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模塊化整合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程整合對于解決高職院校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內容多學時少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以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為切入點,探討基礎醫學課程進行課程整合的思路和方法,將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人體生理學和生物化學三門課程整合為人體正常功能形態學一門課程,整合后課程教學內容重新組織,按照以素質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的原則進行模塊化改造,課程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正常人體結構功能相關知識,而且強調基礎醫學知識在臨床的應用。文章針對課程整合改革過程中轉變教師團隊教學觀念、構建模塊化教材、改變課堂教學方法和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基礎醫學;高職;課程整合;模塊化教學;護理;教學改革
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還是沿用本科醫學院校或者醫高專課程體系,按照學科分類設置相關課程。隨著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傳統的學科式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為基礎醫學各學科課程內容自成體系,相對獨立,課程之間彼此缺乏聯系,基礎課程與臨床缺乏聯系[1]。學生在分科學習過程中難以建立器官系統整體概念和整體醫學觀,學科式教學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護理專業的任務是培養臨床護理專業人才,有著自身鮮明的專業特色,高職護理教育是直接面向工作崗位的教育,完全采用醫學類學科式教學模式不能夠適應護理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2]。為了適應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教學發展新的形勢,我校從2014年開始進行了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式改革研究實踐,將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和微生物與免疫學三門課程整合為疾病學基礎一門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為進一步深化基礎醫學課程改革,同時也是配合我校護理專業省示范專業建設,從2017年開始,我們再次進行了基礎醫學整合式教學研究,將人體生理學、人體解剖和組織胚胎學以及生物化學三門課程進行了課程整合并且進行了課程模塊化改革。
1課程整合和模塊化改造思路
我校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目標是促進基礎醫學學科整合,加強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聯系,培養學生整體醫學觀。我們主要對基礎醫學課程理論課部分內容進行了整合,參考齊魯醫藥學院“二導論,九系統”方式[3]和紹興文理學院醫學院課程模塊化改造思路[4],將現有課程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人體生理學和生物化學三門課程整合為人體正常功能形態學一門課程,并進行了課程模塊化改造。整合后課程結構包括11個單元,分別為人體組成結構概述、人體運動功能、人體呼吸功能、人體消化功能、人體泌尿功能、血液及循環系統、人體生殖功能、激素與內分泌、人體感覺功能和人體神經調控系統,整合后理論課總學時為148學時。課程整合原則上按照形態功能一體化教學思路進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強調器官系統的結構功能與臨床意義。教學內容不受學科限制,以正常人體結構功能構建體系,設置單元教學內容,適當增加臨床相關知識。模塊化教學以素質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契合高職院校教育理念。在構建學習單元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進一步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模塊化改造。課程整合后的11個教學單元按照模塊化教學思路在每個單元設置4~5個模塊,模塊的確定以崗位任務為依據,以知識技能運用為重點。各模塊相對獨立,每個模塊以案例、情境或工作任務組織教學內容,涵蓋解剖學、生理學等課程中相關的知識點。模塊設計時給學生要提出對應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模塊學習不僅能夠訓練動手和動腦能力,也能夠建立初步的臨床思維能力。基礎醫學課程模塊化整合的核心是基礎知識的臨床應用,例如,人體隨意運動控制這部分內容與臨床上很多疾病關系密切,初學者往往不太容易理解其中的關鍵環節—損傷部位與臨床表現之間的關系。在傳統學科式教學模式中,解剖學主要講述運動傳導通路結構,也就是跟人體隨意運動傳導有關的解剖概念;生理學重點在于介紹各級中樞對運動的調節功能,二者彼此獨立,又有重復交叉,但是由于是分科教學,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不能將二者之間的聯系搞清楚,更不要說去解釋臨床實際問題了。經過模塊化改造后我們將軀體運動調節模塊設置在人體神經調控系統單元中,主要教學內容為軀體隨意運動調節及其臨床意義,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基底神經節和小腦三部分與運動功能調節相關的解剖結構特點、生理功能和臨床意義。在進行模塊化教學設計時,采用PBL教學法,以腦中風病例、帕金森病例和小腦損傷病例作為知識整合的核心,要求學生能夠簡要分析這些運動功能受損患者的發病特點和原因[5]。通過完成任務和病例分析,使學生能夠認識人體運動調節功能異常的臨床表現與人體正常解剖結構的聯系。通過這樣的模塊化教學設計,使新入學的高職護理學生能夠早期接觸臨床,實現基礎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和基礎—臨床學科之間的縱向聯系。
2課程模塊化整合需要注意的問題
2.1轉變教學觀念
進行整合課程教學改革,首要的問題就是轉變基礎醫學教師的原有觀念。我們學院基礎醫學課程現有教師都是醫學院校科班出身,多數還有在本科醫學院校從教經歷,相對來說,教師們學科式教學的理念還是比較根深蒂固[6]。要想打破學科式教學觀念,推進整合模式教學改革,必須團隊中全體教師從理念上認識到進行課程整合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為此,我校邀請德國和國內教學專家到校指導,選派部分教師到國外進行研修,了解國內外整合課程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認識整合課程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同時,組織基礎醫學教師深入臨床,了解一線護理人員工作狀況和崗位需求,認識課程整合的必要性,通過這些方式,促進教師觀念的轉變,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推動整合課程教學改革的進行[7]。
2.2構建模塊化教材
課程整合式教學改革存在最大的困難就是教材問題,目前國內有一些針對本科醫學院校的整合教材[8],但是還沒有適用于高職護理專業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教材,我們使用過一些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人體解剖生理學教材,雖然書名將解剖學和生理學合并在一起,但其內容還是學科式的,沒有體現出整合特色。學科式基礎醫學課程教材為篇章結構,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相對獨立,教材內容以知識為核心,重在知識的傳授,這些都不符合以能力為本位的整合式課程教學的要求。目前,我們進行整合式教學改革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編寫模塊化課程教學講義,在講義的基礎上下一步構建模塊化教材,自編講義和教材要適應模塊化教學特點,要求以能力為主線,素質為核心,模塊內部強調基礎醫學課程之間的橫向聯系以及與臨床之間的縱向聯系,模塊之間又可以相互獨立成篇。
2.3改變課堂教學方法
模塊化整合課程不同于傳統課程,因此課堂教學組織方式也要相應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以教為主,課堂以教師為中心,整合后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主。我校整合課程課堂教學采用案例教學、情境式教學和項目化教學方式[9],將各學科整合后的主要知識點以工作任務形式呈現,學生在課堂上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在課前課后大量學科知識的積累和掌握[10]。課程結構分為任務引入、任務實施和任務總結三個部分,任務引入部分包括任務概要介紹,主要知識點提示和病例范例展示等,與完成任務相關的各種文本、視頻等學習資源通過課程移動學習平臺,供學生課前和課后瀏覽學習。任務實施是課堂教學的主要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運用相關的概念和原理分小組完成工作任務,任務完成后進行小組展示、小組自評、互評和工作小結。任務總結包括教師對小組工作的總結性評價以及學生自我的工作總結和思維拓展,通過移動學習平臺師生進行互動交流。
2.4改革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進行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不僅要改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和考核也要相應做出改變。傳統學科式課程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是看期末考試成績,考試方式一般采用單一終結性考試,也有部分學校采用終結性考試+平時成績方式,這兩種評價方式都沒有將學生的平時學習情況作為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部分,因而也難以對教學效果和學習情況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較為全面客觀的課程評價應該納入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11]。改革后的整合課程包含多個學科的相關知識點,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案例教學為主,實行項目化教學,所以考核模式就不能再采用傳統終結性考核的方式,而要采用過程性考核和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模式。整合課程模塊化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完成相應的任務,因此需要對課程活動的全部過程進行考核。采用過程性考核可以較為客觀地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任務完成情況、課外活動參與度等予以評價[12]。綜上所述,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整合式模塊化課程模式符合高職教育特點,改革后教學內容不再囿于學科界限,而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以技能運用為重點,通過情境或工作任務組織課堂教學,能夠更有效地使學生建立整體醫學觀,掌握核心知識技能,初步建立臨床思維。但是,課程整合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諸如激發教師進行課程改革的積極性,構建整合課程教材等很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徐漫歡,蘇苗賞.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改革現狀及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5(9):61-62.
[2]李楠,李香香.護理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與教學效果評價[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1):77-78.
[3]張琳琳,韋磊,李帥,等.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及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醫學教育管理,2019,5(2):124-128.
[4]張金萍.地方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方案的設計[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5):357-363.
[5]周波,包輝英,袁海虹.基于全科醫生培養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PBL案例編寫[J].教育教學論壇,2018,17(17):224-226.
[6]吳丹,孫賀,李靜平.基于器官系統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2):13-14.
[7]秦瓊,劉華,馬惠蘋,等.醫學課程整合的初步實踐與思考[J].基礎醫學教育,2018,20(3):187-190.
[8]鈕曉音,蘇懿,郁松,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整合課程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4):1-3.
[9]包輝英,周波,顧春娟,等.項目教學法在高職醫學基礎整合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7,4(12):2367-2368.
[10]張金萍.基礎醫學整合課程基礎醫學導論的教學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2):125-127.
[11]張方,陳廣潔,鈕曉音,等.北美醫學整合課程體系在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4):6-8.
[12]王瑾,白曉潔,李建紅,等.PBL在基礎醫學整合教學中的改革及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5):360-363.
作者:郭剛 羅濱 李玉瑩 秦燕燕 梁佩燕 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醫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