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建筑材料的運用與表達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現代社會城市化的推進,傳統材料在城市建設中的應用越來越少。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材料存在著本身所固有的缺點。我國傳統建筑材料以磚木為主,形成了木構建筑體系和磚石結構體系。但是磚木結構建筑由于建筑材料本身尺度、性能的局限性,無法滿足現代社會對于大跨度、大體量建筑的需求,同時又由于傳統材料的生產制造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所以傳統材料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運用逐漸減少,甚至成為了邊緣材料。另一方面,由于現代技術和工藝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材料出現,與傳統材料相比,現代材料種類繁多,普遍具有耐用性、高強度等性能上的優點,同時還滿足現代社會人們的獵奇心理,因此,現代材料應用更為廣泛。但是傳統材料仍然具有它們不可替代的特性。在當今建筑多元化的背景下,人們越來越關注建筑本身帶來的對文化、歷史、傳統、地域的思考,建筑應體現出對地方文脈的尊重,而傳統材料的運用則是體現傳統文化、地方特色的一種重要手段。
2傳統材料的地域性表達
傳統材料如何在現代社會尋求一席之地,如何恢復傳統建筑材料的光彩是我們當代建筑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將從一些實際案例中探索地域建筑中傳統建筑材料的運用方式與表達策略,為今后的地域建筑設計提供一些思路。
2.1改善材料本身性能
以木材為例,我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是木框架結構,木材料有著特有的優點,如:維護與支撐結構相互分離,抗震性能較好,模數化施工速度快,易于修繕等,但也易遭受火災,蟲蟻侵蝕,雨水腐蝕,與磚石建筑相比保留時間較短。因此,結合現代技術和工藝提高木材料本身的性能是一種較好運用傳統材料的途徑。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木建筑是倫敦穆雷格魯夫的斯塔特豪斯公寓,其內部全由木材建造而成,包括地面、天花板、墻壁甚至是電梯井,該木建筑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是因為其運用了一種新型木材料——正交膠合木,這種材料由多層厚15厘米的木板條交錯垂直放置,再通過膠合劑粘結形成。普通的木材垂直方向強度較大但橫向強度較弱不能滿足高層建筑的建造要求,但這種先進的正交膠合木由于交錯布置的木板能夠很好地解決橫向強度問題①。因此,木材料得以在現代高層建筑中運用。
2.2表現材料裝飾藝術
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新型材料的不斷研發是必然的趨勢,因此為了滿足現代建筑的需要,開發傳統建筑材料的新形式顯得尤為重要。以磚為例,磚在傳統建筑中常常作為承重結構出現,但磚墻承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建筑開間寬度深度受限、高度受限等,因此這種傳統建筑材料不能滿足現代建筑對結構的要求。那么,磚大可不必承擔承重結構的作用,可以成為建筑的圍護結構,以此來實現磚材料運用的靈活性。紅磚美術館就恰到好處地開發了紅磚的各種形式美學,使磚材料煥發新彩。紅磚美術館由建筑師董豫贛設計,運用紅磚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來到這里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成千上萬堆砌而成的紅磚,這些紅磚仿佛被建筑師施了魔法,都竭盡全力地展示出各種形式的美學。例如,鏤空的花格墻、墻壁盡頭的啟口、突出墻面的磚塊、各不相同的漏窗洞口,甚至是地面的鋪裝等,通過紅磚的不同形式,讓人感受到這種傳統材料所帶來的藝術形式美感。在這里,磚完全脫離了其功能屬性,成為了一種裝飾藝術。傳統建筑材料本身就有悠久的歷史感和地域感,使之成為一種現代裝飾性材料運用于現代地域建筑中,這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做法。
2.3開發材料構造方式
除了改善材料本身性能來尋求傳統材料的新出路,還可以通過現代先進的工藝技術開發傳統材料新的構造方式,來尋求傳統材料新的價值。以彼得•卒姆托的瓦爾斯溫泉浴場為例,瓦爾斯溫泉浴場坐落于群山之中,片麻巖是當地最常見的石材,建筑師想通過該地域的材料來體現地方特色,但片麻巖并不能解決建筑結構的承重問題,為此建筑師設計了一種特殊的構造方式,這種方式結合了片麻巖和混凝土兩種材質,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墻體:一種是兩面都是片麻巖,中間是混凝土;另一種是一面為片麻巖,一面是預制混凝土板,中間又澆筑混凝土②。建筑師用這種新的構造方式解決了片麻巖原本不能承重的問題,使得片麻巖既是裝飾材料也是結構性材料。片麻巖使得溫泉浴場從外觀看上去與整個場地融合,具有當地特色,而這種效果的取得正依賴于新構造方式的出現。又比如江陰臨港新城規劃展示館中對磚的處理,通過新的構造方式讓我們看到了磚這種傳統材料在現代建筑運用的新活力。新城規劃展示館的外墻由7.5米高的紅磚組成,局部紅磚經過精心設計間隔布置,使得原本帶有厚重質感的磚墻反而顯露出輕盈質感,立面通透如紗,體現展示館該有的公共性。但是,原本的磚墻結構做法無法達到建筑師所追求的這種輕透感,所以建筑師嘗試設計出了一種新的磚墻構造方式。建筑師先定制了特制的紅磚,與普通磚不同的是磚身兩端都打有兩個洞口,紅磚間隔放置,上下磚孔對齊,孔內上下貫通螺紋鋼筋固定磚匹,同時在寬度上每3米立一構造柱,在高度上每8匹磚放置打孔鋼板,而后將打孔鋼板與構造柱角鋼相連,通過這種新的構造方式保障了磚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使得磚材料在地域建筑中再次大放異彩。
2.4挖掘材料文化內涵
現代建筑往往造型奇怪、甚至標新立異,與城市風貌格格不入,與歷史文脈漸行漸遠,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還是希望在城市中尋回一絲情感的寄托,因此對于傳統建筑材料的解讀和把握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可以上升到精神層面,把傳統材料上升為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以此引起人們的共鳴。例如,王澍設計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中對于磚瓦的應用。墻面上除了拆除的二手磚,還有破碎的瓦片、瓦罐,就連現在普遍使用的空心磚也在其中,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材料融合在了一起,被賦予了更多文化層面的意義,而呈現出一種藝術化的、充滿懷舊情懷的特質,而這種特質正是地域建筑所需要的。挖掘傳統材料的文化意義這種做法在王澍的另一作品——瓦園上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瓦園用回收自江南的舊瓦,搭建起一片巨大的瓦面。一半平鋪,一半沿對角線起坡。它既是場地,登臨其上,又似屋面。在這里,瓦是瓦,卻也不是瓦,但建筑師不會在意它到底是什么,因為在建筑師眼里瓦就是傳統的符號和象征。
結語
上文建筑實例的分析與探討說明那些古老的傳統建筑材料依然魅力十足。建筑師通過對傳統材料特性的研究,利用新的工藝和技術,擺脫傳統材料原有的設計方式,拓展傳統材料在現代的建造可能性,為我們展示了傳統材料多樣的表現力。同時也向我們揭示了傳統材料還有廣闊的創作空間等待發掘。傳統材料作為一種在地域建筑中極具表現力的載體,不應在現代社會中被淘汰,因此本文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概括總結出了以下幾種傳統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達策略:(1)改善材料性能策略: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傳統材料本身的缺點,通過現代先進技術優化材料性能,才能使傳統材料在地域建筑中的運用保留一席之地。(2)表現裝飾藝術策略:傳統材料擺脫其作為結構材料的種種限制轉化為純粹表現裝飾藝術的材料,這使得傳統材料在地域建筑中靈活性大大增加。(3)開發構造方式策略:通過結合新工藝新材料才能挖掘傳統材料新的潛力,使建筑在適應地方特色的同時又使建筑被建造起來成為可能。(4)挖掘文化意向策略:傳統建筑材料是地域文化與特色的傳播者,它一手牽引著建筑文化、歷史記憶,一手牽引著內心迷惘渴望尋根的眾生。
作者:章燁 單位:蘇州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