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創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中,我們更多的強調了其形式、內容、教育、融合發展等問題,對于舞蹈創作問題卻很少提及。本文基于舞蹈藝術創作問題,以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為切入點,結合舞蹈生態學的分類方法,審視特定歷史時期舞蹈藝術創作的本質。
關鍵詞:古代舞蹈舞蹈創作發展創新
一、一眼千年,一跳百年
歷史的回眸,我們曾多次回首舞蹈所呈現出的魅力。作為藝術之母的舞蹈,自其產生的那一刻起變承載著人類無限的能量。一眼千年,一跳百年,舞蹈藝術成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我之間有效溝通的手段,它的使命和功能不斷壯大與豐富,在百花齊放中不斷推陳出新,成為一種具有獨立性質的表現藝術。舞蹈藝術創作作為舞蹈藝術作品生成的必要途徑,創作能夠賦予作品內容與形式,賦予其內在精神內涵,最終通過欣賞者賦予作品審美價值。舞蹈藝術作品的產生必定會有創作者———舞者本身亦或是編舞者,他們的創作受制于時代的上層建筑,創作意識會影響社會思潮與藝術發展走向,同時影響本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與價值取向,反之同樣影響著國家的上層建筑。中國古代舞蹈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國家的發展與舞蹈藝術水平的提升大多是處于正比例平衡狀態,為數不多的如魏晉南北朝時期,體制的上層建筑并未影響舞蹈藝術的停滯,反而促進了其快速融合與發展,為唐代舞蹈的輝煌成就做鋪墊。舞蹈藝術創作者作為舞蹈藝術作品的主體,在中國古代舞蹈發展歷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與職能。以舞蹈生態學的視角來看,中國古代舞蹈中舞蹈創作者的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從遠古時代的舞蹈藝術開始,舞蹈創作者大多為各部落的先民———舞者本人,他們承擔著那一時期舞蹈藝術的全部生產、表演活動;夏商時期的舞蹈藝術創作者,出現了“巫”這一特殊而又神圣的職業類別,他們是這一時期的舞蹈專家,作為神權至上的時期,由“巫”全權負責舞蹈藝術作品的創作與表演;周代開始進入封建時期,樂舞機構的設立則出現了專門的管理者與創作者,他們負責對樂舞的教學、排練工作;朝氣蓬勃的漢代出現了專業的編舞者,并且開始運用一定的技法進行舞蹈創作,初顯專業舞蹈創作特征,并且上層貴族出現了即興舞蹈創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其體制的斷裂,舞蹈創作者多為民間藝人,上層貴族的即興舞蹈創作在漢代的基礎上延續;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唐代,舞蹈創作者的身份更加多元,上至皇帝、高官重臣,下至民間,創作種類豐富多樣;宋代開始宮廷舞蹈逐漸衰落,舞蹈創作者大都是由宮廷長期奉養的專業藝人走向民間;宋以后的元明清主要發展為戲曲舞蹈,這類藝術形式有特定的創作者,其創作已經走向成熟,藝術表現有明顯的程式化、劇場化、商品化。雖然舞蹈藝術作品、舞人等根源都是來自民間,但每一時期的舞蹈創作存在的巨大差別,根本原因則來自舞蹈創作者時代的不同與審美需求的差異。
二、“神”與“人”共存
在中國古代舞蹈藝術中,創作者創作的作品功能和目的往往具有較強的指向性,最基本的目的為“娛神”抑或是“娛人”,目的與功能不同影響著表現方式,并通過特殊記錄方式進行留存。原始時期創作的舞蹈作品大多為歌功頌德部落首領或是圖騰崇拜,如神農氏、黃帝、各類鳥獸圖騰等,其表現方式大多為“連臂踏歌”的圍圈而舞,以圖形的方式記錄在了巖石壁畫、彩陶盆等。夏商時期的舞蹈作品大多為祭祀求神,同時出現了供統治階級欣賞取樂作用的樂舞,樂舞專門的表演人員———女樂的出現,標志著舞蹈藝術由自娛向表演性發展,甲骨文的出現成為以文字方式記錄舞蹈藝術的濫觴;周代禮樂制度的建立使舞蹈在前朝樂舞已有功能的基礎上增添了教化功能,更多的為統治階級服務,樂舞機構的出現成為樂舞記錄與保存的承載者;漢代的欣欣向榮使舞蹈藝術的表達功能走上了新臺階,以“百戲”為俗樂代表的舞蹈不僅用來供皇帝欣賞娛樂,同樣對民間、域外少數民族的人們具有重要娛樂作用與政治作用。這一時期以漢畫像磚石和舞賦為主記錄了漢代豐富的舞蹈藝術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舞蹈作品的功能和目的顯現度較弱,與那時的社會背景相似,大多為抒情性的舞蹈表現及時行樂的思想,戰亂的年代舞蹈的遺存還是依靠靜態的“石頭”———石像等;唐代的舞蹈藝術作品,不同的功能和目的頗為豐富,如歌功頌德的坐部伎與立部伎、彰顯國力的十部樂以及各類娛人的民間和宮廷樂舞、娛神的宗教舞蹈等,與此同時,出現了能夠反映出時代藝術高度發展的記錄方式———舞譜;宋代的宮廷“隊舞”和民間“舞隊”分別承擔著政治性與娛樂性的功能,同樣匯集在了德壽宮舞譜之中留存至今……此外,明代朱載堉的擬古舞譜以更直觀、準確的方式記錄了那一時期舞蹈藝術的走向,明清時期的戲曲舞蹈更是為世人所熟知,流芳百世。宏觀上看,不論哪一時期的舞蹈,其基本目的和功能可分為“娛神”或“娛人”,但在各自“娛”的類別里又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分支,分支越多,則反映出藝術發展的繁榮度,這也正是舞蹈所帶來的魅力。
三、“萬變”不離其宗
對望過往中的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創作,其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已足夠多姿多彩。從舞蹈創作技法的角度出發,最具代表性的屬漢代與唐代,漢代的群舞創作技法在調度與構圖上強調整齊、統一、協調的律動。唐代舞蹈除群舞外,雙人舞技法同樣精湛,出現了強調工整統一的整齊對稱和富于變化的對比呼應兩種處理方式,已經能看出那一時代的高超的舞蹈技術水平和編排這些舞蹈的編導家。明代朱載堉的擬古舞譜中,同樣為我們展示了豐富的舞蹈創作技法,《人舞譜》等通過擺字形來展示舞蹈的調度與構圖。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舞蹈創作技法豐富了我們今天的舞蹈創作技法與創作理論,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藝術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新的基礎需要對傳統進行深刻認識,舞蹈藝術創作亦是如此,在“繼承傳統與創造革新”這一對相依相聯、相互消長的矛盾關系中,需要理清其內在屬性。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中“萬變”指創新、發展,“宗”是指固有的文化基因,對于古代舞蹈創作而言,每個時期的舞蹈編導者都在不斷的創新其形式,發展其內容,以此滿足特定歷史時期各類人群的審美需求,但不論古代的藝人們如何創新發展新的舞蹈樣式,始終沒有變化的是以時代文化為根基,將內在文化屬性內置于舞蹈,并且舞蹈藝術創作的根源都是來自于廣大民間,民間能夠使人們能夠汲取更多的生活元素將其藝術化,也符合其藝術真實性。由此,不論時代如何更迭,我們始終能夠依托強大的文化———“根”基本,使舞蹈藝術創作形成多元化發展。
四、結語
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的發展走向并非單純的一脈相承,它們是在百花齊放的狀態中去繼承、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使得舞蹈藝術不斷發展而未式微。舞蹈創作作為一度創作,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有重要的引導性作用,沒有創作者,就沒有藝術作品的產生,欣賞者也就無法進行藝術審美。對于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創作而言,通過分析在不同時期下創作者身份不一,創作作品的目的與功能側重不一,創作手法技能不一等內容,以舞蹈生態學的視角梳理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創作分類,能夠使我們更加清晰的了解古代舞蹈創作問題。在對望過往中,我們總能驚喜的發現,藝術以創作開始,以作品呈現,以各樣方式留存。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今天的我們沒有時空的界限,去細細品味舞蹈藝術創作帶給我們的美好,去用心探索舞蹈藝術創作中的未知空間,以期能夠補充當下舞蹈創作理論與實踐內容并形成有效借鑒。
參考文獻:
[1]資華筠,王寧.舞蹈生態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2]袁禾,中國舞蹈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劉凱君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