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時代高職教與學理論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教育不同于中小學教育,也不同于高校本科教育,相應的高職院校的教與學理論也應有它的特點。本文根據高職院校學情及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對網絡時代兩大學習理論進行初步研究與分析,在網絡時代,為網絡原住民高職學生,提供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環境,構建“主體—主導相結合”的高職教學結構,是高職教育信息化教學行動方向。
關鍵詞高職教育主體—主導相結合混合式教學
1高職學習者特征分析
高職院校由于生源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學生知識基礎、認知能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偏低,而且參差不齊。每學期開課前對班級的一個問卷調查,高中畢業的每學期學生數都是不到一半,而且大部分工科院校招收的學生有部分還是文科生,這些都是不利于有意義學習發生與保持的因素。高職學生在動機、情感、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方面也有其獨特的特征,對于已是網絡原住民的學生來說大部分興趣都在手機上,學習動機大部分也就是為了獲得畢業證書,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意志力不強,遇到困難很容易放棄,很難持之以恒,不利于創造力的形成。不過高職院校學生一旦被關注、被接納、被重視、被包容,得到老師的鼓勵與支持,也會很容易形成學習團隊認同感、構建學習群體歸屬感,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那么怎樣才能在教與學上達成效果最大化呢?
2構建“主體—主導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高職教育改革方向主要有: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機制;堅持職業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等,可以說這些都是國家教育供給側的改革,正為高職教育提供完善的技術保障與改革方向,那么如何把知識結構參差不齊、學習主動性不強的學生組織起來,基于一定學習理論,形成知行課堂是高職院校內部教育改革實踐的關鍵。
2.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信息時代的一種全新的學習理論,[3]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要建構者,強調學習不僅是繼承知識、應用知識,更重要的是創造個人新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教師直接向學生講授和灌輸知識。重點強調“學”的環境設計,而非“教”的環境設計。網絡時代信息超載,知識以碎片段的形式存在于網絡的各個節點上,那么怎樣使學生主動地選擇到個人需要的、可以解決問題的知識、并把片段的知識整合起來構建自己的新知識是關鍵點。
2.2連通主義學習理論
連通主義是繼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經典學習理論之后的基于網絡環境的一種全新學習理論,是由慕課創始人之一的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于2004年提出的,[4]認為在網絡時代,知識像一條河流,在網絡中循環流動,知識不僅存在于人類的大腦中,還駐留在網絡中,學習知識的重點就是選擇、選擇、再選擇個人所需要的知識,人們主要關注于網絡的連通,保持準確的、最新的知識。在當今世界,知識的習得到知識的廢棄所經歷的時間在大幅縮短,也就是知識的生命是短暫的,個人不必對每條信息都進行處理,主要是創建由可信節點構成的個人學習網絡。可以說連通主義是網絡時代的一種快速學習理論,是學習的外部過程,認為連通是關鍵點,所以高職教育中,教師很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有洞察力的選擇,采用連通主義學習理論是學生走向社會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技能,可普遍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
2.3“主體—主導相結合”的教學結構
當今網絡時代,知識具有豐富性、快速更新性,使用上具有快捷性、共享性,為我們的學習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新的學習模式要求有新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的教學改變教師講、學生聽,以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學教并重”的知行課堂是關鍵。建構主義與關聯主義都是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是注重學習創新的個人內部過程學習理論,在教學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連通主義是注重學習的外部過程,強調網絡連通的重要性,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就是模式識別,兩者可相互補充,形成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環境。高職的學生學習自主性比較弱,需要教師的組織與引導。在現代化教學中,教學過程的三要素可以說是教師、學生、學習資源,那么怎樣把三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呢?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建構者,那教師做什么呢?教師是主導,主要任務是學習環境的創設、以保持準確的、最新的知識網絡的“連通”、教學過程的引導、相互尊重的課堂氣氛激發等;學習資源是情境創設、協作學習探索的認知工具,主要包括現場設備、網絡資源選擇等。教學中,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探究性學習知識點的確定,若干個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的提出,提供多方面的幫助與指導(仿真軟件和相關的學習資源的“連通”)。教師正面引導,將形成良性循環的學習環境,負面引導,會形成惡性循環的學習環境。要避免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無事可做的現象,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很高,學習過程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所以高職教學一定是“主體—主導相結合”的教學。
3形成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依循《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形成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的革命性改革,是大勢所趨。適用于手機界面的新媒體閱讀內容正在重塑現代人的閱讀模式和生活方式,針對一群活躍在移動互聯網上的高職學生、習慣于通過手機網絡、微信、QQ等進行實時同步和異步交流的學生,利用自建的SPOC實現混合式教學及混合式學習,實現教與學的連通。通過現場和移動網絡平臺創設學習情境、設置具有啟發學生思考的可行性任務、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小組協作交流、基于大數據的總結評價等“主體—主導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形成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混合教學模式,形成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創造性得到不斷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總結
依據網絡時代的兩大學習理論基礎,構建“主體—主導相結合”的教學結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常態化的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模式,徹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習者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國發[2019]4號.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19-01-24.
[2]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2018-04-13.
[3]郭建鵬.如何準確理解建構主義教學思想[J].教育學報,2005(06):52-56,86.
[4]G•西蒙斯著.網絡時代的知識和學習——走向連通.詹青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3.
作者:張麗紅 張豪 單位:江海職業技術學院機電汽車學院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