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一帶一路語言文化傳播多元化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沿線國家建設的現實需求使中國語言文化傳播迎來了新機遇。然而西方國家文化傳播的強勁競爭以及對中國發展的錯誤解讀,卻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困難重重。中國對外語言文化傳播亟需開辟多元化路徑:發揮多元主體的文化傳播作用,構建官方和民間相呼應的傳播體系;提升中華文化自身魅力,為國內外受眾提供優質多元的文化內容;拓寬語言文化傳播渠道,覆蓋現實世界、網絡世界和虛擬世界。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語言文化傳播;路徑
一、引言
中國對外語言文化交流活動早在公元前陸上絲綢之路開通后就已開始。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今天,國家之間的競技場不斷擴大,對外語言文化傳播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因為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需要,中國文化必須“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決策,開創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既可以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又可以帶動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然而,西方國家文化傳播的強勁競爭和對中國快速發展的壓制態度,使中國文化“走出去”受到重重挑戰。本研究將分析“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并借鑒文化傳播的5W模型指出中國對外語言文化傳播的多元化路徑。
二、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機遇與挑戰
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年3月聯合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以沿線國家共同發展和繁榮為目標,堅持“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1]。“一帶一路”倡議將新的活力注入到中國語言文化傳播中。首要的是,國家頂層設計非常重視中國語言文化的對外傳播。“一帶一路”將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作為建設和合作重點。要做到民心相通,就必須要開展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在黨的報告中,主席再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2]。此外,“一帶一路”的經貿合作對語言服務和人才儲備有大量的需求,這為語言文化傳播提供了巨大動力。國家的高度重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現實需求這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語言文化傳播迎來了新的機遇。由于語言文化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引起各國的重視。在語言文化傳播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是西方文化對外傳播已經走在前列,中國目前處于追趕的狀態。國際上老牌的語言文化傳播機構,如英國文化協會、德國歌德學院、法國法語聯盟等,經過多年的發展,運行和管理都已成熟,世界影響力大。中國的孔子學院相比之下比較年輕,為了在激烈的文化競爭領域脫穎而出,就需要在管理、服務、教學等諸多方面不斷改善。二是某些西方國家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和中國的發展,阻礙了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播。中國近些年的快速發展引起了西方的不安,“中國威脅論”一時間甚囂塵上。美國主流媒體在報道“一帶一路”倡議時,別有用心地貼上了“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政治標簽[3]。二十一世紀初期,國際傳播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西方主流媒體手里。某些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不符合事實,存在扭曲解讀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沿線國家民眾的認知。三是語言文化競爭復雜多變,既要提高文化產品的質量,又要創新傳播方式。語言文化競爭“早已超越現實世界中的較量,甚至已經突破網絡世界延伸到虛擬世界”[4]。例如,大型3D模擬現實的虛擬游戲———“第二人生(SecondLife)”———就是世界各國文化的競技場。綜上,“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語言文化傳播任重道遠,機遇與挑戰并存。
三、中國對外語言文化傳播的多元化路徑
美國傳播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Lasswell)總結了文化傳播的5W模型(見圖1)。中國對外語言文化傳播可以借鑒該模型,從傳播的主體、內容、渠道、受眾、效果等不同角度發散思維,開辟多元化傳播路徑。本文將分析如何從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三個角度著手,幫助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順利傳播。
(一)發揮多元主體的文化傳播作用孔子學院是國家漢辦在世界各地設立的、用于推廣漢語語言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非營利性機構,歷經了十幾年的發展和壯大。截止目前(2020年9月20日),有541個孔子學院及1170個孔子課堂分布于全球162個國家或地區。孔子學院在中國語言文化對外傳播中無疑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在海外的主要文化傳播機構,孔子學院自身也面臨著發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問題。李寶貴在剖析孔子學院發展瓶頸的基礎上,討論了孔子學院轉型發展的四大路徑:轉變發展理念,從高速發展轉到高質量發展;轉變辦學功能,從語言教學轉到多元服務;轉變管理模式,從粗放型轉到精細化;轉變文化傳播方式,從單向推廣轉到雙向交流[5]。有關孔子學院的研究成果必將為其后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再加上“一帶一路”建設賦予的新時期機遇,孔子學院將發揮更好的窗口作用。除孔子學院外,央視這一主流媒體也是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平臺。《一帶一路》是央視《遠方的家》欄目推出的大型紀錄片。該紀錄片力求讓中國和海外觀眾真正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從多維度對沿線的30幾個國家進行拍攝,用影像講述“一帶一路”故事。《一帶一路》紀錄片開播后,贏得了海內外觀眾的喜愛和稱贊。毋庸置疑,中國主流媒體未來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將繼續唱重頭戲。中國語言文化傳播的使命不應該只落在諸如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學校等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身上。一方面,這些機構的官方色彩容易讓傳播對象產生抵觸心理和緊張感,從而減弱傳播效果。此外,這些機構一般是非盈利性的,如果要擔起文化傳播的全部重任,長此以往經濟壓力太大。所以,必須調動多元主體開展文化傳播,尤其要調動企業、自媒體等民間的力量。在YouTube網站擁有1000萬粉絲的李子柒就是中國文化傳播的杰出個人代表。央視新聞微博曾這樣點贊李子柒:“李子柒的視頻,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李子柒現象”一時間成為媒體熱議的話題,甚至也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李子柒在精心記錄個人生活畫面的同時也生動詮釋了中國文化的魅力。李子柒的短視頻巧妙地融入了古風、田園、孝順、和諧等中國精神和文化元素,實現了中華文化的柔性傳播;同時,李子柒視頻的成功離不開專業團隊(杭州微念科技有限公司)的運作[6]。李子柒“以技術資本為基礎,在獲得盈利的過程中,營造了文化出海的客觀現象”[7]。這種商業力量催生的文化傳播方式具有可持續性。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既離不開官方渠道的持續發力,又需要完善民間傳播體系,催生更多的優秀文化產品。
(二)提升中華文化自身魅力雖然一國文化在國際上的成功傳播取決于很多因素,但文化自身的魅力是最核心的要素。文化魅力,顧名思義,就是文化自身展現的吸引人的力量。主席曾呼吁文藝工作者“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8]。文化魅力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為對外文化傳播提供了心理支撐。再談李子柒的短視頻,她的視頻短小精悍,有溫度有力度,一幀一幀的細膩畫面讓觀眾隔著屏幕也可以感受到李子柒真摯的情感投入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她的視頻不僅吸引了海外觀眾去探尋東方文化,也讓很多中國觀眾開始重新審視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如文房四寶和刺繡藝術。因而,中國語言文化對外傳播并不是讓我們去迎合西方的口味,而是要提升中華文化自身魅力,做好國際傳播先要做好國內傳播。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突破“中餐”“中醫藥”“中國功夫”等標簽。中國的書法、戲曲、民樂、古詩詞、國畫等,每一種文化形式都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中國的文化內容豐富,傳統與現代兼備,我們要向世界展示多維的中國,一個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三)拓寬語言文化傳播渠道“一帶一路”倡議下,孔子學院這樣的實體機構使得沿線國家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中國語言文化。每年也有很多國外學生來中國高校留學,實地感受中國的風土人情。此外,還有很多藝術節、電影節、圖書展、游學等活動讓外國人體驗中國的文化。然而,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今天,在各國都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情況下,中國文化“走出去”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加大傳播力度,拓寬傳播渠道。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也給國際傳播敲響了警鐘。作為全球突發性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一時間線下的活動幾乎處于停擺狀態。在疫情期間,要盡量減少接觸,于是遠程交互的需求大大增長。在線教學、遠程辦公、遠程醫療、云看展等日益普及。久居家中的人們對于娛樂和社交的強烈需求加快了直播、短視頻、社交、新聞資訊等平臺的發展。中國對外文化傳播要善于利用好這些線上平臺,即便在疫情等特殊時期,也可以保障文化交流的渠道暢通。此外,如前所述,語言文化傳播的平臺早已超越現實世界,并且突破了網絡世界延伸至3D虛擬世界。世界各個地方的人可以進入同一個虛擬空間,通過化身與其他人和周邊環境進行交互,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有些國家已經洞見到虛擬世界中文化傳播的潛力,如德國的歌德學院率先在虛擬世界游戲中開展語言文化傳播活動。中國也要緊跟時代步伐,更新傳播理念,創新傳播方式,不斷拓寬傳播渠道。
四、結語
在全球化的今天,兩個國家間的競爭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雙重較量。語言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也由于國際傳播“西強東弱”的局面,中國要加強對外語言文化傳播的力度。“一帶一路”倡議給中國語言文化傳播注入活力的同時,也讓中國在風口浪尖上面臨諸多挑戰。為了讓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要探索多元化的途徑:發揮多元主體的文化傳播作用,構建官方和民間相呼應的傳播體系;提升中華文化自身魅力,為國內外受眾提供優質多元的文化內容;拓寬語言文化傳播渠道,覆蓋現實世界、網絡世界和虛擬世界。語言文化傳播是一種人際交往活動,今后的研究可以圍繞海外受眾和傳播效果展開實證研究,例如海外受眾的中國語言文化需求調查和海外受眾對不同文化產品的接受度研究。
作者:秦小青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