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語文這一學科是中職教育體系之中較為重要的人文學科之一,將其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得以提升,也有助于學生高尚道德情操得以形成。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之下,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也成為教育發展必然趨勢,而本文也是就如何實踐這一點展開探索。
相較于其他課程而言,中職語文這一課程人文性、基礎性更強,在培養中職學生審美能力、思想品德以及促進學生人格完善等方面都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為此,新時代中職語文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順利就業及發展的關鍵。
一、思政教育作用及中職語文思政教育融合現狀
(一)思政教育作用
現如今,很多中職學校均已經按照教育部門所下發的文件要求來為學生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基礎性的思政課程,希望借此來幫助中職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同時形成較為良好的職業道德標準,以此來為中職學生今后順利就業及發展打好基礎。中職階段的學生已經逐漸成熟,也具備了獨立的思想,而且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也處在形成的重要階段,對于中職學校而言,在這一階段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能夠更好地促進立德樹人目標得以實現,有效促進學生正確三觀得以形成。由此可見,思政教育在中職教育教學中具有較高的作用,而將其與中職語文教學有效融合則能促進這一工作的實施。
(二)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現狀
分析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現狀即可發現其融合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方面,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中職教育教學定位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所以大多數中職學校教學重點都集中于專業課教學上,對于學生思政教育尚未形成有效認知,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無法有序推進,這種情況使得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效果自然也并不理想。另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師教學理念滯后,從教育整體情況來分析的話,現如今中職語文思政教育進程較為緩慢,在其他專業課上積極引進實踐教學、多維教學等思想的時候,語文教學課堂還較為單調,教學課堂還是側重于文本內容以及概念性知識的灌輸,這促使學生無法感知思政教育內涵及深意,整個融合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二、新時代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可行性
(一)語文教學內容特點有助于融合
首先,中職語文學科教學內容與其他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存在較大的不同之處,其他學科教學內容大多是借助于文字、圖像直接展示給學生,整個課程教學直觀性較強,而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大多是經過作者加工的文本,是作者的個性表達以及技巧運用,蘊含著作者思想情感,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看到的并不是直接的教學內容,需要在語文教師有效教學及引導之后學生才能形成有效理解。其次,中職語文教材內容大多是基于新時代對于人才的培養訴求而展開的調整,是精心挑選極具時代性、經典性、指引性的課程。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之間本就具有天然聯系,若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及閱讀理解。
(二)新時代教育改革為有效融合創造良好的條件
新時代背景之下,職業教育也從之前的“有學上”逐漸轉變成為“上好學”,而這需要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動適應新形勢變化,做好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語文教學。在新時代背景之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在課程實踐期間要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把握好技能培育、知識教育,不斷強化對學生道德、政治素質的培育,有序推進立德樹人任務的踐行。語文這一課程比較符合國家主流文化價值及政治意識形態,所以在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工作的時候,自然需要及時創新教學方式及手段,借由此來有效推進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從而有效提升整個課程育人效果。
三、新時代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措施
(一)深度分析,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思政內容
教育法之中有明確提到,國家在受教育者中要展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等教育;同時還需要強化學生紀律、道德、理想、民族團結以及國防等多方面的教育。為此,新時代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對中職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應當繼承及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優秀成果,而這些均是思政教育中的內容。語文課程主要是學習作者使用什么樣的語言及方法來傳達自身的思想感情,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表達的意義,同時還能讓學生學會要如何借助語言來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縱觀語文教材中的很多閱讀文本即可發現其大多是個人與國家命運相聯的,教師可以深度分析這些文本,然后再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就能起到良好的融合效果。以《沁園春•長沙》為例,作者在創作的時候上篇是“即目寫景”,下篇則是“回憶往事”,從全詞表達來分析的話,我們則能夠看到毛澤東對于祖國命運的苦心求索,教師在教學期間可以借由此來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這樣就能有效實現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二)借助閱讀與欣賞,提高學生思想境界
閱讀與欣賞是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新時代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分享文章之中蘊含的進步思想,也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或者是傳統的生活方式,這樣學生就能在這一過程中更好地感知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及光榮,從而有效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為此,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意識到閱讀與欣賞的作用,讓學生在閱讀品味中感知教材文本中的思政元素,這樣就能有效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以老舍先生的《我的母親》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閱讀,通過重點賞析、朗讀品味來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更好地感知母子親情,之后再借助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展示出生活中母愛的常見瑣事,借由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母愛的偉大以及無私,這樣學生就能從自己生活中獲得情感共鳴,在深化學生閱讀文本理解的同時,幫助學生學習作者感恩親情、反省自身的正確價值觀與思想認知,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
(三)借助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滲透思政教育
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是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方法,重點則是為了指導學生正確搜集素材,讓學生在篩選與分析過程中起到鍛煉口語及寫作能力的效果,教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可以借助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來滲透思政教育,這也能有效促進新時代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還是以《沁園春•長沙》為例,教師在教學期間即可為學生設計一些綜合性實踐活動,一個是“秋文化”,另一個則是“今天的中國如你所愿”,在活動過程中班級每兩個組可以負責一個活動,然后再提前為學生布置任務:1.閱讀與秋天相關的文學作品;2.不同民族對于秋天的文化內涵理解有什么不同;3.說出秋天在古代文化之中的喻義以及象征;4.我國領先于世界的發明創作有哪些;5.結合活動搜集的資料為毛澤東寫一封信……這樣學生就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對這一課文進行拓展與鞏固,同時也是無形的思政教育滲透,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不僅能夠成為學習主體,還能在活動及交流過程中更好地了解國家時事政治,有效鍛煉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真正促進新時代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根植紅色基因,培養愛國精神
身為中職語文教師,處在這一環境下自然需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崇高使命,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紅色因素、為學生講好紅色故事,借此來培養中職學生愛國精神。縱觀中職語文教材即可發現,其中具有較多紅色題材的文章,教師在語文教學期間要想落實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還可以根植于這些紅色基因來對學生進行愛國精神培育。例如,可以將《沁園春•長沙》中偉大領袖毛澤東在中國革命運動期間所展示出來的偉大抱負和奉獻精神作為愛國精神培育點;也可以借助《我愛你,中國》來直觀幫助學生品味其中的愛國之情,促進學生愛國情懷得以形成;或者是借助《故都的秋》來為學生介紹因在南洋從事抗日救國而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答臘的革命烈士郁達夫……教師借由這些紅色經典即可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與感知愛國精神,從而有效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真正促進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五)注重寫作,在寫作中滲透思政教育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寫作是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也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能力,教師在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將寫作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在一起,這也能有效實現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為此,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來為學生組織一系列的主題寫作教學或者是征文比賽等活動,而且寫作主題則可以是與思政教育相關的內容,這樣就能起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國慶節期間,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比賽,這樣中職學生就能通過資料查找、走訪等多種方式來更好地了解祖國發展變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祖國的自豪感、增進學生歸屬感,從而實現思政教育,而學生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寫出具有深度及思想的作文。又比如,教師還可以立足于當下的疫情來積極響應教育部門所提到的開展“生命教育、愛國教育、思想教育”這一號召,在網課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了解疫情實際、學習抗疫先進人物事跡,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感受到國家在面對危機時展現出來的制度優勢,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堅定學生戰勝疫情的信心。
(六)借助大賽效應,弘揚傳統美德
新時代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要想有效融合,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育過程中借助大賽效應來為學生弘揚傳統美德。我國傳統文化之中蘊含了較多的思政元素,而這也是語文教學應當承擔的任務及職責,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立足于中職學生文化素養來為學生設計一些,能夠培養中職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重要比賽,像是愛國詩詞朗誦、傳統文化經典短劇表演、國學經典誦讀等,借由這些活動來豐富語文教學形式,同時還能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及弘揚,有效落實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古典詩歌誦讀比賽,讓學生誦讀《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感受到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高昂士氣;或者是讓學生誦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感受到作者的滿腔愛國之情,這樣還能豐富學生古詩詞積累,在誦讀中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從而有效落實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新時代背景下所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促進中職學生全面發展、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語文教師并非是旁觀者,反而應當是參與者,語文教師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來對學生展開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也可以以聽、說、讀、寫作為依托來強化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這樣就能在深化學生語文教學內容理解的同時落實思政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詹靜芬.新時代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初探[J].2021.
[2]顧明娟.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路徑探析[J].試題與研究:高考版,2021(26):2.
[3]李晨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合思政教育的實踐探索——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家鄉》為例[J].漢字文化,2020(18):2.
[4]張琿.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21(30):2.
[5]馬昌利.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思政教育[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014(002):74-75.
[6]左美霞.新時代中職院校語文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方法探究[J].青年與社會,2020(10):2.
作者:尹敏 單位:吉林省德惠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