時,本科教育所訓練的學術及科研能力對于多數持“畢業后趕快謀生賺錢”想法的貧困地區學生來說實用性是較低的.相反,職業教育以其較低的門檻,可以為廣大貧困地區學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職業教育所訓練的生產和實踐技能,又可為這些學生提供直接的和優質的就業謀生手段.這樣,廣大貧困地區學生就可以通過就地或就近接受職業教育,提升綜合素質,掌握實踐技能,畢業后在企業謀取帶有一定技術性的工作崗位,靠手中技術獲取較高的勞動報酬,從而改變自身和家庭的貧困面貌.因此,單就幫助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而言,職業教育比本科教育能夠發揮的作用更大.也曾深刻論述過發展職業教育對于脫貧和就業的意義.在2014年6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必須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顯然,在講話中談到的“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促進就業創業”、“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指的無疑就是職業教育在助力貧困地區學生高質量就業、帶動脫貧致富上的獨特作用.不僅如此,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深刻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他又再次指出“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對于“奮斗”的看法正好為我們理解新時期中央的扶貧政策、理解發展職業教育對扶貧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論指導.正因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新時期的脫貧攻堅才不可能僅僅是“送錢送物”的“輸血式”脫貧,而更主要是激發群眾生產創業積極性、引導貧困地方發展合適產業、鼓勵群眾靠生產勞動致富的“造血式”脫貧.正因為“要幸福就要奮斗”,接受扶貧的群眾才不能僅是被動的“等、靠、要”國家的援助,而應該主動加強勞動素質、練就謀生本領,以自我的奮斗來取得幸福.在這種意義上,做好職業教育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扶貧工作,它能使就讀的貧困學生掌握足以改變自身和家庭面貌的生產技能,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
2辦好職業教育,推動經濟轉型
2018年5月,著名科技企業奧林巴斯宣布關閉在中國的所有相機工廠,并將其轉移至越南.實際上,由于近年來中國人力成本上升和全球制造業利潤下滑,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將原本設在中國的工廠遷往人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南亞國家,這暴露了我國近幾十年的制造業發展存在著明顯弱點和局限:制造業整體上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容易被替代,等等.對此,中國制造業要想在全球競爭中保持乃至擴大優勢,就必須完成由單純勞動密集型向擁有更多技術含量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型,完成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轉型,完成由主要依靠價格和數量取勝向更多依靠質量和創新取勝的轉型.一句話,要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使中國由“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因此,經濟結構升級和轉型關乎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影響到中國經濟在未來數十年的國際競爭力,并且關系到中國能否在2050年完成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意義重大.正如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無疑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不過,經濟轉型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為了真正完成這“三個轉變”,除了要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硬實力”上下功夫,還必須增強“軟實力”,提升勞動者素質,打造一支技藝精湛、本領高超、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勞動力隊伍,為產業升級提供人力資源支持.為此,在2016年提出了要在全社會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工匠精神”一詞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而在高等教育領域中,難道還有比職業教育更適合承擔“工匠”培育使命的教育類型嗎?與職業教育相比,本科教育始終是精英化的,其傳授的基礎科學知識和學術研究能力雖能在長遠推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卻難以在短期內走向應用,服務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同時,本科教育選拔的高標準和就讀人數的限制也使得它只能被一部分群眾接受,而不可能為廣大一線勞動者的素質提升做出貢獻.只有職業教育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為最大數量的勞動者提升最具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教育.兩種教育類型的這種差別,在二者開設的專業上就有十分鮮明的體現:本科教育開設的是數學、經濟學、計算機和生命科學等,而職業教育開設的是數控技術、汽車營銷、焊接技術和機械制造等.顯然,在“工匠精神”成為潮流的今天,在培育“工匠”方面,職業教育比本科教育更能擔當時代的弄潮兒.在高素質勞動力服務企業生產和產業轉型上,實業家們很有發言權.江西氣體壓縮機有限公司車工組組長陳贛飛認為:“隨著智能制造產業的高速發展,不僅一些特種零部件的生產需要技術嫻熟、靈活度更大的人工完成,而且制造企業對高水平技術工人的需求也在大大提升.”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百宏聚纖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品管部主任粟瓊也認為,“產業工人是整個制造業的主力軍,高端人才的設計理念和高質量的產品最終都需要經過產業工人變為現實,智能自動化的新設備更是對一線工人提出了較高的文化素質要求以及不斷更新崗位專業技術知識的要求”.只有人“智”,產品才能“智”;只有人強,企業才能強.技術技能型人才正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最需要的.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要改革教育制度,讓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家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讓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要提高工匠的地位,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手段,培養一批專家和技術工人,扎根基層,扎根專業領域,讓工匠在社會上有職業聲望、更高的獲得感和榮譽感.”可喜的是,我國職業教育在近些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8年全國高職院校1418所,占全部普通高校數量的53.24%,招生368.83萬人,占全部普通本專科招生的46.63%;現代學徒制全面推進,校企合作走向深入,職業教育為社會各行業輸送了大量技術技能人才,成果累累......據教育部數據,在現代制造業、新興產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可以說,做好職業教育本身就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內在環節,它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勞動者隊伍的素質,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技能人才.
3從“彎道超車”到“換道超車”,職業教育的新思維
“換道超車”是阿里巴巴主要創始人馬云先生2019年1月12日在海南省人民政府企業家咨詢會議成立大會上提出的一個富有創見的概念.馬云在會上認為:“要換道超車,我是不太相信彎道超車;彎道超車是容易翻車的,而人家在前邊也不會給你彎道超車.所以我們要換道超車,在另外一個道上和別人競爭.不能只盯著別人有的東西,而要做別人沒有做的東西;跟車是永遠無法超車的.”筆者看來,這一見解非常適用于描述我國職業教育的困境,并指出了破解方法.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一直被視作是高等教育的低級形態,社會上普遍認為學生在不具備接受本科教育的能力的條件下,才會選擇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視為本科教育“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和附屬物.正因為如此,一些職業教育工作者對于自身工作的積極性不高,抱得過且過的心態,認為反正已經低于本科教育,不可能有更大的發展;一些職教工作者則將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好前景定位為“升本”,即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職校身份的“束縛”,向本科教育轉型.這顯然是“彎道超車”思維: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同在一個“車道”上行駛,并只能跟著本科教育跑;部分職業學校縱使能夠利用“彎道”加快速度,但最終不過是融入本科學校的車流,并不能真正超車.實際上,職業教育是與本科教育根本不同的兩種教育類型,不應把本科教育的模式定為標準,并以之衡量和評判職業教育的發展,這是對職業教育的一種不公.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在招生考試、職稱評審、學歷認可等方面都沒有將自身的獨特性充分體現出來,套用本科教育模式和評價體系的結果就是“在人屋檐下”,處處都“矮人一頭”,自身的價值始終被低估.只有變“彎道超車”為“換道超車”,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特殊價值,“獨領風騷”而不“人云亦云”,才能給我國職業教育找到一條前景廣闊的金光大道,不但加速,還能最終超車.廣大職教工作者們應當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更充分的自信,增強使命感和創造性,克服“矮人一頭”的心態,以更大的勇氣和更優秀的業績迎接我國職業教育春天的到來.
4結語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認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也曾多次提醒全黨“不忘初心”.毫無疑問,當前進行的脫貧攻堅偉大工程就是為了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而職業教育,正可以通過為低收入群眾提供技術技能教育而使后者獲取更好的謀生手段,以勞動致富;辦好職業教育,或許本身就可視作扶貧工作中長期而重要的一環.同時,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減,中國經濟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頭.在此情形下,必須切實加強勞動者素質,把中國的“人力優勢”轉為“人才優勢”,落實“把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的指示,“推動建設宏大的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以順應時展和產業轉型的需要,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和“中國創造”的轉變.2014年6月,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做出重要指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筆者認為,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國的職業教育肩負著縮小貧富-城鄉差距、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使命,對其意義怎么高估都不為過.全社會應當重新評價職業教育的地位,全體職教工作者們也應當把握機會,調整思路,變“彎道超車”為“換道超車”,使職業教育順勢加速發展.初理想銘記不忘,新征程勇立功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正激勵著我們奮勇前行.光榮屬于我國職業教育!
作者:高翊凱 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