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美學視野下中國園林藝術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學視野下中國園林藝術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美學視野下中國園林藝術探究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影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是其最基本也是高的審美原則。其以自然為藍本,將花木、山水、建筑等元素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內,“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以小見大、虛實相生以期創造出“納千頃之,收四時之爛漫”之咫尺山林。正是在中國古典園林所創設的這種獨有的自然精神境界的環境中,除了供人們以可游、可居之外,其更多地為主體提供了一個詩意的心靈棲居之所,在其中,人與自然達到了更高、更深層次的契合,作為審美主體的自我多了一份與所處世界并生共存的感悟。

    一、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藝術性創構

    自古以來,“崇尚自然”是中國人的天性之所歸,也是中國藝術創構之理念。從《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自然乃萬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到劉勰《文心雕龍•原道》之“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等。“道法自然”作為中國人觀照世界所建立起來的哲學思考,一直影響并指導著中國的美學思想和藝術思維,而這種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藝術性建構,是秉承“天人合一”這一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的基本精神的體現??梢哉f“,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理想,是創造園林藝術、園林美的內在依據,也是構成中國園林藝術民族特色的根本之所在。而這種天人關系與西方和阿拉伯的造園體系相比,則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在西方和阿拉伯的造園體系中“,人”作為中心,是以征服自然、與自然的對立為前提的,人與自然形成的是一種對抗關系,通過人為的干預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與人達到和諧,處處折射出人的力量。相形之下,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園林審美的主體意識是包含在自然的形式之中的,是在自然中見出主客體的和諧,或者說,更像是人與大自然通過造園方式所進行的一場情意綿綿的對話,是人懷念自然這一人類故鄉之美的“詩篇”。中國園林藝術的“天人合一”大致上可以歸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將“天人合一”統一于主體,通過景物的人格化,即山水“比德”來實現。簡言之,便是“自然的人化”。另一類則是通過“與物化一”使主客體和諧統一于人與自然共同的本體“道”,即“人的‘自然’化”。此時的自然,已不同于狹義的自然萬物,而是“自然宇宙大化”。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ㄥeF穑坐B悠悠下?!療o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無論是造園角度,還是從園林審美角度,中國園林藝術“天人合一”之類型,前者相當于王國維所謂“以我觀物”,為“有我之境”,后者則是“以物觀物”,為“無我之境”。園林作為“人化的自然”,主要從兩方面得以體現。一方面從造園者的角度而言“,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唐志契《繪畫微語》)。園林的風貌,也總是由于造園家個人性情、審美情趣及個人對自然和社會理解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個人風格。因此,園林中的山水、花草之美,才不僅僅局限于其本身的形、色、聲、光、香,景物之中還積淀著某些超越物象之外的審美信息,比如象征、比德,就是造園家個人性情志趣的側面折射,其根本在于園林是“人化的自然”。通常的園林是造園家“胸中丘壑”的物態化、形象化、典型化的意象再現,而非純粹自然的再現,從而成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寫意山水園林藝術品。另一方面,表現在園林鑒賞過程中所表現的主體意識,不過這種主體意識的介入要含蓄得多。宗白華有言:“中國人看山水,不是心往不返,目極無窮,而是‘返身而誠’‘、萬物皆備于我’?!蓖魏挝膶W藝術相關的審美活動相似,園林的審美的本質亦在于審美主體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肯定,而非自我犧牲,不是被動的‘反映‘’接受’,而是依靠人的主動性所進行的審美發現與創造,從而達成以主體為中心的主客體趨同。好像蘇軾說的“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薄叭说摹匀弧?,并非是將造園主體或鑒賞主體的審美意識,形象化地呈現出來,其關鍵在于,這里的“自然”作為更高一層的審美范疇,并非狹義的物質自然,而更多地傾向于道家的“自然”,形而上的“自然”。張彥遠將畫分為五等,“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神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所謂“自然”者為上品,反映在中國園林藝術中,則是造園者、園林觀賞者可以“同自然之妙有”“度物象而取其真”,可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以“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主體可以在園林所創設的“咫尺山林”中,突破有限的園林山水,有所覺解和體悟,把握更深層次,更加豐富、蘊藉的自然之道,這應該才是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最應該珍視的東西。中國園林藝術中,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通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雙向建構起來的,并且在更高的審美層次“人的‘自然’化”中得以升華,呈現出藝術性,這種藝術性便是對“天人合一”的復歸。

    二、自我與世界并生共存關系的感悟

    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視域中“,作為此在的世界領會是自我領會”,即“此在”作為此時此地的我是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我,世界也總是我存在于其中的、使我成其為我的世界,因而,自我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具有了動態性的同一關系,此在即意味著對世界、對自我的雙重領會,且對世界的領會和對自我的領會共時性地發生。這里的世界,不僅僅包含形形色色觸目可及的在場的客觀世界,更包含有那些在主體的主觀想象、領悟中的不在場的主觀存在世界,它是一個對此在主體來說主客統一的世界。而只有置身于這種自我與世界共生并存的關系之中,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才是充實且充滿詩意的。體現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尤為如此。中國古典園林除了供人游、居之外,它更多更高的旨趣,就在于以充分藝術化的時空形態手段,建構出詩意雋永的心靈居所,也就是文人雅士們理想的詩意棲居之所。不同于古典的文學、藝術,它除了自然山水之外,同時集中國傳統的建筑、書法、繪畫、雕刻、音樂等為一體,以其優美的生態環境、雅致的人文環境與中國人心性中對“宇宙”的終極思考及審美無功利的人生境界相結合,蘊含了人類最高的生存智慧——咫尺園林,天地境界。泰戈爾在《神的意象》一文中這樣說:他寓居于一個歷史的宇宙里,他經常處于記憶的連綿環境里,一般動物唯有透過種族的延續才能在時間的洪流里留下痕跡,而人類卻能依靠著自身的心靈,獨步于天路歷程。他這種知識及智慧的巧妙所在,正在于他們能將自身的根溯源自亙古的往昔,并將自身的種子散布于浩瀚的未來。此外,人類還能在他內在實現的領域里,建立一種非物質價值的棲身之所。當它的心靈涉身于這個世界時,他的意識正像一顆種子一樣,靜靜地等待著萌芽的時機,俟時機成熟時,個人便能在他的宇宙大我里,實現了自身的真理。徜徉于中國園林的煙柳長堤、草木山水之間,獲得的不僅是物質的棲身之所、簡單的審美直觀,更是在自我與自我、自我與世界對話中,對于自我,對于生命審美境界的獲致,這也正是中國園林通往哲學向度的更深層次思考。如蘇州網師園有一處以“真意“命名的門景。透過這處門景,恰巧可以透視出鄰院中由曲橋、水池、古柏、回廊等豐富景物所組成的景觀序列,而粉墻的舒展雅潔又很好地襯托和突出了背后縱向展開的景觀內容,仿佛一幅內容飽滿而層次分明的水墨畫鋪開于干凈、素雅的宣紙之上。除此之外,更為點睛的一筆是“真意”這一題額,使此處園林境界更是得到進一步的升華“。真意”出自陶淵明《〈飲酒〉其五》,原文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真”在中國古典文化中,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唐荊浩的繪畫理論就有“度物象而取其真”,歷代園林也經常以“真意“”真趣”這些具有哲學意味的命題作為園林構景的旨趣之所向“。真”在《莊子•秋水》篇中,以形容保持質樸自然而未被人為規范所羈絆束縛的一種生命狀態,而之后,成為在生命倫理學和美學上的重要命題。如蘇舜欽《滄浪亭記》就說:自己在這座園林之中的“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距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乃是一種充滿“真趣”的生活和審美方式。而這應該也是陶淵明“欲辯已忘言”的“真意”之所在。至此,在此處園林盛景中,個體早已從一個冷靜的理性旁觀者,漸漸地融化成園林畫卷中的一片綠葉,一汪清泉,亦或是一塊聳立的異石。此時此刻,個體不再是孤獨的,渺小的,已消溶在無際的大地大化之中。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所云:“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眰€體自我已與天地世界渾融,彼此難分,有自我對在場客觀存在的空間的直觀,更有對不在場之本真“大意”的頓悟。再如蘇州留園中的“聞木樨香亭”、廣州馀蔭山房的“聞木樨香軒”“。聞木樨香”已經成為宋代以來園林的一個常用的主題,除了這兩個例子之外,蘇州“漁隱小圃”等園林中也都有表現這一主題的景觀建筑,在大多數的觀賞者看來,這里不過是南方園林中為秋季品賞桂花(木樨)姿態和異香而設的景點。實際上“,聞木樨香”出自哲學上的一個典故:宋代的黃庭堅探究哲學和禪學的深意,晦堂禪師告訴他:“道”這個哲學本體雖然深刻,卻又是顯豁而“無隱”的,黃庭堅對此總是不得其解。秋日一天,黃庭堅和晦堂禪師同行于山間,當時正值巖上桂花盛開,于是晦堂問他是否聞到了濃郁花香,并告訴他“道”的形態亦如花香一般,雖然不可見,但是上下四方無不彌漫,所以“無隱”。“無隱山房”等景點,其立意都在于襲用這個典故而表明審美者對哲學本體那種豐盈充溢、沁人心脾之存在狀態的理解,景觀建筑因而似木樨香般,突破有限時空,獲得最大化的審美張力。自我與世界便在此審美境域中并生、契合。筆者以為,要深刻理解一切藝術的前提是,要在依托具體時空形跡的基礎上,建構起一個藝術眼光乃至心性之光的支點,就是要通過一個有形的入口進入到生命旅程和無限宇宙長河的脈絡之中。而中國園林藝術應該是中國哲學和文化視野中最理想的具體時空形跡,正是有了這一具體而充分的藝術化窗口,我們才能夠真切地體認、參悟自我生命在宇宙運行中的位置和價值,從而自我的生命以一種具有哲學意趣的向度和界域,棲居于審美化的宇宙大化之中。

    作者:張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a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成人99国产精品|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xxx|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在线观看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777777| 国产成人免费网站app下载|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