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問題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當前行政事業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產配置隨意性大,管理不夠重視
全縣沒有形成統一的資產配置管理制度和體系,行政事業單位隨意購置現象較為普遍,重復購置、重復建設屢見不鮮,極大地增加了行政成本。全縣行政事業單位現有在職職工12086人,房屋使用面積484357平方米,人均40.08平方米,遠超國家規定的建設使用標準(根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縣級黨政機關辦公用房人均建筑面積為16—18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積為10—12平方米)。單位普遍存在重購置輕管理、重資金輕實物的思想,資產管理意識淡薄。有的單位資產管理混亂,缺乏一套規范和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有的單位還沒有樹立國有資產國家所有、分級管理的意識,把資產當作部門的私有財產,盲目購置,隨意處置,不講求使用效益。
2.管理制度不健全,資產使用效率不高
不少單位未建立單位負責人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機制和離任資產責任審計制度。有的單位沒有建立內部資產管理制度或制度不夠健全,內部職責不清,資產使用、移交手續不全,有的人員借工作調動、退休,隨意帶走單位的固定資產。相當一些單位未明確資產管理人員,由財務人員兼任資產管理員,管賬與管物的為同一人,不利于相互監督。由于財務人員平時工作量大,主要精力放在財務管理上,疏于管理實物資產,使許多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無法真正落到實處,造成資產管理不到位。
3.固定資產賬務不實,賬實不符
一是有的單位只設固定資產總賬,未建立固定資產臺賬或卡片,日常資產管理工作與賬務管理脫節,有物無賬、有賬無物、賬卡不符、賬賬不符、賬實不符等現象較為普遍;二是建設工程項目,如辦公樓、教學樓由于資金不足等原因未及時決算,但已使用多年,工程支出仍掛在“在建工程”和往來賬戶中,或仍在基建賬戶,未及時結轉;三是接受捐贈和無償調入的固定資產,由于各種原因滯留賬外不入賬,形成賬外資產;四是已經損壞或報廢的固定資產未及時申報核銷,造成有賬無實,長期掛賬;五是房屋、土地等資產權證不全,有的是歷史遺留問題,因資料不全,辦理有難度;有的是新購建資產,缺少權證意識,未及時辦理。
4.國有資產管理方式較為落后,資產管理與預算
管理、財務管理相脫節資產管理雖然已建立起了管理信息系統,但因這樣那樣原因導致運行極不平穩,不能像財務管理軟件系統那樣,實時地反映國有資產的動態變化情況,國有資產管理還停留在賬薄和報表的管理上。滯后的管理方式造成資產管理存在一定漏洞和安全風險。單位即使擅自處置了資產,資產管理部門也不能及時發現。由于不能隨時準確地掌握各單位資產情況,又缺乏相應的資產配置標準,使得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脫節。
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1.建立預算管理機制,強化資產配置管理
建立和完善資產預算管理配套制度,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有機結合,是深化財政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首先,實行資產預算管理,制定資產配置標準是前提。針對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的不同特征,制定資產配置標準應區別對待。就行政單位而言,其履行行政職能所使用的房屋、汽車、家俱、電子辦公設備等共性資產較多,應依據財力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則,逐步制定資產配置標準。對于事業單位而言,應結合部門預算,按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規模來分別制定資產配置標準,確保社會經濟和事業發展需要。其次,在編制部門預算前,開展資產購置審批。無論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存量是來源于本級財政安排還是上級部門劃轉,對超過資產配置標準的單位一律不能列入本級部門預算,利用資產存量控制資產增量;對沒有配置標準的資產購置,在對單位資產存量、利用效率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相鄰地區標準,按照“調劑——租用——新建(購)”的順序配置資產。對單位閑置或不需用的資產,由政府統一調配,已經出租的資產由政府根據需要收回調劑使用,推進行政事業資產的整合和共享共用。
2.設立資產明細,配備專人管理
按照固定資產分類標準和要求,將行政事業資產細化分類,設立明細,逐一登記,配備專人管理,確定具體管理使用人,定期清查盤點,是管好用好國有資產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實物資產管理,離不開四個“責任主體”:一是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對資產的重視程度直接關系著單位的資產管理水平。那些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越重視的領導,其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就做得越好。單位負責人要經常聽取本單位的資產運行情況匯報,熟悉資產管理的各項法規政策規定,定期研究解決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單位財務人員。單位財務人員要設置資產總賬、資產明細賬,按照財務管理的相關規定,及時進行資產變動的財務處理,隨時了解掌握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知識,確保資產賬目的真實和準確;三是單位資產管理員。單位資產管理員作為具體的資產管理人員,在資產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不可或缺,要在工作中切實做到主動管、認真管、用心管;四是單位資產使用人。資產使用人員是資產的直接責任人,對資產的愛護程度直接影響到資產的使用壽命,要建立損壞賠償制度,促使資產使用人自覺增強愛護公物的意識,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3.定期清產核資,增強管理意識
清產核資是加強國民經濟宏觀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是摸清國有資產家底,深化資產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清產核資的目的是要摸清資產家底,掌握資產結構、數量和管理現狀。財政部門一定要強化資產管理意識,定期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結構和管理現狀進行檢查分析,盤活存量資產,防止積壓閑置,做到物盡其用。每年對行政事業資產進行一次年度產權登記檢查,將清產核資確定的資產詳細登記在“產權登記證”上,納入單位賬務管理,做到賬實相符。要將資產管理作為行政事業單位離任審計的重點內容,單位領導或財務管理人員、資產管理人員、資產使用人員離任時,要組織核查,辦理資產移交、監交手續,確保人走物清,防止資產流失。
4.完善日常管理,確保資產安全
資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把住資產出口關是關鍵。一要規范處置程序,從嚴審批。規范的處置程序是管理資產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行政事業單位處置一項資產,必須要經過單位領導集體研究,主管部門審核把關,財政部門審查批準等程序。如果是報廢資產,事先還須專業人員或機構對資產的性能、現狀等進行鑒定,以確定該項資產是否確實喪失使用價值,符合報廢要求。財政部門按照審批權限嚴格審查行政事業單位提供的資產處置申請事項,做出是否同意處置的決定。二要推行資產評估,合理定價。要借助社會中介力量,通過資產評估,客觀公正地核定資產的公允價值,以此作為確定資產處置價格的依據,力求資產的各利益攸關方都能接受和認同,確保資產保值不貶值。三要引入競爭機制,公開透明。資產處置形式要遵循價格競爭機制,方式要體現公開、公正、公平、透明原則,確保實現國有資產價值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防止和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5.推進資產信息系統建設,實現管理權責相統一
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資產管理,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屬必要。推行行政事業資產信息化管理有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鞏固清查成果,優化資產配置,防止資產流失。建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集日常管理、實時查詢、在線審批、限時辦結于一體,使國有資產管理與服務更透明、更直觀、更規范。這就要求每個單位要有資產管理員,每件資產要有具體使用人,所有資產要按照存放地點、管理部門、使用人員錄入管理系統,實現資產、地點、人員相對應,做到責任到人、到物,從而將監督管理關口前移。財政部門要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的組織實施、管理質量、基礎數據、應用情況等方面進行實時監督和檢查,發現問題要及時查缺補漏,限時整改,督促單位及時更新資產信息,保障資產卡片和資產賬簿的準確、真實、規范、有效,切實夯實管理基礎,確保資產賬實相符。
作者:趙曉軍 單位:甘肅省寧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