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育途徑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導致學生的人文知識和素養不夠突出。在新課標理念下,語文教學要回歸人文教育,逐步培育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立足語文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育的有效途徑,以期為一線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人文素養;培育途徑
初中語文學科承擔著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重要使命,語文課堂是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陣地。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轉變教學觀念,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全新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把人文素養教育滲透進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通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初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一)拓展視野,增強人文底蘊
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過于看重學生的語文成績,重視教參,教學內容多為知識講解,學生死記硬背成為常態,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教師沒有養成文化拓展意識,忽視了對教材內容中人文思想的發掘,缺少對學生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這些問題都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工作者,教師“必須站在課改的最前沿,學習先進的人文教育理論,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1]。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不但要給學生傳授基本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育,讓學生通過情感體悟,明白做人的道理,進而完善人格。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優美的篇章,拓展知識視野,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與時代發展的目標相脫離”[2]。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要立足新課標理念,強化語文教學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發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內涵,將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前,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錄了許多經典名作,這些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體悟這些文本的內涵,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決定著教學的效果。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育,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人文素養水平直接決定著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效果。為了切實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教師就必須提升自己的專業修養,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提高教學技能,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為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新課改背景,轉變教學觀念,成為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陪伴者和引領者。語文學科本身是一門富有情感特色的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人文素養培育氛圍,在教學中“借助自身的激情去感染學生,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沉浸在文本的人文內涵中,感受文字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3],進而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接受人文素養的熏陶。最后,教師還要做好榜樣示范引領。初中生年齡較小,對于外界事物的認知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完整見解,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做出表率,通過自己的高尚品質去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同時,初中學生的自我認同意識逐漸增強,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去感染和教育學生,提升人文素養教育的效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發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
語文教材是實施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得以有序開展的重要保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發掘教材所蘊含的人文內涵,以此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素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想象與發散思維能力,進而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種思維活動,通過閱讀“可以獲取有效的信息,提升閱讀素養,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4]。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化解讀,借助對文本內容的分析、思考、探究與反思,開展創新閱讀,增強學生閱讀的情感體驗,進而實現對作品的多角度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同時,教師要做好課內到課外的閱讀延伸引導,讓學生從教材知識走向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并提高人文意識。閱讀與寫作的聯系非常緊密,“閱讀是從外部獲取信息提高自身素養的輸入性學習活動,而寫作是借助語言材料表達自己思想認識的輸出性學習活動”[5]。這兩種學習活動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文素養。初中語文教師要從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角度著眼,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性寫作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完成信息表達的基礎上,展現自身的文化價值認知,實現思想的交流,進而培育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另外,在寫作訓練時,教師要立足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我手寫我心”,準確表達自我。
(四)通過個性化教學滲透人文教育
一是實施個性化教學設計。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多元化教學策略,精心設計個性化教學方案,運用“引導、討論、啟發、講讀”的教學模式,積極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進而落實人文素養教育任務。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起具有個性化特征的學習品格,從而實現滲透人文素養教育的目的。二是指導學生開展好個性化學習。這一點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探究,做好自主化解讀,并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每一個學生的需求、認知能力和個體特征,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設定與之相匹配的學習方案和目標。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好個性化學習,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持續思考,豐富學生閱讀體驗,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三是引導學生做好個性解讀。在具體的學習進程中,教師要依托文本,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分析、思考、討論與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見解,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多角度解讀,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完成深度學習。四是營造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個性化課堂教學注重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開展學習有助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課堂氛圍還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獲得學習情感上的滿足,促使其樹立學習自信,不斷取得進步,進而實現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結語
初中語文教學是落實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途徑,語文課堂是實現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陣地。這就要求教師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不斷學習新的語文教學理論,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滲透人文素養教育內涵,采用全新的教學策略,圍繞人文素養這個主題組織開展好語文教學。教師要帶領學生依托文本開展深層次的探究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獲取獨特的情感體驗,進而轉化為自己的人生體悟;通過開展個性化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能力,促進其知識的遷移與內化,實現語文學科教學與學生素質教育的相互融合,使其能夠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面對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柳耀敏 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柳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