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纖維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教學模式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纖維藝術設計在中國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逐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國內各地藝術院校陸續開設纖維藝術設計課程或纖維藝術設計專業。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纖維藝術教育研究相比,國內的纖維藝術教育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的問題。作者以吉林藝術學院纖維藝術設計專業為例,結合吉林地方文化特色并融入跨界式及以賽促學的教學模式,希望逐步改善現階段纖維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關鍵詞】纖維藝術設計地方文化跨界式以賽促學教學模式
一、跨界式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跨界式是指融合兩個以上設計專業學科的特色與精華,交叉多個學術研究領域的設計合作。授課教師應在課前做好知識儲備,包括跨界式創意思維方式、吉林地域文化歷史及特征、纖維藝術設計的起源與流變、纖維藝術設計中運用的材料及其特性、纖維藝術設計的創作技法。在課堂上,授課教師帶領學生觀看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觀和相關藝術品,以及國內外優秀纖維藝術品,并對優秀的藝術作品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分析階段:包括藝術品創作的思路、材料的選擇及技法應用。通過優秀作品的賞析開闊學生的創作思路,刺激學生的創作欲望,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總結階段:授課教師需引導學生在汲取吉林地域文化精髓的同時,理解纖維藝術設計是一個創意思維與纖維材料相結合的課程。學生進行創作的過程中,可以二到四人結成小組,以團隊方式跟隨課程的進展。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及市場調研等方式對相關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學生通過課上理論知識的梳理及資料整合之后分析總結出各自感興趣的主題、形式、顏色、材料及技法,如拼貼、刺繡、編織等傳統表現技法,或是分解、重構、裝置、光影等其他藝術相關專業的表現形式等。鼓勵學生將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從未被重視的纖維材料提取出來,以跨界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些常見的纖維材料,探尋新奇的表達方式。草圖創作階段:這是學生跨界式創意思維發散的過程,通過前期對吉林地域文化特征的原始材料進行調研、分析及整合,篩選出學生對吉林地域文化的興趣點,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再發展成為纖維創作形式的出發點,最終根據課堂創作要求以纖維藝術作品的形式表現出來。授課教師需階段性地與學生研討創作草圖,為學生創作出有趣味性、藝術性的纖維藝術作品提供指導。筆者在日常教學中總結出以下幾種結合不同專業方向的設計方法。
(一)傳統元素的概念化
傳統元素因受時間或地點的限制,并不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極具吉林地域特色的滿族薩滿面具、東北窗花貼紙、朝鮮族農樂舞、秧歌等,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才能見到。學生如果想把相關傳統元素運用到纖維藝術設計中,首先要提煉、概括其形式及色彩。其次,選擇適合的纖維材料和技法與其搭配,如窗花圖案,學生可以根據搜集到的不同樣式的窗花形象,從圖案形式、色彩、寓意等方面進行提煉、概括、解構、重構,形成一種新的樣式組合和色彩表現。再利用棉、麻等纖維材料以平面編織或者立體軟雕形式進行表現,最終創作出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纖維藝術作品。
(二)纖維材料的肌理表現
肌理是由自然材料本身的組織結構或人工材料設計而形成的,也是纖維藝術設計創作中的基本表現方式。纖維材料可以通過編織、纏繞、拼貼、打結、裁剪等方式作用于纖維藝術品上。因為纖維材料的質地各異,學生通過運用不同表現技法可以創造出長短粗細、厚薄疏密等不同的肌理效果,這種肌理的表現力遠勝于單一質感。例如,學生創作主題想要表達東北冰雪特色,首先需區分冰與雪在形式、顏色、質感上的差異,之后在冰與雪的肌理質感表達上要層次分明、突出特征。
(三)纖維藝術設計的立體表現
近年來,國內各藝術院校的纖維藝術創作多以平面方式為主,學生在空間中的創作實踐較少。其實纖維材料的種類豐富繁多,具有不同的厚度和質量,學生可以通過運用各種創作技法,使其產生浮雕式的高低起伏,甚至是雕塑式的立體效果。比如學生要利用纖維材料表現薩滿面具形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首先要認識到所選纖維材料的可塑性,再結合染色輔助和適合的工藝技法以突出其纖維藝術創作作品的立體感。
(四)纖維藝術設計的主題化
纖維藝術設計自從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生根發芽,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全國各地都有開展這種藝術形式的實踐與研究。這種發展因地理位置、氣候環境、風俗習慣、人文特點等不同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學生可以根據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征進行纖維藝術設計,如東北薩滿文化衍生出的許多特色的圖騰藝術,以及與其相關的神話故事和神話形象。在纖維藝術設計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種吉林地方文化融入到纖維藝術設計當中,不但可以明確學生創作過程中的主題,還可以讓更多人感受到吉林地方文化所帶來的別樣風情。
(五)具象形的抽象化表現
具象形是纖維藝術設計創作中常用的基本造型形式。因為具象形所具有的平衡感、對稱性及完整性等特性,被人們所喜愛。但具象形的造型相對簡單,如果在較大型的纖維設計作品中直接運用會顯得空洞。如果具象形通過解構、重構等方式,把簡單的具象形動態化、非正?;幚恚罱K變形為抽象形,那么其形式就會生動、豐富得多。例如,以朝鮮族農樂舞為形象元素進行纖維藝術設計,學生可以先解構朝鮮族農樂舞中的原始形象元素,再按照一定方式重構其各形象元素,形成一種新的造型形式。纖維藝術設計課程的綜合設計創作階段是教學效果的最終體現。授課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纖維材料進行加工再造,重新解構和組合出新型的綜合纖維材料。授課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嘗試改變纖維材料的使用方式,無論是以空間的軟雕形式、靜態的懸吊形式或是動態的裝置形式,通過跨界式的審美眼光加強學生對纖維材料的認識和理解,充分發揮不同材質的特征,在纖維作品視覺效果完整的基礎上,賦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內涵。
二、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
學生作品的完成是其課程學習成果的最終體現,作品無論優劣都是其辛苦創作的結晶,作為授課教師都應予以積極的評價。首先,授課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間提供合適的空間給學生展示其作品,并組織學生進行宣傳,邀請其他專業學生或親朋好友前來參觀。這樣,學生不僅擁有完整的課程體驗,還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纖維藝術設計。授課教師也可以邀請校內外各學科教師前來參觀交流,不僅有利于專業課程的完善,也有利于促進各學科之間的有效結合,為多元化、跨學科的教學方式提供可行性建議。展示結束后,授課教師與學生對展示效果和反饋進行交流總結,把各方面信息進行梳理整合,為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創作帶來參考。其次,作為纖維藝術設計課程的后續延伸,授課教師需要挑選出優秀的纖維藝術品裝裱,推薦學生參加纖維藝術類或工藝美術類的相關展賽。通過校外的學術交流讓學生走出校園,開闊學生視野,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這種藝術形式。這種以賽促學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帶動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增加學生自身的含金量,也會為學校專業打開知名度,吸引更多高素質的學生[3]。此外,授課教師還可以聯系軟裝家居產品的生產廠家,將學生的纖維藝術作品與廠家討論交流,研究作品的藝術價值與市場價值的空間,為纖維藝術設計創作的實用性開發創造可能。總之,每一階段課程的設計研究與技術實踐都是優秀作品形成的必要因素。纖維藝術設計這門學科需要在授課教師的帶領下將教學、研究、實踐三者緊密結合起來[4]。學生只有直接參與纖維藝術設計的全部過程,才會體會到棉纖維的溫馨、質樸,麻纖維的原始、粗獷,絲纖維的典雅、高貴,毛纖維的柔和、飽滿等特性。同時,傳統的包裹、纏繞、編織、印染、拼貼等技法,也會因新興材料與新興工藝的發展而產生新穎的視覺效果,從而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創作思路。教師需啟發學生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并融入跨界式的設計思維及開展以賽促學的積極辦法。纖維藝術設計也只有在這種不斷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中才能夠大膽創新,創作出更多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纖維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劉華柏.地方文化為核心的藝術設計專業新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時代教育,2016(11).
[2]黃曉蔓.高校纖維藝術課程“多元化”教學方法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13(7).
[3]楊球旺,王洪亮.藝術設計專業“以賽促學”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藝術教育,2011(7).
[4]張翔.傳統元素在纖維藝術課程創作環節的創新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7).
作者:陳鴻偉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