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教育對培養學生人格素養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通過引導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關鍵詞】藝術教育;立德樹人;情操
當今社會,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的泛濫導致很多人缺乏對優秀藝術作品中感情和精神表達的重視。即使學校建立的必修藝術課程,往往也過多的強調藝術表達的技巧,迎合市場的需求以探尋自身職業之需。藝術課程形同虛設,忽視了藝術教育重在個人的精神和情感的表達,只為完成任務而已。這樣的藝術課程往往削弱甚至詆毀了藝術中感情的和精神表達的有益成分,而更多的是藝術技巧的炫示和職業需求的被動滿足。這種現象的出現從根本上來說是源于我們國家整體的教育中對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不夠重視。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教體藝[2014]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徑和內容。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在培養人的全面發展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自古孔老夫子倡導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既強調了德行是做人的首要,審美修養在道德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同時注重二者之間必然的發展聯系。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會提升審美修養。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偏廢。在當今知識型社會背景下,將藝術教育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起來更加突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重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全新智能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勢下教育部將藝術教育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起來,認為“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八個方面具體闡釋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所起到的獨到而必不可少的作用。藝術涵蓋面非常之廣,簡單的說藝術作品就是所有人們創造的能給我們帶來美的體驗的東西。那么,怎么成就一件藝術作品和一件藝術作品是否美就牽涉到了什么是美這樣一個美學的基本概念。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但我們每個人都要有基本的藝術素養——審美能力。審美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經過良好的藝術教育才可以逐步實現。
一、藝術教育豐富學生內心世界
藝術創作過程中是充滿思想和情感的,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奇思妙想,往往是“有感而發”的創作。學生當中不乏“思想者”,我們時常驚嘆于學生大膽、新奇的想象并為之感動。作為藝術教師,我們應了解學生心中所想、心中所愿并善于借助“藝術”這種“第二語言”將學生們的“奇思妙想”情感(內在),直抒胸臆;鼓勵學生將深刻的、晦澀的思想借直觀生動的藝術形式予以闡釋。年齡越小的孩子希望借助藝術這種外在的形式表達內心情感的愿望越強烈,這就不難理解孩子們自小就喜歡美術、音樂,喜歡寫寫畫畫、唱唱跳跳,這一方面源自孩子們的天性,另一方面則是孩子們在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將涂鴉、歌唱看做表達內心世界的“第二語言”。
二、藝術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學生將內心美好的思想情感通過直觀的藝術形式加以體現似乎更符合他們的天性,可以幫助他們養成善于表達內心美好情感的態度與習慣。內心的美好、淳樸的心靈才會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他們樂于玩耍、樂于發現、樂于探索;藝術創作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心理素質、意志品質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這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大有裨益。
三、藝術教育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
美來源于生活,給學生機會讓他們到戶外寫生,面對自然,面對生活,隨性而不刻意。他們畫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用心去感悟,去體驗,將自己的生活經驗、美好愿望融合在畫面當中,讓他們去體會藝術創作的樂趣,在“藝中游”,在“玩中藝,藝中玩”,不用一些條條框框去禁錮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自由去表達,在創作中體驗“天馬行空”的快感,我們只是根據學生個性的不同、根性的差異在藝術技巧和美學原則上予以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創作的樂趣和表達美好情感的樂趣。宋代朱熹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快樂是產生創作靈感的源泉。
四、藝術教育要順從學生的天性
明朝王陽明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中認為:兒童的性情是喜歡玩耍而不喜歡拘束,教育兒童,一定要引導他們活潑地學習,使他們學習時心情愉快,那么他們的進步才不會停止。不止是兒童,青少年、成人同樣需要在快樂的心境下獲得學習的進步。因此,要對學生施之有效的教育,就要使其喜悅,使其在“樂游”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受到教育。那種望子成龍心切,不顧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嚴格拘束和限制的父母和老師,只知“求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甚至“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不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扼殺其智慧,使其“日就枯槁”,這對學生生理、心理發育是極大的危害。當然,這種“玩”與“樂”并不是茫無目的的玩與樂,而是在愉悅的情境下帶著好奇心、探索的精神去體會學習的樂趣,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學生感到學習并不是枯燥無味的。繪畫、手工、音樂藝術創作也同樣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思考的方式,在藝術活動中反映他們的情感思想,而且這種思考有助于他們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進行總結,溫故而知新,舉一而反三,事半而功倍。
五、藝術教育要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
學生可以將每日所發生的感興趣的事或印象深刻的事用繪畫的方式、日記的方式或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下來,我在日本留學和工作期間,因學習和工作需要,常常要去岡山大學附屬中小學聽課,日語里叫做“授業學習”,我發現很多同學都有一個自制的小繪本,里面畫滿了漫畫,框在格子里,旁邊寫了一些文字,用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每天的生活,有在學校的生活,比如:“快樂的陶藝課”“今天畫集體創作畫我的十個手指都沾滿了顏色”“我最滿意的一件木工藝作品”等等;有走出校園的生活,比如:“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郊游”“我今天撿到了一枚漂亮的楓葉”“去中國同學的家中做客”等等;同學們非常愿意與我分享他們的快樂,體驗他們的幸福感,在與他們的交流探討中也是一次快樂的情感交流過程。
六、藝術教育要順勢而為
既然學生的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渴望創造形象,那么好的教學方法應該支持學生的這種傾向。學生們喜歡涂涂畫畫寫寫,正如他們富于幻想一樣,有時愿意照著圖片畫,有時畫喜歡的物品,有時畫自己的父母,有時畫一些美好的愿望……久而久之,這種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可能發展成為更有價值的才華,藝術教育是開啟心靈教育的鑰匙、通往快樂之路的起點。藝術教育帶來的不僅僅只有樂趣,隨著年齡與生活經驗的增長,繪畫技巧的不斷成熟,學生們會逐步加深對美的理解和熱愛,不論是自然美還是藝術美,運用藝術的形式去創作和表達形象,并從中獲得樂趣與美感,這是他們心靈的需要。如果他們缺乏像繪畫這樣的心靈表達方式,會覺得很痛苦。學生們愉快地投入到繪畫創作中去,繪畫可以培養淳真的愛好、真摯的情感和群體的觀念。一點一滴的鼓勵、幫助和認同感都將促使學生們將內心的情感外化為藝術形式(形象)并善于與他人溝通,而且這種能力會逐漸增長,直到這種感情和創作的能力結合。
七、藝術教育要用美熏洗心靈
正確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理解生活,善于運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通過手中的畫筆去表現生活,表達情感。當同學們內心充滿感恩,將內心豐富的思想情感用畫筆表達出來的時候,這幅作品也就具有了生命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往往會對同學們情感真摯的作品充滿了驚嘆與感動。驚嘆于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感嘆于他們淳樸而真摯的情感,內心的美好才會有生動的作品,所謂的:文如其人,詩如其人,畫如其人,有胸襟有氣度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創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有生命力的作品反映了一個人的胸襟與氣度,學生們將來不一定從事專業的美術創作,但一定要有審美的品味,具有藝術修養與藝術氣質,藝術學習的最終目標是陶冶性情,提升人格修養與品味,從而形成豁達的胸襟與氣度。正如魏晉南北朝“古畫六法”當中所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孔老夫子所說的“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因此,藝術的熏習著重“意在言外”,講究“意境深遠”,與高尚的道德情操、豁達的胸襟與氣度相輔相成,有異曲同工之妙。
八、藝術教育專注的人格教育
學習技巧只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方面而并非全部,學生將來即便不是藝術家,也至少是具有藝術素養的公民。高尚的藝術熏習有助于正直人格的形成。崇尚心靈的藝術創作強調的是藝術作品如何陶冶情操,一幅藝術作品總是引領我們感受她的“意在言外”,意在創作的動機、思想和感情、創造過程中對美的感受以及人格的升華。藝術創作的過程對于人的心靈是由內而外的洗禮,將質樸純真的內在情感外化為生動美妙的外在形象,這種心靈的教育教會我們尊重每一位創作者,尊重他們的生活經歷,尊重他們真誠的情感流露,尊重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獨立的思考去表達對美的感悟,從而變得更加自信,在“游于藝”的過程中學會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學會與世界和諧共處,這也是我們尊崇當今的心靈教育所倡導的:在藝術的熏習中體現正直的人格。藝術教育是提升人格素養之必需,讓學生在藝術的海洋中陶冶情感,通過愉悅的學習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喚起美好心靈的歌聲,將美的教育,愛的教育,心靈的教育落實在我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是我們不斷要探索的動力。
作者:岳丹 單位: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繼續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