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經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研究中國經濟模式的目的在于探尋其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經濟模式的發展歷程,闡釋其內在特點,并由此總結了中國經濟模式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經濟模式;政治經濟學;研究
一、中國經濟模式的發展歷程
概括起來,中國經濟模式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基本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后,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戰略方針,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充滿了新舊思想觀念間的矛盾沖突甚至憂慮和質疑。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關于經濟改革的爭議又演變為“休克”式革命和漸進式改革的辯論。進入新世紀后,在變革中不斷摸索的中國經濟模式在遭受首個危機考驗的同時,也在國內外引發出中國特色經濟模式的新討論和新研究。
二、中國經濟模式的主要特點
(一)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
公有制為主體意指圍繞著公有制同時存在多種輔助性的其他各類所有制。公有制為主體確保了社會主義仍然是整個國家經濟體制的主導、核心,確保了國家經濟發展主要方向不變更、不迷失。而有了公有制這一社會主義經濟戰略方向的穩定,也就確保了整個經濟大局發展的穩定性及社會經濟公平與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能。同時,其他多種輔助性所有制的同時存在則確保了社會經濟所有要素都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由此激勵各經濟要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具有社會主義特點的市場經濟
這一經濟模式改變了傳統認知上對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可兼得的舊意識,而是摸索出了一條公有制與市場經濟既互有融合又彼此促進的新道路。在這種模式下的市場經濟保持了既有的基礎性地位,又不脫離國家主導性的調節,同時保證了經濟發展整體目標不偏移,并確保了漸進式的制度轉型成為可能。這一特點融合了市場與計劃的共同調節作用,使集權與分權實現均衡,并通過直接與間接的調節滿足管理層面的供給與需求。[1]中國經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曾圣文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湖南長沙410006[摘要]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研究中國經濟模式的目的在于探尋其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經濟模式的發展歷程,闡釋其內在特點,并由此總結了中國經濟模式具有的重要意義。[關鍵詞]中國經濟模式;政治經濟學;研究
(三)以創新和創造為動力
中國經濟模式如同印證了那句“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伴隨時展與變遷,中國經濟始終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斷順應歷史潮流進行宏觀和微觀上的調節。中國經濟如同向日葵始終面向太陽一般踩著時展的節奏走著自我發展的道路。一方面不斷探索工業發展的新型化與現代化并以創新體制推動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則以信息化促進工業新型化與現代化的持續深入及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以實現社會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在這樣的發展大環境中,包括勞動力、資本在內的各類資源不斷加大投入與需求,而各類資源的配置和效率發揮則在創新與創造的過程中持續提升與深化。
(四)獨立自主、對外開放
正如中國經濟走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樣,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對外開放秉承的也是獨立自主原則。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融合了“走出去”和“引進來”,始終堅持漸進、可控、主動式發展,既充分利用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的資源優化與空間拓展,又明確考慮到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得失、認知其兩個發展方向。在嚴密把控關鍵領域與行業的同時,中國始終對國際風險有所警惕與防范。
三、中國經濟模式的重要意義
作為當下最具活力并持續了足夠長發展時間的經濟體,中國經濟模式對于陷入頹勢的發達經濟體和渴望快速突破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說都具有相當的標桿意義,對這些經濟體而言,從中國經濟模式中總結出的經驗具有相當的普遍性意義。比如立足本國特色、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創新創造等。不可否認,從中國經濟模式中總結出的宏觀戰略原則對于他國發展經濟在理論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值得其他國家深入研究和適當借鑒。[2]但是,中國經濟模式又是誕生在中國這樣一個獨一無二的國家土地上的特殊模式,這片土地上無論是文化還是政治、經濟等都與別國迥然不同,具有相當的特殊性。比如中國五千年未曾中斷的傳統歷史文化、新中國成立后經歷的特殊政治年代、中國獨特的政治體制及領導集團的與眾不同等等,這些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唯一性,也就決定了中國經濟模式在全球的不可復制性和特殊性。對中國來說,其他國家不盡相同的歷史、文化、政體等使其經濟模式不可照搬,而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經濟模式同樣是特殊歷史時期、政經文化等的產物,具有不可完全模仿性。
結束語:
中國經濟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經受住了考驗,由此備受關注。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研究中國經濟模式不僅意在褒揚其三十余年來的功績與成就,更重要在于通過總結經驗、堅定信念,實現未來中國經濟的高速與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召峰.“從抽象上升到具體”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勞動的耗費、凝結與社會形成”為中心線索的解讀[J].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2):26.
[2]林崗.張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改革發展的一些意見[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2):18.
作者:曾圣文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