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動態教學法在基礎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課堂授課仍是目前各高校基礎醫學教學的主要形式。如何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是基礎醫學教師面臨的新挑戰。隨著移動終端設備的日益普及,移動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利用微信平臺建立移動課堂,突破了傳統課堂授課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課堂外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一、移動課堂的建立及應用
(一)微信平臺的建立。2015年8月,借助微信平臺建立并開始運行生理學移動課堂,微信名“生理學”,微信號“jlu-physiology”,向我校醫學部2014級全體學生(在籍802人)開放。平臺開放期間,每日均有凈關注人數的增長,累計關注人數達2977人,遠遠超出我校2014級在籍學生總人數。說明我們的移動課堂不僅受到了本屆學生的歡迎,也受到其他屆學生的關注。生理學移動課堂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了學習的平臺。
(二)在線學習資源制作與。依據教學進度,制作適用于微信平臺格式的相關教學資料,以“菜單”形式,學生能及時接收到課上教學課件,學生可自由選擇下載或選擇線上閱讀,及時跟進理論課授課內容,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利用移動課堂進行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還通過“消息推送”,適時與基礎理論密切關聯的拓展學習資料,以案例分析、臨床治療等實際應用問題為線索,向學生展示理論研究對疾病及治療的意義,讓學生感受到已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我們也制作了學生實驗操作視頻,學生根據自身需要反復觀看,對實驗操作的熟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還相應實驗現象的思考與拓展,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改善實驗課教學效果。平臺后臺統計顯示,共制作適用于微信平臺格式的教學資料386張;以“菜單”形式建立“學習課件”和“思考題”兩個一級菜單,下設九個二級菜單,共8261名用戶8980次點擊閱讀“菜單”形式學習資料。以“圖文頁”形式發送學習資料30次,有14670人次通過多種方式閱讀圖文資料39118次,其中直接閱讀(會話、歷史消息)人數比例為55.1%,間接閱讀(好友轉發、朋友圈及其他)人數比例為44.9%,后者顯示了微信平臺的強大分享能力,也體現了微信平臺基礎上的移動課堂較一般網絡課程的優勢。統計圖文頁閱讀人數和次數隨時間的變化,分析顯示,4個月的教學時間內持續有較多的用戶閱讀圖文資料,假期閱讀人數和閱讀次數明顯減少,但仍有為數不少的閱讀人數和閱讀次數。
(三)基于微信平臺的師生交流體系的建立。移動課堂開放期間,先后有922人次發送1518次留言消息,對生理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課題組成員輪流值班,每天檢查留言消息,當天為學生答疑解惑,為學生學習鼓勁加油。一些學生還通過留言對教師每天的工作表示感謝和支持,個別學生還和教師探討就業、升學等困擾已久的問題,教師也通過自身的經歷和經驗給予耐心解答,移動課堂的建立為師生間實現良好交流提供了有效渠道。
二、學生反饋
學期末,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獲得移動課堂使用的反饋意見,98.2%的學生支持平臺擴建,認為生理學移動課堂的建立對掌握生理學知識有很大幫助。學生普遍認為:(1)移動課堂為學生課下學習生理學提供了實用的平臺,根據平臺上教師提供的各種資源,包括教學課件、實驗操作視頻、知識拓展及科學研究等,學生們可各取所需,時間、空間上更具有靈活性;(2)移動課堂教學法使得教學更加個性化,可針對每個提問的學生給予解答,問問題不再是“別人的事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3)線上交流過程中,學生少有壓力,更加大膽參與提問和討論。(4)移動課堂能彌補授課時限的不足,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三、對移動課堂動態教學法的思考
高等醫學教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的理念已經普及,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基于知識輸入”的傳統課堂授課仍是各高校基礎醫學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在課堂上從頭到尾唱“獨角戲”的時候居多,偶爾拋出簡單的課堂提問以體現“互動”。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在傳統課堂授課,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對基本知識理解比較系統、全面[2],而在現有教學體制、評價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對理論性較強的基礎學科,難以展開“探索性學習”;二是學生在初等教育階段,被動接受“知識灌輸”,對過多過快的“自主學習”難以適應,甚至認為“自主學習”等于不考試,不考試等于不用學。如何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既鞏固加強傳統課堂授課的優勢,又能突破傳統課堂授課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是目前基礎醫學教師所面臨的新挑戰。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課堂動態教學法可以彌補這些不足。移動課堂在基礎醫學教學中應用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課下的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未能完全理解的知識點、未來得及參與的討論都可以在課后實現。學生還可以自行選擇觀看視頻和鏈接學習,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各取所需。更重要的是,移動課堂使學習時間更具靈活性,學生可利用“零散”時間隨時隨地學習,提高了時間利用率。教師通過在線答疑,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等反饋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和對新知識掌握的情況,以便在未來的教學中及時糾正,加以改進,做到因材施教。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互討論也促進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強化。移動課堂動態教學法作為基礎醫學傳統教學的有效補充,受到學生歡迎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新挑戰。平臺的更新與維護、教學資料的制作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線上的答疑更要求教師需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掌握相關學科最新的前沿動態,以期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解答。通過微信平臺,教師間也可以互動交流,獲取相關專業知識,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對傳統學校教育來說,“移動學習”不可能單獨存在于學校教育中,但卻是傳統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3],它有效地將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習活動串聯起來,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的同時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學會學習的重要性[4]。“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通過某次傳統的考試成績加以評價,更多的應該從教師角度去思考、去探索以更新或變革現有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基于微信平臺的移動課堂動態教學法有著獨特的優勢和潛力,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進行更深入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張曉萍.微服務:碎片化微時代的圖書館導讀工作策略探究[J].圖書館界,2014(3):54-56.
[2]唐曉露,朱曉燕,王長楠,等.醫學生理學教學中LBL!PBL!CBL教學模式應用和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6,18(2):96-98.
[3]方明英.移動學習———高校教學無法回避的選擇與責任[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154-156.
[4]方明英.移動學習助力高校課堂教學的應用探索與實踐[J].重慶高教研究,2016,4(3):
作者:于蕾 張春曉 單位: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