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言文化生態環境的創設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準自然”語言文化生態環境中,學習者可以自然、真實地進行交流與合作,從而在耳濡目染中習得語言和使用語言。國內外學者圍繞語言文化環境這一課題的研究從未間斷過,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觀點,值得語言教學研究者認真梳理和深入探討。為創新性地構建更加真實、逼真的“準自然”語言生態學習環境,有必要了解目前各高職院校現有語言學習環境的構建現狀以及學生對現存語言實驗室的滿意度,旨在有針對性地改善不利于語言應用能力提高的學習環境,增加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和輸出。
一、語言文化生態環境研究現狀概述
通過對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的搜索發現,目前國內外關于語言學習環境研究的論文不少,多數論文是基于宏觀理論研究而提出了語言環境對二語習得的諸多影響。由此可見,部分學者已經注意到語言環境對外語學習者的影響。21世紀初,歐洲專家設計了基于3DMAX軟件的英語虛擬世界-VirtualRealityLanguageLearningNetwork(VirLAN),此項目得到歐盟資助。VirLAN為外語學習者創建一個虛擬現實的外語環境,為他們提供實時協作、溝通。俄國專家則設計了“三維多用戶俄語虛擬世界”方案,旨在創建俄語的虛擬學習環境,使教學情境最大化地接近現實交際。20世紀中后期,英國倫敦語言學學家弗斯(J.R.Firth)、韓禮德(M.A.K.Halliday)提出了“典型語言環境”理論,該理論指出語言形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環境的制約。1972年,美國哈佛大學學者艾納˙豪根(EinarHaugen)提出了“語言生態”這一概念,重點研究語言與生態的關系。國外VirLAN理論、“三維多用戶俄語虛擬世界”方案、“典型語言環境”理論和“語言生態”概念的提出為我國解決外語語言學習環境匱乏的現實提供了理論借鑒和支持。張崇富(1999)在論文《語言環境與第二語言獲得》中提出:影響第二語言獲得的變量分為四項,其中一項為語言環境,而語言環境又分為“宏觀語言環境”和“微觀語言環境”。陳三東(2005)在論文《語言環境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中指出:語言環境有自然語言環境與課堂語言環境之分,二者對二語習得有著不同的影響,提出了如何創設接近自然的盡可能真實的語言環境,即學校外語環境化和外語環境社會化。郁美(2005)在論文“準自然語言環境與外語習得”中提出外語習得可以通過營造“準自然語言環境”來實現,呼吁學校和社會應重視創造“準自然環境”,營造濃厚的外語氛圍。馬沖宇,侯曉舟(2008)在論文《第二語言習得策略的關鍵:虛擬語言環境的創建》提出: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均離不開語言環境,創建外語虛擬世界是解決我國外語語言環境缺乏的有效方案。劉坤,湯紅娟,周娟(2015)在論文《大學生外語能力發展的校園語言生態環境調查分析》中指出:當今高校語言生態環境存在諸多問題,應對現有資源進行改善、整合和分享,喚起高校對語言生態環境的重視。上述論文大多都著眼于宏觀和微觀語言環境研究,重點在于通過課堂的大量外語輸入、情景式外語教學、多媒體教學手段、第二課堂活動等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而致力于“準自然”語言生態環境的創設路徑研究并不多見。因此,分析高職院校語言學習環境建設的現狀,了解學生對語言文化實驗室的滿意度,觀察不同語言環境下“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效果,創新構建更加真實、逼真的“準自然”語言生態學習環境勢在必行。
二、高職院校語言學習環境建設現狀及學生對語言實驗室滿意度調查
為全面了解高職院校語言學習環境建設情況,真實掌握學生對語言實驗室的滿意度,筆者帶領研究團隊成員赴濟南、青島、濰坊和東營的高職院校,深入各院校的語言實驗室,采訪實驗教師和學生,觀察“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效果。基于此,團隊研究人員分別撰寫了訪談實錄和調研報告。
(一)高職院校語言學習環境建設現狀
通過整理分析訪談實錄和調研報告發現,目前高職院校外語語言學習環境建設情況可概括如下:1.各大高職院校都建有外語學習者使用的語音室或多媒體教室,英語聽力、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譯等需要通過“聽”來輸入或理解信息從而完成學習任務的課程大多數安排在上述專門教室上課,對訓練學生的“聽”“解”“說”“譯”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高校的語音室、多媒體教室分布在教學樓的不同樓層,相對分散,僅發現一所高職院校建設有包含十三個“國家村”的國際語言文化實踐教學中心。2.在專門實驗室上課時,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即“教師-課本-練習”模式,教師在講臺上講授或解讀課堂內容,學生則機械地記筆記,然后完成課本上的配套練習題,學生的思路被老師牽著走,缺乏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這種教學模式勢必導致學習內容枯燥,訓練方式單一。3.現有語言實驗室布局(如座位橫向或豎向排列、墻體空白)單調,陳設(桌椅、試聽設備等)“冰冷”,忽視了語言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不利于誘發有意義的輸入和輸出。4.各高校的外國語學院有專門的教學樓,教學班級桌椅擺放整齊,多呈稻田式分布,布局單一,呈靜態化的狀態,不符合學生創新求異的心理;教學樓走廊兩邊、教室內外的墻面上,各大專欄標題與內容、宣傳口號、各類通知等都使用漢語進行描述,這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很難走出自己的語言“舒適圈”,缺乏刺激學生使用外語進行交流的氛圍。
(二)高職院校學生對語言實驗室滿意度調查
本次問卷主要在山東省濟南、青島、濰坊和東營的10所高職院校中進行。本次調查共發放紙質問卷500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486份。問卷調查涉及:所學語種、教學班人數、專用語言實驗室使用比例、上課桌椅擺放方式、學生上課所坐教室區域、上課壓力、教師授課方式、學生理想的語言實驗室以及學生對學校語言實驗室建設的建議等內容。1.調查結果如下:(1)調查對象:91.5%的被試對象為英語專業的學生。(2)班級人數:60%以上的語言學習班級人數超過50人,呈現大班授課現象;接近88%的學生希望自己語言學習的班級人數少于50人。(3)語言實驗室建設:約90%的學校都建立了外語學習者使用的語音室、多媒體教室,而僅有不到10%的學校專門建立了國際語言文化實踐教學中心;僅有3%的學校把大多數語言課程安排在語言實驗室授課,約有一半以上高職院校語言實驗室的使用率低于60%;約45%以上的學生對學校語言實驗室的建設表示滿意,約48%的學生則認為一般,仍有約6%的學生明確表達不滿意。(4)語言實驗室桌椅擺放:75%以上的教學班上課桌椅擺放方式仍然為傳統的秧田式;學生對課桌擺放方式呈現多樣化需求,各種桌椅擺放方式均有其獨特的優勢。(5)學習區域和壓力:97%的學生喜歡坐在離主講臺比較近的前4排、或前8排中間或兩側區域;有趣的是認為坐在中間1-4排/靠近主講臺的壓力很大或較小的學生比例均為20%左右,而近60%的學生則認為該區域的學習壓力一般;約97%的學生認為坐在中間5-8排、兩側1-4排/中間區域上課比較放松,壓力較小或無任何壓力;54%以上的學生認為坐在中間8排以上、兩側5排以上/遠離主講臺上課非常放松,無任何壓力,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認為壓力很大。(6)聽課效果:78%以上的學生認為坐在中間1-4排/靠近主講臺的聽課效果良好,精力集中,僅有個別學生偶爾存在開小差的現象;30%左右的學生認為坐在中間5-8排、兩側1-4排/中間區域的聽課很好,能夠集中精力學習,而66%以上的學生則認為聽課效果不甚理想,偶爾會開小差;21%左右的學生認為坐在中間8排以上、兩側5排以上/遠離主講臺的聽課效果較好,精力較集中,約33%的學生認為聽課效果一般,偶爾會開小差,而45%以上的學生認為聽課效果不好,注意力分散,經常走神。(7)教師授課方式:75%左右的教師采用了傳統講授與小組活動混合式的授課模式,其他方式如小組討論/辯論式、課堂展示式采用的比例較低,僅為6%左右;多數學生不喜歡填鴨式的傳統講授模式,希望更多地采用小組活動式、辯論式或課堂展示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約一半以上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模式表示滿意,接近一半的學生則認為一般,而沒有學生明確表達不滿意。(8)學生理想中的語言實驗室:約15%的學生認為理想的語言實驗室是多媒體教室,而40%以上的學生認為聽力語音室/數字化語言實驗室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語言學習場所,而接近40%的學生則向往“準自然”語言文化實驗室;約42%的學生指出了現存語言實驗室中存在的問題,包括:語言實驗室設備老化,學習軟件不夠新穎,語言實驗室上課次數太少,教師的授課方式不夠靈活等,同時也提出了希望更新設備、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的建議。2.調查結果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能夠很好地反映出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對實驗室的滿意度,現將調查結果分析呈示如下:(1)目前的外語教學仍然呈現大班授課現象,大多數學生希望小班授課。由于人數較多,單個學生課堂展示的機會相對減少,不利于確保每一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訓練。(2)高校專用語言實驗室的利用率不高,很多語言類課程排在普通教室上課。普通教室布局相對單調,甚至部分教室桌椅固定,桌椅擺放形式也多數為傳統的秧田式,不利于師生靈活組織動態化、多樣化的學習活動。(3)部分學生認為上課坐在中間8排以上、遠離主講臺位置時,聽課效果一般,偶爾會開小差,而45%以上的學生承認自己經常開小差,不能集中精力學習,影響了學習效果。(4)多數學生對教師的授課模式表示滿意,但希望教師更多地采用小組活動式、辯論式或課堂展示式,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變“一言堂”為“群言堂”。(5)學生對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語言實驗室的標準不一,約60%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室、聽力語音室等可以滿足自己語言學習的需要,同時建議改善實驗室設備和更新學習軟件;約40%的學生希望擁有更加真實、逼真的“準自然”語言文化生態實驗室,促進積極主動、有意義的語言輸入和輸出。
三、“準自然”語言文化生態學習環境的創設路徑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語言文化實驗室建設現狀和學生對現存語言實驗室的滿意度情況,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探索創設“準自然”語言文化生態學習空間,即最真實、最自然、最逼真的語言文化生態學習環境。
(一)準確定位“準自然”“語言生態”學習環境,挖掘校內潛在的、真實的語言訓練素材
“準自然”的英文為quasinatural,“語言生態”的英文為LanguageEcology。郁美(2005)首次提出“準自然語言環境”這一概念,指出:在國內學習外語就需要刻意創建、人為打造自然、真實的外語語言環境,但營造的自然語言環境畢竟與生活中的自然語言環境有一定差距,因此稱為“準自然語言環境”。校園的每一處設施、風景、歷史等內容都可視為一種最為自然、逼真的語言學習環境,關鍵在于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如何設計訓練內容。例如,教師可以將學校的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游泳館、“一”字湖、校史、院史等作為英語口譯課、英語導游課、英語口語課等的語言訓練素材,目的在于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準確地定位將有利于順利構建一個更加真實、逼真的“準自然”語言生態學習環境。
(二)全方位創設外語學習氛圍,讓師生體驗“異國他鄉”之感
充分利用教學樓走廊兩邊的墻面、樓內外公告欄等,精心設計宣傳內容,各種宣傳專欄內容均以外語展示;同時,教室內班級口號、通知、文化專欄、黑板報等也應全部用外語展示。因此,只有當外語學習者置身于目的語的文化環境中,才能有“親臨其境,身不由己”地“用外語做事”(DoingthingswithForeignLanguages)的真實體驗,不知不覺中習得了語言,提升了運用外語進行思考、溝通、交流、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建立各語種仿真語言文化情景實驗室,讓師生不出國門“踏進”目的語國家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的熏陶;對目的語文化的了解,必將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建議各高校建立有利于外語學習的聯合國村或地球村。在這個聯合國村或地球村里,創設各主要語種國家村,如學習漢語的中國村,學習英語的英國村、美國村、加拿大村和澳大利亞村,學習俄語的俄羅斯村,學習西班牙語的西班牙村,學習韓語的韓國村,學習日語的日本村,學習法語的法國村,學習德語的德國村,以及學習葡萄牙語的葡萄牙村等等。各村布局特點各異,村內處處呈現該國耳熟能詳的經濟、體育、音樂、美食、建筑、歷史、政治等方面的文化元素符號。例如,在中國村,建議配備代表中國的文化元素符號如漢字、瓷器、絲綢、唐詩、宋詞、京劇、茶道、太極、武術、氣功等;在美國村,建議配備代表美國的文化元素符號如華爾街、可口可樂、好萊塢、自由女神像、迪斯尼、硅谷、麥當勞、百老匯、白宮、感恩節等;在英國村,建議配備代表英國文化的形象符號如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宮、格林尼治天文臺、莎士比亞、達爾文、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等。各國文化迥然不同,文化元素符號千差萬別。學生走進在這樣一個目的語文化氣息濃厚的環境,會不知不覺中被其中的異域文化所吸引,必將會激發學生學好語言從而深入了解該國文化的動力。
(四)加強對教學全過程的設計,促進對學習者學習內容的有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有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鑒于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精力不集中、經常開小差而導致聽課效果不佳,也有的學生因學習內容枯燥訓練方法單一等原因導致學習興趣降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加強對教學全過程的總體掌控。除了準備好課堂教學內容外,其他方面如教學班人數的核定、教室桌椅的布局、課前預習任務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采用、課堂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分工、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等,都需要專業教師提前做好方案設計。外語學習需要大量的、不間斷的有效輸入和主動的、有意義的輸出,只有通過信息的有效傳遞,才能形成源源不斷的語言溝通和交流的閉合循環。只有讓學生積極、有效地親身體驗教與學的全過程,學生才能從具體的體驗中得到真知,從而實現“做中學”。
四、結語
眾所周知,最接近真實、逼真的“準自然”語言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輸出,而且也是學生提高外語習得效率的最佳平臺。在“準自然”語言文化生態學習環境下,可以真正實現學生主體角色的轉變,突出應用型教學的特色,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授課效果,對培養高水平復合型外語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三東.語言環境對二語習得的影響[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6):80-82.
[2]陳興莉.理想的英語學習環境———愉快的、健康的、民主的[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4(3):68-70.
[3]馮廣藝.語言生態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雷丹.生態學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師生態位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郭肅清 付愛玲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