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伊門多夫藝術創作的反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伊門多夫相關創作為例,將其創作思想與表現手段進行梳理,進而對新表現主義中藝術家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并將中國當代藝術家在作品上的處理方法與伊門多夫進行對比,探討中國當代藝術家與社會之間存在的新型關系。
關鍵詞:伊門多夫;社會責任;新表現主義;當代
約爾格•伊門多夫(J?rgImmendorff)20世紀40年代出生在德國布勒克得,曾就讀于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受其導師博伊于斯與思想的影響,在繪畫主題的選擇與取舍中,他深諳如何運用大量具有現實隱喻的形象符號來表達他的政治意圖。他認為藝術家應該參與社會事務,推動社會變革,他的這種表現方式在當時是極為新鮮與受歡迎的。
一、向“繪畫”的回歸
伊門多夫生活的年代正好是美國波普和極少主義藝術盛行的時期,創作觀念上的差異使其對當時的美國藝術嗤之以鼻。他呼吁藝術家去抵制這種資本主義美術,他的早期作品與中國20世紀70年代的革命主題宣傳畫的有一定的類似。不難看出這種以特定的符號來隱喻藝術家創作思想的方法主要是對博伊于斯的模仿。博伊于斯常用蜂蜜、死去的兔子、油脂等符號來詮釋他的思想,而伊門多夫則是通過領袖形象、動物、斧子、鐮刀等形象來進行表達。伊門多夫生活在二戰后分裂的柏林,不同政權下居民生活的反差激發了他對現實更深地思考,他認為現實的分裂不僅僅存在于東西德這片土地上,整個世界都在因美蘇的冷戰而顯得破碎不堪。在《德國咖啡館》系列作品中,不同時空地點的政治人物、代表東西德政治符號的圖像等內容被囊括在咖啡館狹窄的畫面中,被分裂的畫面猶如中間隱藏在報紙后面的德國普通居民的精神世界。當以伊門多夫為首的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們試圖建立與美國和蘇聯藝術都不相同的德國藝術時,他們不約而地同選擇繪畫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60-70年代的德國,藝術從古典主義向表現主義、極簡主義、波普藝術、新表現主義不斷自我反思和批判的過程中,在此時選擇對“繪畫”的回歸不僅是對批判古典美并且挑戰中產階級庸俗趣味的表現主義的同情的模仿,同時也是對藝術家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反思。通過回歸“繪畫”這種創作手段為了更明確地表現社會議題,是對當時知識分子要投身于社會運動真實面對德國分裂的現實這一現象的同情的模仿。
二、藝術家對于社會議題的選擇
那么藝術是否如伊門多夫創作的那樣而要肩負社會責任呢?伊門多夫是一個對政治極為敏感且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從他的作品我們可以更深刻體會到政治話語是如何作用于個體的,這種認識有助于理解這個時代與我們自身之間的關系。在這個層面上,藝術應該肩負社會責任,但是否要肩負像伊門多夫那樣政治性的社會責任呢?當西方現代藝術產生近一個世紀后,我們已經可以客觀地去評價被伊門多夫評價為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藝術家的安迪沃霍爾或極少主義藝術家,他們與伊門多夫一樣為人類貢獻了觀看世界的另一種方式。雖然在藝術追求上伊門多夫更愿意選擇他所認同的那種富有政治見解與社會參與感的創作方式,但他也意識到這種方法也只不過是改變人類社會眾多途徑中的一種。他與同時代美國藝術家在藝術上的分道揚鑣,更多的是美蘇冷戰所帶來的結果。真正的藝術創作不僅是為了某一流派、政黨或社會團體的需要。每一位藝術家身處的社會是不同的,但都需要藝術家反思自己所處的當下,學習如何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來表現人的現實遭遇,而不是放棄自己的行動與話語權,脫離社會生活變成藝術的附屬品,沉浸在自己所營造的烏托邦中。也許自得其樂的藝術創作對于這個社會無關痛癢,但對于藝術家自己的創造之路,可能就是一條逐漸走向滅亡的道路。
三、新表現主義在中國當代美術發展下的反思
2017年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簡稱工信部)宣布開展為其14個月的整頓行動,包括對虛擬專用網絡(VirtualPrivateNetwork)的使用設下新限制,這一行為更像是當代中西方的防衛墻。在伊門多夫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矛盾在德國土地上被激化,人們能夠切身體會到身處不同的陣營中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層面上的差異,而當代中國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西文化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像伊門多夫那個時代那么直觀地顯現出來。而被伊門多夫稱為“文化的舌頭”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應如何從自身的角度進行反思與表現呢?改革開放后,中西方的藝術交流加大,中國藝術家到德國留學,新表現主義在中國逐漸獲得普及。這一時期學習新表現主義的的藝術家有馬路、許江、周春芽等人,面對中國改革的現實、道路和發展前景產生的社會問題,他們從各自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回應。例如馬路作為第一批受德國新表現主義影響的藝術家,他不僅要將其在德國學習的成果通過繪畫表現出來,同時身為中國美術教育的從業者,他也肩負著向大眾普及抽象藝術的責任。從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他對情緒的表達、材料的應用與對中國傳統意象的追求等內容的研究,似乎除此之外,從其作品中似乎看不到復雜的文化符號。筆者認為他的這一選擇更多的基于中國美術發展欠缺對抽象藝術的理解這一歷史事實所作出的決定,他作品中繪畫語言的不斷純化也是新表現主義不斷中國化這一過程的體現。許江的油畫作品中將新表現主義的筆觸與中國水墨用筆相結合,挺立于大地的向日葵富有中國精神的象征。周春芽將中國傳統民族藝術與德國表現主義技法相結合,其作品《綠狗》系列作品中,借助其寵物“黑根”的夸張的造型,以戲虐的表情與高飽和度的色彩表達了他對人與生俱有的情愛、欲望的理解。周春芽這種借物喻人的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文人極為相似,其作品是新表現主義與中國文人繪畫一次有趣的結合。他們的藝術實踐讓人看到中國藝術家跳脫了對新表現主義的單純模仿,他們深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一定程度上與新表現主義的創作理念產生了共情。但他們與伊門多夫作品中強烈的政治傾向性與對戰爭歷史的反叛性相比,中國的藝術家似乎在行動上更為緩和,這種現象是新表現主義在中國的因地制宜,還是一種藝術家面對中國現實政治環境的權宜之策?新表現主義在德國與中國的發展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德國新表現主義是對波普藝術、極少藝術的反叛,是對表現主義批判古典主義的一種同情的模仿。而在80年代的中國,新表現主義是與波普、極少、觀念、行為等藝術流派同時進入中國藝術家的視野的,新表現主義在德國形成的條件在中國是不具備的,當時的中國藝術家更關心的是如何吸收新表現主義的表現形式,去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另一方面,與德國藝術家對社會現實強烈的不滿而產生各種對社會問題的批判相比,20世紀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更多的是對之前發生的文化禁錮歷史進行反思,但整體的社會是在不斷發展與前進的,也就說造成新表現主義的反叛精神雖然并沒有體現得十分激烈,但依然在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中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激蕩。但在當前互聯網的各種限制所引申出的保守主義似乎又將占據主流,因而反思當下,通過繪畫去表達藝術家對社會問題的批判依然在需要在藝術創作中進行體現。雖然中國當代藝術家對社會問題的抨擊力度相對來說顯得較為緩和,但新表現主義藝術家深入社會不斷更新自我認知的方式依然在流傳,反觀中國本土藝術、民族民間藝術在面對當代轉型的問題上是否做到了對自身民族傳統藝術流傳脈絡的反思?對當下民族民間藝術參與到當代藝術潮流中產生的社會問題的批判,以及創作者對自身所處生活環境作用于藝術創作所造成的影響的思考,在這些層面上要參考新表現主義藝術在不同歷史時期與不同地域產生變化的深層原因進行鏡照地深入比較。
參考文獻:
[1]段正渠.西方當代繪畫大師約格爾•伊門多夫[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1.
[2]孫越.中國當代基督徒藝術家的繪畫藝術解讀[D].重慶:西南大學,2014年.
作者:胡揚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