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項目制教學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當前高等院校的研究熱點,文章針對這一培養目標提出建設基于項目制教學理念的教學項目平臺,旨在聚合不同類型、不同難度、不同方向的與產業發展需求緊密聯系的優質項目,為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實踐、溝通、創新的教學平臺,提高教學效果,更好的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項目制教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項目平臺
引言
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1]的培養受到國家、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眾多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與教學改革活動開展地如火如荼。
1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前面臨的困局
1.1課程教學項目與實際產業需求聯系不緊密
目前高校的實踐類教學[2]項目大多定位于輔助夯實課堂理論知識,多以驗證性質為主,并且實踐項目的背景、目標、技能需求與實際產業項目差距太大。因實踐項目具有虛擬性和模擬性等特點,所以缺少社會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導致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難以體會到理論知識在現實產業中的利用價值,難以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與此同時,實際產業項目方案實施過程中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決策、判斷能力以及實踐應用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傳統課堂實踐教學項目實現過程中都難以得到體現,而以上這些能力的培養是應用型人才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素養[3]。
1.2教學內容和模式不夠靈活
目前教學教材的內容編排主要依據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形式編排主要以知識體系為順序進行鋪開,大多以集中介紹基礎理論為先,理論實踐具體實例在后,這種內容的安排與開展著重于知識的系統介紹,而弱化了知識的應用能力,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4]。與此同時,“講授式”和“學分固定式”教學模式[5]主要是讓學生被動的學習已經驗證過的知識和技能,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這一主體的學習積極性,也不能構建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認知以及經驗。進一步引入新的教學模式,改進現有教學教材內容編排和教學方式的不足,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探索性、創新性和實際問題解決、反思、總結能力至關重要[6]。
1.3“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足
要將學生培養成滿足實際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對教師隊伍結構以及能力素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7,8]。高等學校“雙師”型教師要具備以下的一些要求: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能正確認識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之處;對自己講授的專業內容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具備與講授專業及其對應行業深厚的工程實踐能力以及行業認知;具有良好的社會溝通和協調能力,既能在學校與同行、學生進行交流,也能順暢的與企業、行業從業人員進行技術交流和溝通;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很好地適應行業、技術的快速迭代以及不確定環境中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而具備上述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和組建在高等學校中具有很多現實的困難。
1.4課程教學項目難以滿足不同能力學生群體的需求
考慮到生源之間的差異性,在設計課程教學項目的時候往往以普通生源作為參考對象,這種考慮往往限制了較好生源上升、創新的空間,也影響了較差生源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對課程本身進行針對性的分類教學在實施過程中比較繁瑣,通過針對不同專業設計不同能力要求的項目庫,如基礎技能項目、專業拓展項目、產業創新項目等,可以實現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群體根據自身的實際學習需求進行針對性、適應性的學習。同時,這種“進階”式項目實踐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保持學生持續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
2項目制教學理念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應用
應用型人才的內涵[9]主要指學生能熟練地將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應用到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中,并能直接產生社會生產效益。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要突出對“應用”特征以及“高素質”特征的聯合培養。為此,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應注重以下學生素質的培養:優良的個人品格;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敢于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扎實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持續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質。建構主義[10]看重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或合作他人(包括教師或伙伴),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實踐、反思完成的知識與經驗的建構過程。教師在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中主要是指導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通過自身不斷的實踐和反思,建構自己的新知識、新經驗、新認知,而不是被動式的接收已有的固化知識。通過項目制教學方法[11]能很好地踐行建構主義理論,項目制教學[12]以實際工程項目為對象,教師對項目進行分解和示范,學生圍繞項目分組協作、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是一種典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該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自覺性要求很高,也對學生的專業技術基礎及理論知識要求較高。在該教學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項目的全過程,教師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這種教學模式也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3],引導該項目的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完成項目工作任務所必須的知識結構而且要具備一線的實踐實操能力,這樣才能設計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趣味性與價值性兼備的項目,并在學生實際項目開發過程中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建議和探討。為培養具有較強專業實踐、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本科人才,馬鞍山學院人工智能創新學院將項目制教學理念融入專業培養方案中,依托深圳賽為智能公司的領域優勢,增添了項目制實踐教學模塊,該模塊占比專業學分比例15%以上。在項目制教學實施過程中堅持踐行“導師制+項目制+全流程”的原則,發揮項目制教學保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拓展學生專業視野的作用。以人工智能專業為例,項目制實踐教學模塊內容依托人工智能專業培養主線即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進行并行設計,項目內容貫穿大學四年且內容的難度和深度呈梯度上升,針對每門項目制教學課程,采用項目認知(項目內容、項目價值、項目目標等)—教師項目效果演示—項目子任務劃分與發布(任務重難點分析)—個人或分組實施、項目答疑輔導—學生項目驗收—優秀學生項目分享—教師項目分析與復盤—學生獎勵的流程進行設計與推動,其中計算機視覺方向的實踐項目包括文獻檢索與產業項目流程分析、智能車車道識別與行駛、智能車交通標識識別與障礙檢測、智能車結合載具復雜信息行駛等。針對項目制實踐教學中的每一個項目,都分解成若干核心子任務模塊,子任務具有清晰的任務要求與目標,并提供基本的解決思路和流程,鼓勵學生進行方案創新與性能提升,子任務的完成由學生自主組隊或獨立完成,教師以及高年級學生提供項目答疑,同時學生需通過項目答辯過程完成項目驗收。項目作為項目制教學理念的具體載體,在其選擇上應考慮如下的一些指標:(1)項目設計與實踐過程中,緊密聯系理論知識滲透;(2)項目選擇應側重真實性、趣味性、社會價值性、存在創新空間的可行性的項目;(3)項目具體實施過程中要突出獨立完成和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4)建立多維度的項目制教學全流程的考核評價體系,引導學生抱著正確求知的心態面對、實現、闡述自己的項目制內容及成果。
3“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
為了滿足不同學生能力群體的項目實踐需求以及跨專業項目交叉實踐,提供課堂教學之外的項目實踐平臺[14],圍繞應用型人才的素養要求和項目制教學理念,提出了一種“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方案,旨在以多類型、多層次產業需求型項目為平臺內容,發揮學生作為項目實施的主體地位,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學習需求。
3.1“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優勢
通過建設以專業為對象的項目教學平臺,可提供本專業學生討論和項目實踐的平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通過建設以學院為對象的項目教學平臺,提供跨專業項目學習、溝通的平臺;可將專業學科競賽內容設計成教學項目平臺內容,培養學科競賽氛圍和學生技術團隊;不同能力、需求的學生群體可按需進行項目選擇,實現技能提升;可承接實際產業項目開發工作,鍛煉學生產業實踐能力;拓寬學生專業視野和就業途徑,培養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3.2“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建設方案
3.2.1項目類型及項目屬性。“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發布的項目類型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能力項目、項目制教學項目、專業延伸項目(跨專業、交叉項目)、產業賞金項目(由校企合作平臺提供)。針對“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發布的每一個項目應具備屬性如表1所示。教學項目平臺中上線的項目首先經過項目立項評審小組進行評審后上線供學生選擇、實踐過程中學生會給上線項目內容進行反饋和建議,從而形成上線項目的迭代和閉環管理。針對“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發布的每一個項目開展項目答疑安排以及項目驗收工作。對于項目答疑采用教師固定時間答疑,優秀項目學生團隊日常項目答疑與輔導形式,發揮高年級優秀學生傳幫帶的功能。對于項目驗收,構建項目驗收評審小組(由專業教師以及優秀項目學生團隊組成),組織學生進行項目答辯、提問和代碼查重,堅決保證學生項目完成質量。3.2.2項目發布場所。教學項目平臺基于B/S模式進行開發,作為智慧校園的子功能模塊,學生可通過學校智慧校園客戶端或者線下項目墻大屏中完成項目內容查看以及申請,線下項目墻發布場地示意圖如圖1所示。3.2.3項目實施場所。學生選取項目后,根據項目具體內容需要在配套機房或者專業實驗室進行項目實施。以學院為對象的“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運行流程示意圖如圖2所示。“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的建設主要難度在于:一是符合項目選取原則的產業項目的選取;二是項目內容的模塊化分解,保證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和創新性;三是學生參與積極性的調動。
4結束語
“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通過提供不同類型、不同難度、不同方向的與產業發展與需求緊密聯系的優質項目,旨在為學生提供實踐、溝通、創新的教學平臺。“項目墻”教學項目平臺的運行可與傳統課程教學模式進行相互配合,從而充分培養學生學、用、創的綜合素養。
作者:郭偉 宋莉 單位:馬鞍山學院人工智能創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