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藝術設計方法及原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類公共環境是全人類群體的活動場地,涉及人們的直接生存與發展,且與生態、地貌、文脈等因素無法脫離。若將公共藝術中的“公共”二字基于“群”的意義進行解釋,那么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是缺乏公共性的。就空間意義的層面而言,其目的便在于進一步解釋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以公共方式存在于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以一件常被用于公共空間的雕塑為例,若其是在私人空間內進行雕塑完成,其仍然不能稱為是公共藝術品,因其仍然具有私人性質。當然,也存在私人空間短暫轉化為公共空間的例子。可以說,公共空間是具有可變性的。如:在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中放置同一件雕塑作品,該雕塑作品仍然具備不同屬性。私人空間內的雕塑是不能被稱為公共藝術的。若按照這一邏輯,公共空間放置的藝術品便可稱為公共藝術,這顯然是不對的。前文所論述的所有藝術及藝術樣式都隸屬于此類藝術的范疇。問題在于,隨著時間的更迭,公共的定義也會發生轉換,這是不可違背的。以古代皇家園林為例,在古代,這是皇家的私人園林,平民百姓不可入內。到了現代,所屬權發生轉變,部分對外開放,人們可進入游覽、觀摩。可見,皇家園林的屬性也發生了轉變。古代私人藝術隨著歷史的更迭成為了公共藝術。這就意味著,公共空間具有可變性。
整體而言,開放性是公共空間的核心屬性,即在公共空間內,該活動場地是具有開放性的,同時還包括對場所公眾的開放性。這就意味著,公眾處于該公共空間內,那么公眾也是可以享受這種開放性的,公眾自由交流的權利無法被剝奪。從某種角度上看來,所處空間開放性決定了公共藝術的開放性,公眾有需求,則相關管理機構就必須根據公眾需求來修正公共藝術作品。公共藝術是基于社會審美而形成,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公共藝術的標準必須長期處于解讀與修正的循環之中。生態文化經驗對公共藝術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即特定社會文化會對公共藝術形成產生一定作用,是社會文化價值觀的集中反饋,也是自然生態及其衍生出的特定生態文化經驗的反饋,當然這種影響力和作用力是不易察覺,需細細捕捉的。
當然公共藝術的設計過程也是極其復雜的,第一階段就是準備階段,這一環節,場所地形,景觀建筑和環境色彩這三個環境因素是需要設計師尤為注意的,因為這三個方面會對基地的調查分析起很大的指導作用。所謂的場所即活動處所的地方及環境。而地形是地貌的近義詞,這里指的場所地形包括地貌的改造利用,引水造景,土石假山等。場所與地形形成景觀的骨架和脈絡,為景觀設計提供前提條件。地形還對景觀中其他自然設計要素的功能起到支配作用。這些要素包括植物材料,鋪地結構,水體泊岸,建筑環境當然也包括公共景觀本身。可以說,任何景觀設計要素都要和地形相融合。景觀建筑無論是單體還是群體,是繼地形以后的第三個重要的是外景觀的功能結構。它不同于其他景觀建造要素,這是因為所有的建筑物都有自己的內在功能,這些都體現在他們的墻壁所圍成的區域以及由建筑所構成的臨近基地,另外建筑遺跡環境也是大多數人活動的主要場所,公共藝術必須考慮和環境建筑形成的內外關系。公共景觀藝術的色彩不像畫家選擇色彩那樣自由,公共藝術作品需要將自身和周圍環境中的色彩要素通過造型加以過濾,加工,組合到整個景觀環境秩序之中。場地調研,對基地與周邊進行綜合評估,全面推進基地建設工作,基地分析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占有重要作用,深入細致的進行基地分析與評價有助于作品設計的完善性,而且在分析的過程中不免也會產生一些對設計有力的新構想,是設計和創作的深度產生新的可能。分析未來景觀的發展模式,保證景觀的前沿性。讓公眾參與到景觀公共藝術規劃編制過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公眾對規劃的可接受程度,確保公民培養起決策所有權意識,推進規劃工作的落實。城市公共藝術建設項目中有許多時候是需要公民廣泛參與的,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公民的參與度往往是被排除在外,忽略不計的。
設計師在對項目的背景,基地情況,功能組成等基本分析中,通過對資料的分解消化,也能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將收集到得大量信息有意識的進行綜合,借助理性的分析,歸納,提煉,叢中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景觀公共藝術涉及的范圍很廣,各種條件千差萬別,雷同的可能性并非絕對。這意味著每一個新的景觀公共藝術設計項目一定有它不同于以往所設計的類似的景觀特質,因此,在構思中就要根據新項目的具體條件,以及自己的設計方向,目的,對所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篩選和整理,充分的幫助設計師建立起大的方向和框架。
在設計的過程中創新是方案深化的最高層次,也是終極目標。愛因斯坦曾言,相比知識的力量而言,想象力更勝一籌。這是創造力的基礎,當然唯有具備創新力量才能激發創造力。創新力量的來源在于對新事物的感知和洞察能力、藝術修養、經驗技能等多重方面。同時,創新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此才能從構想進一步轉化為創新行為,最終迎來產品等誕生。目前,許多設計者尚未培養起創新意識,一味的復制、抄襲限制了其進一步激發創作思維。
作者:安妮 單位:北京服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