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建筑生物侵害分析及防治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清東陵距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悠久歷史,由于各種外界不利因素的作用,導致清東陵各個單體建筑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清東陵古建筑以木結構和磚石結構為主,因此,其受到的侵害主要包括害蟲侵害、植物侵害和微生物細菌的侵害。為了防止以上侵害,提出了制度、管理、技術相結合的措施對古建筑生物侵害進行防治,以期達到更好地阻止生物侵害進一步發(fā)展的目的。
[關鍵詞]古建筑;生物侵害;防治對策
1引言
清東陵古建筑群其結構大多采用木結構和磚石結構建造而成,距今已有將近400年的歷史,建筑群飽經自然災害,氣候變化,戰(zhàn)爭戰(zhàn)亂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已經受到一定程度的不可逆轉的損壞與毀壞。在這些侵害中,有害生物對古建筑的侵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從近些年各地古建筑維修情況看,絕大多數古建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生物侵害的現象,有害生物對古建筑的侵害,是一種周期性長、由里及表,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1]。目前,已有部分學者對國內的一些古建筑木結構的生物侵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是從生物侵害的周期和生物侵害的類型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汪建策[2]等主要從古建筑的日常維護和管理方面進行了研究,對有害生物的防治從管理層面提出了有益的方法。閆晨曦[3]主要對天水市古建筑的生物侵害進行了調查研究,通過對天水市建筑物南北宅子、伏羲廟和玉泉觀的生物危害狀況進行仔細勘察與勘測,對各種病害的種類及其危害范圍和程度進行了詳細筆錄和攝影記錄。結果表明:木構件主要存在檁、枋、斗拱的彩繪脫落,腐朽、蟲蛀,表面有色斑、沉積物,斷裂、翹曲,植物滋生等問題[4-10]。基于此,本項目擬針對清東陵地區(qū)古建筑生物侵害種類進行完備的狀況調查,并再此基礎上提出制度、管理、技術相結合的措施對清東陵古建筑生物侵害進行防治,以期較好地阻止生物侵害進一步發(fā)展。
2清東陵古建生物侵害類型劃分
通過對清東陵古建筑群多次走訪調研并查閱國內外相關陵寢生物侵害的文獻,總結歸納得出清東陵古建生物侵害主要有3種類型,即害蟲類侵害、植物侵害和微生物侵害。
2.1害蟲類侵害
目前,害蟲類對清東陵古建的侵害主要是對木結構的蛀蝕作用。其中,害蟲類主要包括:一類是鞘翅目(Coleoptera)的天牛科(Cerambycidae)、小蠹科(Scolyti-dae)、長小蠹科(Platypodidae);另一類是等翅目(Isoptera)的白蟻,如圖1、圖2所示。鞘翅目葉甲總科天牛科昆蟲俗稱天牛,是食植性昆蟲,全世界超20000種,其中有些種類屬于害蟲。其幼蟲產于并生活在木材中,由于木材中含有天牛生長所必須的糖分、淀粉、維生素、蛋白質和脂肪等各種營養(yǎng)物質。因此,是天牛類昆蟲的主要生長環(huán)境。通常,木結構古建筑主要在接近地面位置蛀蝕較為明顯,如房柱的根部,被蛀成大大小小的蟲眼和孔道,并生產木材粉末狀碎屑。而蟲道和孔道在木材內呈水平和垂直樹枝狀分叉,內部坑道縱橫交錯,最終木材呈海綿狀。這不但為腐朽菌的傳播滋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且影響木材強度,降低使用價值。
2.2植物類侵害
在清東陵的侵害調研中還發(fā)現了植物生長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植物在古建筑的瓦片、木結構和磚石結構的縫隙中生長,尤其夏季長勢茂盛。一方面這種情況會造成古建的裂隙越來越大,最終當裂隙逐漸發(fā)展到裂縫的時候,使得古建筑失穩(wěn)破壞。同時,裂縫的逐漸發(fā)展也會導致石砌古建主體結構風化作用越來越強,強度逐漸降低,最終也會導致古建失穩(wěn)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系能夠深入構件之間或腐朽的構件內部,加速構件的相互分裂。植物的根系還會形成導水管,使水分沿著根系深入構件內部,木質纖維繼續(xù)吸水、溶脹,可以加速細菌的繁殖。如圖3所示。由于清東陵古建筑群已經飽受近400年的洗禮,木結構和磚石結構的含水率很大,尤其是受潮后近地表處的木質柱基極易滋生細菌和真菌,導致木質柱的纖維不斷被侵蝕溶解,從而使柱子的抗壓強度下降。由于細菌溫度適應性很強,常溫常壓下很難進行殺滅,因此細菌常常會大量繁殖。尤其是在環(huán)境適宜的條件下,表面的霉孢子發(fā)芽成片狀菌落侵入到木材中,吸收木材的糖分、淀粉等。使木材表面形成黑、綠、黃紅色各種真菌,造成木材組織的破壞,力學強度消失,木材逐漸變成焦炭狀,可用手捏成粉末。真菌。將木質柱基滋生的真菌進行實驗室檢測,經分析發(fā)現,木質結構表面出現的真菌主要是屬于子囊菌亞門和半知菌亞門中的真菌,包括木霉、青霉等。其中木霉顏色呈綠色且生長速度快,在PDA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后呈現乳白色圓形塊狀物。孢子部分多為球形,孢子側壁具有突起,呈現淡綠色。青霉主要為擴展型,呈灰綠色或淡黃色,形狀為帚狀枝生三輪生,小梗頂端串生分生孢子多橢圓形。真菌的危害。真菌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繁殖能力極強,逐漸發(fā)展成為孢子群,吸收木材內部的糖分和淀粉,導致木材表面形成黑、綠、黃紅、藍綠各種顏色。大氣相對濕度越大繁殖能力越強,含水率在50%左右最適宜真菌的生長。木結構主體霉變發(fā)展之后,任性減小,滲透性增加,這使得加速了木結構的腐朽破壞。細菌。將木結構主體滋生的細菌進行實驗室檢測,經分析發(fā)現,木質結構中出現的細菌主要是屬于子桿菌屬、產氣桿菌屬和假單孢菌屬。細菌和真菌的侵蝕方式不同,真菌是從木材的內部產生,逐漸向外發(fā)展。細菌適應環(huán)境能力極強,可以耐酸、耐堿,還能承受一定的高溫。細菌的活動主要影響了木質結構的滲透性,因為細菌降解細胞間的紋孔模,并能打通針葉材中的木射線和橫向樹脂道,從而增加木材的徑向滲透性。
3清東陵古建生物侵害防治
對清東陵古建生物侵害防治主要采用內外結合、綜合防治的原則。重點考慮實效性、經濟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四個方面。在治理手段上采用政策治理、物理治理、化學治理、生物治理相結合的原則。選擇對周圍環(huán)境無害的技術手段,因地制宜。由于各種因素制約的復雜性,要在古建筑內徹底消滅生物侵害是很困難的,但是在古建的保護和管理的層面做到有效的防控是可以把握的。因此,對清東陵古建筑生物侵害防治應做到如下幾點。
3.1建立健全古建保護法律制度
目前,我國對古建的保護和維修法規(guī)尚不健全,還沒有從法律層面健全規(guī)章制度。古建修復隊伍水平參差不齊,效果不甚理想,對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必須從法律法規(guī)層面進行健全和完善,讓修復工作有法可依,做到高標準嚴要求。
3.2建立有害生物古建防治長效機制
人類作為生物鏈頂端的物種,一直占據統治地位。但是其他生物尤其是有害生物千百年來能夠存活下來,也表明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事實證明,它們是人類可以防控但是難以滅絕的物種。因此,各級古建筑管理部門必須充分認清現實,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防治工作長期進行。同時,建立健全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管理制度,各部門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綜合治理,才有可能將有害生物對古建筑的危害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3.3完善古建筑維修制度和日常巡查體系
目前,古建筑防治工作的開展還是比較到位和重視的。但是兩個方面有待提高和完善,一是古建專業(yè)修復隊伍水平良莠不齊,很多時候沒有更好的技術水平或者常常修復的效果并不理想。二是繼續(xù)加大專項資金投入,用于有害生物防治的經費投入比例,為古建筑的生物防治工作保駕護航。同時,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生物的侵害往往是一個時間比較長的過程,例如,白蟻從筑巢、繁殖到發(fā)育成熟一般需要3-4年。在這期間,很難觀察或者發(fā)現白蟻的。而在這期間建筑物已經不同程度的遭到威脅。當如果人們發(fā)現侵害的發(fā)生,大多數情況下已經為時已晚。因此,加強古建筑的日常管理工作,防微杜漸更為重要。
3.4提高專業(yè)技術手段,科學防范生物侵害
目前,比較常用的防范生物侵害技術手段還是比較傳統的,有涂刷放蟲劑,防白蟻殺蟲劑等。但是這些傳統方法在防范效果上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或者只能起到暫時的效果。因此,采用新的技術和手段成為了防治生物侵害古建筑的趨勢。
4結論
經過研究人員現場調查,清東陵古建筑的生物侵害主要以害蟲侵害、植物侵害和微生物細菌的侵害為主。并且和環(huán)境溫度,人的活動程度以及地質情況有一定的關系。其中天氣寒冷干燥的冬季生物侵害作用程度小于潮濕多雨的夏季。防治生物侵害的策略主要從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制度,建立長效機制,完善古建維護制度和日常巡查體系,采用高科技產品創(chuàng)新專業(yè)技術手段4個方面。即制度、管理、技術相結合的措施對古建筑生物侵害進行防治,以期達到較好的阻止生物侵害進一步發(fā)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云.閩臺古建筑保護與修復中的數字化創(chuàng)新技術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155-157.
[2]汪建策,鄒龍旺.有害生物對古建筑的危害及其防治[J].南方文物,2013(1):169-171.
[3]閆晨曦,黃偉.天水市古建筑的生物危害狀況調查分析[J].四川農業(yè)科學,2009,27(32):16132-16134.
[4]任詳道.七曲山風景區(qū)大廟古建筑保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
[5]陳允適.古建筑與木質文物維護指南[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5.
[7]韓彤彤,葛琴雅,成倩.白蟻對古代建筑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研究現狀[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26(3):110-116.
[8]劉灝.再論文物建筑防蟲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以南陽武侯祠古建筑白蟻防治工作為例[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8,10(3):121-124.
[9]王俊.合肥地區(qū)白蟻分類[J].城市害蟲防治,2017(3):28-29.
[10]全國白蟻防治中心.中國白蟻防治專業(yè)培訓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曾廣友 周一君 單位:清東陵文物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