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建筑遺產保護與價值評估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分析了徽州古建筑遺產現狀,探究了傳統古建筑遺產與現代居住環境的沖突,提出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同步保護古建筑遺產。
關鍵詞:徽州古建筑;遺產保護;鄉村旅游發展
0前言
徽州歷史悠久古跡眾多,上千個大小村落中處處彌漫著古樸猶存的滄桑感,星羅棋布在徽州山水之間?,F存擁有6000余處徽州古建筑遺產,如一座龐大的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它融古樸、靈巧、典雅、富麗于一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1999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黃山市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是中國繼北京后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極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現象,徽州古建筑遺產是在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由于有了新安山水,才有這種粉墻黛瓦的建筑可以與之協調?!靶刂行∥逶?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們富賈四方或榮歸故里,將地域外更高層次的文化引入境內,窮極土木、廣侈華麗、以明得志,構筑起一幢幢精巧別致的古建筑。故此早在晚明時期,“入歙、休、之境而遙望高墻白屋”就成為徽州村落的獨特景觀?;罩莨沤ㄖz產的形成過程,受到了徽州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和人文理念的影響?;罩萁ㄖ庑蜆闼亍㈧`巧,內部繁華、精致與外部的簡潔、純粹形成鮮明的對照?;罩萁ㄖ兄娜瘛镜?、磚雕、石雕在這里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傳統的建筑流派,徽州建筑一直保持著其融古雅、簡潔、富麗于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廣泛采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是一種特有地域的中國民居建筑風格,在中國有史以來的民居建筑中也獨樹一幟。
1徽州古建筑遺產現狀
徽州古建筑遺產歷經太平天國戰亂和的洗劫,及人為的破壞、自然災害(山洪、地震、白蟻等),徽州地區的古建筑現存也僅6000余幢,比較有特色價值的也僅2000余處。除目前國家、省、地、縣各級政府普查確定的保護建筑外,一些散落在村落中的民居不利于保護而自然損壞,一些因公路建設及城市發展而拆除,一些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一些隨著時展由居民自行拆除改建新房。近些年,國內一些大城市先富起來的企業老板,為了表現其對文化的熱衷,大肆收購皖南古建筑構件以及整幢異地搬遷,或作其私人別墅的裝飾收藏,或作其文化生態園的建設。故此不斷出現北京的徽園、合肥的徽州宅院、上海羅店的“徽州大院”等等,把徽州民居在大城市中“圈養”起來,而且近幾年每年遞減速度不下100幢。俞宏鋰先生10年前拍攝的徽州《老房子》一書中目前初步統計已減少了30%?;罩莨沤ㄖ蟛糠之a權仍屬于私人,由業主繼續使用,一方面法律保護私有財產,有的業主不僅將老宅租給外人居住,還進行改建或拆建,甚至變賣古建筑內一些珍貴構件,對此有關部門或無法知情或難以干預;二是散落在鄉村的古建筑現在很多已是空宅,原住居民大多因不住老宅而遷入新居,或只有少量老人居住留守,有的老宅牽扯到家族兄弟多家共有,不要說防火、防盜保護,連日常管理都比較困難,以至自然坍塌。在一些學者眼里,古建筑的一磚一瓦都蘊含著文化韻味和歷史價值,在城市人眼里,古村落的粉墻黛瓦遠比喧囂的都市的鋼筋混凝土現代房屋來得親近自然,但生活在其中的百姓,面對透風、漏雨的古建筑,更多的是無奈,他們渴望現代生活,改變居住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古建筑在許多農民心目中已成為了“貧窮和落后”的代名詞,他們自然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對傳統的文化疏遠甚至背棄。政府如果不主動出資保護,一旦有好的買主農民自然就有了把古建筑或其構件賣掉改建新房的想法。
2傳統古建筑遺產與現代居住環境的沖突
徽州古建筑遺產歷史源遠流長,從造址、布局、結構和材料等方面都是因地制宜,因山就勢,選地建屋和因材施工的營造原則思想,居民不僅是一個物質環境,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蘊含著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的生活智慧和價值觀念,以及濃郁的地域風情。皖南古民居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建筑本身,還在于它們是活動著的文化,承載著的原汁原味的鄉土生活,承載著原生態環境的歷史印記。因此,對這種古建筑不但要盡可能地采取原地、原生態的保護,而且對原有居民也要盡力保留其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物質生活的不斷追求,人們已經不適應這種“傳統”的居住條件了,都追求更舒適的現代鋼筋混凝土房。因此,古建筑為何不適應現代人所居住成為了專家學者們桌面上討論的問題了。筆者根據多年從事古建筑保護工作的經驗總結如下。采光不足?;罩萑藗冇捎诟鞣N安全以及封建思想原因使其建筑對外的封閉性,建造的民居多不對外開通透窗,屋面除天井以外沒有更多的采光措施,因此大多古建筑室內陰暗,無現代建筑的良好采光,更談不上更多的借外美麗景觀,親近自然。衛生設施不完善。生活在古建筑的基本條件是傳統的馬桶,洗澡也是桶盆等原始工具,但是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發展,人們都喜歡現代的衛生設施,使用舒適、便捷、衛生。通風取曖問題。古建筑過去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都是采用原始的手扇、紙扇和取火用的火盆、火籃、火桶等,而且溫度難以設定控制,沒有現代空調房的舒服。隔音不嚴問題。古建筑房間隔大多是一層薄木板,沒有任何隔音功能,一點響動隔壁的人都依稀清楚毫無私密空間。防潮、防火、防霉問題。古建筑多就地取材,地面一般采用石板、方磚鋪地,但大多未做地面防潮層,因此濕氣很重,加之江南濕度大潮氣重,使居住其中不舒適。古建筑多為木結構,防火性能差,江南梅季潮濕而悶熱霉氣也嚴重,木結構無法防霉,因此霉氣難聞。其它如太陽能利用、沼氣、液化氣的利用等等,都不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所需。
3保護徽州古建筑遺產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發展,新型農村建設的展開,保護古建筑遺產刻不容緩。嚴格遵守“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切實保護好古村落、古建筑遺產形態,自然環境、傳統風貌以及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保護好古村落原有的特色和歷史氛圍,讓它們古韻長存,永續利用,為后人留下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根源。發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將古建筑、古村落保護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加強對古建筑、古村落的法規制度和技術標準,規范建設,將徽州古建筑遺產、古村落普查納入全國文物普查的重點對其歷史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評估、認定和分類,對不同價值的古建筑遺產制定詳細的保護檔案,分等級,跟蹤其變化情況及時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具有重要價值的古建筑應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及各級保護單位,將資源豐富、文化深厚、保存較好的村落公布為歷史文化名村、名鎮。深入研究和探索土地置換的相關政策,對已公布為文保單位或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鄉土建筑,應在原地妥善保護,不能拆舊建新。引導部分居民逐步遷移到新區,合理疏減古村落建筑內的人口。拓寬保護資金投入渠道,加強人才培養。按照“誰修善,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徽州建筑的保護維修,并享有相應的合法權益。加強扶持和培訓徽州建筑維修隊伍,在保護好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引導農民群眾合理利用,使保護與發展兩全其美。完善保護管理體制。適當簡化保護維修的行政審批程序。積極開展保護的試點工作,集中技術力量做出一批樣板工程,通過經驗推廣,使農民群眾有樣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保護開發維修成本。
4結合高端鄉村旅游發展與古建筑遺產保護同步
古建筑保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只有永續利用才能永續保護,因此需要長久地保護這些遺產,必須讓古建筑有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是要開發利用這樣的保護模式,在西方國家已經有了嘗試和經驗。前面所提到的“古建筑與現代居住環境沖突”的幾個問題??梢韵蛉珖秶ㄟ^網絡方式征集更多、更全面,分不同層次不同等級的設計方案,對采用的設計方案給予獎勵等等方式來募集改造方案以備下一步的改造實施。有了解決古建筑改造難題的設計方案后,讓古建筑遺產有造血功能就是加大發展鄉村旅游。政府可通過地方立法的方式鼓勵民資進入,讓非國有控制保護古建筑遺產進入流通領域通過產權轉換達到利用和保護目的,讓有經濟實力的在政府監督、指導下,原地、原址對古建筑遺產進行修復、保護使其恢復原貌,并開辟為鄉村旅游的接待高級旅館。在保護改造的同時可以利用古建筑遺產周邊閑置空地新添置必要的現代生活配套設施,但建筑外形必須符合整體風格,不僅充分利用了村落中閑置空地,同時也是使古村落的肌理更加完整。政府要統一規劃發展、統一推廣宣傳,可以采用村民合作社的體制,共同引進投資,共同收益,共同發展。
5結語
總之,古建筑無論改造修建,還是開發性保護,必須遵守四個原則:歷史文脈不能斷、建筑遺產不能拆、古徽風貌不能變、農耕文明不能丟、環境風水不能破,要思路開闊,要出新,要有國際性眼光,要了解國際性旅游產業的行規和運作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徽州古建筑遺產,保護發展古建筑的鄉村旅游。
作者:李金霞 單位:安徽傳承古建筑設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