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深度學習下初中語文教學淺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育領域迅速發展,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許多教師都在積極探索教育發展的新途徑,許多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策略也逐漸涌現出來,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來說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課改以來,深度學習的理論逐漸走入了越來越多的學科教師的視野,也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和接受,目前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探究如何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開展深度教學,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語文學科本身有著不可替代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語文;教學探討
深度學習是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教授提出來的一個認知學習領域的理念,如今被廣泛應用到基礎教育領域,對我國的教育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布魯姆等人看來,教學活動應該按照教學目標的不同分為六個不同的層次,其中第一層的識記和第二層的理解歸為“淺層學習”的領域,而從第三層的應用開始,包括第四層的分析、第五層的綜合以及最后一層的評價,這四大層次才歸為“深度學習”的領域。在這種理論基礎上,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師應該更加重視傳統教學活動的優化和調整,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積極應用深度教學理念,促進自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在初中階段語文學習中開展深度學習的意義
(一)初中語文深度學習能夠提升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開展高效的課堂教學,教師就必然要發揮興趣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尤其是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大多數學生的身心發展都尚不成熟,學生本身就對那些更具趣味性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更感興趣,這也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從傳統教學活動的改善入手,真正利用深度教學的理念來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來開展教學活動,并不會細致的思考教學內容的實際內涵,學生也很少會有課堂自主思考的時間,這種被動接受的教學過程很難真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而深度學習往往要求教師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真正發揮語文學科對學生成長的塑造作用,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語文學科的課堂學習之中,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高度的自主性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語文學科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深度學習語文為初中生持續有效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不僅僅要教給學生教材中的基本知識,更要鍛煉學生的持續學習的能力,這對學生當下的學習以及以后的成長來說都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應該借助深度教學的模式去引導學生深入的發現初中語文學科中的一些探究問題,并且讓學生發揮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去開展自主的專題探究,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綜合提高。此外,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去進行教學目標的調整,在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語文知識。
(三)深度學習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家發展進入新時期以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目前的時代條件下,高素質人才的標準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用人單位反而更加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都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培養的重要品質。在這種背景下,深度學習的理念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良好的鍛煉,在深度學習的要求下,學生需要深入的理解教師課堂講解的內容,并且需要從教師的課堂教學出發進行深入的思考,這就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一)優化設計理念,激活學生思維
要立足深度學習的理念去開展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教師就必須要從教學設計出發,做好教學活動的頂層設計,為整個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從現有的教學經驗來看,無論教師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都必然需要從理念層次開始轉變,要真正意義上將深度學習的理念融入到教學活動中,教師也應該從教學設計理念出發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優化和調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語文課堂應該充滿更多的生命力,學生應該在課堂上有更多的參與和思考的機會,這是深度學習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體現。比如,教師在進行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蘇州園林》這篇課文的教學時,就應該打破傳統的那種教學思路,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從《蘇州園林》這篇文章的實際內容出發去進行教學設計。《蘇州園林》這篇文章講解的主體是拙政園,作者以一個游客的視角,從拙政園出發,對整個蘇州園林的各處景色都進行了詳細的刻畫,這種描寫方式更加有利于學生去在腦海中形成關于蘇州園林的整體畫面,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班級中的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去蘇州園林游覽的經歷,光靠想象是很難完全在腦海中復刻蘇州園林的各處風光,那么教師也應該借助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等優勢,將蘇州園林中的一些美景展示到大屏幕上,或者從網絡上下載一些有關蘇州園林的旅游視頻,利用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將拙政園、獅子林等蘇州園林中的美景直觀的展示在學生的面前。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蘇州園林的設計特點以及那種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美感,而且,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究蘇州園林的美景,這對學生的思維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轉變課堂角色,培養自學習慣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成為教學大綱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新的時代條件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課堂發揮,并且將學生擺在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大多數情況都是在教師的灌輸下進行被動的學習,這種機械式的教學模式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并且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也要更多的尊重學生的意見,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去開展教學活動,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比如,教師在進行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的教學時,就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進行自主閱讀和學習,從而更好地增進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事實上,初中教材中選取的魯迅先生的文章通常在表情達意方面比較直接,初中階段的學生應該具備自主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來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這樣的幾個思考題:“作者對阿長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整篇文章圍繞著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阿長有著什么樣的形象特征?”這些問題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的課堂思考思路,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自主探究,在課堂上給學生預留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然后讓每一個小組都選擇一名學生來進行經驗交流。以第二個問題為例,每一個小組的學生可能并不能完全總結出魯迅先生這篇文章中所有與阿長有關的事情,所以在進行分享與交流的時候教師就應該讓每一個小組進行匯總,并且最后由教師來進行補充與完善,這種互動思考的過程符合深度學習的要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延伸學習活動,促進思維發散
深度學習是一種立足于現有教材之上的教學要求,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內容來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很難有效的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行鍛煉和提高。從教學初衷來看,深度教學模式存在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這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自然不能夠局限在教材的幾篇內容中,初中階段現行教材的內容有限,如果教師要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提高,需要進行有效的課外補充,對現有的學習活動進行一定的延伸,這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比如,教師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的教學時,就應該圍繞著作者安徒生來進行一次課外補充。從世界范圍來看,安徒生的童話都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而這篇《皇帝的新裝》更是安徒生鞭撻黑暗的一篇著名作品,也是安徒生寫作中期的一篇代表作。在創作中期,安徒生的童話有了更多的現實意味,那么教師就可以從安徒生這個時期的作品出發,將《白雪皇后》、《影子》等同樣折射現實的一些童話作品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課堂上對這些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通常認為童話故事只是幻想,經過這堂課,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學作品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也能夠對安徒生的寫作時期以及不同時期內寫作的主題和特色進行了解,這能夠很好地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師要更好的在日常教學中融入深度學習的模式,就必然需要對深度學習的積極作用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當下的教學現狀中開展深度學習,教師需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從教學理念的改變出發,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且對課堂的教學內容進行積極的補充和完善,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顧維賢.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語文課堂亮點例說[J].中學教學參考,2019,(34):1-3.
[2]余玲艷,代建軍.深度閱讀教學視閾下語文教師的關鍵能力:內涵與結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29):31-33.
[3]劉威德.初中語文深度學習策略探討[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19,(4):97-98.
[4]曾敏.探討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機結合[J].亞太教育,2016(16):45.
作者:顧簡馳 單位:蘇州市吳江區江村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