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整群隨機抽樣H省四所醫學類高校護理學專業大一、大二學生,共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漢族463人,少數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與統計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認知問卷》為了解護理專業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認知情況,參考以往相關研究,自編心理健康認知問卷,共11個題目,如學校是否應開始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心理教育課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測量采用1966年由日本大學的心理咨詢專家與精神科醫生集體編制而成的《大學生人格問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的基本情況,如性別,年齡,住址,興趣愛好和入學動機等;第二部分為UPI問卷本身,采用是非式選擇,60個項目,4個為測偽題,肯定選擇的題記1分,否定選擇的題記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題,主要是了解被試的心理健康總體情況及心理咨詢與治療史等。
(2)統計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分析數據。
二、結果
(一)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情況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情況如表1所示。研究結果顯示,認為有必要開設心理教育課程的占92.0%,有79.6%的護生認為本校的心理教育課程開設合理,82.1%的護生認可他們的心理教育課程老師,并且有87.5%的護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詢,73.9%的護生認為心理咨詢有效。對于“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問題是否更多”這一問題,有45.2%的被調查護生同意這一觀點,54.8%的被調查護生并不這么認為。對于造成現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調查對象中,有48.9%的護生認為是大學生自身問題,33.0%的護生認為是我國的教育體制問題,8.8%的護生認為是家長的溺愛造成的,還有9.3%的護生認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見圖1。針對這一現象,有57.7%的護生認為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個人,20.0%的護生認為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學校,認為加強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國家的占17.5%,還有4.8%的護生認為應該加強對家長的教育,
(二)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計算調查對象的UPI總分,最高分為52分,最低分為0分,平均得分為14.85分,見表2,基本分布情況如圖3,其中大于等于25分的即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18.6%,在20分至25分之間的占總調查人數的11%,小于20分占調查人數的70.4%,
三、討論
(一)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
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專業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的課程設置、心理健康教師認可度、心理咨詢的求助意愿和心理咨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認同度。這說明,被調查對象對心理健康教育持積極和認可的態度,總體來看,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水平較高。但也有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認識不足,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重視。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識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心理健康意識相對較高的大學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對于研究中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認知不足,綜合反映了一個問題——心理健康意義。也就是說,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性還不夠,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見。加上目前社會本身對心理咨詢與教育的認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會中存在很大的歧視,如“被精神病”等現象時常發生,導致了教師、學生和家長容易談“心”色變。
(二)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按照UPI的評價細則,總分大于等25分的被劃定為A類學生,這類學生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需要持續的進行心理咨詢,本次調查中這類學生比例接近20%。這一比例顯著高于一般類高校大學生UPI測試的比例。如劉雪珍等人對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A類學生比例僅為9.6%。總分在20-25分的被劃定為B類學生,這類學生沒有嚴重心理問題,可作為咨詢機構今后關注的對象。換而言之,這部分學生可能存在潛在的心理風險,本研究中約占11%。總分小于20分的被劃定為C類學生,這部分學生被認為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中約占70%。總體結果來看,在本研究中護理專業大學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問題接近30%,這說明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確實不容樂觀,這與以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如一項對護理專業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占14.62%。
(三)對護理專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隨著社會對護理行業要求的不斷提高,醫患矛盾等現實問題給護理教育改革的帶來了新的挑戰,護理專業學生在學校教育和未來職業環境中的特殊性,如面臨高強度的學習、就業和工作壓力,面臨復雜的醫患關系,如何更好地維護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情緒調節等基本心理健康常識與技能已顯得尤為重要。總體來看,護理專業與其他醫學專業學生相比,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程度的差異,護理專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全國青年常模,并且在某些方面也低于醫學專業學生。這些研究結果給目前護理高等教育的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認知。心理健康認知水平的高低,決定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也決定著出現心理問題后心理求助的可能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廣泛通過心理健康課程、講座、網絡等平臺,宣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澄清心理健康的誤區,切實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認知。其次,在護理專業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由于護理工作本身也承擔著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而在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中,目前多數高校僅有醫學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兩門課程,顯然不能滿足護理學生對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建議未來護理課程設置中,應增加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評估與咨詢等課程,使護理專業學生心理自我保健能力有顯著提升的同時,心理健康護理能力也有提升。再次,也可以在以下方面增強對護理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根據不同家庭背景、性別和地域等,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行導師心理健康負責制,開辟網上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等。
作者:柯玉葉 陳飛 單位:湖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